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_
家庭功能与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孤独感的关系

家庭功能与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孤独感的关系邓丽芳;郑日昌【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探讨家庭功能与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功能的作用机制,即家庭功能能否通过情绪表达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亲密度或适应性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倾向具有高的情绪表达性,更少的体验到亲情、爱情以及社交孤独感; (2)情绪表达性对大学生社交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大学生越乐于表达情绪,其社交孤独感就越少; (3)家庭功能既直接对社交孤独感产生影响,又通过情绪表达性间接影响社交孤独感,即情绪表达性在家庭功能与社交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年(卷),期】2013(011)002【总页数】6页(P223-228)【关键词】大学生;家庭功能;情绪表达性;孤独感【作者】邓丽芳;郑日昌【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91 问题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孤独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孤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可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Bradburn 在一个大型的调查研究中就发现,将近25%的成年人报告在近几周内感觉“非常孤独或与其他人疏远”。
同时,孤独与情感、行为和社会问题有着广泛的联系,例如酒精、药物滥用、自杀、焦虑以及抑郁等(Peplau,1982)。
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有可能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引发抑郁等心理障碍(刘娅俐,1995)。
由此可见,孤独感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
在西方,孤独感方面的研究早已成为社会关系、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等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心理学中孤独感经常被定义为个体由于缺乏满意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不愉快体验,确切地说,孤独感涉及到个体对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和质量的感觉,“当个体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感就会出现”(Jerry,2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心的相关性自尊心是指个体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价值,自信心的来源。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心水平。
一般来说,家长如果采取了过分严厉的、苛求完美的教养方式,就容易使孩子出现过高的幻想和对自我要求不切实际、过度追求完美等不良心理问题;而如果采取了过度放任的教养方式,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卑、无力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心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相关性焦虑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很常见的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焦虑症状。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关爱,父母教养方式温和,较少采取打骂、惩罚或者不理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比较低的焦虑水平;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生活中,经常被父母责备、打骂,或者经常被父母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出现多种焦虑症状。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过度苛责、压抑、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强加于孩子等不良教育方式,都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反弹,以及一系列不良的情绪问题,如长期的抑郁、无法集中注意力、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问题。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采取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可能容易出现过度依赖别人、不会独立思考、缺乏自信等不良情绪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分析

情绪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 系 。在若干情绪变量中 ,孤独感是被研究较多的重要指标之 一 。近年来 ,西方对孤独感的研究发展较快 , 并提出了许多有 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 。孤独涉及个体对社会相互作用 的数量和质量的感觉 [1 ] ,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 意的人际关系 ,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 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常伴有寂寞 、无助 、郁闷等不良 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2 ] 。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 接的预测作用 ,如果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 效的沟通 ,家庭管理比较混乱 ,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 验到孤独感 [3 ] 。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有可能引发挫折感 、寂寞 感和狂躁感 ,还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等 ,甚至引发疾病 。为 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状况 ,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 身心健康关系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21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 定 ,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理论依据 。
2 结果 2. 1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 大学生整个样本孤独量表得分为正 态分布 , UCLA 得分平均为 ( 42. 70 ±8. 54)分 。独生子女与非 独生子女间孤独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于 独生子女 ( P < 0. 01) ; 21~23岁大学生孤独感高于 18~20岁大 学生 ( P < 0. 01) ;医学专业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 生 ( P < 0. 01)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高于城镇大学生 ( P < 0. 01) 。 见表 1。
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气质类型是指个体在情绪、行为反应上表现出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则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子女的成长和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表现为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孤独、疏离和不被理解。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的孤独感。
本研究还将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以及气质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孤独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也希望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抚养和教育子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气质类型是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特性,是个体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和行为特征。
自从希波克拉特首次提出体液说,将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以来,气质类型理论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气质类型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社交、学习和生活,还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对于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以及指导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气质类型产生影响。
例如,权威型教养方式可能会培养出独立、自信的孩子,而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因此,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气质类型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与个体气质之间的关联,并为父母提供科学的育儿建议。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研究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
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140名,以ucla 孤独量表、岳冬梅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王登峰(1994)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有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程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中图分类号:g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13-02一、文献回顾孤独感是用来描述个体的直观状态,是一种情绪体验。
weiss (1974)提出,孤独的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空虚、愤怒等负面情感,最早孤独感被定义为:与人类的亲密接触的需要和获得密切的人际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sullivan,1953)。
也有学者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提出,当个人希望建立的社会交往关系模式与实际的社会交往关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时,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perlman,1982)。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杨俊生,肖海燕,2008)。
普遍被国内外学者认同的界定是,父母教养方式是由父母的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组成的,是一个综合体(darling &steinberg)。
王桂祥(2004)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互动性质,其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曾琪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行为倾向,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亲子关系中和教育行为中(王丽芬,2002)。
国外心理学家对自我和谐的研究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历史,自我和谐最初是由prescott(1946)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各种观念和态度构成内心,各成分之间如果没有冲突就会达到一致性(薛本洁,张静,2010)。
rogers将自我和谐这一概念完善为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性和自我与经验的协调一致,也就是内部自我与外部经验之间的和谐。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一、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
二、影响因素1. 父母的期望与压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导致他们承受过大的压力,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和焦虑,甚至引发抑郁症等问题。
2.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过于溺爱或过分严厉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合理的教养方式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以及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三、正面影响1. 情感支持父母对大学生的情感支持是提高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可以给予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能量,使他们有更好的应对能力,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2. 友好沟通父母与大学生之间的友好沟通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并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
积极倾听和理解大学生的心声,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负面影响1. 过度保护父母对大学生过度的保护会使他们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导致依赖性增加,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
长期下来,可能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自卑、社交焦虑等。
2. 过度干预过度干预是指父母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过分控制和干预,不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心理,甚至引发叛逆和冲突。
五、相互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业。
相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问题。
六、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父母的期望和压力、教养方式的选择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父母应关注自身的教养方式,注重情感支持和友好沟通,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讲课师范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费21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讲课师范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 方式关系的研究费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征即内部工作模式… , 对个体今后的人际关系以及社
会 化发 展产 生 深远 影 响 。大学 生 正处 于社 会 化 的关
明内部一致性信度 良 好。
孤 独感 问卷 : 采用 R u s s e l l 等¨ 3 1 编制的 U C L A 孤 独 感量 表 ( 第 3版 ) , 用 于测 量大学 生 的孤独 状态 。 该 量表共 2 0个 题 项 , 采用 4点计 分 , 部分 项 目反 向记 分, 由“ 从不” 到“ 一直 ” 分别 记 为 1 4分 , 得 分越 高说 明孤独 感越 高 。在本 研究 中 , C r o n b a c h o 【 系 数 为
校园心理 2 0 1 5年 2月 第 l 3 卷第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a m p u s L i f e& Me n t a l He a t h , F e b r u a r y 2 0 1 5 ,V o 1 . 1 3 ,N o . 1
大 学 生 父 母 依 恋 与孤 独 感 的关 系研 究
O. 8 4。
键 阶段 , 在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 , 与新群体建立关 系 , 网络 的人 际互 动方 式对 大 学生 的人 际关 系会 带来 什
么 影 响 ,对 大 学生 孤独 感 的作 用 是积 极还 是 消极 已
成 为关 注 的焦 点 。
本 研究 探讨 父母 依 恋 与孤 独感 的关 系 ,结 合 大
【 关键词 】 学生 ;客体依恋 ; 孤 独 ;自 我揭露
当今时代 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 生 活 中重 要 的组成 部 分 ,它对 大 学 生 的学 习方式 以 及人际交往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从家庭 走 向校 园 , 经 历着个 体 发展 中的第 二 次 “ 断乳 期 ” ,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韦耀阳(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摘要】目的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为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EMBU)和UCLA孤独量表对568名师范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①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01),除与父亲偏爱、母亲偏爱无明显相关外,与其余各项均呈显著正相关。
②回归分析表明:在父亲各因子中,情感温暖(t=-6.29,P<0.001)、严厉惩罚(t=3.94,P<0.001)二个维度对师范大学生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F=12.99,P<0.001)。
在母亲各因子中,情感温暖(t=-5.38,P<0.001)、严厉惩罚(t=3.61,P<0.001)和偏爱(t=2.00,P<0.05)被试对孤独感也有显著预测作用(F=12.97,P<0.001)。
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可以通过改善与父母关系降低其孤独感。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孤独感;情感温暖;严厉惩罚;偏爱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 tudents’ Loneliness and Their Parenting S tylesWei yaoyang(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loneli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568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with parenting styles scale and UCLA Loneliness Scale. Results(1)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bear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arents’ warmth(R=-0.23, P<0.001),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thers but no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with parents’favoring subject. (2)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further indication that there was high regression relation among father’s warmth (t=-6.29,P<0.001)and punishment(t=3.94,P<0.001)in father’s factors(F=12.99,P<0.001),and high regression relation among mother’s warmth(t=-5.38,P<0.001),punishment(t=3.61,P<0.001)and favoring subjects(t=2.00,P<0.05)in mother’s factors(F=12.97,P<0.001). Conclusion The parenting styles has some prediction on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us we can decrease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by improving their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loneliness; warmth; punishment; favor前言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情绪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正面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负面消极的情.**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8y301)绪体验则会阻碍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而在众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情绪因素中,孤独感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
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感[7]。
现代心理学研究十分重视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成长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1]。
父母教养方式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形成孤独的心理消极状态[2]。
国内唐民、韦耀阳等[3-4]认为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容纳等显著相关。
该研究探索师范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法,于2008年10~12月随机抽取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师范大学生600名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回收率为94.67%。
其中文科300人,理科268人,男生288人,女生280人,大一142人,大二138人,大三154人,大四134人。
平均年龄为(19.24±1.20)岁,年龄范围在17~24岁。
1.2 方法1.2.1 调查工具:(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EMBU)[5],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 大学精神医学系C. 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1993年我国的岳冬梅等人进行了翻译、修订。
修订后的EMBU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分量表,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分量表,共11个分量表。
由被试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报告,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
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2)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988)[6]该量表主要是特质量表,含有20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4四级计分法,分为从不、很少、有时、一直四个级别。
总分80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烈。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8。
1.2.2 测评方法:将上述2种问卷合订成册,测验采取集体方式实施,全部测验内容一次性答完,时间约30分钟。
1.2.3 统计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分析3.1 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首先采用积差相关的分析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以确认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与师范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程度。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父母教养方式与师范大学生孤独感相关分析结果父情感父亲严惩父干涉父偏爱父拒绝父保护母情感母干涉母拒绝母严惩母偏爱孤总-0.23(***)0.26(***)0.15(**)0.05 0.19(***)0.15(**)-0.24(***)0.15(**)0.20(***)0.26(***)0.06注: *表示P<.05, **表示P<.01, ***表示P<.001从表1中的相关栏看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除与父亲偏爱、母亲偏爱无明显相关外,与其余各项均呈显著正相关。
3. 2 不同孤独感水平师范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将师范大学生按孤独感分数高低分组,由低到高27%的师范大学生为低孤独组,中间46%的师范大学生为中等孤独组,其余27%的师范大学生为高孤独组。
低、中、高孤独组师范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果及差异比较见表2和表3。
表2 低中高孤独组父亲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父情感父严惩父干涉父偏爱父拒绝父保护低56.68±7.97 16.51±5.60 20.13±3.43 12.76±6.38 8.63±3.38 10.60±2.51中53.89±8.37 18.07±6.55 20.49±4.34 13.24±6.59 9.02±3.41 10.57±2.85高51.74±9.35 20.90±8.56 21.20±5.32 13.66±6.22 10.28±4.51 11.70±3.69F值10.09*** 12.55*** 1.84 0.59 6.66** 5.99**注: *表示P<.05, **表示P<.01, ***表示P<.001表3 低中高孤独组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母情感母干涉母拒绝母严惩母偏爱低60.63±7.58 34.07±5.95 12.14±4.65 11.61±4.32 12.63±6.47中57.78±8.25 34.33±6.06 12.47±4.29 12.72±4.48 13.04±6.52高55.32±8.90 35.95±7.16 14.51±6.53 14.81±6.53 13.59±6.03F值12.43*** 3.27*8.32*** 12.45***0.69注: *表示P<.05, **表示P<.01, ***表示P<.001由上表可知,三组师范大学生报告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P<.05或P<.01或P<.000)。
孤独感水平越高的师范大学生报告的父母情感温暖得分越低;孤独感水平越低的师范大学生报告的父母严厉惩罚、父母拒绝否认、母亲过度干涉得分越低。
而在父母偏爱这一维度上低中高组的孤独感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且F值均小于1,即父母的偏爱对大学生的孤独感影响较小。
孤独感水平多重检验发现,在上述十一种教养方式上,高中低三组师范大学生所报告的得分组间差异均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