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练习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选择题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镐京2、?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 ,这条大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A.瓦子 B.早市 C.榷场 D.集市3、我国古代的“瓦舍〞 ,取“来时瓦合 ,去时瓦解〞之间 ,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的开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的繁荣4.?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 ,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 ,至晓即散 ,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 ,不以风雨寒暑 ,白昼通夜。
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A. 北方人口南迁 ,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 唐朝经济繁华 ,饮茶成风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商业繁荣D. 元代民族压迫严重 ,人民生活困苦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开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兴旺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元宵节看彩灯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为了传承民族文化 ,彰显民族特色 ,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
这些节日早在宋代都有了 ,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A.重阳节B.元旦 C.元宵节 D.中秋7、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赵宋之世〞耀目于文坛的文学形式是( )A.赋B.诗 C.词 D.小说8、“元旦那天 ,盛行燃放鞭炮 ,穿新衣 ,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清明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9近期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都市的是( )A. 开封B. 临安C. 大都D. 泉州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子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南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3.每个时代都会有其主流文学形式。
宋代的主流文学形式是( )A. 诗B. 词C. 曲D. 小说4.某班级正在举办宋词朗诵会,下列哪一人物的作品不能出现在这一朗诵会中( )A. 李清照B. 苏轼C. 关汉卿D. 辛弃疾5.北宋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A. 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 食客盈门的酒楼C. 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D. 好汉比武的擂台6.《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A. 社会分工完成B. 市民生活丰富C. 民间艺术精湛D. 边境贸易繁荣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 )A. 元旦B. 清明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8.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 苏轼B. 李清照C. 岳飞D. 辛弃疾9.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A. 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B. 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C. 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D. 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10.下列杂剧家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①苏轼②郑光祖③王实甫④白朴⑤李清照⑥关汉卿A. ①②④B. ①②③⑤C. ②③⑥D. ②④⑥二、非选择题11.改错辨析:请找出下文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及文化同步学习练习新人教版本

第12课宋元期间的都市和文化一、店林立,日夜不;瓦舍勾,日喧器不已。
种的城市生活景最有可能出在()A. 南朝B. 隋朝C. 唐朝D.宋朝2.“大相国寺会,寺内外人流如潮,行各样商品交易,有傀儡、技等各样表演;大殿前棚,供皇家演奏。
”段文字反应了何何地繁的都市生活()A. 唐代的安B.北宋的开封C.南宋的安D.元朝的多数《水》中的梁山好“黑旋”李逵与“浪子”燕青逛开封大街,条大街上有人、唱曲、料、相面算卦、耍、表演等。
他走到了什么地方()A.瓦子B. 早市C.榷D. 市集4.瓦子在宋朝城市的流行,主假如因()A.士医生的全力倡导B.民休的需要C.市民不停壮大D.达官人的需要宋朝期,跟着城市的繁华,市民不停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京城内出了多兼商的所,称()A.市集 B .瓦子 C .勾 D .邸店6.右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瓦合,去崩溃”之,它的出反应了()A.隋唐科制的展B.唐代民族关系和C.宋朝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的繁华了承民族文化,彰民族特点,我国增清明、端午等法定假日。
些日早在宋朝都有了,那最受重的日是()A.重阳B.元旦C.元宵D .中秋8.“元旦那一天,流行燃放爆竹,穿新衣,来往贺年⋯⋯”反应了宋朝人在哪一日()A.清明B.中秋C.春节 D .元宵节9.宋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A.赋 B .诗 C .词 D .曲10.读其词“令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以外”,创始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词人是()A .苏轼B .辛弃疾C .柳永D .马致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该词句描述了闺中女子的惜春情怀,依据其风格判断,写这首词的人是()A .苏轼B .李清照C .陆游D .辛弃疾南宋有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南宋有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练习

⼈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同步练习⼈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选择题1.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四节⽓以指导农业⽣产活动。
属于⼆⼗四节⽓的是A.元旦B.清明C.端午D.国庆2.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会”掀起了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
图所⽰内容是该节⽬提到的古典诗词。
它属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A.楚辞B.唐诗C.宋词D.元曲3.下列诗词,描写古代节⽇的是A.爆⽵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屠苏。
B.⽵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鸭先知。
C.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D.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4.我国第⼀部编年体通史是A.《资治通鉴》B.《史记》C.《汉书》D.《三国志》5.下图为我国古代的“⽡⼦”,取“来时⽡舍,去时⽡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化丰富D.元代⼯商业繁荣6.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②在“⽡⼦”⾥听说书③在“宛囿”⾥赏花、喝茶,品茶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听当时流⾏的散曲和看《窦娥冤》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7.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会激发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节⽬中有这样⼀道题⽬:“特点:豪放风格;成就:⽂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符合题⽬要求的宋代词⼈是A.苏轼B.李清照C.关汉卿D.⾟弃疾8.如果你⽣活在宋朝,要听⼀段评书《隋唐英雄传》,你应该去A.勾栏B.皇城C.邸店D.寺庙9.⼀位南宋书⽣每当看到妙语佳句时,总喜欢摘抄下来。
在他的“摘抄本”中不可能收录的是A.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李⽩:“君不见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马致远:“⼣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垢之外”。
开创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词人是()A.苏轼B.辛弃疾C.李白D.李清照2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苦深冤重.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A. 苏轼B. 关汉卿C. 徐光启D. 曹雪芹3.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大多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
他的代表作是()A. 《授时历》B. 《西厢记》C. 《窦娥冤》D. 《天净沙·秋思》4.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名词能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①交子②夜市③瓦子④岁币⑤勾栏A.①②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⑤5.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兼收并蓄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D.社会经济高度发展6.以下关于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叙述错误的是()A. 相国寺内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B. 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C. 可以在酒楼茶坊里看到艺人演唱、讲史D. 端午节迎神供佛,挂年画7.“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已久,下列作品是司马光所著的是()A. 《史记》B. 《梦溪笔谈》C. 《资治通鉴》D. 《汉书》8.归纳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选项中属于同类的人是()示例:苏轼李清照。
A. 司马光B. 辛弃疾C. 关汉卿D. 张择端9.《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此生活景象反映了()A. 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 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商业繁荣D. 元代民族压迫严重,人民生活困苦10.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测试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
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的有()①兴庆②开封③大都④临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大街上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3.“北宋时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材料描绘了()A.北宋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B.宋朝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C.国家统一后的繁华景象D.宋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4.《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食客盈门的酒楼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D.好汉比武的擂台5.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终日喧嚣不已。
以上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南朝宋B.隋朝C.唐朝D.宋朝6.2017年1月27日,央视一重大节日晚会的分会场设在桂林市象山景区,为桂林山水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该节日自殷商以来就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此时老百姓阖家团圆,共同守岁,这就是()A.春节B.元宵节C.清明节D.中秋节7.“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
其作者是()A.苏轼B.辛弃疾C.武则天D.李清照8.归纳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和下列示例是同类的人是()示例:苏轼李清照A.司马光B.辛弃疾C.关汉卿D.张择端9.元朝戏剧空前繁荣,出现了元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E3%80%80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答案见后)一、选择题1.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元宵节看彩灯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秦朝B.隋朝C.宋朝D.汉朝3. 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子。
瓦子出现的原因是()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④经济重心南移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4.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
无论四时皆然”。
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隋代B.唐代C.宋代D.明代5. 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肆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下列关于“瓦肆”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6. 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并列,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史学巨著指的是()A.《资治通鉴》B.《史记》C.《左传》D.《汉书》7. 在中国史学历史上,有“史学双璧”,它们各具特色,开创了不同的体例,其中的一本被国学大师梁启超称为“帝王教科书”。
关于这本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该书中有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记载②该书为编年体通史③在书中能看到宋金和议的内容④书中有关于三国鼎立的局面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8.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独具吋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
下表所列词汇中“重文轻武、交子”对应的朝代是()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①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发达的社会经济③丰富的文化生活④包容的开放意识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3.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
”其谜底应是() A.秦汉时期特征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C.隋唐时期特征D.宋元时期特征4.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5.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
据此可知,当时() A.乡村文化繁荣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D.交子开始使用6.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交子的出现B.热闹的瓦子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7.“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
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
这一现象() A.发生在唐朝前期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8.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
器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
现在()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
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
供皇家乐队演奏。
”这段文字反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开封
C.南宋的临安
D.元朝的大都
3.《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开封大街,这条大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
A.瓦子
B.早市
C.榷场
D.集市
4.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极力提倡 B.农民休闲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5.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6.右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间,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的繁荣
7.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
等为法定节假日。
这些节日早在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元旦 C.元宵节 D.中秋
8.“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反映了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清明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9.宋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
A.赋 B.诗 C.词 D.曲
10.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
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马致远
1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
”该词句描绘了闺中女子的惜春情怀,根据其风格判断,写这首词的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12.南宋著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
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由此可以看出他俩难以忘怀的是()
A.祖国山河的统一 B.中华文化的弘扬
C.旖旎宜人的风光 D.个人的离愁别恨
13.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
A.诗、杂剧 B.乐府、散曲
C.词、散曲 D.杂剧、散曲
14.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
D.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
15.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和白朴、
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16.右图中的人物是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
他是()
A.孔尚任 B.王实甫
C.关汉卿 D.汤显祖
二、填空题
17.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
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18.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有许多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19.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入南方。
20.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21. 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之一。
22.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李清照、辛弃疾等。
23.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包括、杂剧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4.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代表作是悲剧《》。
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
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
三、材料解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贸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于此。
——摘自《燕翼贻谋录》材料二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
屋宇雄北,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
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瓦肆(即瓦子)中,多有贸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自《东京梦华录》请回答:
(1)北宋都城东京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3)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叫什么?试列举其中的几项娱乐活动。
(4)宋代为什么会出现瓦子?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曲与诗词是完全不同的,它直抒胸臆而不曲折隐晦,一般采用民间俗语而不用文绉绉的话语,叙述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而不是说那些生僻晦涩的东西。
这是因为它都是讲述古人的事情,让百姓都能看懂听懂,而不同于文人学士抒发自己情怀的作品。
材料二元杂剧演出时,前面有一个交代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楔子,相当于今天的序幕。
剧情通过起、承、转、合四折展开。
角色称旦、末、净、丑。
演出时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只作配合的科白。
材料三《元代戏曲演出》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元曲的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三说明元杂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3)通过以上材料,说说元曲能够兴盛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16 DBACB CBCCA BADDA C
二、填空题
17.大相国寺
18.市民阶层瓦子勾栏
19.杂剧大都
20.中秋节
21.词
22.苏轼
23.散曲
24.关汉卿窦娥冤元曲四大家
三、材料解析题
25.(1)河南开封。
(2)北宋东京是全国商品交易的中转站,商品交易规模大,夜市通宵达旦,瓦子中商业
活动丰富多彩。
(3)勾栏。
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踢球等。
(4)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随之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便应运而生。
26.(1)语言平实,贴近百姓,通俗易懂。
(2)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
(3)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生动形象,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