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学期】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版含答案

【关键字】学期扶余市第一中学2016——2017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本试题共17小题,共150分。
在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文学的趣味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
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深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琴,不起作用。
这是精神上的残废。
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
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
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了。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试题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试题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生物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50分)一.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41-4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多细胞生物完成生命活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依赖于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 依赖于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C. 依赖于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D. 依赖于每个细胞无需分工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2.关于高倍显微镜使用步骤的叙述,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②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③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④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A. ②①④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①④D. ②④①③3.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B. H7N9病毒和桃树共有的元素是C、H、O、N、P等C. 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都是生物体所必需的D. Cu、Mn、Mo、B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4. 下列各项中,哪些糖类物质能分别对应()①属于二糖且可用斐林试剂鉴定的糖类②存在于DNA 中而不存在于RNA中的糖类③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糖类A. 乳糖、核糖、纤维素B. 葡萄糖、脱氧核糖、糖原C. 麦芽糖、核糖、淀粉D. 麦芽糖、脱氧核糖、淀粉5.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①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为自由水 ②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水③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之一 ④人体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可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⑤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与新陈代谢的强弱关系不大⑥不同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相同A. ①④⑤B. ⑤⑥C. ①④⑤⑥D. ②③④⑤⑥6.如图表示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 为葡萄糖,则C 在动物细胞中可能为乳糖B .若C 为RNA ,则B 为核糖核苷酸,A 为C 、H 、O 、NC .若C 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则B 可能为氨基酸D .若B 为脱氧核苷酸,则C 可能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核糖体中7.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含2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900,由此可推测蛋白质分子所含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A. 52、50B. 50、50C. 52、52D. 50、498.如表中a 、b 、c 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 .AB .BC .CD .D 9. 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C中植物细胞依靠胞间连丝交流信息B.精子和卵细胞受精时要发生图B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C.激素调节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与图A所示相同D.图A、图B中靶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从而接受信息,受体的本质一般是糖脂10.以下关于物质或结构的比喻正确的是()①蛋白质﹣﹣生命活动的蓝图②线粒体﹣﹣养料制造车间③叶绿体﹣﹣能量转换站④溶酶体﹣﹣消化车间⑤高尔基体﹣﹣交通枢纽⑥细胞核﹣﹣遗传信息库.A.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11.下列几种细胞结构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A. B. C. D.12. 细胞核是由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孔组成,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 核孔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 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D. 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13.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白菜叶细胞分别制成装片,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人0.3g/mL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果是()A.前者吸水破裂,后者发生质壁分离 B. 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也发生质壁分离C.前者失水皱缩,后者发生质壁分离 D. 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复原14. 右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
【经典试卷】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D(A.矿藏cáng,摭zhí拾;B.蒙méng蔽;C.召zhào唤,低徊huí。
本题词语全部出自必修一、二课本。
“脊骨”出自《相信未来》,“矿藏、倔强”出自《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摭拾”出自《十八岁和其他》,“挣脱、入不敷出”出自《我的四季》,“蒙蔽、教诲、恪尽职守”出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犄角”出自《我的五样》,“召唤”出自《获得教养的途径》,“低徊、翘首”出自《乡土情结》,“散落、玉砌雕栏”出自《我与地坛》,“笑靥”出自《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靥”。
)2.(3分)A(B.缺主语。
将“在十九世纪中俄签订了《爱珲条约》、《北京条约》的情况下”改为“十九世纪中俄签订了《爱珲条约》、《北京条约》”。
C.不合逻辑。
应当将“输送”、“培养”两词对调。
D. 结构混乱(杂糅)。
应为“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删去。
)3.(3分)③⑤②④①(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排错不给分。
素材选自苏教版必修一课文《神的一滴》。
)4.(6分)我国的学术论文数量粗制滥造....,理论与实践缺少....现象严重,许多是闭门造车联系,有些是论文的拼凑组合,改头换面....,很少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数量巨大”点1分,“理论与实践缺少联系”点1分,“拼凑,没有自己独创性和突破性”点1分,使用成语一个1分。
相关成语还有“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精雕细刻、精益求精、闭目塞听、苦心孤诣等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感情色彩,请阅卷老师酌情给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5.(3分)D(“赢”为“担负”的意思。
)6.(3分)B(都是“用,凭借”的意思。
A 结交,亲附/和,同;C 作为/被;D 沿袭/乘着,趁着)7.C(各诸侯国与秦国力量的对比是为了突显秦的强盛,而非衰颓。
吉林省吉林地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吉林省吉林地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60a2e0700abb68a982fb7a.png)
吉林省吉林地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吉林地区普通高中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颇具人文情怀的儒家文化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
«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
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
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所以,儒家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不但有这五种关系,而且对应每种人伦关系,还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认为这些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
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
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 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A.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 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 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2. 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 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 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 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B. 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C. 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试题分析:C.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D.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十八岁的电影红鸟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
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
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
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
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
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就加重了。
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胃癌晚期。
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
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
我决定逃学去郑州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
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
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
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
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 排的5 号和6 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
我愣住了,没有敢接。
他说,抽吧。
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
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
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
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
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
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
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
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
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
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
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
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 岁。
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
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4. 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 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 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5. 作品是怎样叙述我和我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运用倒叙的手法叙事,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可以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②把故事放在我成长的迷惘期和父亲患不治之症的时候,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成长带来的改变和父爱的深沉博大;③重点叙述父亲带我看电影的情景,照应标题,重点突出,凸显主题。
6. ①父亲生活节俭,得病后舍不得医治。
②父亲性格沉稳,发现儿子抽烟不动声色,而是找合适的机会用行动进行教育。
③父亲细心体贴,不是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儿子,而是非常注重方法,注重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注重对儿子责任感的传承。
【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有误,选项对“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目的理解有偏颇,从文中来看,应是父亲带“我”去看电影让“我”深刻地理解父子之间的情感,也更深地明白了父爱的深沉和博大。
A项,“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错误;当时看到儿子抽烟没有反应是因为父亲想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用行动来教育儿子,这表现了父亲性格的沉稳。
D项,“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错误,“我”给学生放电影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期望他们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