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课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件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件

福冈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 航运泄漏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2)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实例简介
森林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热带雨林的破坏
水土流失、 砍伐森林、开垦草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
土地沙化

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 盐碱地
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2)内涵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公平性
(3)基本原则 持续性 共同性
链接生活渤海实行“伏季休渔”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为什么?
提示:“伏季休渔”有利于保护在繁殖高峰期的鱼类,符合可持续发 展的持续性原则。
“只有一个地 球——关心与 共享”“世界万 物,生命之网”
环境
原则 内 容
要求
案例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
持续性 原则
限的,人类的经济活 动和社会发展必须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
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 切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 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没有破坏 的发展”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 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 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危害;③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 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③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主要分布 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 土壤侵蚀。第(2)题,②为酸雨危害,与D(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 量排放有关。第(3)题,①为荒漠化,其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课件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课件

这些政策旨在规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 影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 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通过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可以提高人们 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选择环保产品和
服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绿色出行、节 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高环保意识,认识 到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自觉 采取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等环
保行动。
绿色消费
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推动 市场向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与公益活动
参与环保公益活动,通过自身行动 影响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
对地理环境教育的建议
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资源利用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可能导致土地 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问题。
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是实 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重 要途径,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 措施,以保护和改善地理环境。
0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的 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
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 境保护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和消 耗方面实行适度原则,注重资源 的有效利用和节约,以及环境的
保护和改善。
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包 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 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实践中,政府通过加大执法力度、 推广环保技术、鼓励公众参与等方式 ,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微信号wegzdl
收录于话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分布
1、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共同性原则
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3、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富增加)
二、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社公平性原则
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持续性原则
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生命相互作用的学科,也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协调发展是指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相互促进,共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因此,探讨高中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尤为必要的。

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意义协调发展旨在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让人类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优势,满足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另外,协调发展还意味着解决环境问题,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

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1.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人口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而人口的分布更是影响到地域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在协调人类和地理环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人口问题。

2. 城市化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环境问题经常成为瓶颈,城市人口的密集度和污染程度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好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问题。

3. 资源问题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对地球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推动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1.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避免或最小化对环境的破坏,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发展。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需要推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系统,确保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推广环保科技环保科技是推动环保发展、培育产业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一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x

高一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x
第5页/共27页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 得?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B.要保护生态平衡 C.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D.要考虑区域差异 【解析】选C。“竭泽而渔”和“焚薮而田”是一种违反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提示人们应注意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否则会导致生态破坏,影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C.适应论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第20页/共27页
5.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第21页/共27页
【解析】4选B,5选C。第4题,解答本题要深刻理解材料的 含义。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最后一句话“我们给大自然 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大自然 便赋予了人类一方乐土”,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5 题,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环境 起到保护作用。
第6页/共27页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天人合一的思想
C.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解析】选A。该说法强调的是“人和”,即只要人们团结
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改造和战胜大自然,因此,
应该是人定胜天论的主要观点。
第7页/共27页
走进人类发展之旅
第22页/共27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2010·西安高一检测)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
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完成1、2题。
1.这种行为有违于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地理高一下学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要知识点(完整版)

地理高一下学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要知识点(完整版)

地理高一下学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要知识点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

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考点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新

考点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新

考点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指人类在地球上居住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上。

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类只有通过科学的观察和研究,才能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例如,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研究土壤肥力和水资源分布,可以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

而且,科学的认识基础还包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的了解,以便在发展中避免对地理环境造成损害。

其次,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合理的资源利用和保护。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但是,若人类过度利用这些资源,就会对地理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必须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和利用。

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地理环境中的珍贵资源,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行可持续资源管理等,以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长期稳定发展。

另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人类只有保护好地理环境,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地退化、空气污染等。

为了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行可持续生产模式。

此外,还需要重视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最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了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村的边界逐渐模糊,城乡一体化成为发展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盐碱化 生态破坏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 减少 ______________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水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成因
大气 污染、水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喷洒 _________
体污染、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 放射性 ___________污染 海洋 污染 __________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6高考导航:考纲解读
1.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题成因。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 本原则。 3.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 要途径。 4.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
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
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
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 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土地荒漠化 ②生态破坏:如___________ (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图例乙)。 酸雨危害 。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 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______。
A.①②③
B.①②④
染源。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可持续发展: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实质 在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中解决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经济 ①图中A表示_____ 系统, 社会系统, B表示_____ 生态系统。 C表示_____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生态 持续发展是基础, _____ 经济 _____ 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_____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_______
(2)实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 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 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 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 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风固沙、合理放牧、保护草场、发展节 D. ④⑤⑥
水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6.(2014·北京文综)工业革命在给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 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震惊世界。 分析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 【解析】首先要分析出英国的气候类型的特点与成因。温带海 洋性气候全年温和,阴雨天多,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其 原因是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再从风、降水等方面分析对大气 污染的影响。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降水可以使污染物沉降, 但雾天时大气稳定,会加剧污染。
工农业试图进 行清洁生产
谋求人地协调
2.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 资源 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________ 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 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 自净能力 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___ 。如下图所示: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 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 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3.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 动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如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 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 的环境问题是( C ) ①大气污染加剧②水污染严重 ③土壤污染严重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重难提示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重点)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重点)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发展途径。(重点) 4.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难点)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集渔猎 原始的平衡
开始不协调 自然资源 全面呈现不协调
后工 业 明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城市 地区
乡村 地区 发展 中国 家
形成原因
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 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 的集中
环境污染 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如大气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生态破坏 ,如水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 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 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度过大
3.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 动作用。读图,回答(1)、(2)题。
(2)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C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秸秆还田 ③加强交通建设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加强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 与能源消费结构无关,故不能解 决上述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
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 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
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
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
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 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 等)两方面入手。
2014年北京市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图, 回答1~2题。
1.北京市( B )
2014年北京市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图, 回答3~4题。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 2.5 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D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4、5题。
4.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A ) A.土地荒漠化 B.水资源短缺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从统计图分析,此生态环境问题 所占比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 国西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 土地荒漠化严重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4、5题。
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 __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 _______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答案:英国地处欧洲西部,迎着盛行西风,污染物容 易扩散;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污染 物沉降;冬季多雾,雾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近年 来华北地区冬半年雾霾天气多发,PM2.5浓度增加是重要的原 因之一。读北京市某日PM2.5浓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PM2.5浓度 变化的首要污染源是( D ) A.生活燃煤排出的烟尘 B.道路及建筑工地的扬尘 C.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D.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2)治理雾霾天气应采取 的主要措施包括( A )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②优化产业结构 ③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PM2.5浓度的高峰出现在上、下班时间, 因而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是北京市PM2.5浓度变化的首要污 ④实施人工降雨
5.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针对不同 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在我国西北地区防治该生态环境问 D 题,适宜的措施是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 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 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 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 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 大量人口外迁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故 不适宜;开发深层地下水易导致地表塌 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陷及引起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防治土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 严重 , 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 较发达国家_______ 生态破坏 为主 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 以___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 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 过度消耗资源,利用强大的经济、技术 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为主 实力,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成因 滥伐、滥垦、滥牧等使自然植 被遭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等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 合物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 捕猎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 大及降水少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 分布不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