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古诗赏析

《黄鹤楼》古诗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2.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 乘:驾.4. 去:离开。
5. 空:只。
6。
返:通返,返回.7.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 悠悠:飘荡的样子.9. 川:平原.10。
历历:清楚可数。
11。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古诗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诗词赏析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黄鹤楼》赏析

《古诗两首》古诗《黄鹤楼》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
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
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
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二《黄鹤楼》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黄鹤楼古诗赏析

黄鹤楼古诗赏析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地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几首经典的黄鹤楼古诗赏析:
1.《登黄鹤楼》杜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篇婉转清新,写出了作者沿途游历,终于登顶黄鹤楼的真情实感。
通译为:太阳落在山极远,黄河流入大海波涛。
想要极目远眺,爬升到更高层次的楼面。
2.《题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雲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通过写博大精深的自然,想象黄鹤离去后留下的感叹。
通译为:古人曾驾驶黄鹤而去,此地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难望见数千载,只剩下苍茫的白云。
3.《登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既充满了自然美,同时也表现了人类的不竭追求。
通译为:太阳落在山极远,黄河流入大海波涛。
想要极目远眺,爬升到更高层次的楼面。
黄鹤楼广为流传的诗歌不限于以上几首,还有成百上千。
这些诗歌的流传不仅反映了书写者对崭新自然赞美的热爱,也彰显了人性在朝气蓬勃中一如既往的追求。
古诗《黄鹤楼》赏析

古诗《黄鹤楼》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教材简析: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
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黄鹤楼崔颢昔人○2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
晴川○4历历○5汉阳○6树,芳草萋萋○7鹦鹉洲○8。
日暮乡关○9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搁笔而去。
这个传说当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
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不过,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可见李白之推崇崔颢诗或是真实的。
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以抒情作结。
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
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黄鹤楼》诗歌赏析

《黄鹤楼》诗歌赏析(学生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它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三.诗歌鉴赏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空”字,似乎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眺,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的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之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州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以抒情作结。
诗人观赏佳境,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
白日里可一望千里,不仅忍动满怀愁绪。
关于黄鹤楼的诗词及赏析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3.悠悠:飘荡的样子。
4.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6.乡关:故乡家园。
7.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颢《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词;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剩下。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的江面。
2、【译文】见练习册上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一片盎然,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4、(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这三座楼于山西的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2)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3)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
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
(2)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
“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
7:理解课文并填空。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本诗中描写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诗句(写景名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本诗表现游子悲苦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诗中有两个“空”字,试是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
表明“昔人”已经离去。
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事一种世事苍茫之感,以及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1)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
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
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12、中心思想:这首诗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你所见的壮丽景色,是一首吊
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13、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
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该诗不仅写景独到,抒情也有特色,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4、内容解析: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章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于愁绪交织在一起,是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15、古代诗人写黄鹤楼的诗还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
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16、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
什么?
答: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17、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首联和颔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