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研究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指标体系构建

难 以作 结论 。 由于测量 流动人 口社会 融合 的指标 众多 , 而且在 每一个 指标 上 的农 民工社 会 融合 状况 不尽 相同, 因此很 难 给出一个 综合 性 的结论 。总之 , 现有 的研 究不 管是 总体评 价还是 分类评 价 , 其结论 都 是定
性 的 , 模糊性 的。这种模 糊性 的结论 往往会 导 致 同一研 究 数 据 因不 同 的研究 学 者 而给 出 不 同的结 论 。 是
峰 会上制 定 的里斯本 战略 开启 了欧盟 社会融 合进 程 ( 0 5年 改 为社 会 保护 和社 会 融合 进 程 ) 20 。在 欧盟 的 社会 融合 进程 中 , 欧盟 开发 了一套 测量 社会融 合 的共 同指标 , 即欧 盟社会 融合 指标 。紧随其 后 , 国文 化 英 委员 会布 鲁塞 尔外 交政 策 中心和 移 民政策 组也 于 2 0 0 4年提 出 了欧洲 公 民资格 和 融合 指数 ( 0 7年改 为 20
以从城 市层 面研究 流动 人 口的政策融 合状 况和流 动人 V 的总体 社会 融合状 况 , 可 以从 全 国范 围或 者跨 I 还
国家 、 地域 进行研 究 。 目前 不少研究 没有 区分社 会 融合 研 究 的层 次 , 跨 而误 将 流 动人 口的个 人融 合度 理
解 为 流动人 口的群 体融 合度或 者城 市融合 度 。第 三 , 标 不统 一 , 乏横 向和纵 向的可 比性 。 目前 学者 指 缺 在研究 流动 人 口社 会融 合 中大 多根据 自己的理解 对社 会 融 合进 行操 作 化 , 导致 指 标 混乱 , 仅 同一 指标 不 被归 入不 同维度 , 而且研 究结 果也缺 乏可 比性 。第 四, 动人 口社会 融合 指标缺 乏指数 化 , 流 因此 导致 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候鸟老人社会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候鸟老人社会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选择“候鸟式”生活方式,即在不同城市之间来回迁移居住。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老年人对自由、舒适和品质生活的追求,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融合问题。
如何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解决候鸟老人的社会融合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候鸟老人社会融合问题1. 社会融合障碍候鸟老人因为跨地域居住,常常面临着社会融合的困难。
在新的城市,他们可能面临着没有熟人、不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等问题。
这些困难使得候鸟老人在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孤独感和困惑感,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2. 服务保障不足候鸟老人在居住地较短时间,他们需要得到当地的各种服务支持,包括医疗服务、生活服务等。
由于候鸟老人的特殊性,当地社会服务系统并未完全适应他们的需求,服务保障不足成为了候鸟老人社会融合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家庭关系疏远候鸟老人在不同城市之间迁移,可能导致他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疏远。
如果老年人的子女在原居住地,而老人在其他城市居住,这种距离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影响到老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
二、对策研究1. 加强社会支持服务针对候鸟老人的社会融合问题,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
可以建立候鸟老人的服务中心,提供各种生活保障和社会支持,包括医疗保障、心理辅导、文化活动等,以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2. 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在候鸟老人常驻的城市,需要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服务和便利设施。
这包括建设老年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更好地满足候鸟老人的生活需求。
3. 加强跨地域协调合作在候鸟老人的社会融合问题上,需要跨地域协调合作,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老年人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服务对接机制。
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候鸟老人在不同地域的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合程度。
4. 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候鸟老人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社会融合对流动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

作者: 王业斌[1,2];韦尚玉[2];李晓叶[2];覃诗婷[2];李文婷[2];黄青葵[2]
作者机构: [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2]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出版物刊名: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页码: 102-11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流动老人;社会融合;幸福感
摘要:当前中国人口迁移已进入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流动老人跟随着整体家庭的迁移进入城市。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度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老人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对其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目前中国流动老人的经济融合程度较高;文化适应略有不足,表现在对当地的文化活动参与较少、语言沟通能力仍有待提升;结构融合程度较低,人际交往水平和公共事务参与程度较低;社会适应方面,流动老人心理状况较好,但公共服务获取仍有提升空间。
同时,经济融合、"语言交流能力"所代表的文化适应,"心理健康"和"政府提供的生活保障"所代表的社会适应均能直接提升流动老人的幸福感,而"人际交往"所代表的结构融合则能通过间接影响心理健康进而有益于流动老人幸福感的提升。
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政府应加快相关制度及保障的服务与建设;社区为流动老人提供更多社会支持;家庭做好流动老人的社会融合引导工作。
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基于叙事分析的视角

农村·农业·农民2024.04A 37乡村治理Xiangcun Zhili(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状况研究郑明俊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跟随子女一起前往城市定居的农村老年人即随迁老人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该群体也遇到了全新的社会融入难题。
应用叙事分析法,构建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心理融入的三维分析模型,对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状况予以深度解析。
研究发现,目前随迁老人普遍存在社会文化的融合难、社会交往的参与难、心理融入的归属难等痛点,亟须提高社区的精准服务水平、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撑功能和调动老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助推这一难题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叙事分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出现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热潮。
部分农村老年人出于家庭陪伴、照顾晚辈、就医养老的需求,也和子女一同迁入城市。
这部分户籍在原居住地、跟随家人迁移到异乡生活1个月以上、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体被称为随迁老人(陈诚,2023),也有学者称其为“老漂族”(杨菊华,2023)。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 800万随迁老人,占总流动人口的7.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随迁老人的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是一个新角色适应并且融入新社会环境的动态过程,也是随迁老人必然经历的阶段。
随迁老人从注重人情与血缘的农村转移到现代化的陌生城市中,不仅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还要完成自身的再社会化。
大城市中的种种情境与随迁老人之前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存在明显差异,与年轻的流动人口群体相比,随迁老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较为不足,使得融入过程稍显艰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叙事分析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出发,与多位随迁老人进行叙事导向性访谈获取叙事材料,借助拉波夫模式对收集到的叙事材料进行建构,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从文化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心理融入3个维度分析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人3个层面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流动老人调研报告

流动老人调研报告流动老人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流动老人指的是因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定居在外地的老年人群体。
因此,了解流动老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对于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流动老人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在社区、医院和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调查了500名流动老人。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居住情况、生活状态、社交关系以及健康状况等。
三、调研结果1.个人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5岁,男性占比为45%,女性占比为55%。
大多数调查对象因子女就近工作或经商而离开家乡,只有少数是为了照顾子女而流动。
2.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流动老人选择居住在城市的老年公寓或者养老院。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完善的养老服务。
另外,一些老人也选择住在自己的子女家,以便照顾孙辈。
3.生活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流动老人的生活状态相对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扰。
其中,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问题之一。
较低的养老金和费用高企的医疗保健服务使得他们生活较为拮据。
此外,他们也面临着社交孤立的问题,很多老人表示自己缺乏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情感上感到被遗弃。
4.社交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流动老人的社交关系相对薄弱。
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新居所没有结交到新朋友,缺乏社交活动。
这可能与他们离开家乡与熟悉的社交圈子有关,以及在新环境中遇到的沟通障碍。
5.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好,大多数老人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持乐观态度。
但是,他们也面临一些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和关节炎等。
并且,对于生病的流动老人来说,寻求合适的医疗服务是一个问题,他们往往需要回到家乡才能得到较好的医疗资源。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加大对流动老人的社会关怀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和医疗保障,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基于“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的数据分析

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基于“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的数据分析叶鹏飞【摘要】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流动人口包括由农村流入城市和城镇之间流动的两类人口,他们在社会融入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城城流动人口"在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完全能够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在心理层次的接纳、社会关系的拓展和社区成员身份的认同上,都有较好的表现和成效。
"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程度明显较低,表现在经济维度上处于不融入状态,文化方面还不能较好地融入当地城镇的语言体系和生活习惯,心理层次、社会参与和社区认同上处于较低层次的融入水平。
【期刊名称】《城市学刊》【年(卷),期】2015(036)003【总页数】11页(P6-16)【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城镇化【作者】叶鹏飞【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53.7%。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平均75%以上的城市化水平,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二是现有城镇化水平在统计上包含了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实际城镇化率远小于目前53.7%的水平。
户籍城镇化率就是一个验证。
本次调查显示,我国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
这意味着很多在城镇中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仍然保留着农业户籍身份。
相应地,他们在享受与户籍关联较大的城镇公共服务、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城镇户籍人口还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是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情况的基本表征之一。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融合理论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析和阐述个体、群体以及文化如何在社会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最终形成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本综述文章将系统地梳理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及其应用领域,以期为社会融合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社会融合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将回顾社会融合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社会融合理论模型,如多元文化融合模型、结构融合模型、心理融合模型等,并分析这些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文章将探讨社会融合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如社区建设、移民融入、社会政策制定等领域,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融合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融合理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贡献。
早期的社会融合理论主要关注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涂尔干(Durkheim)和滕尼斯(Tönnies)等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社区、共同体和团结等概念,为社会融合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融合理论逐渐关注到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问题。
帕森斯(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及默顿(Merton)的角色冲突理论,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和角色对个体融合的影响。
他们指出,社会融合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进入20世纪后期,社会融合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关注到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问题。
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同化论和区隔融合论等理论观点纷纷涌现。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还重视文化、心理和认同等因素在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长株潭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社会融合是“ 个体或群体互相渗透 、 相互融合” 的复杂过程④ , 自大规模人 口流动出现后 , 国内学者对此 做了大量研究。 ( 1 ) 流动人 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方面 , 任远( 2 0 0 6 ) 通过梳理文献 , 总结认为社会资本或社会
网络影响融合每个 阶段 、 户籍制度及与其相关各种福利制度对流动人 口的排斥起着根本性作用、 流动人 口 自 身人力资本促进融合 、 在劳动市场的地位和处境状况是社会融合的表现 , 也影响流动人 口 社会融合能力④ 。 任远( 2 0 1 0 ) 进一步通过多元 回归模型研究认为 , 流动人 口个人和家庭 、 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 、 城市制度安 排都深刻影响社会融合⑥ 。 娄玮群( 2 0 0 9 ) 对香港新移民进行 了调查研究 , 他认为乐观取向、 社会服务的使用
显 著影 响 。
关键 词 :流 动人 口 ; 社 会 融合评 价 ; 影 响 因素 ; 长株 潭
作者简介 :陈湘满 , 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湖南 湘潭 4 1 1 1 0 5 ) 翟晓叶 , 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南 湘潭 4 l 1 1 0 5 )
一
、
引 言
中的长株潭数据 , 采用 因子分析法 和 O L S 模 型进行流动人 口社会融合研究 , 并依据实证结果 , 从经济 、 公
共政策 、 社会保障制度等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二、 长株潭流动人 口社会 融合评 价
1 .评 价指标 本文选取以下 8 项指标来衡量长株潭流动人 口社会融合程度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 我国流动人 口数量增加了 3 0 倍, 2 0 1 1 年 已近 2 . 3 亿, 占全国总人 口 1 7 %① 。 流动 人 口虽然因流人城市改善 了生存状态 ,但是与本地人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待遇差别明显 ,较难真正融人城 市。 低社会融合度的人 口流动使原来城乡二元结构 的社会矛盾 、 农村贫困问题转移到城市内部而成为城市 问题 , 深化了城市内部 的不平等 , 扩大了城市内部 的社会分裂② 。 如何使流动人 口 更好地融入 当地社会成为 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长株潭近年来发展迅速 , 流动人 口数量急剧增加。截至 2 0 1 2 年 1 2 月3 1 日, 长株潭流人人 口数就达 2 8 4 . 1 万③ 。庞大的流动人 口数使其社会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6期第31卷 (总138期)南方人口SOUTH CHINA POPULATIONNo.6 2016Vol. 31General No. 138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研究!李芳1李志宏2(1.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23;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政策研究部,北京100011$[摘要]文章阐述了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建构该概念的测量指标体系。
流动老人兼具老年和流动的双重特征,使得老年社会学和流动人口两种研究视角交织在一条轨道上来理解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内涵。
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是指流动老人在流人地通过自我应对,尤其是社会支持等途径,消减遭受社会排斥的风险,建立起与其生活空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满足各种老年生活基本需要,实现生活质量提高的状态。
从流动老人所处生活空间的角度分析,流动老人社会融合包括心理认同、家庭融洽、社区融合、区域适应、制度包融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若干代表性指标。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13 (2016 )06-0011-09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大规模流动背景下,我国流动老人的规模日益扩大,老年流动人口已达 900多万(段成荣,2013)。
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新型城镇化推进 以及独生和少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逐渐步人老年,可以预期更多的老年人将会加人到流迁队伍中。
流动老人与劳动力流动人口、流动儿童一样,都面临着类似的社会融合问题。
但是已有研究较少 对流动老人社会融合问题进行深人的分析。
本文拟对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概念的定义、维度以及测 量指标进行界定和识别,以期从理论上明晰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并为实证研究中测 量这一概念提供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_、定义界定(一)老年和流动: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障碍因素流动老人兼具老年和流动两种特征。
相对于一般流动人口,流动老人处于生命历程的老年阶 段。
相对于一般老年人,流动老人的生命历程具有断裂性、不连续性。
这种双重特征把老年社会 学和流动人口两种研究视角交织在一条轨道上,对于理解流动老人的衰老过程、流动行为、社会 排斥和融合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老年人口的社会融合及社会治理创新研究”(14BRK00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当代社会管理创新与国家科学发展战略((12@ZH002)的阶段成果。
* [收稿日期]2016-09-25[作者简介]李芳,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博士后。
研究方 向:老年社会学、老龄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
李志宏(1978—),河南南阳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 究 ,学。
研究 :老年社会学、老 。
112016年第6期南方人口一方面,老年社会学视角强调衰老作为主要特征带来社会排斥或融合风险的增大。
在老年社会学研究中,衰老、脱离、社会排斥、社会融合等概念具有密切联系。
社会融合作为一个社会政策概念起源于欧洲学者对社会排斥的研究(嘎日达,黄匡时,2009)。
两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社 会融合注重机会和社会的开放性,强调把外面的人包容进来,而排斥揭示出社会的排斥机制,潜在地表达了崩溃、失序和不连贯的含义;社会融合宣告一个目标,而排斥描述一个问题(Daly Sil+e-,2008)。
不过,有些研究者经常把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使用。
如Room(1995)曾指出,社会排斥概念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年人所需要的一系列活动、关系和资源上,拥有这些,老年人才能一定程度地参与社会,融人社会,否则,就被全部或部分地排除在社会系统之外。
Alan Walker和Carol Walker (1997)使用社会融合来描述社会排斥的反面情况,指出个人遭受社会排斥 的动态过程也是决定其社会融合的过程。
此外,社会脱离理论(Social Disengagement Theory)认 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能力、活动力、社会角色等会不可避免地 或丧失,社会主流生活中脱离。
虽然这一理论受到诸多批判和质疑,但是它揭示了人的衰老与社会脱离、社 会排斥或融合之间具有高度相关关系(江飯,199/)。
Torres(2012)也指出,社会脱离理论对社 会排斥概念的建构有重要影响。
比如社会脱离 为是长期遭受排斥的潜在后果。
综上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程度的加深,老年人遭受社会排斥或融合困难的风险会增大。
相比其他年龄组人群,老年人面临的社会排斥或融合困难更多地与衰老、晚年生活相关,体现在 生产、消费、储蓄等键领域也与其他年龄组不同。
第一,衰老过程与生产活动密切 。
在一定意义上,衰老导致了退休,绝大多数老年人退出了正式的经济有偿工作。
第二,老年人生产活 动的下降会带来消费活动的下降,尤其是那些在早年生活时无法通过储蓄活动积累足够财富的老 年人。
第三,伴随着退出劳动力市场,老年人的储蓄活动本身也不可避免地下降。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研究视角强调生命历程的不连续性带来社会排斥或融合风险的增大。
个体的流迁行为意味着切断了个人与熟悉的、曾带给他们生活意义的社交网络和机构的关系。
这种 离开熟悉环境进人陌生环境的行为一般会导致社会排斥风险的提高。
相比年轻的流动人口,流动 老人拥有更少的时间和资源来重建他们的社交网络,因而网络中断可能是永久性的。
所以,流动老 人更可能遭受社会排斥,更难实现在流人地的社会融合。
影响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原因:第一,流 迁过程,特别是当流人地与流出地具有显著差异时,会带来文化压力和冲击。
一方面由于在流人地 接受文化同化的要求,以及角色丢失带来的潜在紧张,流动老人会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流动老人往往生活在多元、甚至有时是矛盾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中。
流动行为所引发的各 种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潜在地增加社会融合的难度。
第二,流动老人可获得的各类资源受到限 制。
一方面,流动老人获得流出地的资源受限。
比如,流出地的老年福利待遇存在全部或部分损 失,不能享受流出地的医疗保险,或者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才能享受。
另一方面,流动老人获得流 人地的资源也受限。
比如,流动老人几乎没有纳人到流人地的社会保障、老年福利、公共服务等制 度覆盖的范围内。
除了老年人优待在很多省市面向流动老人外,其它基本公共服务、公办社区养老 和机构养老服务等都只面向本地户籍的老年人,流动老人要自费享有甚至没有机会享有。
第三,流 动老人的性别、年龄、民族、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社会人口特征与他们潜在的社会排斥或融合密切相关。
比如,那些富裕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健康的、寻求生活享受的流动老人,比12相反特征的流动老人,遭受社会排斥的风险要低得多,更容易实现在流人地的融合。
(二)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含义与特征衰老和流动经历的交织使得流动老人面临的社会排斥或融合问题更加复杂,也使得流动老人 社会融合的内涵拥有更独特的信息。
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是指流动老人在流人地通过自我应对,尤 其是社会支持等途径,消减遭受社会排斥的风险,建立起与其生活空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满足各种老年生活基本需要,实现生活质量提高的状态。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1、 流动老人社会融合发生在生命历程的晚年阶段。
这是不同年龄流动群体社会融合内容差异 的根源。
对于流动老人来说,衰老的生理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独立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的逐步 下降,伴随着心理、情感、社会和物质资源的消耗,形成一个加速丧失的过程。
加之,流动行为 所带来的过去和现在生命历程的不连续、生活环境的改变。
所有这些因素会造成老年人适应流人 地生活的层层壁垒,潜在地增加社会融合的难度。
2、 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目标指向提高生活质量。
绝大多数的流动老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 们的流动更多地意味着生活空间的转变,而不是社会职业、社会地位的流动。
因而,流动老人社 会融合的内容更多地与衰老、晚年生活相联系。
其社会融合的目标指向充分满足流动老人在流人 地的 、 、 、 等 生活 , 的生活 。
这 应 流动老人原来的生活水平,如果老年人流动之后生活质量提高了,那么,尽管他们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也应该认为是逐步实现了社会融合目标。
3、 流动老人社会融合以流人和流出两地的本地老年人为参照群体。
正如Atkinson (1998)指 出,社会排斥是一个相对概念。
与之相关联的社会融合概念也是如此。
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 把流动老人跟什么人群比较。
是与流人地的主流社会或中产阶级比较?与流人地或流出地的本地 老年人比较?或者与相同出生队列的老年人比较?从国内外一些关于老年人的调查和研究来看, 同时以流人地本地老年人和流出地本地老年人作为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参照群体是更为合理的方 式。
流动老人通过与这两个参照群体的感性和理性的比较,会形成一个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比较综 合的看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参照群体本身的变化,进而关注到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动态性。
4、 促进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更多依靠社会支持。
作为一个社会行动者,流动老人在遇到社会融合障碍时,会发挥自身能动性,采取自我应对策略。
然而,衰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老年人 的反弹力,适应性和承受力很难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相匹配,这样不可避免地使他们成为受排斥的 群体。
相比青壮年流动人口,流动老人拥有的应对排斥的 是不同的。
老年人一旦遭受社会排斥,很少有人完全依靠自身能力摆脱这种处境(Office of the Depnty Prime Mini )ter ,2006)。
因此, 要帮助流动老人从排斥处境中解脱出来,促进社会融合,需要更加重视家庭、社区、社会、政府 等外部主体提供的社会支持。
二、维度辨识(一)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维度的他者镜鉴在国外移民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多种融合维度观点。
比如,Park 和Burge )) (1921; 1928) 提出四个维度,包括经济竞争、政治冲突、社会调节、文化融合。
Aoldlust 和Richmond (1974)提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研究132016年第6期南方人口出七个维度,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主观层面指社会心理层面,包括认同、主观内化和满意 度。
客观层面指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四类。
Gordon(1964)也提出七个维度,即文化融合、结 构融合、婚姻融合、认同性融合、态度接受、行为接受和公共事务融合。
Alba和Nee(1997)在Gordon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经济融合这一维度。
Junger-Tas(2001)提出三个维度,即结构性 融合、社会文化性融合、政治合法性融合。
Entzinger在Junger-TaS(2003)研究基础上提出四个维 度,即社会经济融合、政治融合、文化融合、主体社会对移民的接纳或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