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1诗两首ppt课件(精选)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 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 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 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 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 化。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秀出自我
各小组展示朗读水平
合作研讨
1.《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层层深 步步推进的?
2.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乡愁是“小小的邮票 “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喉咙( hó)u 汹涌( ) xiōng 嘶 哑( s)ī yǎ 激怒( ) jī 腐烂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课 诗两首 (共32张ppt)(共32张PPT)

第三节:__母__子_相__望__图____ 第四节:____夫__妻__分__离__图_
生离死别图
两岸盼归图
8. 诗歌《乡愁》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如__果_去__掉__第_四__节__,__《_乡__愁__》__只_是__一__首__普_普__通__通__的_思__念__故__ _乡__的_诗__;__有_了__第__四__节_,__前__三__节_就__成__了__铺_垫__,__这一节画龙 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
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
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
淡淡才是真,在平实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
情。
考点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
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该诗用了复沓手法。全诗
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
第一节: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 用鸟儿生死眷恋
土地作比喻,表达自己对土地(对祖国)最真挚、深沉的 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直抒胸 臆倾诉自己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沉”之爱。
(2)《乡愁》以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把对 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 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1 诗两首
名师导学
1. 背景解读
(1)《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 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 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 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 第1课 《诗两首 》课件

中国正青春
——郑光前
礼花彩球缤纷着蓝蓝的天空, 丰收硕果芬芳着如火 的激情, 楼台叠起的新村绽放着欢笑, 绿树环绕的都市亮丽着歌声。 中国正青春, 东方鼓阵敲击振兴的强音, 中国正驾驶时代的航船, 西部歌谣唱沸开发的潮涌, 驶向新世纪的光辉里程。 信息网络编织富民的憧憬, 神州飞船升起强国的图腾。 中国正青春, 中国正抖擞龙的巨翼, 腾飞九天,翱翔苍穹!
深情诵读 读出诗韵
读诗技巧温馨提示: 注意语气 语调 语速 节奏 感情 重音
朗读技巧提示:
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 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 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细腻品读 读出诗意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_____之别 _____之别
______之别
余光中
你感同身受吗?
“终于可以回家了!挤出拥挤的中巴车大门,一股清新的 空气迎面扑来,故乡的空气真清新啊!我美美地吸了一口 大踏步向家的方向走去。回家的感觉真好!”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寻美之旅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_______写得好, 好在 ___________________。
美在结构 示例: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四个意象写 得好,好在他们都代表着分离,层层递进了诗情的抒发。 美在韵律
美在凝练
丰富联读 读出诗情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 头颅,白发盖 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 厚土。”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

第三十七页,共39页。
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 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一时一 刻也没有离开过他, 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 实这就是(jiùshì)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不管将来你 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故乡,有祖国,因为你 的根在故乡、在祖国。
第三十八页,共39页。
锦城虽乐,不如(bùrú)回故乡;乐园虽好,非 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第十二页,共39页。
研读(yán dú)文 本1.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
”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 象征意蕴?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3.诗歌(shīgē)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 二节去掉,诗歌(shīgē)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 响?
第四页,共39页。
第五页,共39页。
第六页,共39页。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 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36年, 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长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 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 《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解放后又 写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zàngē)》。他的作品还有《北方》 《归来的歌》等。
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 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 点睛,乡愁的诗意(shīyì)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第三十一页,共39页。
品析语言(yǔyán)
1. 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 却说“小小的邮票 (yóupiào)”、“窄窄的 船票”、“矮矮的坟 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 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 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 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一时一 刻也没有离开过他, 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 实这就是(jiùshì)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不管将来你 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故乡,有祖国,因为你 的根在故乡、在祖国。
第三十八页,共39页。
锦城虽乐,不如(bùrú)回故乡;乐园虽好,非 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第十二页,共39页。
研读(yán dú)文 本1.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
”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 象征意蕴?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3.诗歌(shīgē)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 二节去掉,诗歌(shīgē)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 响?
第四页,共39页。
第五页,共39页。
第六页,共39页。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 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36年, 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长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 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 《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解放后又 写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zàngē)》。他的作品还有《北方》 《归来的歌》等。
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 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 点睛,乡愁的诗意(shīyì)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第三十一页,共39页。
品析语言(yǔyán)
1. 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 却说“小小的邮票 (yóupiào)”、“窄窄的 船票”、“矮矮的坟 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 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 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优秀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诗两首

第 1 课
诗 两 首
到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 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能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
河》,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 了长诗《向太阳》《火把》《黎明的
1.诗人借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独特的比喻,
唱”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
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
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
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
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 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 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 “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 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 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 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 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若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
的影响?
1.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 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 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 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
诗 两 首
到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 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能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
河》,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 了长诗《向太阳》《火把》《黎明的
1.诗人借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独特的比喻,
唱”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
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
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
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
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 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 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 “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 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 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 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 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若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
的影响?
1.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 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 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 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
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课件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 过去”
诗歌内容解析
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强调了人生中的变化和不确定
性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 的怀恋”
表达了对于过去的回忆和对于未 来的希望,强调了怀旧和憧憬的
情感
诗歌内容解析
01
“在雾蒙蒙的早晨,母亲一边柔 声地把我叫醒”
02
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表达了母 爱的温暖和家庭的温馨
诗歌内容解析
诗歌形式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四行诗形式 ,每行八个音节,韵律感强烈。
内容描述
诗歌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人生道路 选择时的犹豫和思考,通过对未选 择的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选择 的思考和感慨。
象征手法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 黄色的树林”、“落日”等,使得 诗歌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主题思想
作业布置
完成《诗两首》课文后的习题,巩固课 堂所学知识。
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赏析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表达自
,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己的情感或描绘一个场景。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收录了许多优秀的现代诗歌,有助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诗 歌鉴赏能力。
《繁星·春水》
冰心的诗集,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适合中学生阅读。
修辞手法
比喻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 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她像一 朵花般绽放”,将女孩比喻为花,形 象地描绘了女孩的美丽。
拟人
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特征或情感 ,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月亮偷 偷地探出头来”,将月亮拟人化,使 其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节奏与韵律
节奏
指诗歌中音节的轻重缓急,通过有规律的停顿和音节排列,形成特定的节奏感。例如,《雨巷》中“撑着油纸伞 ,/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通过“/”的停顿,营造出一种悠长、寂寥的氛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ppt课件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 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 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 的思乡情感。
2020/7/30 30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能不 能去掉?
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 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 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8ɡ 汹涌
腐fǔ烂
喉l咙ónɡ
lí 黎明
yǔ 羽毛
2020/7/30
9
二、记一记:
①嘶哑: 声音沙哑。 ②汹涌: 水势很大,向上涌。 ③悲愤: 悲痛愤怒。 ④温柔: 温和柔顺。 ⑤黎明: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⑥深沉: 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2020/7/30 10
永不/ 老去
2020/7/30 36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
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a钟情于中国
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不
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
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
象
遭践踏的国土 满腔的悲愤
风
征
愤怒的反抗
黎明
光明的未来
歌 唱 “土 地 ” ,表 赤 子 忠 心。
2020/7/30 22
乡愁 —余光中
2020/7/30 23
2020/7/30 24
2020/7/30 25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 京,祖籍福建永春,现 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 评家。主要诗作有《乡 愁》、《白玉苦瓜》、 《等你,在雨中》,诗 集有《灵河》、《余光 中诗选》。
2020/7/30 30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能不 能去掉?
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 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 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8ɡ 汹涌
腐fǔ烂
喉l咙ónɡ
lí 黎明
yǔ 羽毛
2020/7/30
9
二、记一记:
①嘶哑: 声音沙哑。 ②汹涌: 水势很大,向上涌。 ③悲愤: 悲痛愤怒。 ④温柔: 温和柔顺。 ⑤黎明: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⑥深沉: 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2020/7/30 10
永不/ 老去
2020/7/30 36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
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a钟情于中国
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不
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
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
象
遭践踏的国土 满腔的悲愤
风
征
愤怒的反抗
黎明
光明的未来
歌 唱 “土 地 ” ,表 赤 子 忠 心。
2020/7/30 22
乡愁 —余光中
2020/7/30 23
2020/7/30 24
2020/7/30 25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 京,祖籍福建永春,现 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 评家。主要诗作有《乡 愁》、《白玉苦瓜》、 《等你,在雨中》,诗 集有《灵河》、《余光 中诗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 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 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 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 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 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K12课件
K12课件
10
意象
暴风雨打击的土地
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
汹涌着悲愤的河流 无止息的激怒的风 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
悲愤和激怒的人民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生死眷恋 土地的鸟
诗人对祖国
的挚爱深情
K12课件
11
1 诗两首
合作交流
内容探究: (1)结合时代特征,说说《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 流”“风”“黎明”有哪些象征意蕴。
形 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
之 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
自己。
K12课件
14
1 诗两首
主题探究:《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谈谈你的理 解。
[解析] 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善于抓住主旨句。主旨句通常在诗 歌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解析] 象征是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理解诗歌中“土 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可以结合时代背
景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K12课件
12
1 诗两首
[答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 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 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答案] 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 这 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全国高考题
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 容鸟儿 的喉咙,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而执 著的爱。 B.关于“土地” “河流” “风” “黎明”的一组诗句, 书写了 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 向往和 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 形 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 之 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 自己。
D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 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 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 的爱国真情! 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广博 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诗的根本!
乡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 古今中外的 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诵读鉴赏: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品味其 缠绵而深沉的爱国情思。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 这些意象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 诗人的感情。
意象
暴风雨打击的土地
汹涌着悲愤的河流 悲愤和激怒的人民 无止息的激怒的风
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
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生死眷恋 土地的鸟
诗人对祖国 的挚爱深情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 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 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 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 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 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个人思乡之情 逐层 推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思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 :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 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 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 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 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 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 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 的/船票 我/在这头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 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 难以言尽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 主体---农民有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 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 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 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 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 《北方》 《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 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仿佛/ 雾里的/ 挥手 别离
去 永 树 有一 乡 别 年棵 愁 离 不 后 轮 没是 老 的
/
/ /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 愁》,与席慕容的《乡 愁》你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 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 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 之苦的 强烈愿望。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 一种/ 模糊的怅惘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全诗以时间的 变化组诗,小 时候——长大后——后来—— 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
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 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 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 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 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 的对应物,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 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 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 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 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 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 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 玉苦瓜》 、《灵河》、《石室 之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