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大学新生自动思维及社会支持间关系研究
儿童期逆境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的关系: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和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儿童期逆境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的关系: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和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目录一、内容概括 (1)二、文献综述 (1)1. 儿童期逆境相关研究 (2)2. 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研究 (4)3. 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研究 (5)4. 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研究 (6)三、研究方法 (7)1. 研究对象 (8)2. 研究工具 (8)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0)四、研究结果 (10)1. 儿童期逆境对消极自我图式的影响 (11)2. 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分析 (13)3. 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14)五、讨论 (14)1. 儿童期逆境与消极自我图式的关系讨论 (16)2. 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分析讨论 (17)3. 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讨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一、内容概括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期逆境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执行功能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儿童期逆境经历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执行功能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中介效应。
环境敏感性在调节这种关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即环境敏感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通过积极应对策略来应对儿童期逆境,从而减轻消极自我图式的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儿童期逆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当前社会背景下,儿童期逆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联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在诸多研究中,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自我图式的发展,被视作一个关键的观察领域。
关于儿童期逆境与大学生消极自我图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和环境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早期的研究已经证实,儿童期的逆境(如家庭环境不良、父母离异、贫困等)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逆境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自信等核心自我图式。
温州市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成人依恋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
Th 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C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h i l d h o o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b u s e a n d Ne g l e c t , Ad u l t At t a c h me n t a n d S o c i a l S u p p o  ̄ i n We n z h o u
李海 哲 陈庆健
温州 医科大学仁济学 院 , 温州 , 3 2 5 0 0 0 ; 温州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 , 温州 , 3 2 5 0 0 0
摘
要
目的 : 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 、 忽视和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 的关系 。方法 : 采用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 、 亲密关
系量 表和社会 支持评定量表对 5 0 0名 大学 生进 行调查。结果 : 心理 虐待与依恋焦 虑显著正相关 , 忽视 与依恋 回避 显著正相 关 ; 心理 虐待 和主观支持显著负相关 , 忽视 与主观支 持 、 客观支持 、 支持 利用 度和支持总分显著负相 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 , 儿 童期 忽视和依恋 回避对社会支持有显著正 向预测作 用 , 儿童期 忽视 除直接影 响社会 支持外 , 还通过 依恋 回避 间接影 响社会支 持。结论 : 儿童期虐待 、 忽视和不安全依恋对成年后所得到 的社会 支持有重要影 响 , 不 安全依恋在儿 童忽视对社会 支持的影 响 中起 部分 中介作用 。 关键词 心理虐待 ; 忽视 ; 成人依恋 ; 社 会支持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弹性与暴力暴露的作用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弹性与暴力暴露的作用引言心理虐待是指在家庭、学校或社会环境中,通过言语、态度或行为对儿童进行侮辱、恐吓、责骂、忽视等方式产生的心理创伤。
心理虐待不仅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出现攻击性行为。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自主性较高的阶段,心理虐待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并着重探讨情绪弹性与暴力暴露在其中的作用。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经历过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在成年后表现出攻击行为,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心理虐待会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使其内心充满怨恨、愤怒和不安全感,这些消极情绪可能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心理虐待也可能导致儿童形成攻击性的认知模式,将攻击视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从而在大学生阶段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情绪弹性对心理虐待影响的调节作用情绪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迅速恢复积极情绪的能力。
研究发现,情绪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虐待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具有较高情绪弹性的大学生更能够应对心理虐待带来的负面情绪,避免将其转化为攻击行为。
提高大学生的情绪弹性可以有效减轻心理虐待的负面影响,降低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率。
暴力暴露在调节心理虐待影响的作用心理虐待往往会伴随着家庭暴力的发生,而家庭暴力的暴露也会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在家庭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到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暴力暴露可能加剧心理虐待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干预。
结论与启示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着显著影响,而情绪弹性和暴力暴露在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提高大学生的情绪弹性,培养其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能够有效减轻心理虐待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也十分迫切,要在社会层面加强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关注和处理,减少暴力暴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_忽视与社会_省略_关系及负面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研究_王翠萍

·社会·行为·心理·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及负面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研究王翠萍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4KRM110_03)710068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及负面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
方法于2015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抽取3所大学的全日制大学生500例。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 )测量个体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状况;采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 )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状况;采用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SPA )测量个体社会性体格焦虑状况。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回收率为92.6%。
负面身体自我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性体格焦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析采用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463例大学生中,227例(49.0%)儿童期存在心理虐待,252例(54.4%)儿童期存在心理忽视。
儿童期是否存在心理虐待的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胖、矮、相貌、整体得分及总分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社会比较的不安、自我表现的不舒适、他人评价的担忧得分及总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儿童期是否存在心理忽视的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胖、矮、相貌、整体得分及总分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社会比较的不安、他人评价的担忧得分及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自我表现的不舒适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忽视得分与负面身体自我的胖、矮、相貌得分及总分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社会比较的不安、自我表现的不舒适、他人评价的担忧得分及总分呈直线正相关(P <0.05),而与负面身体自我的整体得分无直线相关关系(P >0.05)。
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11), 1834-1842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11221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Abuse onSelf-Harm Behaviors in a Sample ofUndergraduates: Mediating Effect ofDepression and Its GenderDifferenceHuajun Wang1, Ying Jiang1, Pingping Yang1, Xikang Jiang1, Gui Chen1*,Yuning Chen2, Chao Yang1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2Center for Incorruption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Received: Oct. 8th, 2019; accepted: Oct. 31st, 2019; published: Nov. 7th, 2019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pression in the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abuse and self-injuries. Moreove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this hypothesized mediating model was also tested. A total of 31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fill out a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ing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 online.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Childhood abu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self-harm behaviors. 2) For the entire study sample, childhood abuse and depression positively predict self-harm behaviors, and the depression is a partial mediator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self-harm behaviors. 3) When grouped by gende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epression was not significant in males or females, and the path coefficients from childhood abuse and self-harm behavio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suggested that childhood abuse, depres-sion and self-harm behaviors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ree study variabl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Future studies ne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interaction mechanism among these variables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tervention.KeywordsChildhood Abuse, Depression, Self-Injury Behaviors, Gender Difference,Undergraduates*通讯作者。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快感缺失的关系:积极应对方式和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

测量工具与变量定义
儿童期虐待
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
等问题。
积极应对方式
使用积极应对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对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情况
。
压力知觉
使用知觉压力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对过去和未来的压力的认知 。
快感缺失
使用快感缺失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对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 感的缺失。
、调整心态等。
02
压力知觉
指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压力的感知、评价和应对能力。
03
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和压力知觉在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
积极应对方式和压力知觉,进而导致大学生快感缺失。
研究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要点一
解释
儿童期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应对 策略,同时对压力的感知和评价也较为消极,这进一步 加剧了快感缺失的程度。此外,经历过儿童期虐待的个 体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情感问题,这也与快感缺 失有关。
02
儿童期虐待可能削弱个体的自 我效能感和自尊,进一步导致 快感缺失。
03
儿童期虐待可能影响个体对积 极情感的认知和体验,导致快 感缺失。
积极应对方式与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
积极应对方式可能有助于缓解儿童期虐待带来 的负面影响,减轻压力知觉,从而减少快感缺 失。
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和适应 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从而减少快感 缺失。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快感 缺失的关系:积极应对方式 和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10-28
》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结果 •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_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的多重中介作用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_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的多重中介作用引言:儿童期的经历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期的不良经历与成年期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大学时期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良经历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着重研究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一、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不良经历包括身体或情感上的虐待、忽视、家庭冲突,以及亲密关系的缺失。
这些经历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攻击行为。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个体受到诸多压力和挑战,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风险增加。
一些研究发现,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即不良经历越多,攻击行为越高。
二、成人依恋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对他人的信赖和依赖方式。
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可能对成人依恋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和逃避性依恋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而焦虑依恋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因此,成人依恋可能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即儿童期不良经历增加了成人的焦虑依恋,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三、自我控制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自我控制指的是个体在面临冲突和挑战时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
儿童期不良经历可能削弱个体的自我控制,使其更容易展现攻击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儿童期的不良经历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关系,而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因此,自我控制可能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即儿童期不良经历降低了成人的自我控制水平,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结论: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可能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本文重点探讨了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在这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显示,儿童期不良经历可能通过增加成人的焦虑依恋和降低自我控制水平,进一步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对儿童虐待问题的干预和预防--以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

对儿童虐待问题的干预和预防--以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儿童虐待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议题,需要政府、社会机构、个人和家庭共同努力来进行干预和预防。
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来理解和应对儿童虐待问题。
社会生态系统是指各种系统和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系统中,个人和家庭处于最内部的环节,社会机构和社会文化则构成了更大的环节。
社会生态系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往往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家庭层面在家庭层面进行干预和预防,有以下建议:1.提供亲子教育:为了帮助父母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提供一些必要的亲子教育。
2.培养亲子沟通:通过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开放式、积极的沟通方式,减少争吵和攻击性沟通。
3.重视父母的情绪健康:家长经常遇到压力和困难,培养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其避免给孩子施加情感虐待。
社会机构层面在社会机构层面进行干预和预防,有以下建议:1.加强警方和社工的职业培训:社工和警察等职业人员需要在调查和干预儿童虐待问题方面具备专业背景和技能,以支持他们的工作。
2.提高公众意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儿童虐待的认识,并将其视为一种可预防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只是家庭内部的秘密。
3.完善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法律和社会监管力度,保护幼儿和青少年的权利和利益,惩治儿童虐待行为。
社会文化层面在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干预和预防,有以下建议:1.倡导平等性别角色:通过文化和社会的正面宣传,推动平等的性别角色意识,降低男性的歧视和歧视女性。
2.强化社区同理心: 营造同理心和关心共同体的社区文化,让大多数人都理解儿童虐待对孩子的内心伤害。
3.加强儿童保护机制:将儿童保护机制纳入文化和社会任务的范围内,教育成年人和孩子们如何保护自己,并向受虐待和施虐的儿童提供足够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使干预和预防儿童虐待变得更加系统化。
需要从各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多方应对,维护儿童的权益与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利用度 三个 维度 。本 研究 中该 量表 内部 一致 性信 度为 0 .
71 。
3 . 统计方法 : 使用 S P S S 1 3 . 0和 A MO S 1 7进 行 数 据 分 析 。 二、 结 果
本研究 的结构 方程模型表明儿童期 的心理虐待和忽视通 过社会支持 的部分 中介 作用对个体的 自动思维产生影 响。这 与国内外关 于社 会 支 持 中介 作 用 的相 关 研 究 结论 是 一致
量表进行测 查。结果
儿童心理虐待 和忽视 在性 别 、 家庭结构 等方面得分均表现 出差异 ; 结构方程模型技
社会支持
术验证 了社会 支持在儿童心理虐待 和忽 视与大学新生 自动思维之 间起到部分 中介作 用。结论 可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个体早期不 良经历 所导致的消极认知思维 。
【 关键词 】 心理虐待与忽视 ; 负性 自动思维 ; 社会支持 ; 中介作用
包 括 心 理 虐 待 和 心 理 忽 视 2个 分 量表 。本 研 究 中该 量 表 内部
一
讨论
本研究发现男生心理 虐待和忽视总分显著高于女
生, 可能源 于中国家庭 教育 观念对 男孩子 采取更 严厉 的教育 方式 , 但对 于心理虐 待和忽视的发生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 国 内外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 的结论 。研究 还发现心理虐待和 忽视在家庭结 构水平 上 存在 差异 , 有 研 究表 明 J , 核心 家庭 遭受情感虐待较少 , 离异 或重组 家庭 的父 母存 在更大 的经济 和心理压力 , 更 容易 出现情感忽视 和虐待行 为。可见 , 家庭不
【 摘要】 目的 探 讨 大 学 新 生 儿 童 心 理 虐 待 和 忽 视 、 自动 思 维 和 社 会 支 持 三 者 之 间 的关 系。
方法 选取黑龙 江省两所高校新生 的 2 1 0名 , 用儿 童 心 理 虐 待 和 忽 视 量 表 , 自动 思 维 问卷 和 社 会 支 持 评 定
一
、
对 象 厅法
1 . 对象 : 采用方便 取样 , 以黑 龙 江省两 所高 校 2 0 1 3级新
生 为研 究 对 象 , 发 放问卷 2 1 0份 , 获得 有效 问卷 1 9 4份 , 回收
表 1 建 构模 型的各项拟合指标
:
2 5. 6 8 9 1 2
:
兰 !
这也预示着身体虐待 和性虐 待在得 到法律 的禁 止后 , 心理 虐 待和忽视正越来越普 遍的侵 害着青少 年群 体 的健 康成 长 。 目前大量关 于青 少年群体的横断研究表 明社会 支持 可以有效
明数据与建构模 型拟合度 较高 , 设置较 合理 。根 据温 忠麟等
人( 2 0 0 4 ) 提 出的中介 效应检验方法 , 可 以认为 社会支 持在心 理虐待和忽视对 自动思维 的影 响过 程 中起到部 分 中介作 用 。 因此 , 在儿童心理虐待和 忽视对 大学新 生 自动 思维 的总影 响 中, 包括心理虐待 和忽视 对 自动思 维 的直 接影 响 占 5 4 . 1 %,
1 . 大学新 生各量表在性 别、 家庭结 构上 的差 异 : 采用 t 检
! ! ! ! ! ! ! 1
2. 1 4 1 0. o 7 7 0. 9 6 8 0. 9 0 5 0 . 9 6 6 0 . 9 71 0 . 9 4 6
有 效率为 9 2 . 3 8 % 。其 中男 生 1 0 0人 , 女生 9 4人 , 平 均 年龄 ( 1 9±1 ) 岁。 2 . 工具 : ( 1 ) 儿 童心理虐待和 忽视量 表 J : 共 3 1 个 条 目,
遭 受心理虐待和忽视 具有负 面后果 的研究 证据 在不 断涌现 ,
பைடு நூலகம்
2 . 社会支持在 心理 虐待 和 忽视 与 自动思 维 间 的 中介 效 应: 采用结构 方程 模 型技 术建 构模 型 , 进行 理论 假设 验证 分 析 。结果表 明结构方程 模型 各项拟 合指标 良好 ( 见表 1 ) , 说
又包 括 以社 会 支 持 为 中介 的 间 接 影 响 占 8 %, 社 会 支 持 的 中
介效应 占 1 2 . 9 %。
调节儿童虐待导 致的心理不 良后果 , 如对 待他人的消极态度 、
低 自尊 、 再 次 受 到 伤 害 等 。
本研究 以大学生新生 为研究 对象 , 提 出社 会支 持在儿 童 心理虐待 和忽视与负性 自动思 维之 间中介作 用机 制的假设 , 欲 为有 效改善青少年 的消极认 知思维 , 提 高大学 新生 的适应 能力提 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近 年 来 由于 人 类 文 明 进 步 和 医 学 模 式 的 转 变 , 儿 童心理
( P< 0 . 0 5 ) , 但在性 别 水平 比较 上 , 只有 儿童 心 理 虐待 和 忽
视、 自动 思 维 表 现 出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O 1 ) 。
虐 待与忽视逐渐成为 国际上普 遍关 注的热点问题 。童年 时代
完 整 可 能 是 造 成 心 理 虐 待 和 忽 视 发 生 的 原 因之 一 。
致性信度为 0 . 8 5 。( 2 ) 自动 思维问卷 J : 共3 0种 自动 出现
的消极思想 , 用 以表 达个 体 自己认 知体 验 的 内在 自我 描写 。
本 研 究 中该 量 表 内部 一 致 性 信 度 为 0 . 9 4 。( 3 ) 社 会 支 持 评 定 量 表 J : 共 1 0个 条 目, 包 括客观支持 、 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
医学院学报 2 0 1 4 年第 3 5 卷箜 垫
』
Q i g
! ! 望 ! ! ! 丛 ! 堕
:
: 垫
・
3 53 5・
.
高教研究 .
儿 童 期 心理 虐 待 与 大 学 新 生 自动 思 维 及 社 会
支 持 间关 系 研 究
于 增艳 杨 盼盼 曹雪 莲 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