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秀课件(28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秀课件(28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秀课件(28张)

活动五
• 从炼字或修辞等角度赏析 诗中名句。 • 赏析诗歌的方法: • 炼字/修辞+作用+思想感情
石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
杜甫诗三 首
杜 甫
甫 杜 壕 诗 三 吏 二十五课 首
活动一
• 学生展示课前所搜集到 的有关《石壕吏》的写 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 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 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 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 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 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活动二
•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 要求: • 1.语速适当、停顿正确 • 2.有感情
活动三
• 自己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 诗歌大意,小组交流分享。 • 要求: • 1.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 • 2.能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诗歌 大意
活动四
• 分小组找出诗中能表现作者的所见、 所感,所思的诗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 作手法。 • 要求: • 1.找出句子并能做出准确恰当的分析。 • 2.语言简洁明了,准确。
岱( dà i)
夫( fú )
了( liǎo ) 曾(通“层”
溅(jià n ) 逾( yú 抵( dǐ ) 搔(sāo )

戍( shù)
幽咽( yè ) 浑( ) hú n ) shēng 胜( )
眦(
zì )
簪(zān )
老妪( yù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
杜甫 诗 望 三 岳 二十五课 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杜杜 甫甫((773366年年))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二 译读——理解内容
读注释,说诗意。
望岳 杜甫
岱宗 夫(fú) 如何 ?齐鲁 青 未了(liǎo)
泰山,五岳之首
不尽
造化
钟神
天地, 大自然
聚集
荡胸生曾云, 决
朗读
一 吟读 ——体会节奏
望 岳(唐 杜甫)
岱 宗 /夫 /如 何?齐 鲁/ 青/ 未 了。 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昏 晓。 荡 胸 /生/ 曾 云,决 眦/ 入/ 归 鸟。 会 当/ 凌/ 绝 顶,一 览/众 山/小。
dài fú
liǎo céng zì líng
岱 夫 青未了 曾云 决眦 凌绝顶
齐鲁青未了。 喜悦 惊叹
颔联: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

神奇秀丽 高大雄伟

敬仰 赞叹
颈联: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细望 —
云雾升腾 飞鸟归巢

陶醉 激荡
尾联:会当凌绝顶, 愿望 — 登顶俯瞰
一览众山小
壮志 豪情
这首诗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 伟高大,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小训练:
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
志的诗句是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 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 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 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 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 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 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 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最新版本]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精品课件(共26张)

[最新版本]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精品课件(共26张)
如何学习诗歌?
●第一招●
解题 读诗 ——读出诗韵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七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古代诗 歌五首 —望岳 》精品 课件( 共26张 )-优 秀讲课 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七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古代诗 歌五首 —望岳 》精品 课件( 共26张 )-优 秀讲课 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七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古代诗 歌五首 —望岳 》精品 课件( 共26张 )-优 秀讲课 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七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古代诗 歌五首 —望岳 》精品 课件( 共26张 )-优 秀讲课 稿PPT
课堂检测
(1) 《望岳》中_________岱__宗?夫___如__何____借齐齐鲁鲁大青地未来了烘托泰山拔地而
体会诗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
它横跨在齐鲁大地上,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七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古代诗 歌五首 —望岳 》精品 课件( 共26张 )-优 秀讲课 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七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古代诗 歌五首 —望岳 》精品 课件( 共26张 )-优 秀讲课 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七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古代诗 歌五首 —望岳 》精品 课件( 共26张 )-优 秀讲课 稿PPT
诗言志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高__大_雄__伟__气势和 _神__奇_秀__丽__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
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 _不__怕_困__难__,_敢__于__攀_登__顶__峰__俯__视_一__切__的__雄__心_和__气__魄__。_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秀课件(32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秀课件(32张)

“绿”是作者李白反复推敲,精心锤 炼出来的。
所谓诗句中的“亮词”, 就是那些使用某种方法,使诗 句意蕴优美,含义丰富的好词。 一首诗的亮词,往往都是 作者经过反复推敲而得到的。
导入新课
王安石反复推敲,最终用“绿”字来取代“到”、 “过”、“入”、“满”等字眼,《泊船瓜洲》因此而流 芳百世。可见,一个词或一诗句,往往关系整首诗。 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写的《望岳》也是这样的一首好 诗。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 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 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名篇。
以“绿”为触发点,调动想象,把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展开。
江水怕打着岸边的石头,还没看见燕子的身影, 刹那间,岸边一片新绿。原来,是春风拂过。那被着 上绿衣的小草,正欢快地跳着舞,江边的柳树也星星 点点的冒出了绿芽,欢送着春风。河里地碧波,哗哗 唱起歌,表达对春风的谢意。春风,每一年,都是这 样,绿了河岸,又吹皱一江春水。
造化钟神秀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 得多情,使得景色生动形象起来,而诗人或 许也钟情于泰山,体现了他对泰山的秀丽美 景的喜爱。
近望泰山,天地万物鲜活生动,神奇娟秀的容 颜,巍峨高大的身躯。大竟自然如此偏心,竟把 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使泰山拥有了造 化之功,具有了神灵之气。
阴阳割昏晓
4、初探标题。
“望”是远远地看,“岳” 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对 全诗来讲,题目中的“望” 起什么作用? 线索作用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望)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课件
第七页,共十二页。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yuǎn wànɡ)泰山的整体形 象你)想知道(zhī dào)泰山是什么 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 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zàohuà)钟神 秀,
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 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 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Image
12/8/2021
第十二页,共十二页。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bāohán)哲理,你能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yīlǎn)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 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 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 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 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 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2021/12/8
第六页,共十二页。
泰山 简介 (tàishān)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 岱岳(dài yuè)、岱宗、泰岳、为五 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 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 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 而(ɡù ér)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 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第二页,共十二页。
荡 胸 生 曾 云
2021/12/8
第三页,共十二页。
决眦入归鸟
2021/12/8
第四页,共十二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yīlǎn)
2021/12/8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8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8张)
齐鲁青未了。 断。
造化钟神秀,( 近 望)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集中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
阴阳割昏晓。 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细 望)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愿 望 )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四周,群山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一览众山小。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学习目标: 1、熟知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体味作
者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利地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
一、 与诗人相遇
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杜甫,字子美,是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
诗歌书写时代,被称 为“诗史”;
诗人忧国忧民,被誉 为“诗圣”。代表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 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当堂训练:
1、《望岳》中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 _一_览__众__山__小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 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
借助注释理
解诗文

fú )舒缓 语气
望岳
杜甫
泰山的别 称
岱宗夫如聚何集?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尽
睁大眼睛
自然界
阳:荡山的胸南生面层,水云的,北面决眦入归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共27张PPT)

参 考 答 案
1.批 入 2.诗人积极进取、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感
诗词鉴赏。 摊破浣溪沙①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③。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释】①这是一首咏桂花词。②彦辅:晋代名士乐广的字,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③太鲜明:《晋书·刘隗传》载刘 纳语:“王夷甫(王衍)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1.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的上阕前两句都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来写桂花的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2.请分析词的下阕写“梅花”和“丁香”的作用。
回 归 原 文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分 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注释: 1、夫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2、如何:怎么样。 3、未:没有 4、了: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望不尽它那青翠的山色。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课后训练
诗歌欣赏。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诗歌写于开元二十八年,正值杜甫漫游齐赵、少年轻狂的一段时期。 1.诗歌前四句以________、________两个极传神的动词,勾勒了骏马凌厉奔驰的雄姿。 2.诗歌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诗人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想要借马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课件(2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课件(28张ppt)

望岳
学习目标
一、熟读成诵,声情并茂。能正确把握诗歌朗 诵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技巧。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 感。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
三、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 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四、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及做题方法。
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_兼__济__天__下__”_的远大抱负。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 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 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 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小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要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它 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 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杜甫
“望”的角度不同: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远望泰山地域广大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极望所感抒怀言志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高__大__雄__伟_气势和
神__奇__秀__丽__的景色。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时练
理解性默写:
1、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远望中泰山 的气势的句子是:
岱_宗__夫___如__何__,_齐__鲁___青__未__了__。
2、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 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
造__化__钟__神__秀___,_阴__阳__割__昏___晓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五
• 从炼字或修辞等角度赏析 诗中名句。 • 赏析诗歌的方法: • 炼字/修辞+作用+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 杜
甫 春 诗 望 二十五课三 首
杜 甫
杜甫诗三 首
活动一
• 学生展示课前所搜集到 的有关《春望》的写作 背景。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 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 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 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 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 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 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 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 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 五言律诗--《春望》。
活动五
• 从炼字或修辞等角度赏析 诗中名句。 • 赏析诗歌的方法: • 炼字/修辞+作用+思想感情
石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 杜
杜甫诗三 首
杜 甫
甫 诗 吏 三 二十五课 首

活动一
• 学生展示课前所搜集到 的有关《石壕吏》的写 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 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 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 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 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 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 的作品。当时年轻 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 兖州去省亲——其 父杜闲当时任兖
(yǎn)州司马。此 后大约三四 年内,他一直在山 东、河北一带漫游, 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 写的。
活动二
•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 要求: • 1.语速适当、停顿正确 • 2.有感情
活动三
活动二
•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 要求: • 1.语速适当、停顿正确 • 2.有感情
活动三
• 自己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 诗歌大意,小组交流分享。 • 要求: • 1.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 • 2.能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诗歌 大意
活动四
• 分小组找出诗中能表现作者的所见、 所感,所思的诗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 作手法。 • 要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找出句子并能做出准确恰当的分析。 • 2.语言简洁明了,准确。
• 自己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 诗歌大意,小组交流分享。 • 要求: • 1.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 • 2.能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诗歌 大意
活动四
• 分小组找出诗中能表现作者的所见、 所感,所思的诗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 作手法。 • 要求: • 1.找出句子并能做出准确恰当的分析。 • 2.语言简洁明了,准确。
杜甫诗三 首
活动一
• 学生展示课前所搜集到的有 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望岳 》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 70),字子美,诗中 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 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诗史”,他本人也被 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 称为“诗圣”。
岱( dà i) 夫( fú )
溅(jià n ) 逾( yú 抵( dǐ )
搔(sāo )

戍( shù)
了( liǎo )
曾(通“层” 眦(
幽咽 ( yè ) 浑( ) hú n )
shēng 胜( )
zì )
簪(zān )
老妪( yù

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 杜
甫 望 诗 岳 二十五课三 首
杜 甫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 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 率府曹参军; • 战乱流离(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 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 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 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 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 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 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 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 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 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 写作背景,能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能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 2.通过分析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学 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能联系写作背景 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3. 能从炼字或修辞等角度赏析诗中名句。
课前检测--读准字音
拓展
• 将课文改为一篇记叙文或 者一幕短剧。(字数200字 左右)
活动二
•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 要求: • 1.语速适当、停顿正确 • 2.有感情
活动三
• 自己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 诗歌大意,小组交流分享。 • 要求: • 1.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 • 2.能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诗歌 大意
活动四
• 分小组找出诗中能表现作者的所见、 所感,所思的诗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 作手法。 • 要求: • 1.找出句子并能做出准确恰当的分析。 • 2.语言简洁明了,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