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临路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合集下载

盖竹柏影也翻译

盖竹柏影也翻译

盖竹柏影也翻译翻译:兰皋竹柏阴,千里水东注。

李白在被流放夜郎之前,曾经写过一首《临路歌》,其中有这么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到了荆州以后,又为江陵写下了《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自称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酒徒。

但从上面这些诗篇看来,他在当时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然而他毕竟也与普通劳动人民有着联系。

正是他和广大人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最终构成了他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他青年时期那种热爱祖国,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诗篇,一去不复返了;留下来的,除了“白发三千丈”以外,就只有这首《临路歌》了。

这首诗以美丽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深沉雄健,真挚动人,历来广为传诵。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代诗人王维是一位既注意吸收民歌的精华,又善于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诗人。

这首诗就是他晚年山林生活的一个侧面。

在《竹里馆》的题干中,标明作者所住的地点是“竹里馆”,那么就应该从这首诗的内容入手,理解作者写作这首诗的用意。

首句点题,“独坐”二字领起全篇,透露出孤独无偶的惆怅。

“幽篁”是丛生的竹林,当是作者所隐居的特定环境的突出标志。

在这样的地方独坐,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我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吟唱,全然不觉有幽人的存在。

次句点明所弹奏的曲调,也许是《广陵散》。

长啸,古人谓语不出口而长啸叫啸。

啸声能使山谷震动,可见其声势之猛烈。

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把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句笔锋一转,将听者引入画面:只见一轮明月从东方天际升起,如水一般泻在竹林上。

清光宜人,无人知晓,却有一轮明月洒来。

末句忽又将读者拉回现实,“独坐”句呼应题目“竹里馆”,使诗意完整。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古代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此诗也体现了这一特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乐而忘返的思想感情。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出自唐代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赏析大鹏是李白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

李白《临终歌》

李白《临终歌》

直到后来遇上“流放夜郎”这样的大难,他也没有完全死心。大鹏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纵然怀才不遇,只要理想中的吉祥鸟还在飞,天就塌不下来。
“天生我才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从这些零碎语句就能看出,李白把诗当成“狂人日记”来写的,梦想的远不可及令他疯狂,又给他带来痴迷的激情。
庄子善变,既能梦见博大的鲲鹏,还能变作渺小的蝴蝶,变来变去,都不知道是自己梦蝶还是蝶梦自己了。故意混淆了现实与量,与超人的美感,最终集于一身。力其实是一种美,美其实也能带来力量。不管变大还是变小,都需要超人的想象,超越自我与万物达成和谐与统一。庄子的逍遥哲学,渲染了自我的神化与超脱,在我眼中相当于一门诗意的超人哲学。庄子本身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超人”,“文化超人”。深深影响了道家思想,道家崇尚神仙的境界,其实是在追求超人的状态。
我为什么特别为李白的《临终歌》感动呢?在这首诗里,我看见那只大鹏老了,飞到半空伤了翅膀,摇摇欲坠。我看见,李白老了。实在想不到,李白也会老的,那么壮怀激烈的诗人也会老的。在这时候,他才流露出真实的痛苦和无比的绝望。我听见了大鹏的哀歌:实在飞不动了,实在飞不动了……
看来这世上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也有不逍遥的一面:终将迎来结束的时刻。以梦想为动力的“超人”,不管飞得多高多远,最终还将回归地面,回归自已,回归平凡。梦终究要醒的。
作为人的李白,也许不算什么“超人”,既无扛鼎之力,又缺深谋远虑,岂止仕途遇挫,我看他整个人生道路都走得磕磕碰碰的。
作为诗人的李白,确实是一位“诗歌超人”,或者说“超诗人”、“超级诗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超越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李白的诗体现出超人的力量、超人的美感,令多少诗人叹为观止、无法企及?在神思妙想方面,连杜甫都甘拜下风。可这些诗怎么写出来的呢?还不是来自作者本人的惊世情怀?

临路歌赏析

临路歌赏析

临路歌赏析1. 《临路歌》那可是李白的经典之作啊!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

你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这写得多有气势啊!这难道不是在诉说着人生的起起落落吗?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一样。

2. 哎呀呀,《临路歌》真的太有魅力啦!“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这感觉就像是一阵狂风吹过,能影响万世呢!这不就像那些伟大的人物,即使离去了,影响力还在嘛。

3. 嘿,《临路歌》真的值得好好品味呀!“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这是在感慨知音难寻啊。

这不就跟我们有时候找不到懂自己的人一样无奈吗?4. 哇塞,《临路歌》真的是一首神奇的诗啊!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之门。

像“大鹏飞兮振八裔”这样的句子,多有冲击力啊,难道不是吗?5. 你们知道吗,《临路歌》简直太震撼了!“中天摧兮力不济”,这多像我们努力了却还是失败的时候那种无力感啊。

6. 哈哈,《临路歌》真的不一般啊!“游扶桑兮挂石袂”,这画面感超强的,就好像我们在梦中去到了一个奇幻的地方一样。

7. 哇哦,《临路歌》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呢!“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是多么深刻的思考呀,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一样。

8. 哎呀,《临路歌》真的是太妙啦!“大鹏飞兮振八裔”,这简直就是在呐喊,在释放内心的豪情,像不像我们偶尔也会豪情万丈的时候呢?9. 哇,《临路歌》真的让人着迷啊!“中天摧兮力不济”,这多让人感慨命运的无常啊,就跟我们生活中会遇到意外一样。

10. 《临路歌》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啊!“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这是在渴望被理解啊。

这不就跟我们都希望有人懂自己是一样的嘛。

我的观点结论:《临路歌》充满了魅力和情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味。

临路歌基本内容

临路歌基本内容

《临路歌》是唐朝李白的作品。

全文如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一、基本内容《临路歌》是一首表达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珍惜生命、友情和自由,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长篇歌行体诗歌。

诗人以自己的旅程为背景,通过对路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抒发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二、主要内容1.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诗歌开篇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叹。

诗人以自己的年龄为切入点,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感慨时光匆匆,人生短暂。

诗人强调时间的无情,让人生如同路上的过客,来去匆匆。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2. 离别之情,友情珍惜在旅途中,诗人与友人分别,表达出深深的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珍惜。

诗人描绘了分别时的场景,通过对友人的回忆和怀念,展现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人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和祝福。

这一部分内容饱含深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真挚与执着。

3. 对自由的向往,热爱自然在诗歌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他向往的是广阔的天地和自由的人生。

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宽广胸怀和对生命的热爱。

4. 对未来的希望,美好生活追求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坚信未来充满希望,美好生活一定会到来。

诗人描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表达了对未来的热切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分内容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之,《临路歌》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长篇歌行体诗歌。

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离别之情、友情珍惜的表达,对自由的向往、热爱自然的表现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李白死前留下的一首诗

李白死前留下的一首诗

李白死前留下的一首诗一、原文:《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二、衍生注释:1. “临路歌”:这个“路”有说是“临终”的意思,这首诗像是李白对自己一生即将结束的感怀。

2. “八裔”:指八方。

大鹏飞翔振动八方,这是形容一种很浩大的声势。

3. “扶桑”:在神话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挂左袂”是说被扶桑的树枝挂住了左袖,这象征着遭遇阻碍。

4.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中的“仲尼”就是孔子。

传说鲁国抓了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不该出现在乱世,这是祥瑞受灾,非常悲痛。

这里李白把自己比为麒麟,觉得自己身处乱世不得志,孔子已死,也没人会像为麒麟那样为他悲痛了。

三、赏析:主题上,这是李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壮志未酬的感叹。

他把自己想象为大鹏,在诗中曾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飞翔震动八方,他也曾有过惊天动地的理想和抱负。

可是“中天摧兮力不济”,在中途遇到了挫折,无法继续下去,表明他的理想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彻底的实现。

情感充满了愤懑和无奈,大鹏那么强大,但却在中途被折断了翅膀。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神话典故,如扶桑等,生动形象把自己的境遇描绘出来,并且和古代贤人的境遇相比较,通过用孔子也去世,没人会理解麒麟的悲哀,来表达没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难受。

四、作者介绍:李白那可是唐朝的超级大明星,有名的诗仙。

他这人很潇洒,爱喝酒,走到哪儿喝到哪儿,诗写到哪儿。

一辈子都想建功立业,做一番大事业。

他四处游历,结交朋友,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

他才华横溢,写起诗来又快又好,夸张的、浪漫的、写实的都能来一手。

但是他的仕途很坎坷,虽然被皇帝赏识过,可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被放出来。

他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理想、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朋友的情感,以及对世间不如意的控诉。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个老书生的书房里,只是灯光昏黄。

他一生都在科考,想要为官,可是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

他对着墙上挂着的李白的画像,口中念叨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李白《临路歌》译文《临路歌》鉴赏及赏析

李白《临路歌》译文《临路歌》鉴赏及赏析

李白《临路歌》译文《临路歌》鉴赏及赏析《临路歌》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临路歌》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路歌》唐代: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译文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临路歌》注释路:应为“终”之误。

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中天:半空。

摧:摧折。

馀风:遗风。

激:激荡、激励。

万世:千秋万世。

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

挂:喻腐朽势力阻挠。

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

左袂,即左袖。

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

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临路歌》赏析“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

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

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

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也是以大鹏自比的。

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

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

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

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临终歌》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临终歌》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临终歌》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临路歌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注】①鲁国抓了一条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世道将乱,大哭。

(1)诗中大鹏的形象最早出于谁的什么文章?作者借此来表达什么内容?答:庄子《逍遥游》。

李白以大鹏自比,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屡有失望之情,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始终激励着他努力奋飞。

大鹏在李白的心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

李白常将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

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仿佛真是正在奋飞的一只大鹏。

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了,就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2)有人认为诗题中的“路”字应为“终”字,说这首诗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诗作内容加以分析。

答:歌的头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

“大鹏飞兮振八裔”,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之初试图一展鸿图,报效祖国之心。

“中天摧兮”暗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

结合诗人的切身经历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

它给人的感觉,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激”是激荡、激励,意思是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

这实际暗示理想虽然幻灭了,但他的品格和精神,仍旧会给后世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

可见,大鹏与李白的`形象有时原是不分的,或互换的、等同为一体的。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听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依次相传。

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

这两句一方面相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临终歌》可谓是李白的长歌当哭;也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

李白一生,有远大的理想,且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

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临路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注释:
〔1〕临路歌:“临终歌”之误。

李白绝笔。

〔2〕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3〕中天:半空。

〔4〕摧:摧折。

〔5〕馀风:遗风。

〔6〕激:激荡。

〔7〕万世:千秋万世。

〔8〕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是太阳出来的地方。

古代将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边。

〔9〕挂:喻腐朽势力阻挠。

〔10〕石袂:当作左袂,即左袖〔11〕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12〕仲尼句:指孔子泣麟的典故。

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

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感受与译文:
这首诗是李白的绝笔,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世的眷恋和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根据注释,本诗的大意为:大鹏奋飞啊振动八极,中天摧折啊力所不济。

虽被摧折,其余风啊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啊又挂住左翼; 力虽不济,后人得此余风而可传此事迹,然而世无孔子,谁能为我的摧折而哭泣。

赏析:
《临路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

此诗当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

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

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

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

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

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也是以大鹏自比的。

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

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

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

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 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

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

“大鹏飞兮振八裔” ,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

“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

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

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象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激”是激荡、激励,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

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

扶桑,是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

“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

严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严忌的启发。

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

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

挂住的究竟是谁呢?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

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

传说麒麟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异兽。

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非常难受。

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肯象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
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梦李白》)非常相近。

《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 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

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

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象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