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赏析 知识点
《黄鹤楼》笔记

《黄鹤楼》笔记(原诗、注释、翻译)一、文学常识:1.体裁: 七言律诗2.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皓矶上,“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3.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二、内容分析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①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加神秘色彩。
②“空”显示出空间上的虚无,传达出内心的孤独感,吊古伤今。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①颌联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②“空”体现出时间的邈远,引出对岁月易逝的感慨,给人孤寂惆怅、物是人非、世事苍茫之感。
小结: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吊古伤今,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后的感慨,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①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
②长江对岸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富于音乐美。
④为下文书写乡愁做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尾联以抒情作结,点名主旨,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思想之情②“愁”既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③“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和怅然的乡愁交织,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思乡之情。
总结: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耸入云端,白云缠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诗人因景生情,由凭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
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著有《崔颢集》。
二、故事背景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三、理解课文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闲静的样子。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四、问题归纳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此题运用用典作用分析法。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空”字有何妙处?“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五、课文主题《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原文】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是盛唐著名诗人,现存作品四十多首,其中约三分之一描写妇女生活,反映了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
他的边塞诗写得慷慨豪迈。
小诗如《长干行》接近民歌。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关于此诗还有一段传闻不胫而走。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
为哲匠敛手云。
”【注释】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
已:已经。
乘:乘坐。
去:离去。
指离黄鹤楼而去。
此地:这个地方。
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
空:副词,只,仅。
余:剩下。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副词。
一旦,一经。
千载:千年。
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
这里指汉水平原。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因在汉水北岸,故名。
树:树木。
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芳草:香草。
萋萋:形容词,有四个义项:①形容草木茂盛。
本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即取此义。
②云行弥漫的样子。
如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萋萋巫峡云,楚客莫留恩。
”③华丽的样子。
如潘岳《藉田赋》:“袭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车之辚辚。
”④衰飒的样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___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他所思念的人物。
颔联“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和诗人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则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2黄鹤楼》这首诗的写景描写细腻入微,如“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另外,诗中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话,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生海角的美景。
这联诗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月亮像一面飞天镜,映照在江水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___像是结成了一座座海角的楼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尾联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整首诗通过炼字角度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古诗《崔颢·黄鹤楼》注释与赏析

古诗《崔颢·黄鹤楼》注释与赏析古诗《崔颢·黄鹤楼》解释与赏析崔颢·黄鹤楼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②历历③汉阳④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⑤。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①黄鹤楼:以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②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③历历:分明的样子。
④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⑤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⑥乡关:故乡。
赏析崔颢(公元704年?—公元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齐名。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此诗从黄鹤楼的名字落笔,仙人跨鹤,一去不返,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世事茫茫,给人以岁月不再、古人无踪之憾。
前四句均围绕黄鹤楼,“黄鹤”二字一再出现,却因势奔腾直下,一气呵成,气概苍莽,绝无重复之瑕。
这四句中,虽然平仄并不对仗,有违律诗大忌。
但诗人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在刚刚营造出的渺茫之意中,忽然笔锋一转,勾勒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将前面的格律匡正。
夕阳西下,面对烟波茫茫的江天,宦游之人思乡之情顿生,凄婉悲凉之感跃然纸上。
此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中考语文黄鹤楼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黄鹤楼知识点归纳总结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这座楼阁不仅以其雄伟的建筑和美丽的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灵感之源。
在中考语文中,黄鹤楼常常作为古诗词赏析和文学常识的考点出现。
首先,关于黄鹤楼的历史背景,考生需要了解其始建于三国时期,后经历多次重建,现存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其次,黄鹤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描写黄鹤楼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赏析材料。
在古诗词赏析方面,考生需要掌握如何从意象、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
例如,崔颢的《黄鹤楼》中,“黄鹤”和“白云”的意象,既描绘了黄鹤楼的自然景观,又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并能够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时代特点进行分析。
此外,黄鹤楼也是许多其他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
如宋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有对黄鹤楼的描写,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作品,并能够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情感态度。
在文学常识方面,考生需要掌握黄鹤楼的相关知识,如其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历史变迁等。
这些知识点在中考语文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中经常出现。
最后,考生还需要注意黄鹤楼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如现代诗人、作家对黄鹤楼的描写和赞颂,以及黄鹤楼在现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黄鹤楼作为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古诗词赏析、文学常识等多个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通过对黄鹤楼的学习和理解,考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黄鹤楼古诗讲解

黄鹤楼古诗讲解《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
以下是1000字的讲解,包括背景介绍、诗句解析、艺术手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崔颢,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他以才情著称,诗作气势雄浑,意境壮丽,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比肩。
《黄鹤楼》是崔颢的代表作之一。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文人墨客争相登临。
二、诗句解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
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这座名楼的胜景,不禁怀念起昔日古人乘黄鹤远去的传说。
如今,这座楼只空余江天,令人感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古人乘黄鹤远去的伤感与怀念。
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千载。
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描绘了登楼远眺的美丽景色。
在晴朗的日子里,长江对岸的汉阳树林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绿意盎然。
这四句诗描绘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壮丽的自然景观的赞叹。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不禁想起远方的故乡。
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他感到忧愁和伤感。
三、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这首诗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色和周围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对仗工整: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和谐。
例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对,“晴川历历汉阳树”与“芳草萋萋鹦鹉洲”相对。
3.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胜景和登临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黄鹤楼》赏析

古诗《黄鹤楼》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教材简析: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
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9.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10.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寂寞、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果,船要归肌,游于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心底顿生浓浓的愁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
情内展画”,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同时又情景交融,突出了诗人无尽的乡愁。
1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请简要分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