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在一个家庭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社交和认知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几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它们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兼顾到儿童需要和父母期望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既关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又对他们有明确的规矩和要求。

他们赋予孩子自主性,同时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表明,接受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孩子通常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较高的自尊心以及良好的社交技能。

他们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业也表现出较高的动机和成就。

2. 纵容型教养方式纵容型教养方式则是指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和欲望过于迁就,缺乏对规矩和纪律的明确要求。

这些父母倾向于过分溺爱孩子,常常放任他们想要的一切。

虽然这种教养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开心和满足,但是它们往往缺乏边界和约束。

研究显示,纵容型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制力不足,情绪管理困难以及缺乏自信。

他们可能对挫折和压力不够应对,也可能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显示出困难。

3. 约束型教养方式约束型教养方式强调对孩子的严格控制和限制。

这些家长往往过分关注孩子的听从和服从性,尤其注重纪律和规则。

他们对孩子的表现有较低的包容度,常常以惩罚和严厉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

尽管这种方式似乎有助于建立秩序和规则,但过度的约束可能对儿童的情绪健康和自我价值有负面影响。

约束型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加,自我效能感下降。

4. 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需求,同时也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和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式注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开放和平等的交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研究发现,受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孩子表现出良好的社交能力、较高的道德感和合作精神。

他们相对更懂得尊重他人,对于新挑战也更有勇气和动力去面对。

总的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深远。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

可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从本世纪4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棗拒绝,二是支配棗服从,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

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而不宽容的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销售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而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力之一。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为父母提供有益的教养策略。

1. 父母的教养方式1.1 约束型教养方式约束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和限制,鼓励他们遵守。

这种教养方式通常与监督和处罚相结合,以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

1.2 激励型教养方式激励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通过给予奖励和鼓励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这种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

1.3 授权型教养方式授权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给予孩子自主权和决策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并承担责任。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1 情绪调节能力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约束型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然而,过度的约束可能导致孩子对情绪的压抑和不良的情绪表达。

相比之下,激励型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对积极情绪的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授权型教养方式则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他们的情商。

2.2 同理心和合作能力父母教养方式还可以影响儿童的同理心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约束型教养方式可能会限制孩子关注他人需求和感受的能力。

而激励型教养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促进他们学会合作和分享。

授权型教养方式则可以培养孩子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2.3 社交技能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交技能也有影响。

约束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对他人的抗拒和社交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发展。

激励型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与他人交流和协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授权型教养方式则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提高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愿。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引言:社会性是人类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相互影响、合作和适应的能力。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和未来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 父母的情感表达和爱的满足父母与儿童的亲密关系对于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温暖的情感表达和爱的满足可以产生安全感,促使儿童形成正面的人际关系模式。

相反,冷漠或冲突的家庭环境会阻碍儿童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2. 父母的行为示范和价值观教育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建立社会行为模式。

父母积极的行为示范和教育可以促使儿童发展出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行为特征。

同时,父母也应该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培养儿童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3.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和的纵向沟通和支持性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发展出积极的社交技能。

相反,严厉的教育方式和缺乏有效沟通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内外倾行为,并影响其社会性的形成。

二、建立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亲密且支持性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该与儿童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

这种亲密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信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意愿。

2. 提供积极的行为示范和教育父母应该成为儿童行为和价值观的模范,并通过积极的行为示范和教育来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特征。

同时,父母也应该鼓励儿童参与协作活动,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以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

3. 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方式父母应该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并与儿童保持有效的沟通。

温和的教育方式包括尊重、理解和耐心,而有效的沟通包括倾听和表达。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徐 慧1,2 张建新Ξ2 张梅玲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摘 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也是亲子关系领域中研究最早、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

该文综述了中外心理学家在儿童社会化研究中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重要成果,文章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历史发展视角,对20世纪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的趋势,揭示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最新特点。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化 家庭感情氛围 研究方法 现场调查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家庭教养方式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很温馨的,但是在现场调查中发现,家对某些儿童意味着港湾;对某些儿童则意味着樊笼;而对某些儿童却意味着战场。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目标、途径、策略及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的微观社会结构,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形成的准备期 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认识,主要依靠自然观察和思辩的方法,是该领域理论形成的准备期。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权威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三种。

1.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较高的控制力,但同时尊重子女的独立性,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2.溺爱型:父母过度关爱子女,对子女的要求过于宽松,缺乏适当的约束和引导。

3.忽视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不足,对子女的成长需求关注不够。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由于父母较高的控制力和关爱,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自律性和合作精神。

这类幼儿在社交场合中,能够主动与他人互动,善于沟通,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

2.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度关爱,容易形成依赖心理。

这类幼儿在社交场合中,可能会表现出胆怯、退缩的行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可能导致幼儿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等不良行为。

这类幼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三、如何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1.提高父母的育儿素质:父母应主动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提高自身的育儿素质。

3.适当引导和约束:父母在关爱幼儿的同时,要适当引导和约束幼儿的行为,培养幼儿的自律性。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时期,孩子们像一张白纸,父母的每一次涂抹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不同的教养方式究竟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不同的成长轨迹。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亲子活动上,我观察到一个小朋友,他自信满满,和其他孩子玩耍时总能提出合理的建议,还能妥善处理小冲突。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教育者,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父母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

所谓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亲密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儿童对父亲和母亲的亲密关系的感受十分敏感。

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这种情况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之间的关系,理解合理的沟通方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父母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家庭和睦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情感上的稳定。

二、父母情感的表达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情感表达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仅仅是嘴上说爱孩子,同时也用行动去证明,孩子自然就会学会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用各种方式去表达爱,如抱抱、拥抱、亲吻、夸奖等等。

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民主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成熟和自信心的建立。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可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2.权威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文化中非常常见。

父母会传统的观念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此来管教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错误的,哪些事情可以和不能做。

但是,如果过于强制性,孩子反而会感到压迫和无助。

4.温馨关爱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对儿童的关爱和关注。

父母会容忍孩子的错误,并用亲情和理解来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安全感、归属感等等。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儿童的智力、情感、身体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还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本文将从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基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父母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养方式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理论基础1. 亲密理论亲密理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张人类需要与他人建立一种密切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归因于生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体验。

儿童在早期体验中获得的良好关系模式对其日后的人际关系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儿童遵从理论儿童遵从理论着重强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儿童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境时,会依旧父母教养方式中涉及到的规则与价值观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父母的正向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行为的规范化,反向则会导致不良习惯的养成。

3. 行为学理论行为学理论认为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造成的。

父母的行为方式会对儿童的值和观念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价值观和观念在儿童日后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 父母的支持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面临困难时提供支持的方式,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如研究发现,当父母在孩子受到伤害或失败时给予理解和支持,孩子在日后的社会交往中更有信任感和较少的挫折感。

2. 父母的惩罚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指责、责备方式和体罚方式会产生较差的社会性发展效果。

如容易怒、侵犯隐私、肢体惩罚等行为通常会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及心理障碍等问题。

3. 父母的监管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具体监管方式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父母的过度监督会剥夺儿童进行自主决策和规划的能力,而缺乏监督会导致儿童风险行为和社会表现的下降。

三、如何实现有效的父母教养方式1. 建立信任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增强父母的监督与支持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7.付丽萍.刘玮.冯燕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学龄前儿童家庭育儿状况调查[期刊论文]-社区医学杂志 2013(13)
8.张砾.艾拉柯孜·米尔阿麦提泽普县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以泽普县依克苏乡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3(2)
9.张敏家庭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新一代(下半月) 2011(9)
10.陈盈盈.周跚跚.侯雪艳.李继波.张进辅山东省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其人格的相关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学校卫生 2010(12)
11.王冰洁.桑青松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2.杨金铭.刘凤林.张庆国大学生人格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
13.张婷.刘新民.王卫纲女性吸毒人群与正常人群家庭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9(6)
14.余倩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期刊论文]-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5)
15.陈维扬师范类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11)
16.宫淑娟家庭护养模式探析——以国际SOS儿童村为例[期刊论文]-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
17.孙蕾.邰宇.于涛优质家庭环境的特点:对高入学准备水平幼儿家长的访谈研究[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18.周丹.陈燕君.邓军家庭教育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探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11)
19.穆楠论家庭因素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18)
20.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4)
21.贾守梅.汪玲.谭晖.王晓.施莹娟.李萍中文版父母行为问卷在儿童早期父母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期刊论文]-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9)
22.刘芳咸阳市某医学院校90后护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调查[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 2013(6)
23.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lkx20080404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