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学生总结 中国古代史背书资料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材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学历史教材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学历史教材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本文档旨在整理和汇总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必背必考知识点,帮助学生高效备考。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提示:
古代史
- 中国古代史:
- 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及意义
- 夏、商、西周各自的特点与贡献
- 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度和诸侯国的兴衰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家
-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制度
- 汉朝的武帝时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 隋朝、唐朝和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 世界古代史:
- 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和金字塔
- 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成就
- 印度古代文明和的起源与传播
- 古代美洲文明(如玛雅文明)的兴盛与衰落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发展
- 世界近代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的原因与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代表性事件
- 联合国的成立和维和行动
- 当代的全球化发展与挑战
以上仅为一些例示,具体的历史教材知识点应结合个人所用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努力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和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分析。

> 注意:以上整理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具体以教材为准。

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背书提纲

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背书提纲

中国古代史背书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万年,发现于县。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龙骨山上,距今约年。

3、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重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

炎帝传说是中华原始和的创始人,号称“”。

4、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他们通过“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什么是“禅让制”?5、约年,建立了夏朝,禹死后,继承父位,制代替了禅让制。

6、商的建立者是,西周的建立者是。

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对象、评价。

8、春秋五霸:、、、、。

9、战国七雄:、、、、、、。

10、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

1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完成统一,定都。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西到、北至、南达。

12、评价秦始皇。

13、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意义。

14、汉武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15、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年,西汉政府设立,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丝绸之路的路线:——河西走廊——今境内——西亚——欧洲的16、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17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三国鼎立形成标志。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影响。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性质、作用。

20、什么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22、什么是“开元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23、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

唐朝时如何完善?时期,科举制僵化,年,正式废除。

如何评价?24、吐蕃是的祖先,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2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举例说明。

26、图绘表示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情况。

27、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英雄。

28、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逐渐统一蒙古草原。

1271年,定国号为元,他的庙号是。

2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0、元朝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必修3历史背记资料

必修3历史背记资料

必修3历史背记资料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汉朝: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更加公平,同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宋朝: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实行“两税法”,减轻百姓负担。

6. 元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7. 明朝:明朝实行内阁制,加强皇帝的权力。

8. 清朝: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 国共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4.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5. 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实行“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2. 手工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如陶瓷、丝绸、造纸等。

3. 商业:古代中国的商业也很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等。

四、古代中国的文化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3.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

4. 科技:古代中国的科技非常发达,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

五、近代中国的文化1.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

七年级背诵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背诵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背诵历史知识点总结随着学生们逐渐进入中学阶段,历史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门需要记忆丰富知识的学科,历史常常被许多学生所忽视。

因此,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面总结了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供同学们背诵使用。

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文明
1.中华民族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
2.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文明、妇女地位、礼仪、文化精神和文明道德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3.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
三、中外历史文明交流
1.“丝绸之路”贸易
2.汉书三传:《儒林外史》、《西游记》和《红楼梦》
3.中西交流:马可波罗和郑和下西洋
4.明代交流:雍正、乾隆和乌鲁木齐战役
四、世界文明
1.古印度文明的发展
2.古埃及文明的发展
3.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4.古罗马文明的发展
五、毛泽东思想
1.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
2.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六、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1.法国大革命
2.美国独立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历史人物传记
1.孔子和他的学说
2.屈原和他的诗歌
3.项羽和他的故事
4.唐太宗李世民的传奇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背诵。

只有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加深了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历史高考背诵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考背诵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考背诵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的发展历程,探究着各个时期的变革和演进。

高考历史考试是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理解的考察,因此背诵历史知识点成为许多考生备考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历史高考背诵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考生全面复习和准备。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古代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朝代和事件。

例如,考生应熟悉殷商、西周、东周、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在背诵这些朝代和事件的同时,考生还应注意掌握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迁。

例如,了解夏商时期的社会制度、周朝的封建制度、秦朝的统一政权、唐朝的繁荣文化等。

这样的了解能帮助考生在应试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作用。

二、近代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的历史包括了中国自19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考生应该熟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事件,以及其中的重要人物和其影响。

在背诵这些事件的同时,考生还需要了解并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变革。

例如,晚清时期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冲击、北伐战争和国共合作的形成等。

这些了解可以帮助考生在应试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三、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除了了解中国的历史,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对于这些事件,考生需要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只有全面了解这些事件,考生才能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回答相关的问答题和分析题。

四、历史思维和方法的掌握除了背诵历史知识点,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历史思维和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因此,考生需要学会历史事实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2024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2024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什么特征?多元一体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用火3.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4.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工艺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6.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的变法:商鞅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7.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都江堰(综合性水利枢纽,防洪灌溉水运)8.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著作:《论语》9.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11.秦始皇创立的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皇帝掌握一切大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12.秦朝时我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4.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轻徭薄赋】使汉初经济恢复发展。

背诵历史启蒙知识点总结

背诵历史启蒙知识点总结

背诵历史启蒙知识点总结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早期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 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形成于夏、商、周三代,以汉字、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为核心。

3. 古代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有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农耕社会的阶段。

4. 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被传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周朝的分封制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各个封地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由来。

6.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的封建时代。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国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返朴归真,强调自然,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爱人和公平,提出了“无为而治”等理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商鞅为代表,主张法治和重农抑商,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主张重视军事,提出了很多有关战争的理论,对中国的军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封建王朝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王朝制度为主,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 中央集权封建制度下,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

3. 世袭制封建制度下,君主位的继承是通过血缘关系和承袭制度来传承。

4. 文官和武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具有文官和武将并存的特点,武将主要起军事指挥的作用,文官主要从事政治和文化活动。

5.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1. 农业生产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支柱。

高三历史背书知识点

高三历史背书知识点

高三历史背书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背诵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整理高三历史课程中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中华文明史1. 三皇五帝时期: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

2.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中国古代史1. 秦朝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主要政治、军事措施。

2. 汉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及与外交关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发展。

4.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丝绸之路的开辟。

5. 宋朝政治制度、科技进步和外交交往。

6. 明朝政治制度、经济变革和海外航行。

7. 清朝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三、世界古代史1. 埃及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特点。

2. 古巴比伦、亚述、波斯等西亚古代文明的政治、军事、文化成就。

3. 希腊城邦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特点。

4.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扩张和分裂。

5. 印度和东南亚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

6. 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7.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对世界的影响。

8. 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

四、现代史1. 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2.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英、法、美等国的殖民扩张和殖民地制度。

4. 二战前后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社会政治动荡。

5. 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

6. 二战的发生和结果对世界的重大影响。

7.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组织的发展。

8.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

9.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全球化发展。

五、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3.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4.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作用。

以上是高三历史背书知识点的简要整理,考生可以结合教科书和历年试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背诵并理解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社会农业刀耕火种石器时代北粟南稻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手工业原始的布氏族部落夏商周政治经济1、夏朝和商朝禹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好占卜,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政治活动夏商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西周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同姓亲王为分封主体,居于战略要地或富庶之处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义务:随从作战,镇守疆土,朝觐述职,交纳贡赋影响:拓展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于严密。

加强了周天子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了对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西周后期,周王室日趋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特点:与分封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实质:用血缘关系将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手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目的:解决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财产上的继承问题,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结果: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礼乐制度:为了维护分封宗法制所制定的一套日常规范。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4、农业生产工具:主要工具为木质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种类丰富5、手工业冶炼: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制瓷业:商朝出现原始瓷器纺织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纺织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政治1、春秋时期政治形势周天子权力衰微,大权旁落;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2、战国时期政治形势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的转变各国纷纷展开变法,富国强兵:发展农业,法治,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措施: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促进土地私有(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贵族没有军功者剥夺贵族身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县制·加强思想控制,焚烧诗书·强制分户4、秦统一的基础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秦国实力强大各国的局部统一分封宗法制度的破坏与郡县制的普遍实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与修建水利工程,经济实力强大社会经济发展大一统的主流文化观念百姓们渴望统一春秋战国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改革赋税制度,相地二衰征,初税亩2、农业铁器牛耕的出现与逐渐推广耕作方法:垄作法水利工程的发展:都江堰,郑国渠等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确立抑制土地兼并确保赋役与征税3、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十分脆弱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大多数农民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4、土地兼并问题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引起社会动荡措施:历朝历代都采取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5、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为主,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营手工业的代表,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6、商业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很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农为本,商为末;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统治春秋战国文化1、春秋时期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万物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万物和世界都在不断变化与运动,互相依存不断转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孔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中庸;以德治民,爱惜敏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的教育活动: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巩固统一,为历代统治者利用和尊崇2、百家争鸣的局面表现:原本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主要思想:·儒家学派: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论;荀子,仁义王道,性善论,礼乐规范·道家学派:庄子齐物论,辩证法·法家学派: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1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科学技术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天文学:石申石氏星表历法:夏小正,殷历计算工具:算筹4、文学和文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秦汉政治1、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建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有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央政权组织:·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特点:各位官员在地方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但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乡里为基层行政机构,长官不算官吏·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将每家每户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2、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普遍郡县制,大规模移民,修建长城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修驰道,灵渠文化:统一文字,颁布秦律3、暴政严刑酷罚,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沉重赋役,大兴土木,对外战争4、汉朝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七国之乱---推恩令---中央王权得到加强皇帝权力的加强: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削弱相权察举制: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秦汉经济1、农业和水利的发展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西汉推广耦犁耕作方法:西汉赵过发明代田法水利工程:槽渠、白渠、龙首渠2、手工业冶炼技术: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发明冶铁工具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青瓷丝织业:中国丝绸远销亚欧,中国“丝国”(丝绸之路的出现)3、商业总体情况:秦汉以来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武帝经济改革·起因:汉初社会经过长期动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税·影响:抑制商人势力,政府财政收入增加4、对外贸易出现海上陆上两大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朝贡贸易:·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秦汉文化1、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从无为到有为: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但也存在问题,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确立的意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得到重用;晚年辞职著书,著《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影响: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3、儒家成为正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标准,士人纷纷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4、科学技术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体系: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辩证施治,奠定了后世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成为万世宝典5、文学汉赋魏晋南北朝政治1、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体制的逐渐形成九品中正,贵族门阀制度2、北方地区形势北魏兴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兼并土地,逃避赋税徭役·民族矛盾尖锐3、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官员俸禄制·均田令:大量无地农民,政府控制无主荒地·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严格户口,方便征发赋役。

健全了县以下的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租调制:税收政策,使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多·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常常发生困难;临近强敌柔然后期改革措施:移风易俗·易服装,改语言,改姓氏,同婚姻·将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巩固统治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融合,政权汉化魏晋南北朝经济1、农业概况:北方农业破坏和恢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耕作技术:耕耙技术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翻车2、手工业制瓷业:北朝,白瓷冶炼技术:南北朝,灌钢法魏晋南北朝文化1、佛教的兴起及对儒学的影响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既“尊儒”又“重道”佛儒道并行2、科学技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