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捷伦科技公司授予脂质组学专家Jules Griffin博士“思想领袖奖”

合集下载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迷迭香中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和熊果酸的含量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迷迭香中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和熊果酸的含量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迷迭香中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和熊果酸的含量作者:何默忠葛秀丹陈正收徐瑾朱珠来源:《上海医药》2009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28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09)10-0469-02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系唇形科迷迭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及北非地中海沿岸,现在我国云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种植。

迷迭香是一种多用途的经济作物,从中可提取抗氧化剂、迷迭香精油和医药中间体。

抗氧化剂是从迷迭香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粉末状物质,主要成分是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酚、酸、黄酮类成分,结构明确的活性成分有鼠尾草酸、鼠尾草酚、迷迭香酚等;迷迭香提取物具有高效、无毒的抗氧化效果,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功能食品、香料、调味品和日用化工等行业中。

笔者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迷迭香中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和熊果酸的含量,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迷迭香的质量控制。

1仪器与试药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E 240电子天平(METrLER TOLEDO,上海);RE 52-86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

8批样品经中南大学药学院鉴定,均为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迷迭香。

甲醇为HPLC级,水为重蒸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鼠尾草酚和鼠尾草酸对照品购自SIC-MA公司;熊果酸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实验方法与结果2.1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 100-5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溶液(82:18);流速为1 mL/min;紫外检测器测定鼠尾草酚和鼠尾草酸检测波长:284 mm,测定熊果酸检测波长:210 nm。

进样量10μL。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对照品适量,加乙醇溶解,定容至25 mL量瓶中,其浓度分别为0.1和0.3 mg/mL,作为对照品混合贮备液。

生物化学绪论 ppt课件

生物化学绪论  ppt课件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
一、生物化学的定义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 学分子和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 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叙述生物化学阶段: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
动态生物化学阶段:20世纪初开始
1994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lfred G.Gilman(美国)Martin ROdbell(美国),发现 G蛋白及其在细 胞内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1993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Richard J.ROberts(美国)PhilliP A.SharP(美国),发现断裂基因化 学奖 Kary n.Mullis(美国),发明 PCR方法 Michael Smith(加拿大),建立 DNA合成用于定点诱变研究 1992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Edmond H.Fischer(美国)Edwin G.Krebs(美国),发现可逆蛋白质 磷酸化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 1989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Harold E.Varmus(美国)J.Michael Bishop(美国),发现反转录病毒 癌基因的细胞起源 化学奖 Sidney Altman(美国)Thorn R.Cech(美国),发现 RNA的催化性质 1988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James W.Black(英国)ertrude B.Elion(美国)Gong H.Hitchings( 美国),发现“代谢”有关药物处理的重要原则
1964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Konard Bloch(美国)Feoder Lgnen(德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代 谢的机制和调节 化学奖 De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用 X射线技术测定重要生化物质 的结构 1962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Francis H.C. Crick(英国)James D.Watson(美国)Maurice H. F. Wilkins(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DNA双螺旋)及其对于活 性物质中信息转移的重要性 化学奖 Max F.Perutz(英国)JOhn C.Kendrew(英国),关于球状蛋白质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结构的研究 1959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Severo Ochoa(美国)Arthur KOrnbefg(美国),发现 RNA和 DNA生 物合成机制

脂质组学——全新升级

脂质组学——全新升级

全面升级!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强势来袭!!!脂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之一,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3 年韩贤林教授等首次提出脂质组学的概念,对生物体系脂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

脂类是动植物代谢中的第一大类物质,是近年来代谢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其参与能量运输、细胞间的信息通讯与网络调控等多种生长发育过程。

脂类具有数目众多、结构多样的特点,这就给高通量定量脂质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定量脂质组学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稳定同位素内标对脂质进行大规模绝对定量的一种方法。

定量脂质组分析具备以下特点:1. LC-MS/MS 仪器进行脂质定量,最优的检测模式是SRM/MRM;2.相同浓度不同类别的脂质在仪器中响应强度不同,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脂质定量同位素内标必须选择同类脂质;3.同类中变化趋势相同的脂质可以选用同一种性质相似的同类内标进行校正。

前方高能。

海报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现已全面升级,亮点多多!➢数据库——全面靶向定量脂质组V3.0可一次性靶向定量检测1200+脂质代谢物,全面覆盖CE、Cer、HexCer、SM、FFA、CAR、CoQ、PC、LPC、PE、LPE、PG、LPG、PS、PI、TG、DG等共计28亚类。

详细数据库信息见下图:➢定量方法——权威MW靶向定量脂质组3.0所使用的定量方法为内标标准曲线法,内标标准曲线法为靶向定量策略中最为权威和准确的方法。

迈维代谢采用20余种同位素内标对各亚类进行一对一矫正,从而实现对脂质代谢物的绝对定量分析。

具体定量方法为: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品溶液,获取各个浓度标准品的对应定量信号的质谱峰强度数据;以外标与内标浓度比(Concentration Ratio)为横坐标,外标与内标峰面积比(Area Ratio)为纵坐标,绘制不同物质的标准曲线。

将检测到的所有样本的积分峰面积比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进行计算,进一步带入计算公式计算后,最终得到实际样本中该物质的绝对含量数据。

pai-1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pai-1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Hereditas (Beijing) 2020年3月, 42(3): 287―295 收稿日期: 2019-12-31; 修回日期: 2020-0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52010802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编号:2019-I2M-1-003,2016-I2M-3-007),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编号:Z171100001117017)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520108023), CAMS Innovation Fund for Medical Sciences (Nos. 2019-I2M-1-003, 2016-I2M-3-007), Beijing Nova Program (No.Z171100001117017)]作者简介: 王迪,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肿瘤遗传学。

E-mail: 156********@ 通讯作者:郝佳洁,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肿瘤遗传学。

E-mail: hjj8173@王明荣,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肿瘤遗传学。

E-mail: wangmr2015@DOI: 10.16288/j.yczz.19-334网络出版时间: 2020/2/28 11:15:42URI: /kcms/detail/11.1913.r.20200227.0958.002.html研究报告PAI-1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王迪,杨荔艳,刘奏,余竟,张敏杰,张钰,蔡岩,徐昕,郝佳洁, 王明荣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心,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1摘要: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由SERPINE1基因编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1 (plasminogen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已被报道在多种类型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并参与癌症进展。

EDP Sciences出版社

EDP Sciences出版社

EDP Sciences出版社()成立于1920年,其创始人为法国物理学会、诺贝尔获奖者及知名科学家,目前由法国物理学会、法国化学学会和应用与工业数学学会共同拥有。

出版物专业涉及:天体物理学、理论与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数学以及跨学科领域。

该出版社刊物学术价值非常高,部分为各学协会、研究机构的会刊或官方出版物。

1.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SN:1773-0155)《可持续发展农艺学》刊载农艺学、土壤科学、生物气象学、遗传学、生理学、作物病理学、动物学和耕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6年影响因子为0.306。

2. Annales de Physique(ISSN:1286-4838)《物理学纪事》刊载原子和分子物理学、凝聚物质、核物理学、固体及天体物理学等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

2006年影响因子为0.545。

3.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ISSN:1297-966X)《林业科学纪事》刊载有关造林、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产品以及林区管理等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6年影响因子1.290。

4. Apidologie(ISSN:1297-9678)《养蜂学》刊载养蜂科学技术,包括蜜蜂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简讯。

2006年影响因子1.906。

5. Aquatic Living Resources(ISSN:1765-2952)《水生生物资源》刊载有关海洋、沿海水域、河流和湖泊的水生生物资源,包括渔业、水产养殖和浮游生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环境管理和生态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论。

2006年影响因子1.247。

6.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SSN:1432-0746)《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刊载理论、观测与仪器方面的论文和札记,分为:宇宙学,星系天文学,银河结构与动力学,星团与星协,星的形成、结构和演化,恒星大气等十几类。

定量脂质组

定量脂质组

一、研究热点——脂质组近年来,脂质组学研究非常热门,经常出现在CNS期刊上。

脂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之一,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3年韩贤林教授等首次提出脂质组学的概念,对生物体系脂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

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系(生物体、组织、细胞甚至亚细胞)受刺激或扰动后,脂质种类、亚种类或单个脂质分子的变化。

通过系统的研究机体内脂类物质代谢的变化,从而揭示与其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

脂类代谢(如血浆中约70%的代谢物是脂类)是动植物的代谢中第一大类物质,是动植物代谢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参与能量运输、细胞间的信息通讯与网络调控等生长发育过程。

脂类作为脂质组学研究的内容,依据“脂质代谢途径研究计划”(LIPIDMAPS)可分为8个大的类别:1.脂肪酰,2.甘油脂,3.甘油磷脂,4.鞘脂,5.甾醇酯,6.丙烯醇脂,7.糖脂,8.聚酮。

脂类物质不仅是我们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不少疾病也与脂类异常代谢有关,如阿兹海默症、糖尿病、肥胖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

我们都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脂类参与构建了细胞膜和亚细胞膜。

脂类既是结构分子,也是信号分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转化成二酰基甘油和三磷酸肌醇,后者作为第二信使,激活下游的激酶并诱导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

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是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能对各种脂质尤其是磷脂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

二、关于定量脂质组脂类具有数目众多、结构多样的特点,这就给定量脂质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定量脂质组学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稳定同位素标记内标对脂质进行大规模绝对定量的一种方法。

因此定量脂质组分析具有以下要点:1.LC-MS/MS仪器进行脂质定量,最优的检测模式是SRM/MRM;2.不同类别的脂质在仪器中响应强度不一样,变化趋势不一样,因此内标必须选择同类脂质;3.脂质有裂解规律,一类脂质只需几个代表性的标准品就可以定性;4.同类中变化趋势相同的脂质可以用同一种性质相似的同类内标进行校正;5.同一类别的脂质的变化趋势也可能不一样,因此某些类别脂质需要2种以上内标。

安捷伦科液质的工作原理

安捷伦科液质的工作原理

安捷伦科液质的工作原理
安捷伦科液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质谱技术。

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进样:待测试样品通过进样接口进入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

2.分离:在液相色谱柱中,样品成分按照其化学性质和分子大小发生分离。

3.蒸发:分离后的样品成分进入蒸发室,在高真空下蒸发成气态。

4.离子化:蒸发后的样品成分被电子轰击或激光辐照,转变为离子。

5.加速和分析:离子被加速器加速,并根据其质荷比在质谱仪中的磁场中进行分析和选通。

6.检测:质谱仪将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进行检测,产生质谱图。

7.数据分析:对质谱图进行解析和比对,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和含量。

通过以上步骤,安捷伦科液质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鉴定各种复杂的化学混合物,常被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桃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桃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桃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刘启月李勇陈小龙余向阳摘要:為深入了解桃胶的营养价值,首先分析了5种不同颜色桃胶提取液中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然后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桃胶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颜色桃胶提取液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明显差异,颜色越深总酚含量越多、抗氧化活性越强,颜色最深样品(S5)中总酚含量为28.23μmol/g,是颜色最浅样品组的7.8倍。

基于LC-QTOF-MS分析桃胶提取液,共鉴定出32种活性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有20种;基于LC-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8种酚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橙皮素、柚皮素、表儿茶素、圣草酚含量最多。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8种酚类化合物中,14种酚类化合物与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桃胶;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代谢组学Analyionphenoliccontentandantio某idantactivityinpeachgumbaedonmetabolomicLIUQi-yue1,2,3,LIYong2,3,CHEN某iao-long2,3,YU某iang-yang1,2,3(1.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NanjingUniverityofFinanceandEconomic,Nanjing210023,China;2.KeyLabofFoodQualityandSafetyofJianguProvince-StateKeyLaboratoryBreedingBaeContructedbyProvince-Minitry,Nanjing210014,China;3.IntituteofAgriculturalReourceandEnvironment,Jiangu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Nanjing210014,China)桃胶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perica(L.)Batch]或山桃[Prunudavidiana(Carr.)Franch]等植物的树皮受损后分泌出来的半透明无色、浅黄色或黄棕褐色琥珀状固体,初分泌时为透明状黏液,随着风干日晒,经氧化浅层变黑后透明度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