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整理

必修一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劝.学:勉励。
木直中.绳:合于。
虽.有槁暴..:即使;枯;同“曝”晒干。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君子博学..乎己:广博地学习。
检验反省。
..而日参省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声非加.疾也:更加;疾,洪亮而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凭借、利用。
车马。
而致.千里:达到。
而绝.江河:横渡。
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
锲.而不舍:用刀雕刻。
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躁...也:用心,因为心思;躁,浮躁,不专一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今之众人..:一般人。
是故圣益.圣:更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代词,指书。
句读,文字诵读。
小学而大遗.:丢弃。
士大夫之族:这类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君子不齿..:不屑提及,鄙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圣人无常.师:固定。
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
研究。
六艺..经传.:《诗》、《书》、《礼》、《易》、《乐》、《春秋》;传,对经的解释。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作《师说》以遗.之:赠送始得西山宴.游记:快乐。
恒.惴栗..:恒,常常;忧惧不安。
施施..而行:缓慢行走的样子。
穷回.溪:萦回曲折。
意有所极.:至,到达。
觉.而起:睡醒。
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聚集收缩。
外与天际.:交会。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独立。
不与..为类:小土堆。
悠悠乎与颢气..俱:天地自然之气。
引觞满酌....:拿起酒杯,倒满酒。
与万化冥合....:自然万物。
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先前。
未曾。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
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依;伴奏。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细丝。
高一语文 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苏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苏教版高一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词语的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析。
比如,“有”在古代可以表示存在、拥有等含义,“不若”表示不如、“侪”表示同辈等。
2. 文法文言文的文法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很多差别,比如语序、时态、语气等方面。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对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非常重要。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比如比喻、夸张、倒装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美感。
二、文言文鉴赏知识点1. 名篇赏析苏教版高一的文言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篇,如《孟子·离娄上》、《离骚》等。
通过仔细品读、分析这些名篇,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古文背诵背诵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苏教版高一的文言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古文,如《文选·韩诗外传》中的《昆仑》、《座右铭》等。
通过反复背诵这些古文,可以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熟悉程度,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文言文写作知识点1. 古文仿写通过仿写古文,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简短的古文,依照其格律和写作风格,加以仿写。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2. 古文翻译翻译古文是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古文进行翻译练习,逐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苏教版高一的文言文教材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和篇目,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希望以上介绍的文言文知识点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总结

劝学一、通假字:1.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2.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二、古今异义:1. 劝学:劝:古义:勉励;今义:劝说2. 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 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4. 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指容身、存身;今义:付托、寄寓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检查;今义:参加、加入7.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8.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9.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人的智慧;今义:神的总称10.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的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11. 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两个词;今义:对某事肯动脑筋12. 而绝江河: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三、词类活用: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3. 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 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 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 不积小流:流:动词作名词,水流8.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善行四、一词多义:1. 绝:A. 而绝江河:横渡B. 来此绝境:隔绝、隔断C. 群响毕绝:终止D.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E.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2. 强:A. 筋骨之强:强健B. 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C. 赏赐百千强:有余D. 乃自强步:竭力、勉强3. 假:A.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C. 无所宽假:宽容D. 请假设草具:暂且E.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F. 假有人焉:如果4. 望:A. 吾尝跂而望矣:向远处看B. 日夜望将军至:盼望C.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D.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5. 闻:A. 而闻者彰:听到B.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C.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6. 一:A. 用心一也:专一B. 骐骥一跃:数词C. 四海一:统一D. 一闻人之过:一旦E. 一如既往:一概7. 焉;A.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B.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C. 焉得虎子:哪里8. 而;A. 而青于蓝:转折连词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C.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词D. 锲而舍之:承接连词E.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9. 于:A. 取之于蓝:从B. 而青于蓝:比C. 善假于物也:引进对象10. 利:A. 金就砺则利:锋利B. 非利足也:使......走得快C. 利其然也:以......为利11. 明: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B. 而神明自得:智慧C.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12. 生:A.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B. 蛟龙生焉:生长五、文言句式: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结构后置6. 善假于物也:介宾结构后置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师说【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2.(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3.(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6.(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7.(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②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名作动,学习)③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作动,从师)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在……之下,低于)⑤君子不齿.(名作动,挂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⑥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成群地)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愚人)⑧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⑨吾从而师.之 /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以……为师)⑩而耻.学于师 / 则耻.师焉(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认为……可耻)【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②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小学生的学校③今之众人古:普通人今:表示大众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⑤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⑦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总结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总结一、解释加点词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而闻者彰.而绝.江河风雨兴焉.圣心备焉.无以..至千里功在不舍.蟹六跪而.二螯无.贵无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耻学于.师圣人之所以..为圣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士大夫之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术业有专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哀吾生之.须臾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施施而.行披草而.坐箕踞而.遨而.莫得其涯不知日之.入故为之.文以志..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师焉,或不焉7、举酒属客 8、举匏尊以相属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0、山川相缪11、自余为僇人 12、梦亦同趣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6、积善成德7、惑而不从师 8、吾从而师之9、吾师道也 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而耻学于师 1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3、不耻相师 1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5、歌窈窕之章 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7、扣舷而歌之 1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1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2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2、侣鱼虾而友麋鹿23、肴核既尽 24、不知东方之既白25、日与其徒上高山 26、穷回溪27、卧而梦 28、始指异之29、穷山之高而止 30、箕踞而遨31、萦青绕白 32、自远而至四、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用心一也3、輮以为轮4、蚓无爪牙之利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古之学者必有师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9、小学而大遗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1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2、凌万顷之茫然1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15、游于是乎始五、请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师不必贤于弟子 9、不拘于时10、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徘徊于斗牛之间12、何为其然也 13、而今安在哉1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5、而又何羡乎16、凌万顷之茫然 17、是造物之无尽藏也18、渺渺兮予怀 19、客有吹洞箫者20、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六、翻译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重点文言篇目知识梳理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重点文言篇目知识梳理【必修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不耻.相师(认为……羞耻)4、作《师说》以贻.之(赠送)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教授)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不及)8.爱其子(爱护)9.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自己)10.彼童子之师(那些)彼与彼年相若也(代词,他)11.句读(句:文句意思表达完毕,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各种手工艺人)13.士大夫之族(类)14.君子不齿(不屑一提,极度鄙视)15.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6.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17.术业有专攻(术:学问,业:技艺,攻:研究)1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六艺:六经)19.师(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动词,学习)吾师道也(动词,以……为师,拜……为师)吾从而师之(名词,乐师)巫医乐师二、虚词1、而: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2、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无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的2.取独)有争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无义)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无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郯子之徒(这些)3、其: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语气)爱其子(他们的)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6、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7.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动词的固定结构)四、常见文言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2、不拘于时(被动句)/(状语后置)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s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doc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软以为轮。
(软:同“燥”,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傻人。
(>: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4 “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 ..... 起舞)今义:不需要今义:没有,常为否定2、泣孤舟之叢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 孔子师鄰子。
(以……为师。
)4、 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 始指异之。
(以……为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天赋资质。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智慧。
)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
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指不从师学习。
)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
乘。
)
6、山川相缪。
(“缪”通“缭”。
连结,盘绕。
)
7、梦亦同趣。
(“趣”通“趋”。
往,赴。
)
二、古今异义词。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
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三、词类活用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四、重点虚词。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
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
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
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
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于此。
五、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4、不拘于时。
被动句
5、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