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之佛家小谈在各宗教中,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其中佛教具有最庄严、最完整、最精密、最庞大的体系。

包括了对世界认识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即“缘起”的理论;那环环相扣,层层相因的因果学表相处严谨而细密的逻辑;那放弃王位而自甘困苦,参悟人生的佛祖及其传说;严格的清规戒律不仅为佛教徒提供了完整的道德规范,而且引导人心向善的宣讲、劝诫,赢得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心理共鸣和极大尊重。

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几千年士子的奉行标准;道家则是追求炼丹养生,追求的是羽化登仙;而佛教的理想则是苦修今世,积得无上功德,从而超脱轮回到达彼岸,最终前往极乐世界。

具体佛教是何时开始传入中国内地的,说法很多。

但总体来说一般认为是两汉期间,虽然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如道教产生时间早,但是自从它传入以来就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与道教文化相互斗争融合,最终与儒家共同形成了特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追求的是永恒,不过却和道家追求的永恒相悖。

它的最终目的是大寂灭,在无有之有中存在,在无生之生中存在,最后渡过无边苦海到达那神秘的彼岸。

涅槃,这既是终点,又是另一个起点。

因此佛不不惧怕死亡的威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又和儒家的“舍身成仁”的大无畏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无畏,并成为了历史中诸如白莲教、明教、义理教等一批教派起义的精神支柱。

当然,其中不乏所谓的“天命神授”等。

佛教对社会影响再大的还是它的因果论和轮回说。

“前世因。

今世过”“善恶有报”“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等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

人们或许不怕自己遭难受厄,可能是出于“虎毒不食子”的天性,几乎没有任何人情愿子孙后代有业报,因此不乏有人一辈子行善或者恶人老来行善。

佛家因果论的影响可见一斑。

佛家讲因果的本意是要佛教徒能够斩断尘缘,达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境界,进而能得大机缘,以大智慧、大毅力渡脱苦海,到达彼岸。

但是这一套理论在向底层民众宣传时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了它们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乱世中。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中国佛教史学[1],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与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一方面适应着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需要,另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佛教史的一个分支,仅从佛教史、社会史等角度来审视某些佛教史籍的史料价值,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史籍的史学意义。

其实,佛教史学应该属于交叉学科。

这里,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谈一点关于佛教史学的发展源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长足发展,佛教史籍编纂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东晋至唐初出现记录佛事的史籍,唐代佛教史籍范围不断拓展,宋元时期佛教史籍体裁不断完备。

一、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西行求法高僧携回大批梵文佛经,译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运用儒学注经的方式对佛经进行注疏,同时编纂各种工具性的著录。

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记述各个教派、众多名僧史事的文字、撰著不断涌现,反映着佛教史学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先推出的记录佛事的史籍,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二是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三是记述佛教在中土传布的史籍,四是官方史书的记载。

一、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东晋、南朝时期主要有《佛国记》、《释迦谱》。

《佛国记》1卷,沙门释法显撰。

又名《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

法显(约337-约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属山西临汾)人。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度小雪山,“自力孤行,遂过山险”,遍历天竺及师子国。

义熙八年(412)回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

《佛国记》为其西行求法,前后15年所见所闻。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2],不仅是4世纪亚洲佛教史的重要著述,还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交往史的重要著述,也是中国现存史书中有关陆海交通最早、最详细的记录。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

佛教思想强调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世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的融入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本篇论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

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思想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中部地区,当时印度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的生活困难,思想上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悉达多在反思生命意义和苦难的本质时,创立了佛教。

佛教思想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武帝的统治,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影响和变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魅力,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和中国的儒、道、法家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律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佛法、菩提、般若。

其中,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菩提是指悟道、证道、修行和成佛的过程;般若是指了解和体悟世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只有摆脱轮回才能得到解脱和超脱。

佛教思想主张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任课教师:付优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戏剧影视文学学号:222013308022019姓名:尹楚文2014年12月20日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

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

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

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

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

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

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

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

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

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

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

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

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

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

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

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

佛教论文

佛教论文

【摘要】浅谈佛教与当今社会【正文开始】什么叫佛?佛,印度的梵文叫布达。

藏文译成布达拉,我们到布达拉宫就是到佛宫;译成中文是普陀,我们说上普陀山就是指上佛山;或者叫佛陀,简称为佛。

什么叫佛?佛就是觉者、智者。

什么叫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什么是人,就是还在痴迷的佛。

这些文化里一点迷信色彩都没有。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字是“觉悟”。

佛教源远流长,到现在已经有了1500年的历史了,而佛教与中国更是息息相关,有句古话说得好,佛教发源于印度,昌盛与华夏。

佛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影响着,并且有了相互融合的一部分,所以说我们华夏子孙对于佛教或多或少都有些潜移默化的联系,而我对于佛教的认识还是极为浅薄的,在此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加提点。

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长一点,但我仍想给大家介绍.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阿!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调头逃跑,然而慌不则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前无去路,后有猛虎追逼,进退维谷之际,他爬上了崖边仅有一颗松树,但那恶虎紧随其后,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再看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黑,蓝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时可一饱口福.忽又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只好落入张开巨大的恶龙腹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想到将老鼠赶跑.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的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以致忘记了自己深处绝境----虎龙夹击,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啮---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人类无可救药的宿命.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的威胁种拼命求生,而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然而,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是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人性固有其可怜之处,亦有其可悲之处。

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论文

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论文

关于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论文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

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只不过,对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性质有所不同而已。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对这种影响的自觉程度及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这都是自然的、正常的情况。

不过,如果对儒道佛的认识和评价出现太大的差异,乃至截然的对立,则多少有点不正常了。

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确实存在着。

这意味着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一种起码的共识。

这种现象值得深入反思。

同时也表明,从不同角度对儒道佛加以探讨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通过这种探讨,或许可以而形成某种基本的共识。

基于此,本文尝试阐述儒道佛的几个基本问题,权作抛砖引玉而已。

(一)儒教、天祖教与传统宗法性宗教探讨儒道佛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儒学或儒教的性质问题,究竟是人文学说还是一种宗教学说?由此涉及第二个问题,即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土生土长的道教之外,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国教?学界提出“儒教、天祖教与传统宗法性宗教”这三个名词,旨在说明这两个问题。

按学界以往的主流看法,儒学不是宗教,中国历史上不存在所谓“国教”的现象。

但目前学界看法有了变化,他们分别用不同名称来说明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国教的存在,或用“儒教”[①],或用“天祖教”[②],或用“传统宗法性宗教”(或宗法性传统宗教)[③]。

其中,儒教问题是近期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学界大致存在如下几种观点:1、儒学就是儒教,儒教就是宗教;2、儒学不是儒教,但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一种宗教性质的儒教;3、历史上所谓“儒教”,指的是教化之义,而不是宗教含义。

因此,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人文学说;4、儒学虽然是一种人文学说,但具有深刻的宗教性;5、儒学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宗教。

对于学界存在的这些争议,张岱年先生总结得好,他说:“对于宗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说到佛教,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它带给我们的有益部分,总是会先想到那些不太好的东西;我估计这是因为受平时所看的电视剧的影响;而且在不少人眼中,宗教意味着愚昧、迷信等,年轻人多信基督教,并认为佛教应该是老年人的信仰;因此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在心里对佛教文化有一种抵制的心理,对佛教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误解,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种误解更是严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佛教是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即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既可以有这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有那种宗教信仰;我不主张大家都去信仰宗教,有时我们会信佛,大数多时候纯粹是兴趣使然;所以我更提倡大家去了解佛教文化,而不是信佛,而且这有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受到佛教的影响,如节日、风俗、语汇等;若要简述佛教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佛教中有一些话,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因此有人就会这样认为佛教是一种厌世的代表;生活当中遇到了很不顺心的事了,种种想不开了,唉呀,算了吧我遁入空门;凡是这种人呢,真正有智慧的那些出家人是不会收他的;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他还没有搞明白,想不开了就去出家;应该是想开了才去出家,那才对呀;所以他这个搞反了;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将佛教研究确立为一个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国家在日本,“佛教学”,自其创立以来,一直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国家的承认和护持,以东京大学为首的着名国立大学,比如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都设立有“佛教学”专业,配备专职教员,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授予“佛教学”学位;据统计,日本最大的佛教学术团体“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自成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会员达2600余人;会员数之多,可以说是日本人文学科之最;但个人觉得此课善有不足之处,现提出一些想法;大家选了这门课,说明大家对于佛教文化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大家是希望了解佛教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在繁重的课程之外,还来听枯燥无味的理论,这样很打击大家的兴趣;所以,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1.佛教发展史仍然必不可少;建议在原有的课件上大幅压缩;2.经典教义配以精彩故事;譬如缘起、因果报应、四谛、五蕴、六道轮回等,而佛经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以及历代高僧的“公案”如拈花微笑、幡动心动用以诠释这些教义,一定会激起大家的兴趣;3.佛教经典应当介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度集经、闲愚经、金刚经等,尤其是佛经中的经典故事,如“舍身饲虎”、“以肉贸鸽”、“给孤独园精舍”等等;4.佛教中的人物;汉传佛教四大菩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四大天王,罗汉等等;5.佛教节日;沐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腊八粥的最早来源吧6.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不少来自佛教,还有因果报应思想等;7.其它佛教常识,如寺院布局,认识寺院中的塑像各是哪些人物,佛教法器等;8.播放的录像以汉传佛教为佳,毕竟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很少可见到其痕迹;。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佛教文化
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
正文:
一、佛教的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格鲁派、觉宇派、夏鲁派、郭扎派等。

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为分润派、摆庄派等。

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的体现。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的自身发展。

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密布,遍及城乡。

丛林的建筑风格一般呈对称,轴对称式。

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等等,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

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风格,与其极为相似。

这些美轮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风格。

(二)、教育及教育体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就是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

一度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的儒家学
者,特别是宋代的理学家们,也改变了原来的观念,,他们不仅在学术思想上深受禅宗的影响,而且在建立理学的门庭、讲学的风格、书院的规范和人格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多方面都得益于禅宗的精神和丛林制度的经验和融合。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丛林制度也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体制开启了“民主自由”的先河,建立起一个学术自由、民主生活的师道尊严模范。

(三)、在中国文化上: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佛教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越研越精,引起了各个宗派的创立,也使佛教本身达到了高度繁荣。

第二,佛教与中国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

第三,佛教与中国人生理想相结合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摄入到艺术、文艺、科学、音乐等等,结合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古代人民有了信仰,利于改进不良的文化习俗,将佛教的大德大悲,慈善为怀的思想融入到文化教育里,利于社会道德文化的进步。

四、对现今社会的价值作用及我们自身对佛教文化认知: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现代的食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人为了生存变得麻木,渐渐缺少了人生的思考,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有人自杀,有人贪图利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想佛教文化中的精髓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思考人生,找回迷失的自我。

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领悟,它对社会的价值作用很大,利于社会的稳定,利于社会的发展。

佛家提倡仁慈,这也是现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

一切源于内心,心善则人善。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对佛教有看法或者有的人还有偏见,有的人会用一种歧视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信奉佛教的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那些人根本不懂佛学是什么,是瞎猜。

爱因斯坦说过“现今能与科学相互依存的宗教只有佛教。

”的确,佛教中解释了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高等学府出身的高材生会遁入空门,其实也是有原因的,这些人大多数是物理系的研究型人才,他们在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是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无法解释而他们需要答案,就去宗教中寻找,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而最终给出答案的是佛教,所以也验证爱因斯坦的那句话。

所以那些自以为信奉科学的人,而去诋毁佛教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不要对你不懂的东西,妄加评论,你没有话语权。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禅宗是与《金刚经》结缘最深的中国佛教宗派。

《金刚经》全文没有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服”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转瞬即逝。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无相”。

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执着。

不执著,无念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

虽然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不必太执着于俗世的种种“沽名钓誉”,学会有所“放弃”,一切随心所至就好。

因为有这样一份心境才成就
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淡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感受才有了“诗佛”王维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谧。

我们又该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进行克服了?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认识差别,尽自己所能以宽大的度量,广度众生。

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上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同等的,我们要站准广度众生出发点,以宽大的胸怀容纳人,以他人为镜关照自身,同时在交往中甘愿多付出一点。

于1920年西雅图的一家简朴的鞋店发迹,并发展成为连锁百货企业的著名的诺德史东家族,正是这一原则的真实写照。

这家企业以服务和乐于取悦顾客而闻名。

顾客在数年之后还可以将所购买的衣服,以不满意为由要求退货。

销售人员会在全国各分公司寻找顾客想要的衣服尺寸和颜色。

一位女销售甚至代表一位忘记送母亲节贺卡的顾客寄送贺卡。

正是凭借着“多付出一点点”的政策,即使在经济不景气,许多百货同业结束营业或裁员之际,诺德史东却仍能在全国维持小幅稳定的成长。

佛教文化给于我们的心灵的慰藉和空间。

这也是他最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