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闻笛》翻译赏析
描述 吹笛子的古诗词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释义: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2、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黄鹤楼闻笛》释义: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高适《塞上听吹笛》释义: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4、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李益《春夜闻笛》释义: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释义: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释义: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释义: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吕岩《牧童》释义: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9、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释义: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10、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王安石《江上》释义: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古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翻译赏析

古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翻译赏析《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前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
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前两句写作者的ORg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注释】①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②钦:当是史郎中名。
一作“饮”。
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③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翻译】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赏析】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
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一、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三、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四、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五、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李白于758年(乾元元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这首诗写他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千家诗》中诗题又作:题北榭碑。
郎中:官名。
黄鹤楼:近在湖北武昌的长江边上。
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译文: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再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
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像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译文2:被贬谪的人要去遥远的长沙,依恋回望长安不见家园。
登上黄鹤楼横吹玉笛,江城的五月听到一曲《落梅花》。
译文3: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在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
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译文4:我与前人同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隐隐雲山不见家。
黄鹤楼头听得有人吹玉笛,顿生寒意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而王运熙、华桂金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
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
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
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赏析-翻译-原文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赏析|翻译|原文年代:唐作者:原文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
作品【注释】:《千家》中诗题又作:题北榭碑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一句。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1)郎中:官名。
黄鹤楼:近在湖北武昌的边上。
(2)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
为笛曲曲牌名。
【】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在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
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这是李白乾元元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千家诗》中诗题又作:题北榭碑。
郎中:官名。
黄鹤楼:近在湖北武昌的长江边上。
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
贬官长沙。
③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流放的凄凉之感2分,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参考示例: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2分)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形象具体地抒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
(2分)后两句诗人借联想手法,(2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联想(或想象)到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
(2分) 后两句诗人化无形之声为有形之象,把《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
(2分)阅读练习二: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
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黄鹤楼闻笛中的望字赏析

黄鹤楼闻笛中的望字赏析
《黄鹤楼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少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译】
这是李白下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滴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鉴赏】
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
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捕捉了“四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才点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
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牛,妙合无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黄鹤楼闻笛》翻译赏析
《黄鹤楼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译】
这是李白干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鉴赏】
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