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 《黄鹤楼》赏析

合集下载

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及赏析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之上,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胜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黄鹤楼》这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由唐代文学家崔颢创作的。

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黄鹤楼的深深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

接下来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与文化内涵。

首先,诗的开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黄鹤楼作为起点,通过“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表达,使读者不禁想象过去昔日的人们曾经登上黄鹤楼,目送着黄鹤远去。

而现在,这里空留下黄鹤楼,似乎一切都已改变,充满了离别之意。

接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表达出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感受。

作者惋惜地说,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只剩下千载流传的白云,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再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

作者以“晴川历历”来形容汉阳树,使人感受到阳光普照的景象,而“芳草萋萋”则给人一种青绿生动的感觉。

鹦鹉洲作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也给人们留下了浓厚的印象。

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表达诗人离乡之情。

夕阳西下,诗人不禁问自己故乡在何方,而烟波江上的景色让他更加感到离愁别绪。

总的来说,这首《黄鹤楼》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人对离别和思乡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古迹,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寄托了一段段人们对离别、思乡之情。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黄鹤楼将继续为人们所铭记和赞美。

黄鹤楼名句赏析简短 黄鹤楼诗句赏析

黄鹤楼名句赏析简短 黄鹤楼诗句赏析

黄鹤楼名句赏析简短黄鹤楼诗句赏析黄鹤楼[1]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2],芳草萋萋鹦鹉洲[3]。

日暮乡关[4]何处是?【注释】烟波[5]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3]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4]乡关:故乡家园。

[5]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作者】崔颢(约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崔颢早年颇具才名,与王维并称“才名之士”,但他行为轻浮,好酒好色,所以不入士人之眼。

后来崔颢从军边塞,诗风陡然一变,开始写作以军旅生活和塞外风光为主题的诗歌,唐代的文学评论家、诗选家殷璠在其盛唐诗歌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就曾称赞崔颢“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赏析】这首诗以优美的神话传说、壮丽的江天景色写尽了诗人吊古怀今之情。

开头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讲述了诗人因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却已驾鹤而去,杳无踪迹。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之间的落差,让诗人心中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接下来的三四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的是诗人心中的感慨,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不停地在诗人眼前回放,但毕竟已经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再下来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精致描写。

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将前面营造的气氛突然一转,仿佛诗人通过江上的迷雾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无尽寂寞顿时化成了满腹的乡愁。

全诗的诗眼尽在一个“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赏析初旭多少年来,人们吟诵着这气韵酣畅、神行语外的诗句,想象着这座卓然而立于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江南名楼的英姿,都从中获得过各自的审美享受。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

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绮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

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它始建于吴黄武二年(223),屡建屡废,更莫能记,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了。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曾流传许多神话传说,历代典籍多有记载。

《太平寰宇记》志》说:“黄鹤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

”《方舆记》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

《述异记》又说乘黄鹤升仙的是荀环。

《渔隐丛话》则说是“抱关老卒”。

《又玄集》和《吴礼部诗话》则说“黄鹤,乃人名也。

”较通行的说法是,“黄鹤”是鸟名而非仙人名,“黄鹤楼”是因黄鹤矶或王子安乘鹤升仙事而得名。

纵观历史兴废,不难看出,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

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索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随口说出,颇为自然。

过去的仙人已驾着黄鹤飞去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寂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来,千载长空只见白云悠悠。

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诗人化虚为实,以无作有,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

一是吊古,一是伤今,而感情的侧重点则是伤今,这种伤今之情从遥远的传说写起,就给人一种岁月不再得,古人不可见的深沉幽远之感和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开篇两句就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登楼所常有的感受,可以说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后的余音。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伫楼台,或翘首苍天,或凭栏凝思的身影。

古诗赏析:黄鹤楼

古诗赏析:黄鹤楼
黄鹤楼崔颢
原文
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
主题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来自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篇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文解释】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

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词语解释】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

历历:清楚分明。

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

②历历:清楚可数。

③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④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空余:只留下。

(空:只)⑥乡关:故乡。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珍品。

下面是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请参考!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3历历4汉阳树,芳草萋萋5鹦鹉洲6。

日暮乡关7何处是?烟波8江上使人愁。

词语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龟山。

2.悠悠:飘荡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江面。

白话译文昔日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文学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黄鹤楼》名气就更大。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意境美。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黄鹤楼古诗讲解

黄鹤楼古诗讲解

黄鹤楼古诗讲解《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

以下是1000字的讲解,包括背景介绍、诗句解析、艺术手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崔颢,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他以才情著称,诗作气势雄浑,意境壮丽,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比肩。

《黄鹤楼》是崔颢的代表作之一。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文人墨客争相登临。

二、诗句解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

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这座名楼的胜景,不禁怀念起昔日古人乘黄鹤远去的传说。

如今,这座楼只空余江天,令人感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古人乘黄鹤远去的伤感与怀念。

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千载。

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描绘了登楼远眺的美丽景色。

在晴朗的日子里,长江对岸的汉阳树林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绿意盎然。

这四句诗描绘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壮丽的自然景观的赞叹。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不禁想起远方的故乡。

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他感到忧愁和伤感。

三、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这首诗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色和周围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对仗工整: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和谐。

例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对,“晴川历历汉阳树”与“芳草萋萋鹦鹉洲”相对。

3.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胜景和登临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鹤楼》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黄鹤楼》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黄鹤楼[唐] 崔cu ī颢h ào昔x ī人r én 已y ǐ乘ch én ɡ黄hu án ɡ鹤h è去q ù,此c ǐ地d ì空k òn ɡ余y ú黄hu án ɡ鹤h è楼l óu 。

黄hu án ɡ鹤h è一y ī去q ù不b ù复f ù返f ǎn ,白b ái 云y ún 千qi ān 载z ǎi 空k ōn ɡ悠y ōu 悠y ōu 。

晴q ín ɡ川chu ān 历l ì历l ì汉h àn 阳y án ɡ树sh ù,芳f ān ɡ草c ǎo 萋q ī萋q ī鹦y īn ɡ鹉w ǔ洲zh ōu 。

日r ì暮m ù乡xi ān ɡ关ɡu ān 何h é处ch ù是sh ì?烟y ān 波b ō江ji ān ɡ上sh àn ɡ使sh ǐ人r én 愁ch óu 。

诗词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诗词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 从前有仙人乘黄鹤腾空而去,这里只剩 下黄鹤楼屹立江头。 黄鹤载仙人升飞后再未回来,千百年来 白云悠悠随风飘流。 阳光下汉阳镇绿树历历在望,春草青青 茂盛铺满了鹦鹉洲。 夕阳西下哪里才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淼江 水奔涌更添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 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 ○寄寓故土之思。
经典诵读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介绍】
❖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 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崔颢 是盛唐著名诗人,现存作品四十多首,其中 约三分之一描写妇女生活,反映了当时上层 统治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他的边塞诗写得 慷慨豪迈。小诗如《长干行》接近民歌。
【注评】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 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 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 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 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 《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 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 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
【简析】
❖ 前人推许此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 以远大”(王夫之语),有人说它“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 潜语),都是着眼于此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 飘逸,这正是此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黄鹤楼 (古代版)歌曲
❖ 欣赏歌曲
【简析】
❖ 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 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 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 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 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 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 “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 的思考。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 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 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 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春草茂 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 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简析】
❖ 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 真像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 鹏鸟一样悬殊。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 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 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 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 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
【简析】
❖ 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 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 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它是形象化的, 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 于无穷。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 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简析】
❖ 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 汉所见所感。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 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 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与寥廓的 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 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 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 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解题】
❖ 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 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 大桥武昌桥头)。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崔颢《黄鹤楼》是诗人登楼 抒怀之作。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此诗, 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 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都是模拟这首诗 的。
【简析】
❖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 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 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好在何 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得 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 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 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设若从 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 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 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可 见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 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 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特别是当这些景语融入诗 人深沉的感慨后,它们作为景物的特征更趋淡化。 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语,很大程度上为 此而发。
【简析】
❖ 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 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 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论,黄鹤楼 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 滕王阁所难于匹敌。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 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 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 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 羽化登入仙境。
【简析】
❖ 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 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 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 (716)。据陆游《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 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 下绝景。”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 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岳阳楼是中书令张 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若论来历, 黄鹤楼最为久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