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四首ppt优秀课件

2019/7/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自然 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 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 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 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 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 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 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 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 人,与杜甫齐名,世称“ 杜”,还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全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 给他
《观沧海》赏析
全诗中间十句写景,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 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 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 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 负。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诗人登高望海,在他 事业的最高峰,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生字词。 感受《观沧海》所描写的画面, 翻译诗的内容。
观沧海
临:登上 以:用来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 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 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 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 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 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 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最后一 句作铺垫。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情 —— 夕阳 断肠人
主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 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 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 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 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 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 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 《纪念白求恩》教学课件(47张PP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 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名片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 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 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 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主要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
白求恩病逝原因 拓展迁移 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为一个伤员
做手术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划破,当时他 没有在意。11月1日,他主刀为另一个伤员做 急救手术时,没顾上带橡皮手套,那个小伤
口又被骨碴划破,细菌感染了伤口。白求恩
对身边的护士长说:“不戴手套,手指可以
在伤口内感觉到哪儿是弹片,哪儿是弹头,
议 论
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 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一段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
加拿大共产党员 五十多岁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 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 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 五台山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 身殉职。 殉职
第二段中哪些语句是属于正面介绍白求恩?哪 些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 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是正面介绍。从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和“对同 志对人民”两个方面。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 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 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这是侧面介绍。运用双 重否定句使语言更加肯定, 强调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至 深,从侧面烘托其精神的高 尚与可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课件(共31张PPT)最新课件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3)“花里带着甜味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4)“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 实写:色彩绚丽的桃花、杏花、梨花,虚 写了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想到了秋实, 并且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风得意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风雨露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满人间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春色满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 ”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 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 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卖弄”一词用得好,用“卖弄”表达了作者对“ 鸟儿”的喜爱之情。贬义词当作褒义词来用。
一个“闹”字很精彩,侧面衬托春花的竟 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闹”字既写出了视觉的感受,又写出了 听觉的感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还表现 了蜜蜂像孩子一样活泼好动。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6)“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从视觉上 写出了野花 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景物特征 嫩、绿、多、软
多、艳、甜 和煦、芳香、悦耳
细密、轻盈 春到人欢
描写角度(顺序) 由物到人 由高到低
触觉、嗅觉、听觉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由景及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ppt优秀课件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
春
作者介绍
•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 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 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 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士。
朱自清肖像
朱自清精选集
作者生平
• 1916年朱自清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 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 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 和 《 伦 敦 杂 记 》 。 1935 年 , 出 版 散 文 集 《 我》。
文章赏析
•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 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 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 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 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 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 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 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 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 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 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词语解释
•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有“赶热闹”的意思。 • 和平:平静安定。 • 蓑: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 朗润:明朗润泽。 •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
越浓。比喻做准备工作。 • 卖弄:指夸示、炫耀。
• 【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 得寒冷。杨柳风,指春风。杨柳发绿的时候,春风吹拂,枝条 动,是人格外感到风的柔和,所以说“杨柳风”。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
春
作者介绍
•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 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 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 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士。
朱自清肖像
朱自清精选集
作者生平
• 1916年朱自清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 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 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 和 《 伦 敦 杂 记 》 。 1935 年 , 出 版 散 文 集 《 我》。
文章赏析
•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 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 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 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 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 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 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 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 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 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 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词语解释
•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有“赶热闹”的意思。 • 和平:平静安定。 • 蓑: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 朗润:明朗润泽。 •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
越浓。比喻做准备工作。 • 卖弄:指夸示、炫耀。
• 【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 得寒冷。杨柳风,指春风。杨柳发绿的时候,春风吹拂,枝条 动,是人格外感到风的柔和,所以说“杨柳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狼》课件(48 张PPT)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之吻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烟四起 狼眼鼠眉 狼子野心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如狼似虎 引狼入室 羊狠狼贪 鹰视狼步
课后作业
1、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阅读《狼三则》中其余两篇,并说一说读过之后有什么启发。
课文朗读
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
字词学习
◆生难字
缀行( zhuì ) 眈眈( dān 黠( ) xiá ) 大窘(jiǒnɡ ) 瞑( ) mínɡ 苫蔽( ) shàn 倚( yǐ ) 尻尾( 假寐( kāo ) )
mâi
字词释义
狼
连接、紧跟 仅,只 即“一个屠户”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是高压之下对清朝异族统治者的臣服。蒲松龄受到这种双重人格
的影响,所以有了《聊斋志异》一书。蒲松龄醉心科举,一心想 求取功名;他才华横溢,然而屡试不第。
强烈的反差使他愤愤不平,这种情绪贯穿他的一生,同时也深刻 地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取向以及评判。从某种意义上 说,《聊斋志异》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全书491篇,多以鬼狐 故事反映现实生活,表露作者情感。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2.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3.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隧:名词用作状语,“从
通道”的意思。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 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 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课后作业
1、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阅读《狼三则》中其余两篇,并说一说读过之后有什么启发。
课文朗读
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
字词学习
◆生难字
缀行( zhuì ) 眈眈( dān 黠( ) xiá ) 大窘(jiǒnɡ ) 瞑( ) mínɡ 苫蔽( ) shàn 倚( yǐ ) 尻尾( 假寐( kāo ) )
mâi
字词释义
狼
连接、紧跟 仅,只 即“一个屠户”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是高压之下对清朝异族统治者的臣服。蒲松龄受到这种双重人格
的影响,所以有了《聊斋志异》一书。蒲松龄醉心科举,一心想 求取功名;他才华横溢,然而屡试不第。
强烈的反差使他愤愤不平,这种情绪贯穿他的一生,同时也深刻 地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取向以及评判。从某种意义上 说,《聊斋志异》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全书491篇,多以鬼狐 故事反映现实生活,表露作者情感。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2.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3.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隧:名词用作状语,“从
通道”的意思。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 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 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PPT优秀课件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2-
◇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 变化。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品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意,体会其表达效果。(训练点)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5.“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将这句话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不好?为什 么?(5分) (训练点) 不好。(1分)①从词义看,“央求”是恳切地请求的意思,“期待”则是盼望的意思。(2分)②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渴望儿子早日走出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强忍着病痛仍一心为儿子考虑这一形象特点。(2分)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11-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沉寂.( jì ) shì( 侍 )弄 絮.( xù )絮叨叨
2.第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爆怒无常 ”,正确写法是“
3.“喜出望外”中“望”的意思是( B )(2分)
A.向远处看 B.盼望;希望
C.探望
D.对着;朝着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16-
④关于我的婚事,母亲尤其磨破了嘴,跑细了腿,操碎了心。那年二十四岁的我还在部 队服兵役,探家时别人给介绍了几位姑娘我都没相中,急得母亲直抹眼泪。但我归队后 很快收到了一位姑娘的来信和照片,我立马就一见钟情了。原来,我离家后母亲就四处 托人给我介绍对象,往返步行三十多里替我相亲,为我选定了这位女教师。转年“五一” 我回家结婚,可家里经济仍很拮据,母亲又投亲找友借钱,为我操办了婚事。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13拓展阅读(一) 20分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2-
◇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 变化。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品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意,体会其表达效果。(训练点)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5.“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将这句话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不好?为什 么?(5分) (训练点) 不好。(1分)①从词义看,“央求”是恳切地请求的意思,“期待”则是盼望的意思。(2分)②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渴望儿子早日走出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强忍着病痛仍一心为儿子考虑这一形象特点。(2分)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11-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沉寂.( jì ) shì( 侍 )弄 絮.( xù )絮叨叨
2.第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爆怒无常 ”,正确写法是“
3.“喜出望外”中“望”的意思是( B )(2分)
A.向远处看 B.盼望;希望
C.探望
D.对着;朝着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16-
④关于我的婚事,母亲尤其磨破了嘴,跑细了腿,操碎了心。那年二十四岁的我还在部 队服兵役,探家时别人给介绍了几位姑娘我都没相中,急得母亲直抹眼泪。但我归队后 很快收到了一位姑娘的来信和照片,我立马就一见钟情了。原来,我离家后母亲就四处 托人给我介绍对象,往返步行三十多里替我相亲,为我选定了这位女教师。转年“五一” 我回家结婚,可家里经济仍很拮据,母亲又投亲找友借钱,为我操办了婚事。
第二单元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13拓展阅读(一) 20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13《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

温馨提示:请师友们从知识、学法、互助方面进行总结, 师傅尽可能帮助学友总结全面。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2:教师总结】
运用议论,点明主旨 细节描写,丰富人物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 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 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 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 球的美好愿望。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1:师友检查】
1、朗读课后读读写写,识记字音字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 节发展的语句,并填写课后表格。体会故事 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温馨提示:请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补充讲解。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2:教师指导】
栋 dòng
拣 jiǎn
戳 chuō
【环节2:教师点拨②】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 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 量的表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 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 作者的信念,通过老人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 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牧羊人象征了 现实生活中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环节1:师友巩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 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 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环节2:教师归纳】
如:国防事业的“种树人”钱学森
......
身边的“种树”人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 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 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 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 最温暖的形象。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2:教师总结】
运用议论,点明主旨 细节描写,丰富人物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 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 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 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 球的美好愿望。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1:师友检查】
1、朗读课后读读写写,识记字音字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 节发展的语句,并填写课后表格。体会故事 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温馨提示:请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补充讲解。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2:教师指导】
栋 dòng
拣 jiǎn
戳 chuō
【环节2:教师点拨②】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 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 量的表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 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 作者的信念,通过老人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 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牧羊人象征了 现实生活中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环节1:师友巩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 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 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环节2:教师归纳】
如:国防事业的“种树人”钱学森
......
身边的“种树”人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 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 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 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 最温暖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决定委屈儿子,但母亲变了主意,最后我背起母亲,妻 子背起儿子,一家人在田野散步。
(3)从这个故事中,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 家庭?
温馨、和睦、甜蜜、幸福
精巧的构思
一波
三
“我” 选择大 劝母 路小路 亲散 的分歧 步 全家 一起 散步
折
母亲却 依从孙 子 “我” 决定委 屈儿子
“我”和 妻子分 别背起 母亲和 儿子。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 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难点探讨: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说成是背负 着“整个世界”呢?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 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 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 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 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 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 整个世界。
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 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 “还 是走小路吧!”
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 儿子”
嫩( nèn )芽 熬( áo )过
释词:
相信并佩服。 信服: (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 分歧: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 各得其所: 安顿。 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 难过。这里指使儿子受到委屈。
快速抢答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祖 孙 三 代 风 雨 人 生 相 依 偎
相亲相爱
全 家 四 口 早 春 散 步 互 谦 让
小结:本文通过 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 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 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 生活情趣, 体现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我”
→
母亲
↑
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您有一束美丽的花,请您把它送给文中的 某个人物,并请说说理由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的中年男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 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头。 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 只能顾一头的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 “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 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 的时间不多。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 有下,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散步(分歧) 中 见
尊老爱幼
小
大
品味语言
《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 睛吗?现在 就来试试,请你找出表现人物间情感的 句子进行品读、赏析。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 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景物描写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 写了哪些景物?
第4段: 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 菜花、桑树、鱼塘
(2)、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第 4段 第 7段
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了熬 过严冬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烘托了散步的温馨和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 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 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 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 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 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 态毕现。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 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 孝顺,相映成趣。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
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 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 傲:忍受,艰苦支持。由“熬”字我 们可以想像母亲过冬的艰难,也可以想像 “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 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 形式对称 内 生活情趣,既表现了 形式 音韵和谐 小家伙的天真、聪颖, 相映成趣 容 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 温馨。
初春
D、记叙的事情是: 祖孙三代初春在田野里散步 E、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F、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重点感知:
(1)散步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分歧?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分歧?
母亲: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后来是怎样解决这个分歧的 ?
帮妈妈洗脚
看公益广告,您感受到了什么?
散
莫 怀 戚
步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要求: 1.划出生字新词和词义;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给划线的汉字注音。 分歧( fēn qí ) 信服( xìn fú )
chāi sàn 拆散( )
霎( shà )时
水波粼粼( lín)
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 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 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 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 做得最好。”
文中如此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 言精美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能从文中找出其他句 子吗?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 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 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 起了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3)从这个故事中,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 家庭?
温馨、和睦、甜蜜、幸福
精巧的构思
一波
三
“我” 选择大 劝母 路小路 亲散 的分歧 步 全家 一起 散步
折
母亲却 依从孙 子 “我” 决定委 屈儿子
“我”和 妻子分 别背起 母亲和 儿子。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 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难点探讨: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说成是背负 着“整个世界”呢?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 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 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 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 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 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 整个世界。
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 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 “还 是走小路吧!”
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 儿子”
嫩( nèn )芽 熬( áo )过
释词:
相信并佩服。 信服: (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 分歧: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 各得其所: 安顿。 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 难过。这里指使儿子受到委屈。
快速抢答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祖 孙 三 代 风 雨 人 生 相 依 偎
相亲相爱
全 家 四 口 早 春 散 步 互 谦 让
小结:本文通过 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 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 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 生活情趣, 体现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我”
→
母亲
↑
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您有一束美丽的花,请您把它送给文中的 某个人物,并请说说理由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 的中年男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 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头。 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 只能顾一头的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 “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 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 的时间不多。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 有下,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散步(分歧) 中 见
尊老爱幼
小
大
品味语言
《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 睛吗?现在 就来试试,请你找出表现人物间情感的 句子进行品读、赏析。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 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景物描写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 写了哪些景物?
第4段: 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 菜花、桑树、鱼塘
(2)、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第 4段 第 7段
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了熬 过严冬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烘托了散步的温馨和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 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 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 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 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 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 态毕现。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 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 孝顺,相映成趣。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
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 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 傲:忍受,艰苦支持。由“熬”字我 们可以想像母亲过冬的艰难,也可以想像 “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 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 形式对称 内 生活情趣,既表现了 形式 音韵和谐 小家伙的天真、聪颖, 相映成趣 容 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 温馨。
初春
D、记叙的事情是: 祖孙三代初春在田野里散步 E、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F、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重点感知:
(1)散步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分歧?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分歧?
母亲: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后来是怎样解决这个分歧的 ?
帮妈妈洗脚
看公益广告,您感受到了什么?
散
莫 怀 戚
步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要求: 1.划出生字新词和词义;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给划线的汉字注音。 分歧( fēn qí ) 信服( xìn fú )
chāi sàn 拆散( )
霎( shà )时
水波粼粼( lín)
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 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 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 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 做得最好。”
文中如此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 言精美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能从文中找出其他句 子吗?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 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 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 起了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