刍议河南豫剧唱腔艺术

合集下载

浅析豫剧演唱中的艺术特点

浅析豫剧演唱中的艺术特点

三、豫剧演唱中行当间的音色特点
受地理环境 、人文社会背景 、 审美惯性 等原因的影响和制约 , 豫剧行当在保留戏 曲 行当特征音色共性特征的基础上 , 也凸现出
鲜 明的剧种个 性色 彩 ,即所 谓共 性 中的个 性 ,形成了不同于他剧种的行 当特征音 色。 就豫剧演唱艺术 的总体而言 , 每个行当 都有标志该行当 自 身特点的演唱音色 , 换句 话说 , 每一个行当都以追求不同于他行当的
文史艺术 2 0 1 4年 1 月 ( 上)
浅析豫尉演唱中的艺术特点
李 红 彬
( 许 昌市戏曲艺术发展 中心豫剧部 ,河 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豫 剧作为 中 国最有 影 响的地 方戏 大剧 种 之一, 其 突出的艺术特点便 是特别 “ 注重 唱”, 以 “ 唱来彰显它的艺术魅力 ” 。 在豫剧 中, “ 唱”居戏 曲 “ 四功”之首, 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戏 曲 艺术的性质 , 而豫剧是一 种本 土文化, 在历史 的发展角度来看 , 主要是 由演 出 的形式 表现其艺术 的, 演 出场所 和社 会有 间接的关 系, 主要是以人 为、 公众为背景 的历 史艺术 . 在我国的演 唱历史 来说具有非 凡的 意义。 对于其演唱 的艺术研究范 畴来说, 重点 关照的发声 、吐字技术与技巧 、 演 唱艺术风 格等乐声本体 内容, 但是, 更 全面的研究艺术 包括与 “ 唱”有关 系的各种理伦技 巧, 唱的艺 术并不 是停 留在原始 的单 调 的唱腔基础上 , 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 、 二本腔 、 艳 腔、 阴阳腔 、夹本音 、炸音 、夹板 音( T Z 应腔) 等 七币 l , 用嗓方法类 型的呼吸 、 发声 、共鸣 、 音 色、 吐字, 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 的发展 有更细致 的研究 分析 。

河南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分析

河南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分析

河南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分析一、前言豫剧在我国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除了河南当地民主非常喜欢豫剧外,豫剧也受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人们的欢迎,比如河北地区、山东地区和陕西地区等。

豫剧不仅是河南省的剧种的代表,更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珍品。

豫剧以其独有的语言特色历经历史长河的发展而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也呀不断的进步,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并且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因为不同的流派分布在河南的不同地区,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豫剧具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特性,这也是河南豫剧成为我国五大剧种的原因之一。

本文对豫剧和唱腔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河南豫剧唱腔的主要特点,对唱腔的源流和流派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语言对河南豫剧唱腔的影响作用以及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

二、豫剧简介豫剧也叫河南讴或者河南高调,原名为河南梆子,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认可,此时才有了河南梆子的专称,之后,豫剧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我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我国的最大的地方戏种,广受欢迎。

三、唱腔简介唱腔是河南豫剧的最大的特色,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豫剧的关键情节通常以大段的唱腔进行,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以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整个剧情的发展。

河南豫剧的唱腔主要包括两大声腔,即,豫西腔和豫東腔,其中东西腔的划分以郑州为界限,郑州及郑州以西的为豫西腔,以东则为豫东腔。

1.源流对于豫剧唱腔的源流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其在河南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灵活不断的发展及与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豫剧唱腔。

而依据《辞海》的记载,豫剧则来源于蒲州的梆子和明代的秦腔,后来又和河南的民间小调进行了融合,最终发展成了豫剧。

2.特点豫剧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其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豫剧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此处重点介绍唱腔的特点优势。

豫剧的演唱有很多种风格,以大场面戏为主,因为大场面的戏气势比较磅礴,更受到民众的喜爱,当然也有委婉而又细腻的风格,也颇受民众喜爱。

浅析豫剧唱腔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浅析豫剧唱腔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浅析豫剧唱腔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摘要: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其唱腔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对豫剧的起源做了简要的概述,对豫剧唱腔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让大家对河南豫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推动豫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豫剧;起源;唱腔一、豫剧概述提起河南,人們常常会想到中原文化或者豫剧,豫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统戏曲,不仅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省的豫剧文化也大都跷指称赞。

黄河文明圈内的人群及社会,是养育豫剧的广阔天地。

豫剧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原名河南梆子,简称豫梆。

豫剧的称谓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确定和民众的认可之后,豫剧成为河南梆子的专称。

但是,关于豫剧的起源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关于豫剧诞生的年代,我们可以约略推断出最迟于清代雍隆年间河南梆子已在中原地区生成;关于豫剧起源于何地,综括各家之论,可以概括为“本土说”与“西来说”两种观点,相对而言,我比较赞成豫剧起源于“本土说”的观点,即豫剧起源于河南民间,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弦索腔和秦腔而成。

二、豫剧唱腔众所周知,“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

豫剧作为地方戏大剧种,其突出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唱腔,素有“一腔遮百丑”的审美准则。

(一)豫剧唱腔的主要特征豫剧唱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唱法的技巧和理论,又长期受河南人民的语言、音调和风土人情的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1.在旋法方面的特征旋法,也就是所谓的调式,主要被应用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中,豫剧吸收了这一调式的旋律特点并进行了创新。

豫剧旋法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豫东声腔旋法和豫西声腔旋法两个方面,其他的声腔旋法都和这两种保持一致。

豫东唱腔通常是眼起板落,倾向于从弱拍开始,可以说豫东调行腔旋法富有力度且音色鲜明,是区别于其他演唱艺术形式的最主要的特点。

论河南豫剧唱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论河南豫剧唱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论河南豫剧唱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在我国民族民间的戏曲、曲艺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实的声乐演唱流派和情感表现手段。

豫剧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众多优秀剧种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优秀剧种,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艺术之一。

它高亢嘹亮,真假声结合堪称一绝,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并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所接受,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讴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所以又叫“河南讴”。

因为河南简称豫,所以解放后称豫剧。

豫剧已有久远的历史,它产生于明末清初,植根于大众。

豫剧的风格首先具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口语化强,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的戏曲演唱艺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声乐艺术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而我国现行的民族声乐则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作曲家的艺术再创作,借鉴了西洋音乐创作手法而形成的。

它的声乐和唱腔的训练方式和手段也是以西洋美声唱法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在声音的训练上更加讲究发声的科学性和喉咙的打开,讲究气息支持、声音流畅、共鸣丰实、音色圆润,使声音有立体感。

但是,现今我们有些人在演唱时机械地照搬西洋音乐的唱法,没有与中国具体的民族声乐相结合,片面地强调发声的训练,共鸣的训练而忽略了演唱民族歌曲时所要求的字正腔圆。

吐字的清晰与准确应该是民族唱法乃至声乐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原意,而豫剧的吐字和唱腔正是这一要求的最基本的表现。

豫剧的吐字咬字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清晰、曉义与歌唱中的吐字发音相对应,而吐字发音清晰、准确是民族声乐演唱中最基本的准则和出发点。

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吐字清晰,易为广大听众接受。

豫剧的吐字、行腔、韵味很有讲究,在训练时要大声地念白、拖长腔,这样才能打开喉咙,也使音色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吐字也变得非常清晰。

传统戏剧表演河南豫剧的历史传承与表演风格

传统戏剧表演河南豫剧的历史传承与表演风格

传统戏剧表演河南豫剧的历史传承与表演风格传统戏剧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戏曲中,河南豫剧独具特色,被誉为中原明珠。

河南豫剧的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传承,积淀出独特的表演风格与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和表演风格两个方面,探讨河南豫剧的魅力所在。

一、历史传承河南豫剧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朝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唐盛世文化的熏陶,融合了京剧、昆曲等多个戏曲剧种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豫剧经历了风雨飘摇、传承发展的曲折道路。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曲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剧种濒临灭绝,河南豫剧也不例外。

但幸运的是,由于传承人的努力以及有关方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河南豫剧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

如今,在舞台上,观众们仍然可以欣赏到河南豫剧这一文化瑰宝的表演。

二、表演风格河南豫剧的表演风格独特而丰富,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河南豫剧表演方式和特点的简要描述:1. 表演形式多样河南豫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二重唱,又有合唱、对唱等。

演员们以婉转动听的唱腔,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真挚的表演将剧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河南豫剧的表演还注重身段的表达,舞台演员们通过独特的动作和舞蹈,诠释角色的性格与情感。

2. 丰富多彩的角色扮演河南豫剧中的角色丰富多彩,包括男、女、老、少、悲、喜、怒、哀等。

演员们通过各自的唱腔、动作和表情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刚正不阿的男主角,还是婉约可人的女主角,都能在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3. 传统文化的精髓河南豫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音乐、唱腔、动作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河南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沧桑巨变的历史洗礼,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

论河南豫剧声腔音乐的生成及发展

论河南豫剧声腔音乐的生成及发展

特点 , 其 唱 腔 曲调 都 是 以 中州 音 韵 的 豫 东 地 区 的 语 言 音 韵 和 语 调 为 基 础 ,在 演 唱 中多 用 假 嗓 ,声 高 音 细 ,高 亢 激 越 , 明快 花 俏 , 绚丽多姿 ,富有变化 。豫西调是 以洛阳为主要的发展 中心 ,在秦 腔和蒲剧的影响下发展 出来 的。 唱腔 曲调也有中州音韵的豫西地 区的语言音韵和语调为基础 , 在演 唱 曲调也有中州音 韵的豫西地 区的语言音韵和语调为基础 ,在演唱中多用真嗓 腔大低 沉,声 音圆晕,粗犷浑厚 ,韵味醇浓,多含悲腔 。 三 、 豫 剧 声 腔 音 乐 的 发 展 ( 一 )新 唱 腔 音 乐 的 形 成 二 十 世 纪 三 四十 年 代 起 ,豫 东 豫 西 两 大 流 派 有 了 较 多 的 交 流, 有 些 演 员 开 始 有 意 识 的打 破 门户 之 见 ,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 两者 逐渐 融会 贯通 , 丰 富 了 自 己的 唱 腔 , 从 而 也 形 成 了新 的流 派 。 形成 了根据各 自的具体条件 取长补短, 具有各 自独特 的艺术风格 的局 面 。如 :常 香 玉 舒 展 奔 放 ,陈 素 真 俏 丽 精 巧 ,马金 凤 刚健 豪 爽 ,阎立 品含 蓄 优 雅 。现 代 戏 中 的豫 剧 音 乐 ,彻 底 改变 了 原来 依 靠 演 员 唱腔 流 派 为 中心 的音 乐编 配 或 逐 自逐腔 的局 部 唱 腔 , 代 之 以剧 中人物性 格、思想 、形象 、时代为基础 的较全面 的开拓性 创 作手法 。以豫剧现代戏 《 朝阳沟》为例 ,在豫剧传统音乐 的基 础 上 ,从戏剧剧情人物 出发 , 将豫剧 的艺术风格与 内容 的时代特 点 结合起来 ,敢于 突破剧 中唱腔 的界限,吸收选择风格近 ,又能最 好地 塑造人物 形象 ,揭示心理活动 的非本剧种唱腔 , 成为与豫剧 风格相统 一又 新颖 的新 唱腔 韵,从而成 为豫剧经典 。 ( 二 )创 作 上 的借 鉴 八十年代 以来 ,豫剧 声腔音乐得 以快速 复兴 ,重获 生机 ,在 创作设计 唱腔音乐 中, 音乐工作者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大型音乐 作 品中主题贯 穿的技法 。将西方歌剧 、舞剧 、交 响乐 中的不 同技 法运用于豫剧 声腔和音 乐中, 有力 的促进 了豫剧声腔音乐 的个性 化 和 现 代 化 的发 展 。 对 主 题 贯 穿 的手 法 具 有 相 对 的独 立 性 和 完 整 性 ,这 对 于 突 出 主题 思想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塑 造 音 乐 形 象 、表 现 特定环境 、揭示人物心理 , 展开不 同人物 的情感脉络及性格对 比 等方面 ,都使豫剧 声腔音乐 的表现力有较大 的提 高和发 展。 ( 三 ) 唱腔 形 式 多样 化 随着 各 种 唱腔 及 流 派 的不 断发 展 , 伴 唱 的形 式 运 用 得 更 富 艺 术性 。伴唱原本仅是帮唱形式的另一种表现方法 , 但伴唱渐渐 向 更深层迈进发展 , 是 在 帮 唱 的 同时 伴 之 以复 调 的对 立 的处 理 不 断 丰富 ,现代戏中演唱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 其 中重唱 的方法也很 快被 引进并广泛应用起来 。近几年来,豫剧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板 式上 ,大胆创新 ,在现代戏音乐传播神韵风格 的基础上 ,突破传 统板式 的束缚 ,创造新腔 ,收到 了 良好 的艺术效果 。尤其唱词 当 属齐言体 ,较为严格 ,使得作 品在演 唱中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总之 ,随着豫剧声腔音乐在其演唱艺术 、唱腔改革 、音乐设 计、 创作方法 、 演 唱 形 式及 乐 队 伴 奏诸 多 方 面 的 不 断 传承 和创 新 , 使 豫 剧 声 腔 音 乐 艺 术 在 其 传 统 基 础 上 得 以完 善 和 发 展 , 焕 发 出时 代 的光 辉 1 2 1世 纪 ,人 类 文 化 跨 入 一个 全 新 的 时 空 ,然 而 ,许 多豫剧 的唱腔优美流畅 ,脍炙人 口,让广大观众 百听不厌 ,并在 广大人 民群众 中广泛传 唱。 豫剧声腔音乐 的创新与发展为我 国戏 曲 的发 展 与 繁 荣 做 出 了积 极 的贡 献 。 参考文献 : Ⅲ 范立方, 豫剧音 乐通论[ M1 , 中国戏剧 出版社 出版 .

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

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

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概要:语言是中国传统戏曲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剧种特殊性存在的重要方式。

中国戏曲的创腔的首选就来自于声腔学习者的“因字成腔”。

豫剧的唱腔和语言有着当地民族的历史特点,主要依托河南方言而产生,在强调上比较生动活泼、通俗朴素,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良好特质。

通过豫剧唱腔和语言艺术的探究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豫剧的魅力所在。

现今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地的代表戏曲经过了不断的交叉、融合和吸收。

但是各地的剧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区域特色,这与地方语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各地的地方语言、土话是剧种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力量。

因此戏曲的唱腔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豫剧唱腔的源流和流派(一)唱腔的源流在《辞海》中曾经记录,豫剧的唱腔是明代的秦腔和蒲州的梆子流传到今河南地区与当地的民间小调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还有的认为河南豫剧是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地域融合和发展而独自形成的。

由此可见对于豫剧的形成源流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笔者认为我国戏曲剧种之间的差别分析主要是腔调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所以《豫剧源流初探》中,曾经指出豫剧来源于东路的秦腔,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在两者都是利用枣木梆子来区分唱腔节奏和音调的变化的,另外同州梆子里面旦角所用的唱腔也与豫剧呈现相似特性。

再者虽然两者的板路的名称存在差别,但是实际比较来看板路的内容也存在相似性。

因此可以看出豫剧的腔调和梆子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

(二)唱腔的流派豫剧唱腔通过不断的衍生和发展,存在多种唱腔流派。

如豫东唱腔、豫西唱腔、高调、沙河调等。

促使豫剧也在河南整个区域中存在多样的支流。

但是到今天随着豫剧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各派的艺术家相互之间进行了吸收和融合,打破了过去豫剧的地域内部分界,形成了新的流派,其中著名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新唱腔形成的重要代表。

常香玉最开始是唱豫西调的,但是随着艺术的实践和吸收,常香玉也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融合了豫东调的长处。

浅谈河南豫剧唱腔音乐

浅谈河南豫剧唱腔音乐

浅谈河南豫剧唱腔音乐概要:河南豫剧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从它的文化背景与音乐结构上折射出了它在唱腔音乐风格方面的特点,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相互关联的。

在现今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审美态势更加缜密的时代背景下,豫剧唱腔音乐及其风格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理念,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豫剧音乐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

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一、豫剧唱腔的音乐风格特点豫剧唱腔的声腔体系有两种,即:“豫东声腔”和“豫西声腔”。

这两种声腔体系无论是板式结构、调式调性还是旋律特点、节奏以及语言方面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但整个豫剧唱腔各个不同风格的流派都属于这两大唱腔体系。

豫剧唱腔的演唱风格较为激情,善于表现宏伟壮观的场面,内心情感表现力较丰富;其次,浓郁的民间特色是豫剧唱腔的一大特点,唱腔语言质朴通俗且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连;再次,豫剧唱腔还具有鲜明的节奏型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笔者将通过比较豫东与豫西两大声腔体系音乐风格特点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探析豫剧在新时代气息感召下的艺术风采。

“豫东声腔”以豫东调为代表,其演唱多用假声,声高而音细,花腔的使用较多。

“豫东声腔”运用上五音唱法,其唱腔音乐的风格在“高亢”之中带有“奔放”、在“明朗”之中彰显“豪迈”,整个唱腔风格较之豫西调更为活泼。

二、豫剧唱腔音乐结构特点板式变化体作为豫剧唱腔音乐的结构形式,其板腔样式多变且表现力十分丰富。

豫剧四大板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

四大板的特点鲜明,唱腔流畅、行腔酣畅、吐字清晰、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

在音调变化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能力。

同时,它的表现力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唱腔的音乐风格特点。

“慢板”在豫剧唱腔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其重要的板式之一,它的音乐风格较为自由并且包含有丰富多变的曲调形式、伸缩自如的节奏型和惟妙惟肖的舞台表现力,如:“悲愤交加的哭诉”、“热情洋溢的赞颂”、“婉转含蓄的感情”和“慷慨激昂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 G 2 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5— 3 5 7 3 ( 2 0 1 4 ) 0 2— 0 0 1 1 — 0 1
豫剧的行当早期为 四生 、 四旦 、 四花脸 。四生 即是 : 大 红脸 勾画 了一个帅旗挥舞 、 三军 雀跃 的火 爆场 面。“ 提 气” 多用 在表 ( 须生 ) 、 二红脸 ( 马上红脸 ) 、 边生( 二 补生 ) 、 小生; 四旦 即是 : 正 现急迫 、 哀求 、 激动 的情绪 , 一般在 唱段 当中的一 句或 一个 字用 旦( 青衣 ) 、 小旦 ( 花旦 、 闺门旦 ) 、 彩旦 、 老旦: 四花脸 即是 : 黑头 到 , 不像 沉气要 贯穿始终。“ 弹气” 和“ 提气 ” 是不可分的 , 同时运 ( 净) 、 大花脸 ( 净) 、 二花脸( 净) 、 三花脸( 丑) 。豫 剧 的生 、 旦、 用, 弹气就是在吸气后 丹 田猛地 回收 , 同时提 气 , 协调 一致 完成 净、 丑各角色行 当在演 唱技 巧上各有 特色 , 用不 同的音色 和韵味 来表现某种 情 趣 的 声 音 效 果。这 种 声 音 富 有 弹 性 和 爆 发 力。 表现了各类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 “ 托气 ” 和“ 推气 ” 是 在行 腔当 中由弱到强 或延长节 拍、 加 快速度 生 行 唱腔 的时候运用 。闺 门旦演员 阎立 品在《 秦雪梅》 剧中“ 吊孝 ” 这一大 大红脸和二红脸 都属 于须 生 , 其发 声方 法大致 是 以真 声为 段 唱腔 中为 了渲染悲 和愤 的情 绪就用到 了托气和推气 。“ 偷 气” 主的“ 大本嗓 ” 唱法或以假声 为主的“ 二本嗓 ” 唱法 。豫 西调演员 也称 “ 抽气 ” , 是在 完整 的一句 当中偷偷换 气 的技 巧 , 口形不 变 , 王二顺 就是用大本 嗓的发声 方 法发 挥 了他嗓 音洪亮 , 音域 宽广 在不知不觉 中偷换气息 。两肋 微张 , 口鼻在 瞬 间快 速吸气 , 使旋 的特点。豫西调的须生在唱法 上大多 采用大腔 大韵 , 吐字 清晰。 律 和感情不 间断 。除 此之外 还有 送气 、 补气 、 揉气 、 断气 、 颤气、 还有 足带有“ 夹本音 ” 的大本腔 , 即是 以真 声为 主结 合运用 假声 嗽气等等 。花旦演员多用花 腔。旦角行 当除 了有 以上多 种演 唱 的发声方法。另外 , 著名 表演 艺术 家唐 喜成 独创 了 以假声 为主 方法与技巧 , 各演员 也有 自己与众 不 同的个 性。如用 各种 装饰 的二本腔和介于真假声 之间 的“ 夹板音 ” 相结合 的唱法 , 中音到 音润腔 的方法 , 尤为常香玉 最为突 出, 在 剧 目《 人欢 马叫》 中扮演 高音过渡的不露 痕迹 , 高 音挺 拔 , 中音 洪亮 , 很 完美 。豫 东 调 的 吴大娘 的一段唱腔 中运用 了上 滑音 、 上 回音 、 还有 下 回音 和颤音 红脸演员特别注重甩 腔 , 经常 在 唱段 当中 的一句 或分 句 的尾音 等来表现人物 的情 绪 。此外 “ 鼻音 ” 润腔 也是 她的一 大特点 , 在 上急剧下降 , 带一 种“ 夯” 音, 俗称 “ 带大锣 ” , 有 时一 个音一 1 3气 句 唱腔 的最后 一个字 是鼻 音字 时把韵 尾 收到鼻 腔里 , 用 鼻腔 能拖很长时间 , 起 到华彩 的作 用。有 “ 豫东 红脸 王” 之称 的演员 共 鸣区 , 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声演 唱。根据人 物性格 、 情节 的需要 刘忠河的甩腔仓劲有力 、 高亢激 越。 有 的演员还用到 “ 哭腔” 、 “ 笑腔” 、 “ 咳咳腔 ” 等等许 多润腔 手法。 最早的小生 不 论是 文 生还 是 武生 均 运用 二 本 嗓 的演 唱方 每个演员在 唱腔 的处理 上也都 有不 同, 旦角 的演 唱方 法可 谓千 法, 而且均是 男 性 , 后 来增 加 了女性 , 女小 生 用大 本 嗓 的较 多。 姿百态 、 不拘一格 、 百花齐放 。 豫 剧的现代戏 当中男小 生也有 用大 本嗓 演 唱的 了 , 只是在 唱腔 三、 净 行 唱 腔 上有 了很大 的 改进 。小 生 扮 演 的都 是青 年 男性 , 相貌 清 秀 、 英 黑头 、 大花脸 、 二花脸 都属于净行 。黑 头一般是表 现刚正不 俊, 所 以在发声上用假声 较多 , 音色尖 、 细, 音 区较高 , 声音 柔和。 阿的正 面人物 的 , 脸 上 画着脸 谱。从发 声方 法上 来说 最大 的特 在吐字上讲究字 清板稳 , 行腔 刚柔 并济 。传 统豫 东调 的小 生在 点就是 常用 “ 虎音 ” ——喉头 放下并 且颤 动 , 以胸腔共 鸣 为主 的 尾音拖腔的时候常带细微 、 轻盈 的小 弯儿作装 饰处理 , 甩 腔 的时 “ 堂音 ” 。大多是在大本 嗓的基础 上加 “ 虎音 ” , 也有 的在二 本嗓 候常带昂扬的虚声作衬音 , 这是 小生与众 不同的风格。 的基础上加 “ 虎音” , 还 有一 种是带 “ 虎音 ” 的“ 大夹本音 ” 。在 吐 二、 旦行 唱腔 字上也很讲究气 口和喷 口。传 统的河南 梆子在 扮演黑头 的唱段 豫剧旦 行 的青 衣 、 小旦 、 彩旦、 老旦在 发声 方法 上几乎 无 明 中还有用到 “ 讴 声” 的, 即在一个 唱段 的第一 句后 翻高八度 用假 显区别 , 只是 在演 唱的气 质上 有所 不 同。整 体上 来说 旦行 的用 声拖腔 。扮演黑头 的代表 人物是 有 “ 黑脸 王” 之称 的李 斯 忠, 由 声方法较为丰富 , 发声 技 巧也很 讲 究。传统 的旦 行演 员从 演唱 他扮演 的包公最 为著 名 。他 嗓音 醇厚 , 演 唱方法 是 以大本 嗓为 上来讲分 四种 : 一种是用二 本嗓 , 用假 声 , 音 色较柔 细 , 仅 在高音 主 , 并且运用 了黑 头所 特有 的“ 嗡呜” 之声 。在 吐字上有 偷 、 闪、 区演唱 。用这种方法 的 大多 是女演 员 : 第 二种 是大本 嗓 与二本 顶 、 叠等技巧 , 使他在 演 唱几十句 的 [ 垛子 板 ] 时像是 一气 呵成 。 嗓结合的混合运用 发声 。即是 真声 和假 声混 在一 起用 , 以大本 在发声上多用 大本 嗓或 大夹 本音 , 并 加 以粗犷 的 “ 炸音 ” 和“ 沙 嗓起唱 , 二本 嗓拖音 , 换声 区有 明显 的痕迹 。传 统的男旦 角演员 声 ” , 追求声大 、 气 粗、 喷吐 、 火爆 的声音效果 。 多用此方法 , 俗称 “ 阴阳嗓 ” , 其 音色 较粗 犷 ; 第 三种 是 以大 本 嗓 四、 丑 行 唱 腔 为主的发声方法 , 多用 真声 , 一般 在 中低 音 区演 唱 , 音 色较 宽厚 ; 三花脸 , 即丑行 , 多扮 演滑稽 、 搞笑 的角色 , 也有 阴险、 狡猾 、 还有一种是带夹本 音 的大本 嗓与二 本嗓 的混 合运 用 , 在传 统 的 贪婪 的角色 。在声 音 的运用 上 比较 自由 , 可模仿 其 它各个 行 当 旦 角 演 员 里 面 这 种 方 法 运 用 的 比较 普 遍 。 的唱腔 。也有借鉴 了其它剧 种 的演 唱技巧 的。如丑行演 员董有 在豫剧旦角的现代戏唱腔 中很多演员 都采用 了真假 声结合 道就将河南越调 、 二夹弦的演唱方 法糅进 自己 的唱腔当 中, 演 唱 的唱法 , 依然保持豫剧旦 角特有 的风格特点 的 同时 , 使共 鸣腔体 不失豫剧 的风格 韵 味 , 唱腔更 加 富于变 化。丑行 演员 的基 本发 的调节更灵活 , 更 有利 于 塑造各 种不 同 的人物 形象 。旦角 在行 声大多 以二本嗓 为主 , 也有 用 大本 腔的 , 吐字 讲究 字清 板稳 、 音 腔中大多演员运用的是 “ 胸 腹式 ” 呼吸 , 在气息 的运 用上也 很复 韵 自如 , 表演中常在嘴 皮 子上 见功 夫。善 用花 腔。气息 的运 用 杂, 常用 的有沉气 、 提气 、 弹气 、 托气 、 推气 、 偷气等 等。“ 沉气 ” 要 上 常用偷气 、 闪气 ; 行腔 多用 跳音 、 滑音 等 等丰 富的技 巧表 现风 求 的是气沉丹 田, 即气 和声 的对 抗作 用。在 旦角行 当 中演 唱到 趣 、 滑稽的人物形象。 高音区的时候的时候尤其要用 到沉气 , 以使 声音站得 稳 、 有穿透 豫剧 的每个行 当在 演唱 技巧 上都 有其独 特 的方法 , 同一行 力 。在 整个 唱段 当 中沉 气 的状 态 贯穿 始 终 , 只是 随着 语 气 、 感 当的不 同演员在 演唱细 节 的处 理 上也各 有韵 昧 , 形成 独特 的风 情, 以及高 、 中、 低 音 区的变 化所 用 的幅度 不 同。帅旦 演员 马金 格 和唱腔流派 。多种发声方法 和演 唱技 巧使各个 角色行 当有着 风在《 穆 桂英 挂 帅》中 的一句 “ 打 一杆 帅 字旗 飘 飘 荡荡 竖 在 了 丰 富、 变化的声音色彩 。豫剧各行 当 的划 分和其 它剧种类似 , 但 空” , 起音 “ 打” 字就用沉气表
科学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艺术
卅嚣 . f r 橱人 2 0 1 4 年 2 月 ( 上 半 月 ) 第 3 期
刍 议 河 南 豫 剧 唱 腔 艺 术
魏 朝
(河南省林 州市文化馆
河南 林 州
4 5 6 5 0 0 )
摘要 : 从 演唱方法和发 声技巧的角度 简要分析 了豫剧的生、 旦、 净、 丑 四大行 当的唱腔 艺术, 以及各行 当有代表 性的著名豫 剧表 演艺术家的用声特点和发声方法。 关键词 : 演唱方法 ; 生行 ; 旦行; 净行 ; 丑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