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
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等。
下面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一)阅读: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二单元,散文诗;三单元,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文艺作品;四单元,关于节日风俗,民间艺人轶事的文章;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六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共有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3篇。
本册教材沿袭上册教材安排将文言文单独收编在两个单元中集中学习。
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分开教学。
上半期教授1、2、5单元,后半期教授3、4、6单元,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
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特别是语法知识是一个难点,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
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
在口语交流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能写成感人的文字;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
收集资料,出墙报或写成文章。
第三单元:科海泛舟。
收集资料,动手实践。
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
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
古诗朗诵比赛。
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
”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
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
”此言也正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
古诗文尤其重视诵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是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必要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谓的“外部研究”。
这种“外部研究”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
因此,学习古诗文可用“综合学习法”。
古诗文流传于世,自有其可称处,其中有的既是名篇,亦复有佳句,即如晚清王国维所谓“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篇有句”者。
而且许多名句因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这样,“语言积累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必要方法。
(《小石潭记》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找“文眼”——理清写作思路。
主要教学步骤:.阅读全文,找出总括“小石潭”特点的语句。
学生纷说,引导归纳——“水尤清冽”。
2.再读文,解释“清冽”一词的意思。
分层阅读描写“清冽”的语段。
3.以“清”字组词,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4.读第二段。
找出能表现水清澈的字眼。
问学生:此时表现鱼与我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共同探讨:第三段描写“潭源”对表现“清冽”的作用。
6.画出描写“冽”的语句。
说说作者游“小石潭”的心境。
7.总结。
多角度理解“清冽”含义:清中有冽,冽中有清;景物“清冽”,心境“清冽”。
方案二谈“美感”——品析审美趣味。
主要教学步骤:.初读文,讨论的谋篇和情感波折,感受行文的层次美。
2.学生自己品析字词美,用“……美在……”或“……表现了……的美”等表述。
2022年部编(统编)人教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双减”等政策要求,以语文新课标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在“减负”的同时力求“提质”,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落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要求,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着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语文素养,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完成“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要求,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特制订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我继续担任八年级(1)、(3)班2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共有学生102人,其中,男生52名,女生50名。
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初中生活已经过半,而语文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前,学生由于大多都是“接受式”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较为欠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有待加强。
学生当中,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有的学生语文素养比较好,悟性较强,能够很容易理解教学内容,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基础则相对要差很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强、松散浮躁。
“双减”背景下,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学生更加自觉,更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这需要一方面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提升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坚定、坚强的意志力,引导他们确立长远的学习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本学期,我一方面要继续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意志力,打开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久久为功,建立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长久动力;另一方面,继续“扎根”,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逐步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最新部编(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共编排6个单元,人文主题依次为:“民风民俗”“科技之光”“养性怡情”“思想光芒”“江山多娇”“情趣与理趣”。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文。
对于生疏字词也能借助工具书解决,能够自己朗读并初步感知诗文。
1、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读感情。
2、教师适当的加入背景介绍以及相应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效果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当堂检测:
根据提示,背诵诗文。
课后作业:
A:背诵全诗,推荐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
B:背诵全诗,推荐欣赏央视“经典咏流传”中的《苔》、《敕勒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
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024年岳阳楼记的说课稿

2024年岳阳楼记的说课稿岳阳楼记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
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
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
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
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
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陶渊明

《饮酒》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饮酒》(其五),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
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结合本组教研主题,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根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庐山风景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初中语文_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单元学习重点的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能理解文章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3、能感悟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4、能熟练背诵本单元学习的古诗文名句5、通过复习提升理解分析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重点1、各类文言词汇知识的积累2、句子的翻译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共鸣4、能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学法小组合作共同达标学习法展示法预习案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本单元的文言常识,准备在课上展示(1)(2)(3)3、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实词解释(重点举例)卷石底以出水尤清冽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迁客骚人去国怀乡薄暮冥冥把酒临风锦鳞游泳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野芳发而幽香杂然而前陈者顺林阴翳是进亦忧退亦忧临溪而渔风力虽尚劲呷浪之鳞秋天漠漠向昏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落红不是无情物4、找出本单元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以乐可从观以极或则归而乐5、找出本单元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先天下之忧而忧百废具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妆而蹇者6、会翻译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我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微斯人吾谁与归而城居者未知知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0、从本单元的诗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抄写在下面如:探究案1、通过复习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1、自主复习,小组合作,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诗文作者的感情(1)《小石潭记》中表现了柳宗元怎样的心境?(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和抱负?(3)被贬至滁州的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太守?(4)袁宏道仅仅是独恋满井的早春之景吗?(5)哪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的怡然自得?(6)有人说李白怀才不遇而抑郁消沉,你同意吗?(7)杜甫的胸怀宽广博大,何以见得?(8)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了什么?(9)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什么?2、复习理解本单元的写作方法(1)《小石潭记》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2)《岳阳楼记》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3)知道骈句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句式有何特点?(4)《满井游记》的比喻巧妙,妙在何处?(5)岑参善于奇思妙喻,体现在哪里?达标案一、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复习重点,带领大家共同达标分词汇组、句子组、内容感情写法等组二、阅读《卖油翁》,回答后边的问题: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翻译第四段。
2.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九张幻灯片:(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日出而林霏开(4)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6)佳木秀而繁阴(7)风霜高洁(8)水落石出(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翻译第四段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语气2、大声朗读写景的句子,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感受用语的凝练。
3.学生读课本注释,自主翻译全段4.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翻译字词,可以自由讨论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结合译文自我纠正,可以讨论三、研讨探究(小组合作)1.读第四段回答:(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表示,接着写出了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几句是2.太守作为一个地方官与人民在一起,能感到乐甚至都醉了。
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太守的另一乐是明确:与民同乐3.第四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明确: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5.本文的线索和主旨是什么?明确:线索:乐主旨句:醉能同其乐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五、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六、拓展延伸写景——风景画四季景朝暮景记事——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
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设想】
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
”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
因此,学习古诗文的学法就是“熟读法”。
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
”此言也正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
古诗文尤其重视诵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是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必要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谓的“外部研究”。
这种“外部研究”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
因此,学习古诗文可用“综合学习法”。
古诗文流传于世,自有其可称处,其中有的既是名篇,亦复有佳句,即如晚清王国维所谓“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篇有句”者。
而且许多名句因寓意深刻、形象生
动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这样,“语言积累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必要方法。
教学角度:写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教师出示一朵花,学生看花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全班交流,探讨“观花”之异趣,感受心理对创作的影响。
.品读范文之悲景,模仿其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品读范文之乐景,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分组交流,全班点评。
.创新思维写作训练: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以哀景写乐事。
老师举例说明,学生自由创作。
.依据课文主题,学生自创逆境警句。
《醉翁亭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朗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自读,辨音正义。
.分句群朗读,理解内容。
.分段朗读,理清思路。
.朗读示范。
以第二自然段为示范:
首先,个“也”字句群,日出雾散,云归岩暗,读出欣然驰往之情,但前者应声清气朗,后者收束畅快。
第二个“也”字句群,春夏秋冬景色更替,赏心悦目,春夏趋暖,字数也长,读时音应稍扬稍长;秋冬渐寒,字数也少,读时应即抑又短。
第三个“也”字句群,景色多变,心潮起伏,读时应舒展自如,既扬又缓,气顺音强。
其次,读韵律。
第三,读情感。
.播放多媒体,指导朗读要点。
.学生学读,自选一段作为朗读表演。
.小组交流,全班朗读,老师点拨。
.背诵全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较研读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展示所搜集的有关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资料,阅读并分小组讨论体会。
.教师指导比较阅读的方法。
并提出比较阅读的主问题:
①从社会背景上去比较。
问:范仲淹与欧阳修当时的处境的共同点是什么?
②比较这两文的创作动机。
问:这两篇所表现的“乐”是否相同?
③比较这两文的艺术风格。
问:这两在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色?
④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比较。
问:你对哪篇最让你感动?
.学生先自己研读,然后分组共同讨论。
.全班集中点拨,指导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学生自主发现。
老师问:你自己还怎样的发现呢?
.老师梳理本节课内容。
《满井游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读
主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回忆所知的描写春天的诗文。
多媒体展示诗文。
.导入新课,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字词,正音辨义。
.再读课文,提问: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教师指导阅读要点,提问:用文中的原语言回答,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读课文,思考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多媒体播放北方初春的画面,学生分层读课文。
.重点品读课文第二段,主问题探究:
①本段描写了哪些内容?
②全段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描写的?说说你的道理。
③文中多用比喻,尤其刻画山情水态,颇为新颖,请你思考其中的妙处。
④从本段找出表现早春“早”的句子,并画其“字眼”。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步骤:
.课内语言积累。
①师生共说说语言积累的重要。
学生读文,互相交流,说丽词雅句。
②指导学生做语言积累卡片。
词语积累;句式积累;修辞格积累。
.语言运用练习——比喻句。
①写一个描写高兴或低落时的比喻句。
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柳”和“红装”三词连成一段话。
.课外语言活动。
目标:
①搜集有关描写春景的诗句。
②剪裁春景的图画,为画写一段散文诗。
③通六法可以为文配画。
《诗五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诵读
主要教学步骤:
.通读诗篇,咬准字音;分篇诵读,总体把握。
.诵读指导,要点说明:
①五言律句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句节奏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形式;
②平声字韵脚读音要拉长,仄声韵脚不延长。
③激昂的诗句要高声稍快地读;伤感的诗句,要低沉稍慢;叙述描写的诗句要高低适中,不快不慢。
④以龚自珍《己亥杂诗》为例画音节和韵脚,并作诵读示范。
.分组试读,感受诗韵。
学生划各篇的音节和韵脚,自由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画面演读,体味诗情。
分别播放各诗的情景画面,学生配画诵读,理解各诗表达的情感。
.美点想读,涵泳诗境。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句的意境。
.展示曲谱,师生吟唱。
以李白《行路难》为例。
.自主美读,背诵诗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拓展
主要教学步骤:
.介绍拓展课的要点:立足教材,知识延伸;主题探究,综合会通。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给出主问题:
①陶渊明诗中有“酒”,李白诗中也有“酒”,你还知道多少关于“酒”的诗文和故事?
②对本能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生存能力,但杜甫在风雨之夜想到的是大庇天下寒士的广厦,你能联想一些古今这样的事例吗?
③请你谈谈龚自珍对“花”的意象的翻新。
你还有怎样的新发现呢?
④李白要学宗悫长风破浪,请你再搜集有关这样励志的警句。
⑤岑参的雪花以梨花喻之,说说你的理解,利用网络搜集描写“雪”的诗文。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