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和拔罐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拔罐疗法课件PPT课件.ppt

拔罐疗法课件PPT课件.ppt
(2)经络理论:人体背部主要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贯脊络肾通脑,总督诸 阳而为阳脉之海。人身体任何部分阳气的变化,均与督脉阳气的变化有关,亦即督 脉阳气的条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缓的 根本保证,督脉作为阳气的统帅决定着人 生命的全过程。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一侧线上。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通过背 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 筋骨之病证。
? 循经走罐还能分别改善各经功能,有利于经络整
? 体功能的调整。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 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 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 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 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水罐法以温经散寒 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 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二、理论依据(续)
(4)脊柱整体论: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一个由多椎体通过多关节构成的身体 支柱,与周围的肌群协同发挥作用,维持着身体的平衡。根据生物力学,脊柱作为 一个整体,由于其代偿机制的作用,一个部位的疼痛,势必会影响另一个部位,一 个部位的病理状态,可以是另一个部位疾病的病因。所以,脊柱周围所附着的筋膜、 韧带、肌肉等的病变是多发的、联合的,只是程度不同的联合的整体病变。故此对 脊柱两侧的整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 拔罐法的整体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加上温 热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疾病过程都是其整体性的 反应,局部病理改变总是整体性疾病过程的一
? 部分,属于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范畴,二者是辨证 统一的。祖国医学根据二者的辨证关系,通过局 部治疗,由现象到本质使机体整体得到调整,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即通过局部调整实现 整体控制。

拔罐疗法PPT培训课件

拔罐疗法PPT培训课件

刺血(络)拔罐
在应拔部位的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 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病变局部,使潮红、渗血 或出血,然后将火罐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 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 留罐10-15分钟。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 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 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起罐方法
➢ 玻璃罐,用一手持火罐向一侧倾斜,另一手用 指尖轻轻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 内,罐则自行脱落。
抽气罐
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需 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将 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 所需负压,即能吸住,此法 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留针拔罐法
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 将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 取针。如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 多用于风湿病等。
等症状。
➢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拔罐的适用范围
范围较广泛,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 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 痛等;还可以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 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症。此外丹毒、 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投火法
将纸折成宽筒条状,点燃后,投入罐内, 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适用 于侧面拔,需注意将纸投入罐内时,未 燃的一端应向下。
贴棉法
用直径约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 薄适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 贴在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 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 多用于侧面拔,需防乙醇过多、滴 下烫伤皮肤。
走罐法
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选用口径较大的罐,最 好用玻璃罐,罐口要平滑。罐口或欲拔部位涂润 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 移,致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 取下。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幻灯片PPT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幻灯片PPT

五、行针与得气
●行针概念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
行针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 作方法 (3-5分)
幅度/层次/频率/时间
基本手法
2.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幽赋》
---《标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灵枢》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
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针灸大成》
得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
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针灸大成》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灵枢》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生患者 体质(类型) 病情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 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 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 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 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情,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 气血,逐寒湿----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 病。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1 闪火法
2 投火法
3 贴棉法
4 架火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1 水煮法 2 蒸汽法 (三)其他拔罐法

三 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单罐法 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 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 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臵5-15分钟。多 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 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 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 坚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二)泻法 艾炷臵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拔罐疗法课件ppt课件

拔罐疗法课件ppt课件
域或暂停拔罐。
02
问题2:疼痛或不适
03
06
解决方法:立即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 并饮用温开水,必要时送医治疗。
05
问题3:晕罐现象
04
解决方法:根据患者反馈调整拔罐力度 和时间,确保在患者舒适范围内进行。
2024/1/25
24
患者自我护理和保健建议
保持皮肤清洁
拔罐后皮肤毛孔张开, 容易感染,因此要保持 皮肤清洁,避免抓挠。
根据患者体质与年龄选择
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宜用中、小号罐具;年轻体壮者及肌肉丰厚处可用大号或中号罐具。
2024/1/25
根据拔罐方法选择
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时多选用玻璃罐;竹罐可用于煮药罐法;抽气罐不用火 、电等热源,可避免烫伤皮肤,操作方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
9
使优势
2024/1/25
15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应用举例
感冒
拔罐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背 部膀胱经、督脉等穴位, 促进气血流通,缓解感冒 症状,如鼻塞、咳嗽等。
2024/1/25
哮喘
在背部肺俞、定喘等穴位 进行拔罐,可以宣肺平喘 ,改善哮喘症状。
支气管炎
拔罐可以作用于背部肺俞 、风门等穴位,有助于缓 解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气喘等症状。
头痛
在头部太阳穴、印堂等穴位进行 拔罐,可以疏通经络,缓解头痛
症状。
失眠
在背部心俞、肾俞等穴位进行拔 罐,可以调和心肾,改善失眠症
状。
面瘫
在面部阳白、四白等穴位进行拔 罐,可以祛风通络,促进面部肌
肉功能恢复。
2024/1/25
18
拔罐疗法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效
05
果分析

灸法和拔罐法PPT课件

灸法和拔罐法PPT课件
2024/3/15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 成,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2024/3/15
• 四、治疗范围
(一)中医观点:几乎所有体质都行,仅有少数实热体质者 不适。艾灸可双向调节,穴位也有双向调节,就看怎么选 穴,怎么灸了。
1.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艾灸有补泻 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 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 有所不同。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忌;过饱、过饥、 酒醉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2 疗程:疗程长灸量大,用于慢性病;疗程 短灸量小,多用于急性病。
(二)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1 施灸方法
2 体质和年龄
3 施灸部位
2024/3/15
4 病情
第三节 灯火灸 药线灸 药笔灸
➢ 一 灯火灸法
灯火灸是一种特殊的灸法,是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 燃后,迅速烧灼耳穴、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 灸法。民间广泛使用,俗称“爆灯花”、“灯草灸”。 (一)操作方法
2024/3/15
(三)临床运用 1 腧穴选取原则 2 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持线时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 即可。太长不便点火,太短易烧着术者。 2 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 按。 3 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4 根据季节、气候及病情分别选用不同的药线。 5 线条搓得越紧越好。 6 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瘙痒感。 7 患者宜以坐位与卧位。 8 眼球及孕妇禁灸,实热证慎用本法。
•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 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2024/3/15
• 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 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类经图翼》 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 年。"《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 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主要用于治疗 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 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 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灸法、拔罐疗法

灸法、拔罐疗法
瘢痕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 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 ,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 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 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 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止常情 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 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因此, 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 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拔毒泄热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 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唐 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医学入门> 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 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 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 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 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 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 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 疗。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 、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 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 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 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 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 脱,<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 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出 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 ,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 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 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 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针灸学》课件ppt拔罐法

《针灸学》课件ppt拔罐法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6)虚寒证: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 (7)风邪为患: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 (8)虚证:罐斑或血泡色淡; (9)其他: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
3.留针拔罐,选择罐具宜大, 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附拔 罐时罐具碰触针柄而损伤。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小水泡-------不用处理 大水泡-------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消毒纱 布包裹。
5.孕妇的腹部,腰部,不宜拔罐。
六、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 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2天后即 自行消失。
排出组织血液的“废气”,也加强了局部组 织的气体交换以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 除,加强了新陈代谢。同时血液成分改变, 体内酶、内分泌等也随之变化,均可直接或 间接的促进新陈代谢。
3.提高免疫能力 拔罐的良性物理 刺激可增加组织细胞气体交换,可 使机体产生自家溶血,促进血液循 环与新陈代谢
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循环, 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 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第三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 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 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 “角法”、“吸筒法”、“火罐气”。
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竹 罐
陶 瓷 罐
玻璃罐
(二)新型罐具
1 挤压排气罐
(1)挤压排气橡 胶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4
操作方法
1.艾绒温针灸法:进针得气,将艾绒捏紧 在针柄上点燃,使温热随针身直透穴内;
2.艾段温针灸法:用长约2cm左右艾段, 先用粗三棱针等在艾段一头钻深约1.5cm 细孔,并点燃有孔头,将艾段套在针柄上, 若灼烫可用硬纸板垫于穴位上;
3.艾条温针灸法:将艾卷点燃直接熏烤针 柄。本法更易激发灸感。
-
15
非化脓灸法图
图 非化脓灸
-
16
(1) 操作方法
(1) 操作方法:先在灸穴上用涂一薄层 凡士林软膏,将小艾炷粘附在灸穴上,用 线香或火柴点燃艾炷,待燃烧接近皮肤时 用镊子将未燃尽艾炷移开;再施灸第2壮。 如此反复施灸3~7壮。此法通常亦会在灸 穴处起泡,但不会留下疤痕。
(2) 临床运用:适于于气血虚弱病症. ① 小儿发育不良;② 气血两虚
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 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之,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5
(二)艾绒制品
1.艾炷 (1)艾炷规格:小炷:如麦粒;中炷:如枣
核;大炷:通常炷高1~2cm,炷底直径1~ 1.5cm。 (2)艾炷制作方法: ① 手工制作法: ② 艾炷器制作法:
此外,间接灸法还有隔葱灸、隔胡椒粉灸、 黄土灸、药粉灸等多种,施灸方法相类似, 通常灸5-7壮。
-
26
隔附子灸图

-
27
三 艾条灸法
(一)悬起灸 1.温和灸图
温和灸
温和灸
-
28
2 回旋灸图
图 回旋灸
-
29
3 雀啄灸图

雀啄灸
-
30
(二)实按灸
分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等灸材。 1.操作: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棉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江西中医学院
-
1
灸法概念
概念:灸法,古称灸。早在《说文解字》 释为:“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 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灸材(亦可掺其他药 物),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 行烧灼或熏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或药物 作用,激活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起温通气 血,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
6
图1
艾炷制作方法-图1
手工制作法
-
7
艾炷制作方法-图2
图2
-
8
2 艾条
(1)纯艾条: (2)药艾条:药艾条有太乙针、雷火针等。
①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 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
②太乙针灸:人参,三七,山羊血,千年健,钻 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穿山甲,小茴 香,苍术,蕲艾,甘草,防风,麝香少许
③雷火针灸: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 羌活,干姜,穿山甲
-
9
艾条图1
图 艾条图
-
10
图2
艾条图2
-
11
二 艾炷灸法
(一)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施灸的 方法。
1.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 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 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 痕灸。
附子片灸:将附子用水浸后切薄片并扎针孔
备用。取一片附子片置于穴位上,再放置艾
炷点燃。
附子饼灸: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油和作
饼,大小适度,厚0.4cm,中扎针孔。用时将
饼置灸穴上,再置艾于上并点燃施灸。附子
饼干焦后再换新饼。通常均灸5-7壮,以灸穴
潮红为度。
-
25
隔附子灸
(2)临床运用:本法可温肾壮阳。适用于 各类脾肾阳虚证。
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直接按穴上, 稍停1~2秒,使热气直透深层;若艾火熄 灭,可再点再按,每次每穴约按灸5~7次, 至皮肤红晕为度。 2.运用:适用风寒湿痹、痿证及虚寒证 。
-
31
实按灸图1

实按灸
-
32
图2
实按灸图2
实按灸
-
33
四、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
21
隔蒜灸图

-
22
3 隔盐灸
(1)操作方法:将食盐纳入脐中填平, 周边用面团或面条圈住,上置大艾炷 施灸,亦可在盐上再置姜片施灸。一 般灸3-7壮。
(2)临床运用:本法可回阳固脱救逆。 适用于阳虚证、脱证。
-
23
隔盐灸图

-
24
4 隔附子灸/或药饼灸
(1)操作方法:分附子片灸和附子饼灸两种。
(2)临床应用:本法可温中、祛寒、解表、 止呕。可用于虚寒性内科杂症及关节痹痛。
-
19
隔姜灸图

隔姜灸
-
20
2 隔蒜灸
(1)操作方法:先将大蒜切薄片并扎针孔, 再将一薄蒜片安置穴上,再放置一艾炷于 蒜片上并点燃灸之。灸穴灼痛时可将蒜片 提离灸穴皮肤片刻。每穴灸足7壮,以局部 泛红为度。
(2)临床运用:本法可消肿、拔毒、散结 止痛。适用于痈疮、疔疖未溃者及腹中积 块。
-17(二)间接灸又称为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 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 物的双重作用。
-
18
1 隔姜灸
(1)操作方法:先将生姜切成约0.3cm厚 薄片数片,并用针扎孔备用。取一片姜片 置于腧穴上,再在姜片上安放艾炷并用线 香点燃。如患者感灸穴灼痛,可将姜片提 起离开皮肤一定时间再放回。如此反复施 灸,以灸穴皮肤潮红为度。一般灸5-10壮。
-
2
灸法分类表

-
3
第一节 艾灸法
一 艾灸材料 (一)艾叶与艾绒 1.艾叶化学成分: 2.艾叶的性能: 3.艾绒的制备: 4.艾绒的储藏:
-
艾叶
艾炷
4
艾叶性能
性能: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 具纯阳之性。
《本草纲目》谓:“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
-
12
化脓灸图

-
13
化脓灸
(1)操作方法:通常灸5-7壮。 ① 间断法 ② 连续法 (2)临床应用:目前极少应用。 ① 慢性腹泻 ② 哮喘等多种疾病。 (3)注意事项:如疮面分泌物过多,可用盐水
清洗干净,以防止并发其他有菌性炎症。
-
14
2.非化脓灸法
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即用 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 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又称为无瘢痕灸。
-
35
操作要点
艾绒法须将艾绒捏紧固定于针柄上,否 则艾火易于跌落;
后两种方法亦须注意灰烬跌落烫伤皮 肤, 约3~5分钟处理1次灰烬。
-
36
1.温针灸法-艾绒法

艾绒法
-
37
2.艾段温针灸法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