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知觉的性别化的面部线索研究

合集下载

恋物癖的性别差异及研究进展

恋物癖的性别差异及研究进展

恋物癖的性别差异及研究进展恋物癖是指一种特殊的性取向,即对特定物体或非生性的部分产生强烈的性兴趣和快感。

这种性倾向在不同的人群中普遍存在,而且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本文将探讨恋物癖的性别差异,并介绍一些研究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恋物癖的性别差异1.男性恋物癖的特点研究表明,男性在恋物癖方面的倾向比女性更为显著。

男性恋物癖者通常对特定的物体产生持久而强烈的兴奋感,比如内衣、鞋袜、皮革等。

他们可能会通过观看、触摸或特定场景的想象来满足自己的性幻想。

2.女性恋物癖的特点相较于男性,女性恋物癖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她们对于特定物体的兴趣可能更加多样化,可以是家居用品、化妆品甚至是食物等。

女性在恋物癖上的体验通常更加情感化,对于物体的质地、气味和触感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关注。

二、恋物癖的研究进展1.神经科学研究近年来,恋物癖的研究得到了神经科学的关注。

通过对恋物癖者的脑部扫描发现,与性欲相关的大脑区域在面对特定物体时会有活跃反应。

这些发现为揭示恋物癖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在探索恋物癖的性别差异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发现男性恋物癖者往往对于物体的外貌和形状等感官方面更加敏感,而女性恋物癖者则更加注重物体所引发的情感体验。

3.社会文化因素恋物癖的性别差异不仅与个体的生物学机制相关,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不同期望和制约,男性更容易公开表达和接受恋物癖的倾向,而女性则更容易内化和隐秘化自己的恋物癖。

三、对恋物癖的理解与接纳恋物癖作为一种特殊性取向,需要我们更理性地对待和接纳。

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包容、开放的环境,消除对恋物癖者的歧视和偏见。

在医疗领域,我们应该加强对恋物癖的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帮助那些受到困扰的人群。

总结:恋物癖是一种特殊的性取向,男性和女性在此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性恋物癖者通常对特定物体产生强烈兴趣,而女性恋物癖者的兴趣更多样化且情感化。

AI鉴别性取向,吓得我都不敢刷脸了!

AI鉴别性取向,吓得我都不敢刷脸了!

AI 鉴别性取向,吓得我都不敢刷脸了!
AI,人工智能,尽管经常被人戏称为“人工智障”。

但它还是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进了我们的生活。

基于机器的天生优势,AI 能做到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

就比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
AI 识别性取向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做了一项研究:
他们开发了一套神经网络,让它深度学习从美国某约会网站上找来的3.5 万张男性女性的面部照片。

最后,这套AI 便拥有了扫描照片就能判断人物性取向的能力。

经测试,给出同一个人的五张照片。

女生是天生同志探测器

女生是天生同志探测器

女生是天生同志探测器
有研究人员表示,女生真的是一部天生的同志探测器,在眨眼间就能分辨别人的性取向。

一项发表在PLoS One 的研究发现询问学生某人是否同性恋而得出正确率往往较高,其中女生拥有一眼分辨的比例达到65%,而男生则只有57%。

另有证据表明识别女同志比识别男同志要来得容易一些,即使当实验用的照片是倒挂且没有发型的情况下。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Joshua Tabak 博士表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人们往往会在初次见面时不自觉得进行猜测对方是否同性恋,这已变成我们日常要面对的信息。

对于实验中无法准确进行辨别的人,Tabak 博士表示总有少数人是没有能力辨别同性恋和异性恋的。

另外对于老一辈或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会缺乏辨别的能力。

在研究中,他们找到了129名学生,分别给他们出示了96张照片,照片中有男有女有妖怪,需要129名学生用他们的火眼金睛来找出其中的不对劲。

需要说明的是,照片中的人,都是素面朝天,不带任何的化妆、修饰等影响人们判断的特点,甚至连发型都是有意模糊的了。

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的研究和认知

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的研究和认知

心理学对性别和性取向的研究和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了解我们自身的任务,还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性别和性取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界对于性别和性取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和性取向非常有意义。

首先,心理学对性别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到性别在社会中的构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认知的。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生理上的,而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然而,通过对性别社会角色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性别概念和行为并非完全取决于生物因素,它们受到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

例如,在许多社会中,男性被期望表现出竞争、坚强和外向的特质,而女性则被期望表现出温柔、情感和依赖的特质。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限制,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也影响了他们对其他人的认知。

此外,心理学对于性别身份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性别身份是个体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同感,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表达方式。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性别身份是一种渐进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性别身份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心理学研究也提供了对性取向的深入认识。

性取向是个体对于他人的性吸引和爱情对象的方向性倾向。

以往,对于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差异往往被简单地归结为生物因素或者个人选择。

然而,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性取向是一个多元的现象,不同的人在性取向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表明,性取向既受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往往在个体早期发展阶段就已经形成。

进一步地,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性别和性取向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与其性别和性取向不符的社会期望和歧视对于个体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和幸福感的下降。

因此,心理学家们倡导消除对性别和性取向的偏见和歧视,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面部携带的信息可透露你的性取向

面部携带的信息可透露你的性取向

面部携带的信息可透露你的性取向哇,面部携带的信息可透露你的性取向,这样就能看到你的性取向,这要性取向正常的还无所谓,那对于那些性取向比较特殊的人来说,这样会不会很不好,毕竟这关乎人家的隐私。

这样的机器一旦面世并的得到利用的话,想想这个还真的是太过于惊悚和诡异吧。

据报道,斯坦福大学根据某约会网站的图片数据库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总结称,面部携带的信息可透露你的性取向。

普通人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出这些信息的,但强大的规律识别机器(即深度神经网络)可对其进行提取。

该研究指出,深度神经网络根据男性和女性照片判断性取向的准确率分别可达91%和83%。

而人类判断的准确率则低得多,少了20个百分点。

这些信息就潜藏在照片中,肉眼却无法看出。

机器可利用照片中人脸的鼻子和下巴形状等非后天习得的生理特征进行判断。

出生前激素理论(简称PHT)认为,下巴线条和鼻子形状一部分是由胎儿在子宫内的性激素决定的。

因此,研究人员用他们的结论支持“被广泛接受的”性取向形成理论,即性取向是天生的,而非后天形成,雄激素前体“过多”会导致女性同性恋,“过少”则会导致男性同性恋。

照该理论来看,男同性恋属于“雄性激素”不足,女同性恋则“太多。

”人的面相竟与性取向有关,这不免令许多人大为惊奇。

当然,虽然出生前激素理论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称面部特征“偏女性化”的男性更可能是同性恋,但生理特征和性取向并不一定是由相同的基因原因决定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该研究设置的背景下,对激素理论进行更深层的讨论。

“男同女同”和“直男直女”都是很实用的词,我们知道它们的含义,也知道如何使用。

但我们相当好好想一想,这些分类方式正将成年人的性取向切分为泾渭分明的两类。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关乎到我们是否能判定深度神经网络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某人在网站上寻找异性作为约会对象,在这项研究中就会被判定为“纯直男(女)”。

但这项指标真的可靠客观吗?也就是说,真的存在准确客观的指标吗?你也许会认为,人类或者机器能够从照片中判断出某人的性取向这个想法很蠢,甚至很有冒犯性。

美国的人工智能居然能识别性取向

美国的人工智能居然能识别性取向

美国的人工智能居然能识别性取向平常出门,要是看到男孩子长相干净、清秀,估计就会有一些人会在心里说:这不会是个gay吧。

不过有趣的是选择国外已经开始用人工智能来识别gay啦。

下面来为你解析美国的人工智能居然能识别性取向?但是,判断一个人直不直,真的可以靠看脸么?最近,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Michal Kosinski和Yilun Wang,开发出了一项专门“看脸”的黑科技。

只要给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看一眼照片,它就能告诉你照片里的人是不是同性恋,而且准确率高达91%!这项人工智能,是建立在“性向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面部外观”这个观点上的。

这两位科学家相信,从在妈妈的子宫里开始,荷尔蒙(比如睾丸素,男性荷尔蒙的一种)就影响着胎儿骨头结构的塑造,也将在日后影响他们的性取向。

所以,这么来说,同性恋人群会有相似的面部特征,这些特征也许非常细微,但应该能够被人工智能捕捉到。

他们是这么训练人工智能的…首先,从美国的约会软件上下载用户的照片。

他们一共下载了36,630位男性的130,741照片,以及38,593位女性的170,360张照片。

这些照片的主人,都在个人主页上明确地标注出了自己的性取向。

剔除其中非白人、非成年人、看不到全脸以及漫画头像的照片,最后剩下了来自14,776位用户的35,326 张照片,其中男的女的、直的弯的都有。

接着,电脑开始分析照片里人物的面部特征,包括脸型、颧骨、鼻子、下巴…最终得出了4张图,分别是直男、直女典型脸以及同性恋男女的平均脸…从图片上来看,相比纯直男,同性恋男性的眉尾上挑,外眼角更高,鼻头更长,嘴唇稍厚,脸型更窄,下巴更尖;而相比纯直女,同性恋女性的整个眉骨更高,嘴的位置会低一些,嘴角上扬角度没有那么明显,下巴会更长…(恕朕直言,弯的男和女都长得更好看啊…)等到人工智能已经熟练掌握了辨别一个人是直还是弯的奥义,研究员决定考考它。

他们给它看一个gay和一个直男照片,在每人只给出一张照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判断其性向的准确率能达到81%,而当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增加到5张时,准确率竟高达91%。

社会学探究性别议题

社会学探究性别议题

社会学探究性别议题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探究性别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性别作为社会中的一种差异,不仅仅涉及到男女的生理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平等和歧视。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性别议题的一些关键点。

一、性别与社会文化性别的发展并不是生物学上的必然过程,而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男性被赋予领导和支配的角色,而女性则被认为应该被支持和照顾。

这样的性别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中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表现方式。

二、社会中的性别歧视虽然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些措施来预防性别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例如,在很多行业中女性的就业机会受到限制,工资也低于男性同行;在家庭中,女性被认为应该承担家务和育儿的责任。

这种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

三、性别认同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性别认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认同是基于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的经历和体验。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对自身的性别感到困惑或者不满,这可能会导致身份认同、偏见和歧视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性别认同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和复杂的议题,需要处理的方面非常多。

四、性别与性取向性别和性取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所赋予的男女角色,而性取向是指个体对异性、同性或两性的爱和吸引力。

在一些文化中,强制性取向为异性恋,而对于其他性取向可能会存在歧视和排斥。

这种歧视会导致社会中对于性别和性取向的探讨变得非常困难。

五、性别的多样性性别的多样性是指性别分类体系本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在传统的二元性别分类体系中,只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而忽略了那些不符合这种分类的人群。

例如,在社会中存在着非二元性别的人群,这些人群可能会遭受到歧视和排斥。

综上所述,性别议题在社会学研究中有着非常多的关键点。

无论是性别与社会文化,还是性别歧视、性别认同和性别多样性等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理解。

脸部认知中种族和性别判断的知觉不对称效应

脸部认知中种族和性别判断的知觉不对称效应
每次试验的步骤如下: (1)计算机屏幕灰屏(与相片的掩盖颜色相同,灰度为 250)1000 毫秒; (2)在相片显示区域的四角的随机一角呈现“+”,并伴随声音提示,持续 1000 毫秒; (3)被掩盖的相片刺激呈现; (4)当被试关注相片的某区域时,窗口内的相片信息显示; (5)相片呈现的最长时间为 20 秒,如果在 20 秒内被试确认相片的属性并做出属性判 断按键反应时,相片和移动窗口消失,软件提供即时正确或者错误反馈。如果超时未做出反 应,软件提供即时错误反馈。
3.1 正确率和反应时指标
实验中,统计了42名被试在种族判断、性别判断和联合判断等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指标,见表1。
根据表1,对被试的相片属性判断的正确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脸相片的 种族判断、性别判断和联合判断的三种相片属性判断的正确反应时差异显著F(2,41)=3.81, p=0.031。经对三种任务条件下被试正确反应时数据进行均值的DUNCAN多重比较,种族判 断的反应时均明显小于性别判断和联合判断,且联合判断和性别判断间无差异。从正确反应 时和正确率的数据来看,被试在进行人脸认知任务时,种族判断的绩效优于性别判断,联合 判断最差。
1本课题得到美国 NIH(R01 HD046526-01) 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0577)的资助。
-1-

下问题的探讨:(1)被试在人脸的种族判断和性别判断时所注视的人脸特征信息区域是否不 同,是否存在关键特征区域?(2)被试在人脸的种族判断和性别判断时注视的不同人脸特 征信息区域的信息量是否有差异?(3)被试在进行人脸种族判断和性别判断时,左右视野 是否有偏差?
-2-

图1 移动窗口示意图
实验中,人脸种族和人脸性别两个变量均采用的被试间设计。一部分被试(16 名)参 加人脸种族认知实验,一部分被试(14 名)参加人脸性别认知实验,一部分被试(12 名) 参加人脸种族、性别联合认知实验。被试在参加各组实验时,各相片随机呈现。每个被试共 需参加 80 次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取向知觉的性别化的面部线索研究摘要:知觉者能够精确的判断一个面部的性取向,但是这个过程中间的知觉的机制仍然是不清楚。

作者假设刻板印象将男同和女同看作是性别“倒错”,这在文化中流传了一个半世界,导致知觉者使用性别化的面部线索去推断性取向。

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面部,研究1表明,作为面部的两个维度(外形和纹理),当它们越来越性别倒错时,目标面孔越可能被判定为男同或女同。

研究2表明,真实人脸表现得越性别倒错,越可能被判定为男同或女同。

进一步的说,刻板的使用性别化的线索影响到了对性取向判断的准确性。

虽然使用性别化的线索全面的增加了性取向判断的准确性,研究3表明,对那些违反刻板印象的目标面部的判断确实出现错误。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证明,知觉者利用性别化的面部线索去搜集他人的性取向,并且这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或错误率。

关键词:对人知觉,性取向,性别,面部知觉,社会分类在1953年四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布了第10450号行政命令,要求从联邦政府中淘汰男同和女同。

从政府和军队中开除不需要证据证明,只要匿名的举报就足够了。

在高度的“薰衣草恐慌”和广泛的麦卡锡主义危机气氛下的美国,那些被宣称是所谓的男同或女同的联邦雇员,被从政府中解雇的是大约60个每月,从军队中开除的大约2000个每年(Loughery,1998)。

几年之后,在1963年十二月,加拿大政府发布了一个类似的主动安全措施来禁止男同和女同在政府工作。

但是,为了实现这个政策,政府面临一个困扰。

不像其他能够非常完美知觉的社会分类,如性别和种族,性取向的知觉是不明显的。

这个困惑导致政府开发并最终使用了被称作“水果机”的机器—一种心理生理上的“同志探测雷达”,它依据瞳孔扩张的类型。

这种类型推测一个人是男同或女同,导致了他们从联邦服务中被开除。

最终,政府使用这个机器开除了成百上千的被控为男同和女同的人。

后来,也许并不奇怪,这个水果机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Kinsman,2000)。

这是一个全国范围的浅显的例子---关于他人的性取向的知识能够且经常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知道某人是男同或女同会使我们带有色眼镜看人,影响接下来的交往(Gross,Green,Storck & Vanyur,1980)并增加负性的态度(Aberson,Swan,& Emerson,1999;Fiske,Cuddy,Glick,& Xu,2002)。

对于男同和女同,了解他人是男同或女同有非常明显的意义,例如关系,沟通的建立,和对组中他人饿认同。

在爱情和两性关系领域中,知道他人的性取向是一个关键。

一个男同对一个自认为是男同的男人感兴趣,但是他其实是一个异性恋者,或者一个异性恋的男人对一个自认为是异性恋的女人感兴趣,但其实她是一个女同,这些情况造成了负面的反馈,或者,极端的例子,悲剧的例子。

在一个备受关注的1995年事件中,一个男同间接地表达了他对一个异性恋男人的好感之后,这个男人觉得很羞辱,买了一把短枪,对着该男子胸口开了两枪(People V.Schmitz,1998)。

很显然,了解或更糟的弄错他人的性取向能带来严重的相应的后果。

对于人际交往来说,重要的是知道基本的机制—我们是通过搜集什么来确定他人的性取向。

虽然性取向你不是很容易知觉到(例如没有近乎完美的知觉准确,就像性别和种族),几个研究已经表明,男同和女同,作为一个群体,和异性恋的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从他们极少的外表和非言语的行为的信息可以在高于随机水平判断准确。

例如,给一段10s的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单独的身体运动(仅使用轮廓图)的短片,知觉者可以在高于随机水平上判断正确他们的性取向。

甚至当仅有1s的短片也是可以的(Ambady,Hallahan,& Conner,1999)。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知觉者利用的最重要的社会线索是面部。

面部被认为是比其他视觉信息更准确和高效的(Yin,1969)。

从对面部的飞快的一瞥中,知觉者就快速的认识到他人的身份,情绪状态,和社会分类(例如,性别,种族和年龄)是属于哪一类(Ekman,1993;Macrae & Bodenhausen,2000)。

最近,面部的静止的图片被证明对性取向的知觉在随机水平之上(Rule & Ambady,2008;Rule,Ambady,Adams,& Macrae,2008;Rule,Ambady,& Hallett,2009)。

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比较贫乏的条件下,例如一个极短的暴露时间(40-50ms)(Rule & Ambady,2008;Rule et al.;2009)或者闭塞主要的面部部分(Rule et al.,2008;Rule et al.,,2009),准确率依然维持较高。

这个研究表明,面部信息包含了一个可靠的识别目标性取向的信号。

然而,这个信号意味着什么,仍然不是很清楚,并且,通过什么知觉者推断他人的性取向,知觉的机制,大部分仍然是未知。

性取向分类的社会特性大量的研究已经探索了性取向是怎样在一个个体上形成,先天和环境的因素在其中都有作用。

事实上,很有可能,两者在性取向的形成上有复杂的交互作用(美国心理学会,2008;Bailey,Dunne,& Martin,2000;Fausto-Sterling,2000)。

但是,这篇文章对性取向是怎样表达的不感兴趣,而是关注性取向是通过什么被知觉的特定机制。

对知觉者去分类性取向,第一位的,他们需要一些片段的关于异性恋和男同女同的类型是怎样的知识,他们也需要有能力去将知觉到的信息联系起来来推断(见Murphy,2002;Rosch,1987)。

确信的是,同性之间的性交行为自古就存在,但是知觉性取向不是依赖与性行为;而是主要依赖于辨别他人的身份,他的身份意味着什么,和这个身份是怎样通过身体线索来表现的。

因此,不管性取向可能被解释为先天因素或环境因素或两者联合作用,不可辩驳的是,性取向的知觉对所有的情况都适用,知觉者需要一些男同女同和异性恋是怎样的基本的知识和什么东西使他们在知觉上被识别。

换句话说,观察者需要关于性取向的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

为了了解观察者的关于性取向分类的刻板印象,回顾这些分类是从哪里来的是很有帮助,因为这是基本知觉的基础。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性取向--作为一个个体的身份或潜在的倾向—首次仅仅出现在19世纪中叶(D’Emilio,1983;Foucault,1978;Heine,2008;Herdt,1997;Katz,2007)。

直到18世纪60年代,所有人都被认为是异性恋(虽然这个词还没有被创造),而同性恋被相关的表现和行为被认为是暂时的违反法律、天性和道德的犯罪(Katz,2007)。

这种情况在19世界中叶的欧洲开始改变,当时,收纳同性恋的生物医学机构开始兴起,独创性的描述这一人群的行为,并把它转变为描述这一人群的是怎样的。

这得到了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Michel Foucault的揭示--“在19世纪前,鸡奸者是暂时的失常;现在同性恋是一个族群”。

精神病学实践者创造这个族群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一个社会学的和医学的分类--一种身份--在性别倒错周围。

当权者开始接受那些可能参与同性性行为的人们,因为以前视为暂时的事故,现在发现是有内部的病理学基础,在时间上是稳定的;这些人被称为性别倒错(后来才叫做同性恋)。

对倒错特征的定义不是他或她进行了同性性行为,而是,虽然他或她的生理身体是与性别一致,他或她的心理性别与性别相反(倒错)。

因为他或她的心理性别属于相反的性别,接下来的就是他或她喜欢的性别就相反了。

因此,男性倒错者(男同)被认为是只对男人感兴趣,因为他们心理上都是女性;而女性倒错这(女同被)被认为是只对女人感兴趣,因为她们心理上都是男性(Katz,2007;Lhomond,1993)。

在以后的日子里,倒错这个词语转变成同性恋和男同或女同,但是同性性行为和性别倒错概念的深层的联系从没有减退。

从他们在西方文化中开始,性别倒错被写进非常基础的男同和女同的身份中(D’Emilio,1983;Foucault,1978;Heine,2008;Herdt,1997;Katz,2007)。

性别倒错在知觉性取向中的作用虽然倒错这个词几十年前已经不再受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中,性别倒错仍然是男同或女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如今,很多人赞成这样的观点,本质的性别倒错是成为男同或女同的关键(Kite & Deaux,1987;Lhomond,1993)。

此外,男同经常被解释为不正常的女性特质,女同为不正常的男性特质,而且男同刻板印象是“娘娘腔”,女同刻板印象是“假小子”(McConaghy & Zamir,1995)。

更进一步,人们可能认为男同拥有异性恋女人的典型特征,女同拥有异性恋男人的典型特征(Kite & Deaux,1986)。

因此,一个有力的、当代的关于男同和女同的刻板印象就是性别倒错--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以前。

仅仅因为女同和女同给人的刻板印象是性别倒错,并不意味着刻板印象是必然的不精确(虽然事实上它可能导致过分概化;Judd & Park,1993)。

实际上,文章的大部分支持这样一个观点,男同和女同也倾向表现出反典型性别的特质。

采用大样本研究,Lippa(2000,2005)发现,作为一个群体,男同报告更有女性特质,比异性恋的男人有更多女性化的兴趣;女同报告更有男性特质,比异性恋的女人有更多的男性化的兴趣。

其他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男同和女同倾向于表现比异性恋同类更多的反典型性别的行为和兴趣(例如Baily & Zucker,1995;Rieger,Linsenmerier,Gygax,& bailey,2008;Sirin,McCreary,& Mahalik,2004)。

这些反典型性别的特点可能部分解释为先天影响(例如Kirk,Baily,Dunne,& Martin,2000;Knafo,Iervolino,& Plomin,2005;Mustanski,Chivers,& Baily,2002),并且也可以部分解释为后天环境的影响(例如,见Baily & Zucker,1995;Lippa,2005)。

由于性别倒错与性取向之间的密切的联系,所以对性别倒错的探索被用来知觉个体的性取向。

前人的研究已经发现,男同和女同的非典型的性别表达有知觉基础。

研究儿童阶段的家庭录像发现,那些后来被确定为男同或女同的儿童比后来被确定为异性恋的儿童在有更多的非典型性别的身体动作和言语(Riger,et al.,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