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燃料与燃烧复习学案[1]
4第四单元复习学案.doc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复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定义,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义。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
中考考点:1、燃烧及爆炸的条件。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
复习过程:【知识清单】一、燃烧与灭火1、燃烧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燃烧的三个条件:、、;3、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促进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爆炸的产生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化学方程式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涵义:配平:三、C02的制取与性质1、C02的制取⑴工业制法:工业上利用嘏烧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⑵实验室制法:①原理:利用或和稀酸反应制取,化学方程式为注意:不能用Na(O"因为反应太快;不能用稀H2S0,,因为会生成的微溶的CaS04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也不能用浓HC1,因为会挥发出气体使CO,不纯。
%1实验装置注意:该发生装置适用于一切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的实验。
%1收集和验满方法:向上排空气法:燃烧的木条瓶口,熄灭则满。
%1检验方法:将倒入瓶中振荡,溶液变,说明瓶中气体为O。
2、CO?的性质⑴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解性:—,固体二氧化碳叫,该固体易O⑵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 ,也不支持O%1二氧化碳与水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C0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例题分析】例1、(06泰安)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 《燃料与燃烧》复习课教学实录 鲁教版

《燃料与燃烧》复习课教学实录一、前言:历来的复习课一直墨守陈规、枯燥无味,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指出:“复习课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回顾,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应用,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掌握。
”我认为上课就像写文章,要有始有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课堂才显得完整生机盎然。
因此,在上复习课时,我尝试着寻找相应的生活情境为线索,前连后挂相关知识,对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复习课摆脱了“枯燥无味”“题海战术”的困境,也脱离了知识简单的重复这一机械劳作,而是探求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通过“奥运火炬”这一生活情境,串联起选择燃料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爆炸的条件及防爆措施等知识,进行微粒观、元素守恒观等观念的渗透。
再现整合已有知识,构建起条理的知识网络,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一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过程:(一)情感教育【播放音乐片段】师:在悠扬的歌声中,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听出来这是什么歌吗?生(兴奋地齐答):《北京欢迎你》师:对。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呢?生:我感到作为中国人很骄傲,主办奥运会这件事就说明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地强大!生:我想成为奥运赛场上的一名运动员,为国争光!生:我觉得热血沸腾,如果有机会,我想成为奥运火炬手,将奥运精神传递下去。
师:大家说的太好了,还有谁也想成为火炬手?(大部分学生举手)老师希望你们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想成为火炬手,我们得先了解它!瞧!这是什么?(展示火炬模型)生(大声齐答):“祥云”火炬!师:你想了解火炬的哪些知识?生:我想知道火炬的外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里面装的是什么燃料?生:火炬的“云纹”是怎样雕刻上去的?生:火炬为什么上宽下窄?火炬怎样被点燃的?…………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但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就用燃料与燃烧的知识来了解一下它的部分设计原理。
化学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课件鲁教版九年级

E-mail:king7508@126.co m
感谢下 载
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
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_H__2_O_M_n2_O_=2__=___2_H___2O_。+O2↑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
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而本实验 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
2CO+2NO
催化剂
===
2CO2
高温
+N2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
化 学反 应的 表
质量守恒定 律
质定量物律总质量的守和的微恒等质于量反总原原应和子子后种个生类数成不 不的变变各
意观义解释 客观原事子实质量不变
示
化学方程 式
书写原 则质量守恒定律 Nhomakorabea2CO+2NO书骤写=催步高化=温剂= 2 CO2 +N2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C燃O2着+C的a木(O条H)放2=在=C瓶a口CO3↓+ H2O
催化 2CO+2NO === 2 CO2 +N2
剂 高温
启普发生 器
催化 2CO+2NO === 2 CO2 +N2
剂
探究实验:镁条在CO2中燃烧高温
点燃
2Mg+CO2 ==== 2MgO+C
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

燃烧与燃料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燃烧的定义、条件及灭火的原理2、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并能说出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
3、熟记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从化学角度描述燃烧和灭火的原理2、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性质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难点1、探究燃烧的条件2、提高分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复习过程】一、单元思维导图二、问题探究三、考点一:燃烧及所需的条件及灭火原理〖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燃烧的定义、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并找到它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典例探究1〗将棉手帕放入白酒中浸湿,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烧不坏的棉手帕”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 .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C .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燃烧D .白酒中的水蒸发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变式训练1〗下列做法你认为合理的是( )A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B .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迅速用水溶解C .炒菜时油锅着火,迅速用水浇灭D .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考点二:促进燃烧的方法问题1、你知道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哪些?知识回顾Ⅰ知识回顾 Ⅰ问题2、如果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会带来那些后果呢?【典型例题2】细心的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加热速度太慢,这时可以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分析其原理()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式训练2】家庭用煤做成蜂窝状的原因是()A.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热量不易散失C.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便于贮藏B.考点三:爆炸与防爆安全(1)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呢?可燃物在________空间______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起爆炸。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第四复习[主要内容]1.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能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该定律,并能运用它解释有关问题及进行某些计算。
2. 准确描述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会正确书写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熟练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3. 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牢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实验装置,会制取、收集、检验二氧化碳的操作。
4.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5. 知道煤和石油的形成和主要组成元素,简单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知识要点](一)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上的一个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一切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1、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实质(为什么守恒):从分子—原子观点看,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
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也,所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2、化学方程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1)一般步骤:①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②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③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④对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必须换算成其纯量,然后再进行计算。
为什么?⑤列出比例求解。
(2)计算类型:①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②已知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③已知一种反应物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质量;④已知一种生成物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质量。
(二)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体CO 2俗称 。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无毒。
与灼热的炭反应:CO 2 + C =与水反应:溶于水的CO 2少部分与水反应生成H 2CO 3 CO 2 + H 2O = (因此,CO 2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H 2CO 3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 2CO 3 = CO 2 + H 2O ) 与碱反应: CO 2 + Ca(OH)2 =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 CO 2 + NaOH =定义:用 表示 的式书写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 定律①写 等号左边写 ,右边写 。
上海初三化学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教案+习题)带答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节碳第 1课时碳单质第 2 课时 CO2和 CO的性质第三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第四节化学燃料考点一:燃烧和灭火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 A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 、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二,爆炸,燃烧与缓慢氧化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燃烧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着火点以下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爆炸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与空气或氧接触化反应① 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 ,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 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四燃料与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3.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燃料的分类与性质:教师详细讲解各种燃料的分类、性质、用途,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燃料的特点。
2.燃烧原理:教师运用动画、实验演示等方法,讲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原理。
3.实验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提高实验观察能力。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4.结合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燃料与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可持续发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燃料的分类、燃烧原理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3.教师挑选部分典型题目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燃料与燃烧的知识点,梳理知识体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上关于燃料与燃烧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特别是燃料的分类、性质、燃烧原理等核心概念。
(二)教学设想
初中化学_燃烧与燃料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燃烧的定义;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会应用燃烧的条件处理实际问题,知道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和用途。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能说出三种化石燃料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使用天然气、煤和石油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难点:选取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思路。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自主探究】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
燃烧与灭火燃料与燃烧物理性质:__________ _____二氧化碳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验室制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氧化物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一氧化碳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合作探究】项目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碳的氧化物CO2CO项目氧气二氧化碳原料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原理装置图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练习: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燃料与燃烧复习学案(二)
课型:复习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和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一、知识网络: 主要含 元素 天然气:主要成分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对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 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交流共享〕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能否用浓盐酸?能否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
二、知识梳理:
1、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 和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 色 味的 体,密度
比空气 , 溶于水,二氧化碳固体俗称 。
化学性质
1、 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以用来
2、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与石灰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一反应常用于
4、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这一反应常用于 。
化 石 燃料 煤 石油 药品: 反应原理: 仪器装置: 收集方法: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二氧化碳的的性质
2、 3
典型例题:(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12、根据反应原理,选取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1)2NH 4Cl (固体)+Ca(OH)2(固体) = CaCl 2+2H 2O+2NH 3 ↑ ( ) (2)Fe ( 固体 )+2HCl ==FeCl 2+H 2S ↑ ( ) :
达标测试:
1、区分02、H 2、C02三种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 .将气体通过红热的铜网
C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2、.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科技人员常向大棚内释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 .二氧化碳会使大棚内温度急剧升高 B .二氧化碳会使害虫窒息死亡
C .二氧化碳能灭火,可避免火灾发生
D .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植物光合作用时,不断消耗空气中的CO 2,但CO 2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矿物燃料的燃烧,③动植物死亡后腐烂,④某些矿物如碳酸钙的加热分解 ( )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4.为了减少大气中CO 2含量,治理“温室效应”,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 2
B A B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化石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或小汽车数量
5.实验室制取CO2,可选择的试剂组是( )
A.石灰石和稀盐酸
B.木炭燃烧
C.大理石和稀硫酸
D.碳酸钠和稀盐酸
6.现有下列仪器:①锥形瓶,②酒精灯,③长颈漏斗,④石棉网,⑤导气管,⑥水槽,⑦集气瓶.其中在制取和收集CO2时肯定用不着的是( )
A.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⑦
D.①③⑥
7.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骤: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④按要求连接好仪器和装置⑤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实验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 A.③②①④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③②④⑥⑤ D.④②①③⑥⑤
8.检验CO2气体是否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 )
A.把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
B.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将紫色石蕊试液倒入集气瓶内
1.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6. 现有A、B两个塑料软瓶,A瓶内装有CO和O2的混合气体,B瓶内装有CO2气体。
某同学从野外捉来两只活蝗虫,分别放入两个塑料瓶中,拧紧瓶盖。
结果两只蝗虫很快都死了。
请根据下面所给选项回答,造成蝗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瓶:____________ B瓶:____________。
①没有食物;②气体不能供给呼吸;③气体有毒;④活动空间太小
8、室按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实验C02的性质。
试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A的。
(2)用装置A来制取CO2所用的药品是和。
(写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要用装置B鉴定CO2,在B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当将标①和②的导管口连接时,B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若要用装置C证明CO
2能与水反
应生成碳酸,C中除有少量水外,应
加入的试剂是,当将标①和
③的导管口连接时,C中看到的实验
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烧杯D中放有燃着的蜡烛如上图所示,当将标①和④的导管口连接时D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 ;
证明CO2具有的性质。
12.(06厦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功与过”的辩论会上,有如下观点:
①二氧化碳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使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②二氧化碳增多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是近年来农作物丰收的原因之一。
(1)写出日常生活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自然界碳循环的角度,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 A .大量燃烧石油和煤 B .大面积砍伐森林 C .大量煅烧石灰石 D .淡水不断减少
(3)在辩论会上有人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多些好,也有人认为少些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说说你怎样检查其气密性。
(2)某学生用这套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集满,原因是
11.马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
①—
②—— ——③
—④ A B C D E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③、④的仪器名称:
① ② ③ ④
(2)陈超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实验结束后,陈超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为什么没有复燃?” 请你帮助陈超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3)“氧立得”是家庭供氧气的最新产品,它是利用过氧化钠固体压片和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的原理制成的,为了控制反应速率,在过氧化钠固体压片中常添加不和水反应的辅料(如淀粉)。
①若实验室用过氧化钠固体压片制取氧气,可采用的发生装置是
②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4)在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 2, 发生装置应选择 ,收集装置应选择 。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检验CO 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 2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为减缓大气中CO 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______
①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6.已知
CO 2
能与
NaOH
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CO NaOH Na CO H O 22322+=+
如图所示,广口瓶内已充满CO 2气体,由分液漏斗向广口瓶内注入一定量NaOH 溶液,随即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充分振荡广口瓶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福建)结合下列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E
(1)用A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填标号);收集装置可以选用(3)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它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的,其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可以选用,收集装置可以选用。
(填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