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格局特征_以江苏省扬州市市区为例_王丹

合集下载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
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将探讨影响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的因 素,如政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2、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发现当前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发 展存在以下问题和特点: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 过文献回顾了解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以及城镇化质量和规模的相关 理论。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和规模的数据,了 解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后,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江苏省城镇 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提出发展建议提供依据。
结论
2.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质量。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持续 性,注重城市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和特色。
结论
3.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农 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结论
4.推动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升级。加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升级,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引言
引言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现 代化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践中,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并 不尽如人意,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不仅影响了城市发展的质量, 还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如何测定土地城镇化 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3、影响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的因素多样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本月修正2023简版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本月修正2023简版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对扬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调研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和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扬州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为扬州市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引言1.1 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扬州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也积极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扬州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还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

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扬州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和政策建议,以推动扬州市的城镇化建设。

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2.1 经济发展状况扬州市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主要经济特色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

但是,由于扬州的城市化起步较晚,其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较高。

2.2 城市规划与建设扬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新建了一批城市公园、商业综合体和住宅区。

但是,由于规划与土地供应之间的矛盾,一些城市项目存在用地紧张和高成本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

2.3 城镇化指标根据统计数据,扬州市的城镇化率近年来持续提高,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扬州市正在全面推进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工作,加速推动农村居民就业、教育和社保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1 城市发展不平衡扬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中心城市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而一些农村镇和县域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改善。

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

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

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作者:任跃文蒋国洲许夏冰童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9期内容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化的衡量与比较已不再利用人口或土地等单一指标的方法,而是在复合指标下的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和空间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针对2010年我国286个地级市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并运用Arcgis对各城市间的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呈现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特别是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其周围辐射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城市。

最后就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进行总结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结构方程模型空间格局引言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问题十分重要。

目前学界针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环境城市化四个方面,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区域间差异也有较多研究。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单指标测度的研究,常用的方法有非农人口比重法(汤茂林等,1999)和市镇人口比重法(顾朝林,1999;刘伟德,2000),也有土地利用指标法(简新华等,2010),近来大多为以部分省份或城市进行综合指标的复合型研究(刘艳军等,2006;方音等,2006;蒋伟,2009;钟业喜等,2010)。

关于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大多是进行综合指标的测度,但是以全国地级市数据进行整体研究的很少,而关于空间格局研究的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的研究也很少,把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就更少。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四个方面对全国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进而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我国地级市域的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分析,从而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步和发展状况有一个更为全面、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

第27卷第5期地理研究V ol127, No152008年9月GEO GRA P HICAL RESEARCH Sept1, 2008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欧向军1,甄峰2,秦永东1,朱灵子1,吴泓3(1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31东华大学旅游系,上海200051)苏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理想动力。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熵值法;动力;回归分析;江苏省文章编号: 100020585 (2008) 0520993210摘要:根据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人口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总体贡献不断减弱; 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型回归模型对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市场力、内源力、外向力和行政力依次是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4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主要表现为,对1991~200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市场力和行政力是促进江1引言城市化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地域景观、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而变迁的系统过程,它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制订区域发展政策的基础;与政府部门关注相呼应,区域城市化水平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为此,学术界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测算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类型[1~3] ;单一指标法主要是计算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和城市用地比重等,但它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区域城市化水平,只是反映了城市化某个方面量的结果,进而影响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制定;复合指标法是从城市化的内涵出发,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与景观等诸多方面,选取若干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指标,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构建出一个反映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变量,考察城市化水平质的发展状况,它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出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也越来越为学术界和地方政府部门所接受。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2011年 ,我 国城 镇 化 率 首次超 过 50% ,标 志着 我 国出现 了 “从 关心城 市 到 关心 乡村 问题 ” 的宏观 政 策拐 点 。随着 中共十 八 大 “新 型城镇 化 ” 的提 出 ,我 国镇 村 发展 进入 了新 阶段 。新 型城 镇化 着重 强调 “城 乡统 筹 、 城 乡一 体 ” ,开 始 从 “城 镇 的单 视 角转 向城镇 和 乡村 协 调 发 展 的双 视 角 ” 。在 这 一 过程 中 ,城 镇 化 工作 的重 点 将更 关注 镇村 发 展 ,促使 农 民在 生产 生活 中 “农 民市 民化 、致 富有 出路 、乡愁 有所 寄 、权 益有保 障 ” 。由此 , 新 型城 镇化 背 景下 的镇 村布 局规 划 面临着 更 多 的挑 战和 更高 的时代 要 求。
在 上述背 景 下 ,江苏 省 于 201 4年 开 始推 进 新 一轮 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 《扬州市市区镇村 布 局 规划 》的编制 实践 ,对新 时期 下江 苏省 镇村 规 划编 制的新 探 索进 行 总结 ,旨在为 同类 型规 划 的编 制提供 借 鉴
作者 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何瑞 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学院硕士研 究生。 刘豫萍,南京 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眉舞,南京 大学城 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 基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 一中 国 “新 域 运 动 ” 的格 局 机 制 与 管 治 研 究 (编 号 :414711 33)
China Ancient City I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点 ,村庄撤 并 比例高 达 87_4% 。 该 规划 自实施 以来 ,对 扬州市 区镇 村体 系产 生 了较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特征及空间差异研究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特征及空间差异研究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obvious.
【关键词】城市化 ;发展特征 ;影响因素 ;空间差异
【Keywords】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spatial differences
显示存在局部的负空间自相关。
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地级市市 区 ,从南向北依次形成三个经济实力高 峰 ;地级市市区中苏州 、无锡局部自相关 系数较大 ,是经济发达地区 ,自相关系数 大于 0.8,是“热点区”。经济次发达区域 主要集中分布在苏锡常地区的县市,该区 域各县市的自相关系数大都在 0.4 到 0.8 之间,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经济欠发达和 不发达区域主要分布在苏中、苏北地区。 其中,在长江以北、淮安市以南的地区,欠 发达和不发达区域连片分布,空间自相关 系数均在 0 到 0.4 之间 ,构成全省县域经 济实力的一个谷地。在苏北地区,以徐州 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为顶点构成的三角 形内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区域集中分 布,空间自相关系数位于 0 到 0.4 之间,形 成北部的一个“冷点区”(见图 1)。
43.1
年的 51.6%。苏南城市化发展速度次之,
苏中
23.34
256
816.17
3.37
50.2
年均增长约 1.09%。苏北城市化发展最
苏南
31.75
212
2048.50
6.18
67.7
慢,年均增长仅 0.81%(见图 2)。
4 江苏省城市化空间差异分析
4.1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特征要素的
j

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对策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本文以苏北徐州为例,对从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城乡一体化现状调查与水平分析及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以城带乡水平测度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有通过商品农业发展,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以统筹规划城乡建设,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的“上海模式”、通过合资、合股等兴办工农联营企业,促使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北京模式”和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南模式”。

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我国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苏北徐州等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了调研。

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评价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其指标体系应该是对该复合系统各个方面发展状况的量化反映。

因此,本文建立了经济融合度、人口融合度、社会融合度、生活融合度、生态环境融合度等五个方面共24个指标的徐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城乡经济融合度反映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组合构成及相互关系;城乡人口融合度反映城乡人口就业状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水平;城乡社会融合度反映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基本生活条件待遇情况;城乡生活融合度反映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通讯、供电等现代文明生活的情况;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反应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情况。

基于ELES_模型的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基于ELES_模型的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2023年5月中国林业经济May.2023第3期(总第180期)CHINA FORESTRY ECONOMICSNo.3(Total 180)•研究报告•基于ELES 模型的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王㊀溯(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收稿日期:2023-01-16作者简介:王溯(2001-),男,江苏扬州人,本科生㊂责任编辑:郑德胜摘㊀要:运用‘扬州统计年鉴“中2007 2020年八项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基于ELES 模型,分析并研究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㊂研究表明:扬州城镇居民和扬州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其中居住项目是扬州城乡居民的最重要的消费点㊂居住项目处于扬州城镇需求收入弹性的首位且大于1,其余均小于1㊂扬州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的项目是居住㊁生活用品㊁交通通信和医疗,说明该消费项目对于农村居民属于高档品,其余属于正常必需品㊂基于研究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ELES 模型;扬州;消费结构;居民中图分类号:F1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23)03-0022-05DOI :10.13691/23-1539/f.2023.03.004Research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YangzhouBased on ELES ModelWANG Su(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data on eight items of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disposable income from the Yang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 from 2007to 2020to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Yangzhou based on the ELES model,which showed that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was low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Yang-zhou,with residential item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consumption point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Yangzhou.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residential items wa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and is greater than 1in Yangzhou s urban areas,while the rest of the items were less than 1.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rural residents in Yangzhou was greater than 1for residential,household goods and services,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and health care,indicating that these con-sumption items were high -grade goods for rural residents,while the rest are normal necessitie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levant advic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Yangzhou residents.Key words :ELES model;Yangzhou;Consumption structure;Inhabitant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目前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居民消费对中国的经济稳步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㊂本文选取扬州消费支出的数据,分析扬州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相关可能导致居民消费内需较低的原因,对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㊂1㊀文献综述关于居民消费结构,一些学者研究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熊颖等人(2020)基于空间杜宾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表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1];王琪延等人(2022)基于新冠疫情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数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居民消费结构的跨期变化,结论表明:新冠疫情导致的收入不确定性会引起资金流动性约束加大,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2];周海珍等人(2020)基于2016年CFPS 数据,使用PSM 方法改善模型内生性问题,分析补充医疗保险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项目和消费结构的方面,发现居民的总消费支出由于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的原因被促进,同时㊃22㊃㊀㊀2023年第3期王㊀溯:基于ELES模型的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研究报告提升居民享受资料消费占比,但影响居民发展消费的水平不显著[3];任晓珠(2020)利用GMM估计模型,研究金融深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作用,发现农村居民生存性消费受到金融深化的作用不明显[4];汪伟(2017)和王婷(2020)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5-6];移动支付的不断发展以及深化金融改革同样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一定影响[7-8]㊂一些学者研究了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趋势,姜淼等人(2013)利用ELES模型,分析了各项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以及价格需求弹性,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处于持续升级的状态现已处于第三层次,但食品支出仍占较大比重且边际消费倾向较大[9],米娜娃(2018)基于鲍曼消费视角分析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发现该从提升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和优化收入结构两方面增强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意愿[10];陈俭(2020)运用LA-AIDS模型,采用ITSUR估计法和希克斯弹性计算方法分析贵州省农村消费问题,发现可以提高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解决该问题[11];傅辉煌等人(2020)利用ELES模型,对东部㊁中部㊁东北和西部四大区域居民消费的生存型消费比重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东部-其它地区"的两极化特征:整体结构方面,东部地区明显优于其它三个区域[12];邓大松(2015)基于ELES模型分析湖北省低保理论值和现行低保对比,发现现行低保标准整体水平较低的结论[13]㊂上述文献显示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居民的消费潜力还存在有待开发的情况,但对国家整体和省级层面的居民消费结构分析较多,但是基于市级区域以及结合城乡两部分的研究分析较少㊂为更好的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本文利用2007-2020年扬州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对扬州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基于ELES模型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根据结果分析居民消费情况,最终提出优化方案㊂2㊀模型与数据2.1㊀模型介绍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此模型是计量经济学家Lluch(1973)提出,ELES模型假设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商品(服务)的需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超过基本需求外的需求,另一个是基本需求,其中基本需求不受到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干扰,但是超出部分会被收入水平影响,从而按照边际消费倾向进行消费㊂ELES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14]:㊀㊀P i Q i=p i r i+βi(I- n j=1P j R j)(i,j=1,2, ,n)(1)公式1中P i是第i种商品的价格;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由Q i表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由R j表示;P i Q i代表居民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βi代表居民对第i种商品(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扬州市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I表示㊂将公式1进行移项变换得:㊀㊀αi=P j R j-βi n j=1P j R j(i,j=1,2, ,n)(2)㊀㊀P i Q i=αi+βi I(i,j=1,2, ,n)(3)利用SPS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公式3中αi和βi的估计结果,进行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㊂2.2㊀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7 2020年的扬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来源于‘扬州统计年鉴“[15]㊂根据其解释:①居民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㊂②居民消费性支出指被调查户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所有费用㊂3㊀实证分析3.1㊀描述性统计①扬州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比较㊂通过查阅‘扬州统计年鉴“,得到表1,选用2007 2020年扬州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行对比,从每年的总量可知扬州城镇居民和扬州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㊂2007年,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少8470.38元,此后差距逐渐增长,仅在2013 2014年间差距缩小,在2018年,扬州农村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突破20000元,到2020年,差距已至22389元㊂②扬州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比较㊂根据表2可知,扬州城乡居民的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也有一定的差㊃32㊃㊀㊀研究报告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3年第3期距,在2007年,扬州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低于扬州城镇居民,此后差距不断上升,2013年差距达到9427元,随后有一段时间的回落,2018年差距为7870元,但是在2019和2020年扬州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比扬州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低9359和8792元,根据当时现实情况分析,可能是由于当时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城镇居民相较农村居民更加重视,在防疫物资上花费较多,从而导致差距有所增加[16]㊂表1㊀2007 2020年扬州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时间农村可支配收入城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20076586.4915056.878470.38 20087450.4617397.989947.52 20098295.2919416.0511120.76 20109462.4221766.2212303.8 201111216.9424779.913562.96 20121268628001.2615314.85 201314214.1630690.2616476.1时间农村可支配收入城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201415283.830322.315038.5 201516619.432946.216326.8 2016180573565917602 2017196943882819134 2018214574199920542 2019233334555022217 2020248134720222389表2㊀2007 2020年扬州城乡消费支出和城乡差距时间农村消费支出城镇消费支出城乡差距200749459695.784750 2008544711561.676114 2009593012888.496959 2010678213678.986897 2011779116003.048212 2012871417550.18836 2013972519152.979427时间农村消费支出城镇消费支出城乡差距20141126618416.87150 20151231619780.197464 201613019210648045 201714766220937327 201815848237187870 201916337256969359 2020165502534287923.2㊀参数估计结果本文根据2007 2020年扬州市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扬州城乡居民的八项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资料构建ELES模型,并且根据相关模型估计法计算参数估计数值,得表3㊂表3㊀ELES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消费项目αiβi R2F 食品烟酒城镇2877.4235∗∗∗0.1054∗∗∗0.813952.4943∗∗∗农村907.7194∗∗∗0.1741∗∗∗0.9823666.8101∗∗∗衣着城镇991.3541∗∗∗0.0238∗∗0.528613.4579∗∗∗农村45.9518∗0.0452∗∗∗0.986847.3161∗∗∗居住城镇-2662.49∗∗∗0.1808∗∗∗0.871181.0804∗∗∗农村-785.4121∗∗0.1848∗∗∗0.9499227.5181∗∗∗生活用品及服务城镇412.5154∗∗∗0.0225∗∗∗0.8222∗∗∗55.5033∗∗∗农村-12.93640.0455∗∗∗0.9845761.8969∗∗∗交通通信城镇137.8387∗∗0.059∗∗∗0.9652332.6636∗∗∗农村-407.1023∗0.1111∗∗∗0.9434200.1585∗∗∗教育文化娱乐城镇1103.6018∗∗∗0.0635∗∗∗0.87483.23∗∗∗农村559.6313∗∗∗0.0679∗∗∗0.756437.2662∗∗∗医疗保健城镇261.069∗∗∗0.0228∗∗∗0.90030.7627∗∗∗农村-74.3536∗0.0499∗∗∗0.723531.3948∗∗∗其他用品和服务城镇230.9757∗∗0.0103∗∗∗0.762738.5588农村12.23540.0196∗∗∗0.9516236.0202∗∗∗注:在1%,5%,10%置信水平上显著分别用∗∗∗,∗∗,∗表示㊂根据表3可知,ELES模型的参数β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成立,参数αi除农村的生活用品服务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不显著以外,其余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其中可决系数R2除城镇的衣着消费之外均接近1,因此表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根据F的估计值的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说明该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优异,因此基于该方法估计的参数结果对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和合理性[17]㊂㊃42㊃㊀㊀2023年第3期王㊀溯:基于ELES模型的扬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研究报告3.3㊀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在ELES模型中参数βi表示居民对第i种商品(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扬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00元,其中48.81元愿意用于消费,因为扬州城镇居民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4881,这表明扬州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不是十分强烈,扬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00元,其中69.8元愿意用于消费,因为扬州农村居民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698,尽管扬州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也不强,但和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增加了20.99元,因为农村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居民急需完善其社会保障,比如居住㊁子女教育㊁医疗保健等项目㊂根据表3可知,在八项消费支出中,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扬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0.1808,位于首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扬州属于适合人们悠闲生活和养老的城市,因此人们对于住房㊁房屋租赁的消费意愿很高,食品烟酒㊁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分别以0.1054,0.0635和0.059位居于第2㊁3㊁4名,说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扬州城镇居民愿意享受更好的生活,更愿意使用购买娱乐性的商品以及追求食物的品质,而且随着扬州不断的发展,交通更加发达,因此人们可以拥有更便利的交通通信㊂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与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以0.0228,0.0225和0.0103位于扬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末尾,表示该项目对扬州城镇居民消费缺乏吸引力㊂扬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和食品烟酒以0.1848和0.1741排在第1和第2位,表示农村居民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同样更愿意在住房以及食物品质上消费,交通通信以0.1111位居扬州市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第3位,大部分农村居民住房距离市区比较远,因此他们为更加方便的购物和会友,经常需要使用交通工具外出,因此扬州农村居民更愿意在交通上消费,生活用品及服务与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以0.0455和0.0196位于扬州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末尾,说明该三项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必需品㊂3.4㊀需求收入弹性分析根据本文介绍的ELES模型,为计算出扬州市城乡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需要对ELES模型的原始公式进行变换,其计算公式如下:㊀㊀E=∂Q i∂IˑI Qi =βiˑIP i Q i(i,=1,2, ,n)(4)表4㊀2007—2020年扬州城乡居民各项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消费项目E城镇农村食品烟酒0.530.74衣着0.420.94居住 1.92 1.40生活用品0.63 1.02交通通信0.93 1.32教育文化0.640.64医疗保健0.73 1.11其他用品和服务0.580.96其中,E表示八项消费支出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I表示2007 2020年扬州城乡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㊂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可得表4:扬州城镇居住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扬州城镇居民住房目前是消费热点话题,近几年扬州市区房价不断上涨,但是仍然供不应求,该现象也能从侧面验证结论的准确性㊂食品烟酒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表示食品研究的需求增长较低㊂交通通信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为0.93,说明扬州城镇居民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已将交通通信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对待㊂扬州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的项目是居住㊁生活用品㊁交通和医疗,表示该消费项目对农村居民属于高档品,其余属于正常必需品,适合从这四项消费支出出发改善消费结构㊂食品烟酒的需求收入弹性为0.74㊁农村的教育文化娱乐项目为0.64低于1,说明该消费项目对于农村居民均属于正常必需品[18]㊂4㊀结论和政策建议4.1㊀结论本文利用ELES模型根据2007 2020年扬州居民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对扬州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研究,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结论如下:①扬州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881,城镇居民的消费愿意较低㊂在八项消费支出方面,排名前四的分别是居住㊁食品烟酒㊁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项目,扬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结构也在改善㊂②扬州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排在前三的是居住㊁交通通信㊁医疗保健,因此该三项消㊃52㊃㊀㊀研究报告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3年第3期费性项目的消费需求是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增加较快的,同时分析结果表明衣着和其他用品服务的消费需求较低,说明该项目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㊂③扬州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98,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同样不高,八项消费支出项目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居住㊁食品烟酒和交通通信项目,这三个项目是农村居民消费意愿较高的消费项目㊂④居住㊁交通通信和医疗三项消费性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在扬州农村居民的消费性项目中排名前三,并且均大于1,说明该项目对于农村居民属于高档品,其余属于正常必需品㊂4.2㊀政策建议①丰富居民消费方式,提升扬州居民消费意愿㊂扬州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因此扬州政府应该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使消费市场更加完善㊂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造更多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娱乐场所,吸引消费[13]㊂②提高购买住房保障,减轻居民住房购买压力[19]㊂基于上述分析,不论是需求收入弹性还是边际消费倾向,居住项目都是在扬州城乡居民消费项目中居于首位,说明住房属于扬州城乡居民的基本必需品,随着近几年的房价不断上涨,居民的购房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宏观政策,提高房贷额度,减少房贷利息,从而减少扬州居民的住房消费压力㊂③不断优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城乡福利,医疗服务差异[20]㊂根据本文数据分析,扬州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发现,城乡居民对于医疗保健的消费意愿不强烈,但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项目大于1,说明农村居民每年需要将较多的收入投入到医疗保健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与扬州农村经济发展相符合㊁相对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机会趋于一致㊂参考文献:[1]熊颖,郭守亭.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J/OL].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80-85.[2]王琪延,张珊.新冠肺炎疫情下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J].调研世界,2022(4):3-14.[3]周海珍,曹航玮.补充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研究[J].南方金融,2020(8):28-38.[4]任晓珠.金融深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0(14):169-171.[5]王婷,朱家明,孔锦凡.基于ECM模型的人口老龄化对安徽省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2(4):14-19.[6]汪伟,刘玉飞.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基于CFPS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84-92.[7]张蓉.移动支付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22):133-137.[8]尚颖,孟令楠,殷湘芝.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农民消费影响的VAR分析[J].财会月刊,2016(24):66-71.[9]姜淼,何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基于ELES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21-26.[10]米娜娃㊃莫依明.基于鲍曼消费视角的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2018(1):92-94.[11]陈俭,侯长林,陈治国,等. 乡村振兴 背景下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基于LA-AIDS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9):119-127.[12]傅辉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ELES模型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20,36(4):77-84.[13]邓大松,仙蜜花.基于ELES模型的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8(3):519-525.[14]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扬州市统计局.扬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16]张旗,柳思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扬州市区样本[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1,25(2):1-4.[17]朱贤祺,周春应.基于ELES模型的无锡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1):9-16.[18]王利娟.基于ELES模型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26-28.[19]郑功成.中国医疗保障基金:政策演进㊁实践评估与可持续发展[J/OL].江淮论坛,2022(5):5-14[2023-02-22].[20]程婧,臧日宏.新时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优化研究:基于ELES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22(20):44-48.㊃62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E i 为各乡镇人口指标或土地指标得分; X i 为各乡镇人 口或土地指标分值; X max 、X min 分别为各乡镇人口或土地指标 最小值( 表 1 ) 。 最大值、 将镇域人口指标、 土地指标标准化值进行相关分析, 线性 、 Spearman 、 Kendall 相关系数 等级相关系数 等级相关系数分 0. 5 、 0. 7 , 别为 0. 7 、 均为显著相关, 证明村域( 镇域) 土地城镇 化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域( 镇域) 城镇化水平的替代性 [12 ] 指标, 进而可从微观视角探究城镇化的空间演化格局 。 利用土地指标测算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 水平, 本质上是测算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 传统土地指 标测算方法的缺陷在于建设用地中有相当部分的土地利用与 人口城镇化无关或相关性较低, 如区域性高速公路、 铁路用 地、 水利设施用地等线状地物。 将其纳入宏观城镇化指标测 算( 如省域、 市域、 县域) , 由于总体比例较低, 对城镇化水平 影响不大。而在微观尺度( 镇域、 村域) , 则可能造成上述线 状地物过境地区城镇化水平偏高。 因此, 在微观村域尺度选 择城镇化指标须立足于人口城镇化, 同时选择能够对人口城 镇化有显著影响的面状地类。 基于上述理由, 村域城镇化率 比传统土地城镇化率更好地测算微观地域城镇化水平。
i mc
n
n
( 3)
y mc 是事件空间分布的均数中心; x i 、 y i 是事件 i 的二 式中: x mc 、 维平面坐标; 为样本容量。 x =
表1 乡镇
扬州市市区各乡镇人口指标与土地指标 人口指标 土地指标 镇域城镇化 率( % ) 60. 84 70. 09 46. 62 32. 76 26. 41 30. 28 34. 72 59. 75 73. 03 52. 73 61. 81 21. 74 25. 83 29. 67 41. 27 29. 44 35. 69 29. 49 60. 57 74. 57 93. 71 62. 83 47. 20 18. 36 17. 19 14. 96 23. 94 25. 13 17. 86 21. 23 26. 07 20. 67 32. 63 19. 12 25. 51 标准化 得分( 分) 58. 27 70. 01 40. 21 22. 61 14. 55 19. 46 25. 10 56. 88 73. 75 47. 97 59. 50 8. 61 13. 80 18. 69 33. 42 18. 39 26. 33 18. 45 57. 92 75. 69 100. 00 60. 80 40. 95 4. 32 2. 84 0. 00 11. 40 12. 92 3. 69 7. 97 14. 11 7. 26 22. 44 5. 29 13. 40 标准化 得分( 分) 80. 72 78. 92 77. 25 87. 17 46. 18 28. 23 8. 77 61. 38 54. 48 91. 49 35. 04 70. 21 29. 84 32. 66 68. 46 59. 56 43. 27 43. 42 63. 23 100. 00 88. 35 58. 88 67. 16 19. 75 29. 22 13. 96 67. 00 52. 88 11. 90 0. 00 39. 89 35. 41 49. 22 22. 69 20. 04
( 1. 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 2.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3 )
摘要: 通过构建村域土地城镇化率指标, 综合运用相关分析、 加权标准差椭圆、 热点分析、 样带分析等方法, 以江苏 省扬州市市区为例, 分析了村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格局特征 。结果表明: ( 1 ) 村域城镇化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率 有较高相关性, 城镇化率可以作为村域城镇化率的替代指标; ( 2 ) 村域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热点呈点轴模式, 热点周边 、 ( 3 ) 、 城镇化率衰减模式随点轴等级而变化; 经济条件中工业发 村域城镇化率水平受经济 交通 行政等因素共同影响, “一核八轴” 展水平对村域城镇化率起决定作用; ( 4 ) 扬州市市区村域城镇化热点呈 分布, 其中东西轴线为主要趋势方 “人 - 地 - 业 ” 向, 北部地区、 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 应立足提升工业化水平, 改善交通条件, 促进城镇化进程中 耦 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土地; 村域; 城镇化率; 扬州市 中图分类号: F291.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1302 ( 2014 ) 10 - 0422 - 05
[5 ]
04
。由于单一指标法操作简便,
实际使用较多, 单一指标法中的人口比重指标法与城镇土地 [2 ] 指标法是主流方法 。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城 镇化面广量大, 对于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 ]


但对农村城镇化水平特别是微观测度尚缺少针对性指标, 如 果沿用人口比重指标法与传统城镇土地指标法, 将存在两方 面局限: 一是缺乏农村基层统计数据,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界定较为困难; 二是传统城镇土地指标法地类界定模糊 。 人 口非农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涵, 而在微观村域水平, 区域交通 用地、 水利用地等建设用地数量与人口城镇化无关, 将其纳入 测算会带来数据失真。 本研究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 据, 以土地面积为主要参考, 构建村域城镇化率指标, 并以江 苏省扬州市市区为例, 利用该指标分析村域城镇化发展热点, [4 ] 以期进一步探求村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和驱动机制 。 1 1. 1 研究方法 村域城镇化率 村域城镇化率计算方法如下: U= C20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 标。目前城镇化水平测算方法主要有 3 类: 第 1 类是单一指 标法或主要指标法, 第 2 类是多项指标法、 复合指标法或综合 指标法, 第 3 类是其他指标法
[1 ]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 式中: U 为村域城镇化率; 参照 , 程》 地类编码 01 ~ 04 分别代表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因此 可用 ∑ C i 代表村域( 镇域) 范围内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面 i = 01 积之和, 其中 i 代表地类; C20 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 2 相关分析
04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 本 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 Kendall 等 研究使用线性相关系数、 级相关系数, 用于测算村域城镇化率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并分析其特点。 1. 3 热点分析方法— — —Getis - Ord G i * [6 - 7] 热点分析方法如下:
标准差椭圆是用来显示点集空间分散情况的直观工具 。 点集通常描述具有一定方向偏离的特定地理现象。描述和定 义标准差椭圆的 3 个要素为转角、 长轴标准差、 短轴标准差, 长轴、 短轴指向的方向分别为事件分布的最大分散方向、 最小 [9 ] [10 ] 分散方向 。标准差椭圆转角计算方法如式 3 、 式4 。
施桥镇 八里镇 杭集镇 李典镇 沙头镇 头桥镇 泰安镇 湾头镇 汤汪乡 蒋王街道 汊河街道 公道镇 方巷镇 槐泗镇 瓜洲镇 杨寿镇 杨庙镇 甘泉街道 西湖镇 平山乡 双桥乡 城北乡 仙女镇 小纪镇 武坚镇 樊川镇 真武镇 宜陵镇 丁沟镇 郭村镇 邵伯镇 丁伙镇 大桥镇 吴桥镇 浦头镇
n n
G = S
* i
w i, ∑ j x j - X ∑ w i, j j =1 j =1

n
n ∑ w2 j) i, j - ( ∑ w i, j =1 j =1 n -1
n
n

2
( 2)
式中: x j 是 j 区域的观测值, 本研究中为 j 村的村域城镇化率; w i, 同样空间范围相邻为 1 , 不 j 为以距离规则定义的空间权重,
y = 2 2. 1

[ x i - x mc ) sinθ - ∑( y i - y mc ) cosθ] ∑ i =1 实证分析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 长江下游北岸、 江淮平原南端,
是江苏 省 南 京 市 都 市 圈 和 上 海 市 经 济 圈 的 节 点 城 市。 自 2000 年以来, 扬州市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 城镇化发展迅 猛, 城镇化率达到 58. 8% ( 按人口计算) 。本研究的对象是扬 州市市区( 广陵区、 邗江区、 江都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 面积 2[11 ] 。 约 2 300 km 本研究地类数据来源于扬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共 计 651 个 村 级 行 政 区。 经 济 数 据 来 源 于《扬 州 统 计 年 鉴 ( 2011 ) 》 。 2. 2 有效性分析 由于村域人口数据难以取得, 因此验证时取镇域人口城 镇化率与镇域城镇化率( 式 1 ) , 计算二者相关性, 如二者显著 相关, 则可以类推村域人口城镇化率与村域城镇化率显著相 关。在计算相关性时, 首先对各乡镇人口指标与土地指标进 行标准化, 公式如下: E i = 100 × X i - X max 。 X max - X min ( 5)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年第 42 卷第 10 期
[ ( x i - x mc ) 2 - ∑( y i - y mc ) 2] + ∑ j =1 j =1
n n
— 423 —
n n
tanθ =
[ ∑( x - x 槡
j =1 n
) 2 - ∑( y i - y mc ) 2] + 4[ ( x i - x mc ) 2 ∑( y i - y mc ) 2] ∑ j =1 j =1 j =1 。 n 2 2 ( x - x ) ( y - y ) ] 2[ ∑ ∑ i mc i mc j =1 j =1

n
[ x i - x mc ) cosθ - ∑( y i - y mc ) sinθ] ∑ i =1 i =1 n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