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专练卷: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武清区等)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A .生态农业B .清洁生产C .传统的自给农业D .有机农业4.根据图示,关于实施该农业模式的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改变了南方原来单一的农业结构,使种植、养殖、深加工多种经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②开展了循环利用,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③利用了沼气池、太阳暖房、太阳能热水器,开源节流,净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1 .爱东町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为A .林业生产B .畜牧养殖 2 .爱东町循环经济的发展A .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C .加大了资源消耗总量C 种植业D .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B .改善了生态环境 D .增加了生产成本 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最为典型。
读下图,回答下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下3.在农业经济结构中,该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属于1 / 6④因地制宜采用了立体农业模式,利用特有的气候条件,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阳白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部山区,盛产玉米、高 粱,素有五台“粮仓”之称。
然而,有一段时期,阳白村却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目前该村通过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生虫、粉虫喂鸡、鸡粪种粮的循环农业链条实现了闭合发展。
据此完成下题。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等深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5 .过去阳白村“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A .农产品品质低B .农村劳动力少 6 .该村突破“增产不增收”怪圈的关键环节是A .粮食酿酒B .酒糟喂牛 7 .该村发展循环农业可以A .增加可用耕地面积C .交通运输不便D .对市场适应性差C .牛粪生虫D .粉虫喂鸡 8 .加快城市化进程 D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A .甲、乙两地7月份均多雨 C .丙位于大陆架上9.危及到丁地附近海岛国家生存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火山、地震B .泥石流、滑坡 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 加斯加岛。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专练卷: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专练卷: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21·湖南名校联考)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以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表示图。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散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域D.西南青藏地域2.惹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缘由是()A.防护林树立B.气候变化C.经济开展水平D.环境污染答案:1.A 2.C(2021·广东七校联考)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空中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权衡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水平。
以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21年、2021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3~4题。
3.2021~2021年,该地域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4.2021~2021年,该地域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缘由能够是()A.少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紧张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C.少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答案:3.A 4.B(2021·天津滨海六校联考)浙江西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域,地形坎坷,山地丘陵地貌发育,属亚热带季习尚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构成了共同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5~6题。
5.保证该种农业消费形式动摇开展的主要措施是()A.停止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备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6.从生态可继续开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形式()A.能灵敏地顺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消费效率D.稻鱼共生,维护环境答案:5.C 6.D以下图为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表示图。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A. 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B. 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 在阶段④,人地矛盾最尖锐D. 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2. 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A. 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 ②—节能减排,植树造林C. ③—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 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答案】1. A 2. C【解析】2.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人地伙伴论思想。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 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A. 淡水枯竭B. 酸雨危害C. 臭氧层破坏D. 气候变暖4. 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 岛屿封闭B. 地形单调C. 降水过多D. 人类破坏【答案】3. D 4. D【解析】..... ....4. 近十几年来,该地岛屿封闭情况、地形和降水的变化不大,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人类破坏,D正确。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A. 东部沿海地带B. 中部内陆地带C. 西北内陆地区D. 西南青藏地区6. 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防护林建设B. 气候变化C. 经济发展水平D. 环境污染【答案】5. A 6. C【解析】考查生态环境保护。
5. 1990年—2010年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东移,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
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A.饲料厂B.油菜地C.养鱼场D.酒精厂3.该循环经济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针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5.下列关于“循环经济”叙述错误的是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的绝对值。
下图为湟水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2019—2019年人均生态赤字图。
据此完成6—7题。
6.湟水流域人均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7.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项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退化造成的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樵采、过度农垦造成的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及草原病虫鼠害造成的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湖、降水增加造成的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鲁教版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选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答案】1. C 2. C【解析】1.读图可知,2002年~2015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2005年后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项错误;该地区人均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以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2005年后,人均GDP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项错误。
2.读图可知,2005年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故C项正确。
根据人均GDP曲线,2005年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增大,A项错误;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项错误;人均GDP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项错误。
生物质燃气可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食物菌渣、禽畜类便等可燃性物质作为原料转换获得,是一种通过各种技术设备获得的高质量的合成气,法国环境和能源管理署发布研究报告,计划逐步让全法1100万家庭都使用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气,取代目前依赖进口的化石天然气。
如今,生物质燃气只占法国燃气消耗的0.1%,但发展迅猛,法国政府希望到2030年这一比例增长至30%,到2050年达到10%。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第2部分 第12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 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 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 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 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 境质量下降。
生态
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 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 、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 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
资源 短缺
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典题】 (2017· 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 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 所生 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 1998 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 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 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 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 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 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 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
思考探究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 一是环境承 受着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二是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移 污染。
2019年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刷题:第13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1环境问题【全国卷】(2013年大纲卷,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解析】第1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赤潮的成因是海水的富营养化,赤潮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第2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
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此时,若风力偏小则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
第3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
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
【答案】1.B 2.C 3.C【地方卷】(2015年上海卷,8~10)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4.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6.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4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9·湖南名校联考)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
2.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
答案:1.A 2.C
(2019·广东七校联考)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19年、2019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3~4题。
3.2019~2019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
4.2019~2019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3.A 4.B
(2019·天津滨海六校联考)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发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5~6题。
5.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6.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答案:5.C 6.D
下图为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8.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荒漠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7.C8.A
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
10.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答案:9.D10.C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为赚钱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下题。
11.“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答案:A
(2019·湖北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A.市场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D.技术导向型
13.该生态工业园区()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答案:12.B13.D
14.(2019·宁波十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冰糖心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生长期在4~10月份,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
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采摘上市。
下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
下表为A地各月气温、降水信息表。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2)简述图示地区过度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为该地区苹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答案:(1)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周期长;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2)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土地退化);水资源锐减。
建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中A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区之一,海拔在2 066~4 299米之间,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有多条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干流。
材料二图中B地区绝大部分海拔在4 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业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四、五、六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2019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四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五级、六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三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湖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说出A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
(2)说出B地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
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答案:(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2)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场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适度放牧;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