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学之灸法和拔罐法共72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学之灸法和拔罐法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一)起罐方法 ❖ 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
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 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 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二)注意事项 ❖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
❖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 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 上,约5~10分钟,待皮 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 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 出。
❖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 作用 。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 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 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 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 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 枯等。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 拔罐治疗颈椎病,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消除瘀滞,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痉挛,解除神经、 血管的压迫症状。所以在临床上应以局部取穴为主, 配合循经取穴。选择颈部华佗夹脊穴、大椎、风池、 大杼、风门、肩井、天宗、秉风、阿是穴等,最好 采用走罐法,也可用留罐法、针罐法、血罐法或药 罐法,一般每周治疗1-2次,8次为一疗程。如上肢 麻木重可加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八邪等穴; 如头晕、耳鸣重者加率谷、百会、三阴交、太冲等 穴;如心慌、心悸重者加心俞、膻中、内关、足三 里等穴。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 预防本病主要是指导病人正确用枕,睡眠时 枕头高低要适度,枕头应能够支撑颈部,使 颈椎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长期伏案工作的 病人,应定时抬头活动颈部,以减少颈部的 疲劳状态;同时应注意局部保暖,尤其睡眠 时避免颈部受寒。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一)起罐方法 ❖ 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
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 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 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二)注意事项 ❖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
❖ 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 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 上,约5~10分钟,待皮 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 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 出。
❖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 作用 。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 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 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 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 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 枯等。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 拔罐治疗颈椎病,主要是通过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消除瘀滞,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痉挛,解除神经、 血管的压迫症状。所以在临床上应以局部取穴为主, 配合循经取穴。选择颈部华佗夹脊穴、大椎、风池、 大杼、风门、肩井、天宗、秉风、阿是穴等,最好 采用走罐法,也可用留罐法、针罐法、血罐法或药 罐法,一般每周治疗1-2次,8次为一疗程。如上肢 麻木重可加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八邪等穴; 如头晕、耳鸣重者加率谷、百会、三阴交、太冲等 穴;如心慌、心悸重者加心俞、膻中、内关、足三 里等穴。
拔罐法--针灸学课件
❖ 预防本病主要是指导病人正确用枕,睡眠时 枕头高低要适度,枕头应能够支撑颈部,使 颈椎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长期伏案工作的 病人,应定时抬头活动颈部,以减少颈部的 疲劳状态;同时应注意局部保暖,尤其睡眠 时避免颈部受寒。
【PPT】刺法灸法学

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大留罐取下的 方法。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幻灯片PPT

五、行针与得气
●行针概念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
行针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 作方法 (3-5分)
幅度/层次/频率/时间
基本手法
2.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柄法 刮柄法 摇柄法 飞法 震颤法
幽赋》
---《标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灵枢》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
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针灸大成》
得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
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针灸大成》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灵枢》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生患者 体质(类型) 病情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 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 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 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 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情,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 气血,逐寒湿----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 病。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1 闪火法
2 投火法
3 贴棉法
4 架火法
(二)水罐法 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1 水煮法 2 蒸汽法 (三)其他拔罐法
三 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一)单罐法 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 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 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臵5-15分钟。多 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 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一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艾灸法作用特点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 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 坚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二)泻法 艾炷臵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针灸学》课件ppt拔罐法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6)虚寒证: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 (7)风邪为患: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 (8)虚证:罐斑或血泡色淡; (9)其他: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
3.留针拔罐,选择罐具宜大, 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附拔 罐时罐具碰触针柄而损伤。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小水泡-------不用处理 大水泡-------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消毒纱 布包裹。
5.孕妇的腹部,腰部,不宜拔罐。
六、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 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2天后即 自行消失。
排出组织血液的“废气”,也加强了局部组 织的气体交换以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 除,加强了新陈代谢。同时血液成分改变, 体内酶、内分泌等也随之变化,均可直接或 间接的促进新陈代谢。
3.提高免疫能力 拔罐的良性物理 刺激可增加组织细胞气体交换,可 使机体产生自家溶血,促进血液循 环与新陈代谢
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循环, 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 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第三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 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 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 “角法”、“吸筒法”、“火罐气”。
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竹 罐
陶 瓷 罐
玻璃罐
(二)新型罐具
1 挤压排气罐
(1)挤压排气橡 胶罐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6)虚寒证: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 (7)风邪为患: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 (8)虚证:罐斑或血泡色淡; (9)其他: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
3.留针拔罐,选择罐具宜大, 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附拔 罐时罐具碰触针柄而损伤。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小水泡-------不用处理 大水泡-------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消毒纱 布包裹。
5.孕妇的腹部,腰部,不宜拔罐。
六、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 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2天后即 自行消失。
排出组织血液的“废气”,也加强了局部组 织的气体交换以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 除,加强了新陈代谢。同时血液成分改变, 体内酶、内分泌等也随之变化,均可直接或 间接的促进新陈代谢。
3.提高免疫能力 拔罐的良性物理 刺激可增加组织细胞气体交换,可 使机体产生自家溶血,促进血液循 环与新陈代谢
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循环, 刺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 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第三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 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 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 “角法”、“吸筒法”、“火罐气”。
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竹 罐
陶 瓷 罐
玻璃罐
(二)新型罐具
1 挤压排气罐
(1)挤压排气橡 胶罐
灸法拔罐法PPT课件

14
2.治疗作用
1. 止 痛 作 用 : a. 降 低 神 经 的 兴 奋 性 , 提 高 痛 阈——即时止痛。B.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改善病变局部的组织营养状态,消炎、消除水 肿作用——较长时止痛。
2.解除血管痉挛,促进周围血液循环:① 降 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血管—血流加速。② 刺激组织—组织胺—扩张血管—血流加速。③ 刺激肌肉有节律性收缩。
11
6.起罐法
7.临床应用
• 拔罐形式:
(1)单罐—单罐独用,病变范围小。
(2)多罐—多罐并用,病变范围大。
(3)闪罐 —反复起、拨罐 (局部麻痛)。
(4)留罐—吸拨后留置一定时间(10-15分钟)。
(5)走罐—拨罐时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吸拨后 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病变范围大而平坦)。
• 综合运用:
3.对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密波—降低兴奋性, 解除神经肌肉痉挛。疏波、断续波、起伏波— 收缩加强,紧张度增高。
15
3.操作方法
3. 1 选穴
必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 侧肢体1-3对穴位(即用1-3对导线)为宜。
3.2 电针方法
①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后。
②将电针机的输出旋纽转到零,打开电源 开关。
4
• ②隔蒜灸 • 功效:消瘀散结,消炎止痛 • 适应症:外科疮肿初起,可用9-10壮。 • ③隔盐灸 • 功效:回阳固脱,温中散寒 • 适应症:中风脱症、暴泻、腹痛。 • ④隔附子饼灸 • 功效:温肾壮阳,祛寒凝肿痛 • 适应症:遗精阳痿、阴疽疮肿。
5
4.2 艾卷灸
• 悬灸 • ①温和灸:适应症:各种病症,如面瘫,灸面
(1)防灸火(用过的艾条,应装在小口玻璃瓶 内,防复燃)。 (2)颜面、五官、关节不宜用疤痕灸。 (3)心、大血管、粘膜附近不宜灸。 (4)孕妇腹部、腰骶部慎灸。 (5)实热、阴虚证不宜灸。 (6)灸后护理,防感染。
2.治疗作用
1. 止 痛 作 用 : a. 降 低 神 经 的 兴 奋 性 , 提 高 痛 阈——即时止痛。B.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改善病变局部的组织营养状态,消炎、消除水 肿作用——较长时止痛。
2.解除血管痉挛,促进周围血液循环:① 降 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血管—血流加速。② 刺激组织—组织胺—扩张血管—血流加速。③ 刺激肌肉有节律性收缩。
11
6.起罐法
7.临床应用
• 拔罐形式:
(1)单罐—单罐独用,病变范围小。
(2)多罐—多罐并用,病变范围大。
(3)闪罐 —反复起、拨罐 (局部麻痛)。
(4)留罐—吸拨后留置一定时间(10-15分钟)。
(5)走罐—拨罐时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吸拨后 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病变范围大而平坦)。
• 综合运用:
3.对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密波—降低兴奋性, 解除神经肌肉痉挛。疏波、断续波、起伏波— 收缩加强,紧张度增高。
15
3.操作方法
3. 1 选穴
必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 侧肢体1-3对穴位(即用1-3对导线)为宜。
3.2 电针方法
①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后。
②将电针机的输出旋纽转到零,打开电源 开关。
4
• ②隔蒜灸 • 功效:消瘀散结,消炎止痛 • 适应症:外科疮肿初起,可用9-10壮。 • ③隔盐灸 • 功效:回阳固脱,温中散寒 • 适应症:中风脱症、暴泻、腹痛。 • ④隔附子饼灸 • 功效:温肾壮阳,祛寒凝肿痛 • 适应症:遗精阳痿、阴疽疮肿。
5
4.2 艾卷灸
• 悬灸 • ①温和灸:适应症:各种病症,如面瘫,灸面
(1)防灸火(用过的艾条,应装在小口玻璃瓶 内,防复燃)。 (2)颜面、五官、关节不宜用疤痕灸。 (3)心、大血管、粘膜附近不宜灸。 (4)孕妇腹部、腰骶部慎灸。 (5)实热、阴虚证不宜灸。 (6)灸后护理,防感染。
刺灸法ppt课件

• 医者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调节刺激 量的大小。 • 轻度---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 • 中度---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60~90次/ 分之间; • 重度---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 • 另外,在捻转、提插操作中,当医者手、腕、臂同时用力 时,刺激量就大,若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
体位的选择
• 常用体位: • 1.仰卧位:指患者身体平卧于床,头面、胸腹朝上的体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 2.侧卧位:指患者身体一侧着床,头面、胸腹朝向一侧的 体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 3.俯卧位:指患者身体俯伏于床,头面、胸腹朝下的体位 。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 分腧穴。
刺法的量学要素
• 广义----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 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 • 狭义----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 大要素。
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激的强度
• 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 • 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在毫针 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通过对针感强 弱的判定,刺激量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 • 中者,针下感应明显; • 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刺灸法
• • • • • •
1.刺灸法总论 2.毫针刺法 3.耳针 4.三棱针法 5.灸法 6.拔罐法
一、刺灸法总论
•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 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 刺法——古称“砭刺”,又称“针法”,指采用特殊的针 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腧穴或部位,以防治疾病 的方法。 • 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指采用以艾绒为 主的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以防治 疾病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艾绒的制备:
4 艾绒的储藏:
(二)艾绒制品 1 艾炷
艾柱
(1)艾炷规格:小炷、中炷、大炷
(2)艾炷制作方法: ① 手工制作法: ② 艾炷器制作法:
2 艾条 (1)纯艾条: (2)药艾条: 常用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二 艾炷灸法
(一)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的方 法。
1 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 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 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 称瘢痕灸。
(三)温盒灸法
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部 位施灸的方法。
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尤其适用于腰、背、臀、 腹部等处。
温盒灸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运用
1 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
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 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
(二)泻法
艾炷置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 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 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 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 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 的作用。
四 灸量
灸量指灸法达到的温热程度,不同地灸量可产生不 同的治疗效果。
(一)灸量使用原则
1 艾炷、壮数:灸量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 少来计算;艾条灸、温灸器灸则以时间计算,太 乙针、雷火针是以熨灸的次数计算。
2 疗程:疗程长灸量大,用于慢性病;疗程短灸量 小,多用于急性病。
(二)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1 施灸方法
2 体质和年龄
3 施灸部位
4 病情
第三节 灯火灸 药线灸 药笔灸
一 灯火灸法
灯火灸是一种特殊的灸法,是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 后,迅速烧灼耳穴、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 灸法。民间广泛使用,俗称“爆灯花”、“灯草灸”。
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
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
4、防病保健 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四、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第一节 艾灸法
一 艾灸材料
(一)艾叶与艾绒
艾叶
1 艾叶化学成分:
2 艾叶的性能: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 阳之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 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刺法灸法学 第六章 灸 法和拔罐法
Moxibustion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本草纲目》 艾叶 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 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情,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理 气血,逐寒湿----以之灸
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 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 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二)艾灸禁忌及注意事项
1 禁忌症 (1)禁灸病症: (2)禁灸部位: 2 注意事项 (1)施术严肃认真,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患者
(一)操作方法
选择烧灼穴位,并在皮肤上作出标记。取灯芯草10- 15cm长一根,蘸麻油少许,约浸3-4cm左右,用 右手拇、食指捏住灯芯草下1/3处。点燃灯芯草浸油 端,迅速敏捷地向选定的腧穴或部位烧灼,一触即提 起。可听见清脆的爆响声,如无爆响声,可重复一次。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须 事先征得统一。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宜少而精, 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3)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4)注意安全防火,防止烧烫伤。
三 灸法补泻
(一)补法
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 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 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 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 不散。
紧为宜。 3 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4 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适应范围 1 温经通络 2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
(1)操作方法: ① 间断法 ② 连续法
化脓灸
(2)临床应用: ① 慢性腹泻 ② 哮喘
(3)注意事项:
2 非化脓灸法: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 炷亦可)。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 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 又称为无瘢痕灸。
(1) 操作方法:
非化脓灸
(2) 临床运用: ① 小儿发育不良 ② 气血两虚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三 艾条灸法 (一)悬起灸 1 温和灸
2 回旋灸
3 雀啄灸
(二)实按灸 1 操作方法: 2 临床运用:
四 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 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 法,适用于既需要留 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 病症。
五 温灸器灸法 (一)温灸架灸 1 操作方法 2 临床应用
温灸器灸
(二)温筒器灸 1 温筒器结构 2 操作方法 3 临床应用 4 注意事项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 暴晒— 捣碎--筛去梗砂— 反复----淡黄色艾绒(粗细)
艾绒的特点
易燃味香、热力温和(新与旧不同) 可透达深部、便于制作艾炷、艾卷 ●其它材料:灯心草 药捻 药锭
三、灸治的作用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1、温经散寒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
(二)间接灸
又称为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是 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 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 重作用。
1 隔姜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2 隔蒜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3 隔盐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4 隔附子灸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