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一)汇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苏教版语文(必修1)教案全集《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0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3.举匏尊以相属()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古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凌万顷之茫然()
4.于是饮酒乐甚()
5.望美人兮天一方()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下.江陵()
7.顺流而东.也()
8.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凌万顷之茫然()
5.渺渺兮予怀()
6.客有吹洞箫者()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固一世之雄也()
10.而今安在哉()
11.而又何羡乎()
12.相与枕藉乎舟中()。
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课件汇总ppt(32份打包) 苏教版20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 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 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 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 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 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 “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 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 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 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 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 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
阴阴
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
隐隐约约
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
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
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 (1)她笑得很甜。 • (2)人靓歌甜。 •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想北平》基础字词梳理

语文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2)枝枝节节:形容非常细微的地方。 (3)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 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辨析正误 即便是某些表象的枝.枝.节.节.的所谓的“百姓切身问题” 得到了一些关照、缓解,但不解决根源性的官员腐败问题,无 异于舍.本.逐.末.。更何况,老百姓所得到的恩赐“实惠”,与权 贵利益集团所巧.取.豪.夺.的民脂民膏实在无法相比,九.牛.一.毛. 耳!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为此而杜.鹃.啼.血.,连续六 年提案建议官员财产公开,实行立法。 辨析:“杜鹃啼血”运用不当,语义程度过重,不合语境。 其他成语运用恰当。
6.大感ɡkàǎii((概慨)) 同仇敌kài( 忾 )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安适 安闲
①我们知道,如果前一天晚上做了好梦,第
填一 二天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心情很 安适 。
填
②周末的时候,很多白领选择待在家里睡美
容觉或是安静地享受片刻 安闲 。
辨一
安适:安静而舒适。重在“适”。
语文
《想北平》
基础字词梳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读准字音
2
写准字形
3
用准词语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廿.七岁( niàn) (4)橘.子( jú)
(2)空旷.( kuànɡ ) (5)菜圃.( pǔ )
(3)僻.静( pì ) (6)浸.在(jìn )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名句默写

苏教版《必修一》背诵篇目默写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2.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3.鹰击长空,,。
4. , ,谁主沉浮?5.携来百侣曾游,。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8.曾记否,,?二.《劝学》(节选)(荀子)1.君子曰:。
2. , ,輮使之然也。
3. ,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 ,善假于物也。
7.故不积跬步,。
8. ,不能十步; , 。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0.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11.积善成德, , 。
12.故木受绳则直,。
三.《师说》(韩愈)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2.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3.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5.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8.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0. ,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1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13. ,师不必贤于弟子。
14. , ,如是而已。
1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赤壁赋》(苏轼)1.诵明月之诗,。
2.纵一苇之所如,。
3. ,而不知其所止;4. ,羽化而登仙。
5. ,望美人兮天一方。
6.其声呜呜然, , ; ,不绝如缕;7.舞幽壑之潜蛟,。
8.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 ;9.舳舻千里, , ,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1.驾一叶之扁舟,;12.寄蜉蝣于天地,。
13.,抱明月而长终。
14.知不可乎骤得,。
15.盈虚者如彼,。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6.苟非吾之所有, ,17. ,用之不竭。
18. ,不知东方之既白。
19.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五、其他1.劝君莫惜金缕衣,。
,。
2. ,与君一醉一陶然。
3.君自故乡来,。
(word完整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专题二:
雪茄(jiā)
伺候(cì)
粗糙(cāo)
牛虻(méng)
犄角(jī)
憎恨(zēng)
烟蒂(dì)
搪瓷(tángcí)
专题三:
石栈(zhàn)
潦倒(liáodǎo)
商贾(gǔ)
彩笺(jiān)
缥缈俊秀婀娜吝啬
蹩进
缒而出(zhuì)阙秦(jué)
自牧
垂拱而治(gǒng)礼节甚倨(jù)相视而嘻
左右皆靡
刎颈之交(wěn)戮力
目眦尽裂(zì)杯杓,(bēisháo)园圃(pǔ)
衣裘
褒贬(bāo)
污垢(gòu)
呵责(hē)
劝诫(jiè)
冠冕(guān.miǎn)徘徊(pái.huái)骸骨(hái)
84、窒息(zhì)85、不啻(chì)86、犄角(jī)/掎角(jǐ)角之势87、四肢百骸(hái)88、狭隘(ài)89、跋涉(báshè)90、慰藉(jiè)91、狼狈(bèi)92、麻痹(bì)
93、戕害(qiāng)94、时髦(báo)95、跂(qì)望
1
15.睫毛(jíe) 16瞳孔(tóng)/一幢(zhuàng)17.惆怅(chóu chàng)96、磨砺(lì)97、舟楫(jí)98、跬步(kuǐ)99、驽马(nú)100、骐骥(qíjì)101、阿谀(ēyú)102、贻送(yí)103、锻炼104、炽热(chì)105、彷徨(huáng)106、余暇(xiá)/遐迩(xiá)/瑕玉(xiá)107涡流(wō)108擅长(shàn)109、疑窦(dòu)110、寰宇(huán)111、苍茫112、喧嚣(xuān xiāo)113、筏船(fá)114、肴馔(yáo zhuàn)115、神裔(yì)116、惦念(diàn)117、踮起(diǎn)118、搭讪(shàn)119、褪色(tuì)120、悲啼(tí)12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专题四 文本18 江南的冬景 (1)

迷人美丽。情感:热爱、赞美、喜悦。心境:恬淡、
闲适。
精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阅读课文第1段,本文是写“江南的冬景”,开头 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写起? [明确] 开篇着力描写北国之冬的特色,为的是引
出下段对江南冬景特点的描写,并突出二者的区别。
2.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
①不败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 所写景物 午后 郊游图 (5、 6 段) 景物特点 作者感受 所用手法 的桕子,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 温暖的阳光 ②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③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④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寒村 微 雨 图 (7 段)
所写景物 景物特点 作者感受 所用手法
⑤长桥、远阜、树林、乌篷小船、细雨、 灯晕 ⑥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⑦悠闲迷人,胸襟洒脱 ⑧粗笔白描,层次分明
文本18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作者档案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 富阳人。早年留学日本。 1921 年与郭沫若等发 起组织创造社。一生著述丰富,抗战爆发后, 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及救亡活动。 1938 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抗日宣 传活动。他曾暗中救助和保护了大量文化人士 以及爱国侨胞。 1945 年于印尼苏门答腊被日本 宪兵残酷杀害。
群索居的寂寞。1935年写的《江南的冬景》就是其
中的一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
卷第1号上。
掌握常识
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以景物为依托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散文。 阅读这类散文首先要赏景,抓住所写景物的“个性”。 因为景物不同,特征各异;同一景物,时令不同,画 面各异;地域不同,状态各非;时代不同,色彩有别。 所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这样才能让人欣赏到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教版高中文必修一知整理第一知整理一、字1、准以下加点的字。
沁〔 qìn〕园春橘〔jú〕子百舸〔gě〕争流怅寥廓〔liáo〕〔kuò〕嵘〔zhēng〕〔róng〕挥斥方遒〔 qi ú〕浪遏〔è〕飞舟开天辟〔 pì〕地吝啬〔lìn〕〔sè〕嬉〔xī〕游澄〔chéng〕清召〔zhào〕唤凄〔qī〕厉不驯〔xùn〕清明〔 chè〕灰烬〔jìn〕脊〔j ǐ〕骨不骄不躁〔 náo〕摇晃〔 yè〕睫〔ji é〕毛瞳〔t óng〕孔曙〔shǔ〕光小看〔 mi è〕悲伤〔chóu〕〔 chàng〕给〔 j ǐ〕予嘱咐〔 níng〕迂〔 yū〕回眺〔 ti ào〕望撩〔 li áo〕起喧〔 xuān〕响坐标轴〔zhóu〕噼噼〔 pī〕啪〔pā〕啪絮絮〔 xù〕叨〔dāo〕叨骄横 (wàng)自信诱惑〔 wǎng 〕炫〔 xuàn〕耀晨曦〔 xī〕沦落〔 miǎn〕面面相觑〔 qù〕宠〔chǒng〕爱溺〔 nì〕爱怪癖〔 pǐ〕粘〔ni án〕着你粘〔zhān〕贴抹煞〔shā〕摭〔zhí〕拾诧〔chà〕异横〔hèng〕蛮祈祷〔qí〔〕dǎo〕磕〔kē〕绊〔bàn〕颤〔chàn〕抖冰雹〔 báo〕夭〔yāo〕折碾〔 niǎn〕成引吭〔 háng〕试啼自艾〔 yì〕自怜焦躁〔 zhuó〕枯瘠〔 bi ě〕入不敷〔 fū〕出藐〔 miǎo〕视苛刻〔 bó〕薄〔 báo〕片啮噬〔 ni è〕〔shì〕吮〔 shǔn〕吸恪〔 kè〕守赐〔 cì〕予钦〔 qīn〕佩教诲〔 huì〕兢兢〔 j īng〕刹〔chà〕那犄〔j ī〕角擂〔léi〕鼓纤〔xiān〕巧瞠〔 chēng〕目结舌商讨〔què〕忐忑〔tǎn〕〔tè〕雏〔 chú〕形商酌〔 zhēn〕〔zhuó〕甄〔 zhēn〕别思忖〔 cǔn〕安妥〔 ti ē〕2、正确写以下加点的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
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
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
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目的。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更高层次上的目标(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掌握语文学科性质特点,整体认识把握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使用好这套教材的前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这样的特点,《课程标准》又指出了它的总体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苏教版语文教材贯穿了新课改的精神,根据以上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在选文、编排、作业设计、活动安排等方面既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很有时代特色,贴近青少年学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兴趣,也有利于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
其主要的特点和要求在教材前的《致同学》及每个专题的开头作了简要说明。
在后面的各种练习和活动安排中,也体现出这样的精神和要求,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全面把握,明确要求,从整体宏观上领会五个必修主题的总体目标及各个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创造性地处理利用好教材达到教学目标。
要仔细阅读和领会课文及其他的各种“活动体验”、知识短文等材料,领悟编排的用心和目的,在备课和教学中统筹处理。
防止片面理解,忽略基础性知识的传授积累和运用练习;防止为活动而活动,忽略活动中所蕴涵的真正目的。
三、具体把握好各个专题及每篇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吃透教材,正确领会文本所提供的一切信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课文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它融合了语文素养的各种具体元素,为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尤其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以文章赏析为中心,以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为知识重点,以读、写为终极目标的传统语文教学,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绾联在一起,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语言、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重视语感训练与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
其核心重点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传统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明确,但具体的目标不易把握;强调多读多写,但训练缺乏科学性、计划性;与社会生活结合联系的实用性不够;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容易导致“八股程式化”;教学的效果更多的是依赖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新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讲,继承和发挥了它的长处,弥补了它的不足,教师应该明白这一点,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贯彻这样的意图。
一篇课文,教师要讲的和学生要学的内容很多,一定要明确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读写)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微末节,重点应该是: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从字——词——句——节——段——篇,学会从具体内容中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视分析文本,弄清文章段落线索,并概括大意,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能轻易否定,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分析、宏观概括的能力,从而打好读、写能力的基础。
但部分师生对此有所忽略,针对现在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应加强。
至于如何分析,则是方法问题,可以尝试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帮助学生对相同文体的比较、归类,使学生自己逐渐掌握分析文章思路的规律。
2、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读、写的基础)。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积累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各种目标,最终都是需要通过语言来达到。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语文素养等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体现的。
现在学生的语言贫乏,其根原因是读的太少,语言教学忽略。
语文教师应懂一点语言学知识,了解汉语言的特点,加强词语教学。
虽然高中阶段,但也不应忽略。
教师要对一些字、词进行延伸、归类、比较,使学生掌握更多词语。
如第一篇课文中,教学“百舸争流”的“舸”时,可联系“柯”、“坷”、“呵”、“岢”、“珂”、“轲”、“疴”等进行音、形、义等比较,教学“浪遏飞舟”的“遏”时,可联系“竭”、“揭”、“碣”、“羯”、“偈”、“渴”、“蝎”、“歇”等。
在词语方面,“百舸争流”、“寥廓”、“苍茫”、“峥嵘”、“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等也应掌握。
3、读懂、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从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及作者如何表达的基本方法。
理解文本首先要熟读文本,要教学生如何读懂文章的方法,教师就应该以范文为引子、例子,通过一篇文章的分析、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
这就是魏书生老师的所谓教学生“一篇课文”,去掌握“一类课文”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去阅读,通过一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再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模块去宏观领会,对课文进行比较、归类,将它们有机联系,再引申到书本外、课堂外,这就是“大语文”的格局。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去驾驭教材,而不是局限于课文。
以上三点,一是通过词汇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知识)、积累方法(能力);二是通过文章分析帮助学生“整合”(将知识和能力运用具体读、写)。
这两条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的目标。
下面试对五个必修课程的各个专题、各篇课文作一分析,这是本人的理解,难免有错,仅供教师备课和教学中参考。
必修一(共四个专题):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本专题针对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特定背景,抓住学生从少年向青年过渡发展的人生重大转折的特点,选择了7篇课文,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行人生思索,领悟人生的真谛。
从而帮助他(她)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坚信前途是美好、光明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坎坷的,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成长中碰到的各种烦恼、迷惘和矛盾,珍惜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本专题选择了诗歌(古、今)、散文、议论文等多种体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文章体式和多种表达手法表现,正确理解和分析、学习范文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和有关知识,并在具体的活动安排中运用。
教师可对这些课文作统筹处理,选定重点教读、自读、导读等。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本专题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从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以传授辅导性学习为主发展为独立性学习为主),以现代教育理论观念为指导,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引导、教育学生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知识观”、“读书观”、“学习观”,以适应现代社会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
本专题提出“教养”的概念,所谓“教养”,一是指教育培养,一是指人的道德、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
这里是指后一意义,是指人通过学习等途径达到更加良好、完善的境界,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能力及外表的礼节举止、谈吐等,“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本专题选了3篇课文。
谈了人要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是学习。
其中两篇文言文,一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荀子的《劝学》(节选),一是中唐韩愈的《师说》。
这两篇文章谈重视学习,重视求师。
另一篇是国外学者谈读书,也是强调学习。
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可以联系初中人教版九上培根的《论读书》。
《论读书》一文提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