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十三)黄鹤楼(青海近7年未考)

合集下载

最新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最新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答案】(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分析】(1)《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抓住关键词,乡关,指的是故乡,据此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与理解。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即可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象,再结合诗句写下来即可。

2.古诗文阅读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青海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专题五九上第一节现代文基础知识和古诗文默写

青海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专题五九上第一节现代文基础知识和古诗文默写

第一节现代文基础知识和古诗文默写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原chí(驰)蜡象 2.红zhuānɡ(装)素裹3.妖娆.(ráo) 4.风骚.(sāo)5.一代天jiāo(骄) 6.成吉思汗.(hán)7.喧嚷.(rǎnɡ) 8.润如油ɡāo(膏)9.骈.进(pián) 10.亵渎..(xiè)(dú)11.强ɡuō(聒)不舍12.陨.落(yǔn)13.媚.上欺下(mèi) 14.líng(凌)驾15.恼.羞成怒(nǎo) 16.睿.智(ruì)17.kè(恪)尽职守18.廓.然(kuò)19.重蹈fù(覆)zhé(辙) 20.凭diào(吊)21.忐忑..(tǎn)(tè) 22.阴huì(晦)23.鄙.夷(bǐ) 24.嗤.笑(chī)25.隔mó(膜) 26.恣睢..(zì)(suī)27.xiē(歇)斯底里28.拮据..(jié)(jū)29.栈.桥(zhàn) 30.牡蛎..(mǔ)(lì)31.褴褛..(lán)(lǚ) 32.shà(煞)白33.发jiǒnɡ(窘) 34.根深dì(蒂)固35.汲.取(jí) 36.持之以hénɡ(恒)37.xiù(袖)手旁观38.怡.情(yí)39.傅.彩(fù) 40.文采藻.饰(zǎo)41.吹毛求cī(疵) 42.狡黠.(xiá)43.寻章zhāi句(摘) 44.滞.碍(zhì)45.狂wànɡ(妄)自大46.咬文嚼.字(jiáo)47.xuán(玄)虚48.诓.骗(kuānɡ)49.逞.辩(chěnɡ) 50.勾.当(ɡòu)51.面面相qù(觑) 52.禀.请(bǐnɡ)53.shì(恃)才放旷54.收讫.(qì)55.佯.攻(yánɡ) 56.带挈.(qiè)57.商酌.(zhuó) 58.桑梓.(zǐ)59.nì(腻)烦60.挖心sōu(搜)胆二、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画出来并改正。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二十三己亥杂诗青海近7年未考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二十三己亥杂诗青海近7年未考

(二十三)己亥杂诗(青海近7年未考)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文学常识】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本诗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离京时愁闷的心情,但也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

2.运用比喻、烘托的修辞手法。

[
1.(2016盐城中考)本诗开头两句,以“__浩荡__”修饰离愁,以“__白日斜(天涯)__”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2016盐城中考)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__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__
3.(2015郑州中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__既有离别京城的愁绪,又有回归的喜悦,更有始终不变的报国之志。

__
4.(2015郑州中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__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落花自喻,写出自己虽辞官仍要像落花化为春泥护花一样,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移情于物);“落红”“护花”是给予了“落红”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诗人甘心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2017青海西宁中考语文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2017青海西宁中考语文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2017青海西宁中考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5分)(请将以下的一至六题的答案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酝酿(niàng)确凿(zuó)匀称(chân)根深蒂固(dì)B.偌大(nuò)倜傥(tāng)藩篱(fān)周道如砥(dǐ)C.蜷曲(quán)卑微(bēi)绮丽(qǐ)吹毛求疵(cī)D.收敛(liǎn)妒忌(jì)伧俗(cāng)惟妙惟肖(xi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鸦雀无声宽洪大量大庭广众断章取义磐石B.妇孺皆知无动于衷顾明思义鸡犬不宁真谛C.离合悲欢穷愁潦倒黎民百姓粗制烂造啜泣D.进退维谷因地制宜左右逢源断壁残垣扶掖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西宁市工商局一举查获了不良商贩沥尽心血苦心经营的制假窝点。

B.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语序不当: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西宁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

(成分残缺:把‚西宁市教育局‛调整到‚为了‛之前)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D.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前后两面失衡: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5.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本报讯(实习记者唐剑)端午节当日,记着在西宁市街头看到,各种颜色鲜艳,做工精美的手工香包,颇受市民的青睐。

30日上午八点,记着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早市看到,许多市民围着一个老奶奶的香包摊,争相购买各色香包,元宝、口袋、莲花等多种造型的香包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十三黄鹤楼青海近年未考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十三黄鹤楼青海近年未考

(十三)黄鹤楼(青海近7年未考)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风光,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所见所思。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以情写景,以景抒情。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展赏析。

__第一个“空〞有“只,只有〞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黄鹤楼与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荡荡〞之意,表达是因友人离去与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孤独、寂寞与惆怅,重在抒情。

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画面?
__江面在温暖阳光照耀下,使得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树木显得清晰而清楚。

在那个美丽鹦鹉洲上,鲜嫩芳草繁茂而浓绿,长得极其茂盛而热烈,一切都给人以生机勃勃感觉。

__
3.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

__诗人感慨仙人驾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生出世事沧桑感慨,并因日暮而生出一种悲凉、寂寞、惆怅思乡之情。

_。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悲伤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抒情言志,强化感情,诗味醇厚。

2.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写,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C.“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请简要分析诗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

(3分)(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13.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黄鹤楼》原文诗意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2.文题解读《黄鹤楼》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3.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主题思想《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三、写作特色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受。

后四句转而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以日暮思归之情作结,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黄鹤楼(青海近7年未考)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以情写景,以景抒情。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__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江面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使得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清晰而分明。

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繁茂而浓绿,长得极其茂盛而热烈,一切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__
3.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__诗人感叹仙人驾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生出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出一种悲凉、寂寞、惆怅的思乡之情。

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