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己亥杂诗》PPT课 件(共41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己亥杂诗》PPT课 件(共41张PPT)

游山西村
陆游
• 游山西村 • 陆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整体感知
• 这是陆游四十三岁时的 诗作,作于乾道三年 (1167)春陆游闲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乡 山阴时。全篇记述作者 春日游访山西村的见闻 和感想。全篇既像一幅 农村风情画,又是一首 热情洋溢的赞美诗,读 来余味无穷,引人遐思。
深层探究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 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 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 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 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 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背景链接
•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 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 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 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 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 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 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 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 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 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 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 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 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市)所作。
• 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写山间水畔的景色, 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 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 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 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 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 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 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 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 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 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 有的理趣。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8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8张)
齐鲁青未了。 断。
造化钟神秀,( 近 望)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集中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
阴阳割昏晓。 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细 望)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愿 望 )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四周,群山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一览众山小。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学习目标: 1、熟知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体味作
者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利地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
一、 与诗人相遇
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杜甫,字子美,是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
诗歌书写时代,被称 为“诗史”;
诗人忧国忧民,被誉 为“诗圣”。代表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 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当堂训练:
1、《望岳》中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 _一_览__众__山__小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 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
借助注释理
解诗文

fú )舒缓 语气
望岳
杜甫
泰山的别 称
岱宗夫如聚何集?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尽
睁大眼睛
自然界
阳:荡山的胸南生面层,水云的,北面决眦入归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品读诗歌,赏析作品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其中“夫”字怎么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明确:“夫”是虚词,与“岱宗如何”相比,那种惊奇、赞叹之情 更明朗。这是作者远望所见,作者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和 历史悠久。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之景,有两个字用得 非常好,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好在哪里。
品读诗歌,赏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 和不畏艰难、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研读诗歌,分析写作特色
与一般的登高诗不 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 写眼前之景,只写 了塔高,重点是写 自己登临高处的感 受,寄寓“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的哲
理。
第一句 “千寻”夸语,写出自己的立足 点之高。 第二句 虚写旭日东升,表现了胸怀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三句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第四句 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 高瞻远瞩的气概。
中山大学教授罗常培 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
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
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
三首诗中以窥见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其中有一点始终是相同 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 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 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 《古代 诗歌五 首》课 件PPT
20.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 《古代 诗歌五 首》课 件PPT
知人论世 登幽州台歌
望岳
感知诗文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探究理趣 己亥杂诗(其五)


陈 子
州 台
昂歌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 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 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 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 《古代 诗歌五 首》课 件PPT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 游齐、赵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 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近岳而望,并 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 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 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览”字之中充满了诗人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 天下”,用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它 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 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壮志情怀。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 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体现出泰山的气魄、 伟岸,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与胸襟,可见诗人的 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 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 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我” 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 挡不住“我”的视野。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意。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 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 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 及大无畏的精神。
1、后两句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 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你能读懂诗意吗,请借助课本注释,与你同桌 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释义小贴士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 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 《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 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 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 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 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 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 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 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 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 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 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最 高决策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21张PPT)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 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 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 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2、选用“九州”、“风雷”、“万马”、 “天公”的意象,具有怎样的寓意。
“风雷”喻指社会的变革;“天公”即指造物主,又指 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2《、己选亥用杂“九诗州·九”州、生“风气雷恃”、风“雷万》马是”、清“代天诗公人”的龚意自象珍,创具作有的怎一样首的七寓言意绝。句,是《己亥杂来诗》源中于的第人125材首。,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
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1、找出诗中的成语:
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
2、这是一首 诗,多用

想象丰富奇特。
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2、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的意象,具有怎样的寓意。
3、赏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这一传诵久远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 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 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 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 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 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 呼唤未来。
诗题:诗人经过江苏镇江镇时,恰逢举行祈祷玉皇、风神、雷神的庙会,有道士请他撰写文字,他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名诗。
清道光十九年,即己亥年,龚自珍往返京城和杭州老家之间时,共作诗305首,统称只为有己亥这杂诗样。,中国才有希望。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 课件PPT》最新精品优秀完美ppt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 课件PPT》最新精品优秀完美ppt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 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 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 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 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思绪万千的他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 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 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此课件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 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己亥杂诗
R·七年级语文下册
走近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年), 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 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 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代表作】《定庵文集》。
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落红不是无情物”,以花自喻,移情于物,已 是胜人一筹;“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新生命 的讴歌,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 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 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了人对理想和 信念的执著追求。成为传世名句。
课堂小结
细读感悟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夕阳西沉、黄昏 将至,更添一种日暮穷途的感觉,暮色苍茫的气氛。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 种种情怀。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 离愁别绪、怨恨以及失落感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抒写离京时的心境
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自 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 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 热情和献身精神。
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课件(共21张PPT)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课件(共21张PPT)

一、作者了解
人物信息
本名
陆游
字号
字务观 号放翁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南宋 汉族
出生时间
公元1125年11月13日(旧历十月十七)
去世时间
公元1210年1月26日(旧历十二月廿九)
主要作品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
主要成就 官职
爱国情怀,文学贡献 宝章阁待制
信仰
道教
后世地位 籍贯
中兴四大诗人 越州山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作者了解
作者铁事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然而陆游 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 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 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见袭来一阵 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 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 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 陆兄如此骁勇,怎不令人咋舌!
四、作品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
在青翠的山峦见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淙淙穿行,草木愈渐浓 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 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空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