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
1.2.2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1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第2课时位移—时间图像位移和时间的测量目录一、学习任务二、新知探究(一)梳理要点(二)启发思考(三)深化提升三、课堂小结第1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第2课时位移—时间图像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一、学习任务1.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并能利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
2.知道打点计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
二、新知探究知识点一:位移—时间图像(一)梳理要点1.x-t图像:x-t图像实质是位置—时间图像,选取物体运动的初始位置为坐标原点,则位置坐标与位移大小相等,位置—时间图像就成为位移—时间图像。
2.物理意义:描述了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
(二)启发思考如图所示,一位同学为了描述一列火车沿直线轨道的运动情况,画出了它的位移—时间图像。
问题1 火车离开出发点的最远距离是多大?提示:90 m。
问题2 火车在2.5~3 min时间内运动情况如何?提示:静止。
问题3 火车的位移—时间图像是火车的运动轨迹吗?提示:不是,位移—时间图像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深化提升1.从x-t图像中获得的信息(1)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移。
(2)质点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判断质点是静止还是运动;若图线与t轴平行,表示质点静止,如图中0~t1时间内;若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中t1~t2时间内。
(4)判断质点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由图线的斜率直观表示,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质点运动得越快,如图中乙比甲运动快。
(5)交点: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质点在这一时刻相遇,如图中P点所示。
(6)截距:图像不过原点时,若从纵轴开始,则表示开始计时时,位移不为零(如图中甲所示)。
若从横轴开始,则表示计时一段时间后,质点才开始运动(如图中乙所示)2.常见的几种x-t图像的比较图像物理意义①②都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但静止的位置不同③表示物体从x1处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④表示物体从x=0处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⑤表示物体从x2处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⑥表示物体从-x3处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⑦表示物体从x=0处沿正方向做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逐渐减小在分析处理位移—时间图像问题时的三点注意:(1)无论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物体均做直线运动。
《2 时间和位移》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1.2 时间和位移一、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3、初步了解矢量和标量。
二、学情分析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质点、参考系,但仅凭这三个概念是不能全面的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我们要全面的描述物体的运动还需要的物理量就是时间和位移,所以教材安排了这一节内容。
三、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四、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质点和参考系的概念。
那么当一个质点在参考系中运动时,经常涉及这样的问题:这个质点何时开始运动?运动了多长时间?从哪个位置出发?最终又经过怎样的路径到达了怎样的位置?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引入一下几个概念: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
1、1 运动的描述1、1、3 时间和时刻一、时刻和时间【材料展示】(课件演示)⑶早上第一节上课的时间是8:00; ⑵每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⑶一路公交车每天首班车时间是6:30; ⑷兰兰同学从家到学校所需时间是20分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时间”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回答,说明表示的是表示一个瞬间的称为时刻;而表示两个时刻间的间隔的称为时间。
(板书)【提出问题】我们经常应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时间飞逝。
那么,在物理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和时刻呢?(提示:可以参照数学方法)【教师归纳】(课件演示)在时间轴上,时刻用一个点来表示,我们是8:00上课,8:45下课,8:55上第二节课,9:40下第二节课.这些时刻都由时间轴上的点代表.而时间在时间轴上就表示为一条线段,是两个时刻之差.例如时间轴上的8:00—8:45代表第一节课45分钟这段时间;时间轴上的8:45—8:55代表课间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练习题1、(课件演示)请大家区别下面几个词是指时间还是指时刻,并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些词在时间轴上的表示:第一秒初;第1秒末;第1秒内;前1秒内;第2秒初;第2秒末;第2秒内;前2秒内.【学生活动】(两名同学来黑板上画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图)【教师讲评】(首先讲评两位同学的画法,然后用课件演示,要求同学们理解第n 秒初,第n秒末,第n秒内,前n秒内及前n秒的概念).【随堂练习】(课件演示关于时间与时刻概念的习题让学生讨论回答)练习题2:学习了时间与时刻,蓝仔、红孩、紫珠和黑柱发表了如下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蓝仔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刻.B.红孩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间.C.紫珠说,下午2点上课,2点45分下课,上课的时刻是45分钟.D.黑柱说,2点45分下课,2点45分是我们下课的时间.答案:A【讨论与交流】(课件演示关于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与返航的材料,让学生讨论回答材料中包含的时间和时刻)练习题3: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1.2时间和位移教学案

1.2时间和位移一、学习目标1、理解位移、路程、时刻和时间间隔。
2、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3、知道矢量和标量。
二、知识点【时刻和时间间隔】1、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2、注意: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大小可以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限线段来表示,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3、只有在物体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相等。
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都小于路程。
4、利用坐标轴定量的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
位置是坐标系中的一个点,位移是坐标系中的一条有向线段。
【矢量和标量】1、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如位移、力、速度等。
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如温度、质量等。
3、矢量相加和标量相加遵从不同的法则。
三、课堂练习1、以下说法中,那些指时间间隔?那些指时刻?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答案A.火车8点42分到站(时刻),停车8分钟(时间间隔)。
B.您这么早就来啦(时刻),等了很久了吧(时间间隔)!C.“前3秒”(时间间隔)“最后3秒”(时间间隔)“第三秒”(时间间隔)“第三秒内”(时间间隔)“第三秒末”(时刻)“第三秒初”(时刻)2、第3s内指_____s的时间,是从________s末到______s。
3、出租车是按(填‘路程’或‘位移’)收费的。
4、⑴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m,到达C点,然后又向北走了30m,到达B点。
在纸上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位移(即A到C的位移)、第二次的位移(即C 到B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A到B的位移)。
⑵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m,到达C点,然后又向南走了30m,到达B点。
在纸上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位移(即A到C的位移)、第二次的位移(即C 到B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A到B的位移)。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1.2《时间和位移》教案2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1.2《时间和位移》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位移、路程、时刻和时间间隔。
2.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3.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4.知道矢量和标量,知道位移是矢量。
通过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内容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介绍描述质点运动的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本节和上节的内容都是为下面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学习奠定基础。
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区别。
本节是学习直线运动知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时间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才能更好的掌握有关运动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本节课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教师逐个解释名词效果不好。
可以考虑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分析、讨论。
如:利用教材中图1.2-2北京到重庆的一条路线,标明使用的交通工具,从列车时刻表上查出由北京出发的时间(时刻),经过中间各大站的时间(时刻)和达到重庆的时间(时刻)。
《1.2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

《1.2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第一篇:《1.2 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1.2 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二节时间和位移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3、位移--时间图象(s-t图)(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
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物理①必修1.2《时间及位移》教案

时间和位移[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理解位移、行程、时辰和时间间隔。
知道矢量和标量,知道位移是矢量。
知道位移和行程的不一样。
知道直线运动物体的地点及位移,并能利用直线坐标系的坐标和坐标变化来表示。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详细问题引出时间、时辰、位移、行程等看法,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办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辰与时间、地点和位移及有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行程。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想对待事实。
2.养成优秀的思虑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课要点]位移和行程的差别和联系。
[教课难点]位移和行程在计算方法上的不一样。
[课时安排]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发问一个走读生,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时间分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间到校的依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绘物体运动状况,不过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
二、新课内容(一)时辰和时间间隔时辰和时间间隔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在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辰看法,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两个时辰之差。
我们说上午8时上课、8时45分下课,这里的“8时”“8时45分”是这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辰,而这两个时辰之间的45分,则是两个时辰之间的时间间隔。
上午前两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辰及两节课和课间歇息所连续的时间间隔1.假如成立一个表示时间的一维直线坐标系,则在这个坐标系中,时辰用点表示,时间间隔是两个时辰之差,用线段表示。
例:见以下图所示第6s末、第7s0123456初782前2s 第4st/s←→←→→←→2.要注意严格划分时间间隔(时间)和时辰。
比方:“第6s末”、“第7s初”、“6s末”等指的都是时辰而不是时间。
此中“第6s末”、“第7s初”指的是同一时辰,在时间轴上都是指t=6s这一点;“6s末”在时间轴上指t=6s这一点。
1 2时间和位移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2时间和位移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1、3.知道矢量和标量,能区分矢量和标量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时间、位置和位移2、科学思维: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问题3、科学探究: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理解时间、时刻、位移路程,学会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处理4、科学态度与责任:从知识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思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时刻与时间间隔的辨析、位移的理解教学难点:位移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飞机飞行,运动员跑步等等,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那什么叫机械运动呢?我们怎么描述运动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物理学中对运动的描述。
问题1:即使简单的机械运动,在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时,也变得不那么容易。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运动的描述变得相对来说简单些呢?思考:在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的运动的轨迹及所需要的时间时,是否需要考虑火车的大小和形状?是否需要考虑火车车轮的转动?不需要考虑火车的大小、形状及车轮的转动一、二、情景引入,温故知新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自然离开不了时间,我们的生活与时间这个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这样说“火车的开出时间是9点10分”“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83闯入决赛创造历史,成为首个站在百米决赛的亚洲人”那么这两句话中的“时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一、时间与时刻师:不是,第一句中的“时间”是某一时刻,某一瞬时;第二句中的“时间”是指一段时间。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用物理学严谨的语言对时间定义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
教学设计5:1.2 时间和位移

1.2 时间和位移备课资源1. 时间计量单位(1)法定计时单位秒、分、时、天(日)、年是法定的时间计量单位,也是时间距离的具体概念。
①秒:秒是时钟面上最短的法定计时单位,由时钟面上最细最长的“秒针”计量。
秒针每走动一下并发出“咋”的响声,为“1秒钟”。
秒针沿时钟面每走过一个点位的时间,为“5秒钟”;沿钟面12个点位转动一周的时间,为“60秒钟”。
②分:分是时钟面上大于秒的法定计时单位,由略短并粗于秒针的“分钟”计量。
秒针每走“60秒钟”,分针也同时随之走过“l分钟”。
分针沿时钟面每走过一个点位的时间,为“5分钟”;转动一周=12个点位的时间,为“60分钟”。
③时:时是时钟面上最长的法定计时单位,由最短最粗的“时针”计量。
分针每走“60分钟”,时针也同时随之走过一个点位,为“1小时”。
时针沿钟面转动一周(12个点位)的时间,为“12小时”。
④天(日):天是一个昼夜的法定计时单位。
“24个小时”的时间,为“l天”。
⑤年:年是公历的法定计时单位,“365~366天”,为“l年”。
(2)常用时间单位①刻:“15分钟”为“1刻”;“4刻钟”为“1小时”。
②周:“7天”,为“1周(星期)”;“4周”,为“1个月(28~31天)”。
③季度:“3个月”,为“1季度”;“4个季度”,为“1年”。
2. 美国研制出世界最精确的时钟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称,他们已研制出一种新的时钟,每秒能够可靠地振荡1000万亿次,因此有望成为世界上精确度最高的时钟。
在目前使用的计量单位中,时间计量是宇宙间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
现在国际上使用最多的原子钟的振荡频率通常是数纳秒(1纳秒=10亿分之一秒),它是通过调整超高频激光,使之和钯原子发射的光波频率相匹配而实现的。
一般,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上都携带有原子钟,其精确度足以满足设计要求,可对地球进行精确的三点定位。
但是,物理学家希望能有振荡频率更快的时钟,用于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例如弄清决定电磁相互作用强度的所谓精细结构是否真的稳定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时间和位移(二)》教学设计
广东省揭东县登岗中学郑国勇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且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变速直线运动s-t图象。
【教学难点】
s-t图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该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面位移相等”的运动,现实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几乎不存在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其特点是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即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为曲线。
(3)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变速直线运动。
例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关于物体运动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C)
A.只要每分钟的位移大小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匀速直线运动
B.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物体不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在不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物体一定是作变速直线运动
D.无论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都跟运动时间成正比
3、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
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为曲线
6、图象的应用:
(1)求各时刻质点的位移和发生某一位移对应时间;
(2)求速度;
(3)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例2:某同学以一定速度去同学家送一本书,停留一会儿后,又以相同的速率沿原路返回家,图3中哪个图线可以粗略地表示他的运动状态(B)
例3: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原点运动的s-t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在0-t2时间内甲和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S1
C.乙比甲早出发t1时间
D.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例4:如图所示为A、B、C三个物体作直线运动的s-t图。
由图可知:B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A C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三个物体运动的总路程分别是14m,10m,10m。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B )
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
C.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2)关于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图线代表质点运动的轨迹
B.图线的长度代表质点的路程
C.图象是一条直线,其长度表示质点的位移大小,每一点代表质点的位置
D.利用s-t图象可知质点任意时间内的位移,发生任意位移所用的时间
(3)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由图可知(AD)
A.质点A前2s内的位移是1m
B.质点B第1s内的位移是2m
C.质点A、B在8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
D.质点A、B在4s末相遇
课后作业: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作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AC)
A.甲、乙两质点在1s末时相遇
B.甲、乙两质点在1s末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C.甲、乙两质点在第1s内反方向运动
D.在第1s内甲质点的速率比乙质点的速率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