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单选题1.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对以上决定认识£确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泾济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D.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迈出的第一步是()A. 建立经济特区B.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 开发和开放浦东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该材料出自()A. 《论人民民主专政》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C.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D.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举措是指()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6.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新人教必修2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个人 崇拜转向民主建设。
(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认识到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 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 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三大改社造会(主53义—制56)度建立
第二阶段: 探索与失误: 1956—1976年
1956——1966年, 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 1960年“八字方针
十年探索(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 济的劫难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1978年 以来
50年代中的发展
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的曲折
十一届三中 全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决 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关系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调整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阶段:
工业化开端 (过渡时期)
1953—1956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一五“计划(53—57)及成 就
•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1956——1976年)
1、特点:发展过程艰难曲折,突出的成绩和严重 的失误同时并存,但总趋势向前。
2、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956年)
⑴内容
⑴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两对矛盾)
⑵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
⑵意义:是路对的我一国次建成设 功社 探会 索主义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优化提升

单元优化提升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运动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2019·济宁高一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
其中,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B.调整了农业经营方式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解析:选B。
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了调整,故选B。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改变,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反而使农村的生产力遭到了下降,D项错误。
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了解“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⑴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社建与社改造并举)。
3、重心:东北地区4、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5、成就:超额完成。
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②政策:和平赎买(创举)(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易混(错)警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了解中共八大(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时间:1956年秋(3)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1958年(2)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3)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上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纵观历史二、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一)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1949年——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意义:为国家开展创造了条件。
2、1953年——1956年,一五计划(1)前提:、(2)内容:“一化三改”A. “一化”:。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B. “三改”:国家对、、进行改造。
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二)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在八大会议中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2、“左”倾错误出现(1)表现:A.指导思想:1958“鼓足干劲、。
B.生产力的冒进:(1958C.生产关系的冒进:(1959(2)危害: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1959年——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2)方针政策:“、、、”。
(3)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年、年,、分别主持中央正常工作,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四)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意义)(1)时间:(2)内容:(3)意义:(一个转折两个起点)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措施:对内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前提: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4)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5)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方法:农业、手工业,都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影响: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探索与失误并存1.成功的探索: A.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B.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中共八大的内容: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失误的探索:【表现】:(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后果】: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落后;二者是造成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 了解“一五”计划(19531957年)(1) 目的: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一化三改造)(3)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以重工业为主)||。
(4)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 理解三大改造(1) 含义:国家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2) 方针:农业、手工业组成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3)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 了解中共八大(1) 概况: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2)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 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1.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 1978年12月||,北京||。
(2) 内容:①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
③实行改革开放(首创)||。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2):第四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重点列表: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 过渡时期★★★重点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重点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重点4 改革开放新时期★★★★重点详解:重点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要点解读】(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年—1952年2、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2)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3)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1)时间:1953年制定。
(2)内容: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2、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C、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5)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变革)(6)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7)结果: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实施:1953年——1957年3、成就:①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工业建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一五计划”中为什 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 优”“三改” 实质是?
二、十年探索(1956—66年)
1、1956年中共八大:
2、1958年三面红旗:
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3、“八字方针”。
思考:
指出十年探索中的成功和失误。 如何评价中共八大?八大体现了什么精神?为后来的经济建 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58年三面红旗本质上犯了什 么错误?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过渡时期(194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1、恢复(1949—52年): (1)措施: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 (2)影响: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过渡(1953—56年):
(1)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一优”“三改”。
三、十年文革(1966—76年)
思考:文革时期我国整体经 济发展状况如何?原因何在?期 间有无特殊时期?原因何在?对 后来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一、过渡时期(1949——56年) 二、探索时期(1956——66年) 三、文革时期(1966——76年) 四、徘徊时期(1976——78年) 三、新时期(1978年——)
调整中的
“变”与“不变”
探究思考: 2、改革前后经济体制的变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没有变化的是什么?
探究思考: 3、新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1949—1956 多种 —— 单一 (2)1978—20C90S 单一 —— 多种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经 济体制怎样的变化?没有变化的是什么?
1997年:十五大;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4)改革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推动生产力发展)。
五、 1978年——:社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对外开放:
目的;历程;特点;影响。
探究思考: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初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 1976—78年:徘徊停滞
原因:“左”倾错误延续
五、 1978年——:社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影响。 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 转折
பைடு நூலகம்
2、对内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 (1)农村:原因;内容;影响。 核心内容;农民权利; 所有制性质;农村管理体制。
(2)城市:原因;内容;影响。 核心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 (3)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