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材料
-电磁炉
-温度计
-水
-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电磁炉插入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并确保温度计底部完全浸入水中。

3,将水烧开,同时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4.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即水的沸点。

5.将温度计拿出水中,将其底部擦干净。

6.放入一块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7.当冰块完全融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冰的融化点。

实验结果
-水的沸点为100o Co
-冰的融化点为OC。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知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O o Co这些数值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出的。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电磁炉时要小心,避免触电。

2.温度计底部必须完全浸入水中,以确保准确测量温度。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确保记录准确。

实验展示
我们通过实验展示了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磁炉和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我们理解水的性质和相变过程非常重要。

实验延伸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其他物质的沸点和融化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参考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2024版)。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2024新版苏教)一、实验目的1.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4.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实验内容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2. 力的作用与运动3. 生物的观察与分类4. 地球与宇宙5. 简单的机械原理三、实验器材与材料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力的作用与运动: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米尺等。

3. 生物的观察与分类:显微镜、生物标本、分类卡片等。

4. 地球与宇宙:地球仪、星空图、望远镜等。

5. 简单的机械原理:齿轮、滑轮、杠杆等。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观察不同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特征。

- 进行加热、冷却、溶解等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

- 利用化学试剂进行反应,观察现象并记录。

2. 力的作用与运动-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观察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运动的关系。

3. 生物的观察与分类-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的结构。

- 学习生物的分类知识,对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 制作分类卡片,加深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4. 地球与宇宙- 学习地球的构造、地形、气候等知识。

- 观察星空,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 利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了解光学原理。

5. 简单的机械原理- 观察齿轮、滑轮、杠杆等机械的运作原理。

- 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理解其工作原理。

- 分析机械的优缺点,提高创新意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力的作用与运动: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运动的关系,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生物的观察与分类:通过观察和分类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生物特征和分类知识的理解,提升观察和分类能力。

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上册全纪录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上册全纪录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上册全纪录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目的1. 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器材1. 钢尺2. 橡皮泥3. 乒乓球4. 桌子实验步骤1. 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2. 用不同大小的力弯折钢尺,观察钢尺的形变程度。

3. 将橡皮泥放在桌子上,用不同大小的力按压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变程度。

4. 将乒乓球放在桌子上,用不同大小的力击打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与分析1. 发现用更大的力弯折钢尺,钢尺的形变程度更大。

2. 发现用更大的力按压橡皮泥,橡皮泥的形变程度更大。

3. 发现用更大的力击打乒乓球,乒乓球的运动距离更远。

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二:浮力实验目的1. 理解浮力的概念,认识浮力的产生原因。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实验器材1. 塑料球2. 玻璃瓶3. 水4. 尺子实验步骤1. 将塑料球放入玻璃瓶中,塑料球会浮在水面上。

2. 慢慢向玻璃瓶中加水,观察塑料球排开水的体积。

3. 用尺子测量塑料球排开水的体积,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实验现象与分析1. 发现随着加水的增多,塑料球排开水的体积也在增多。

2. 发现塑料球始终浮在水面上,没有沉入水底。

实验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三: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方式。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实验器材1. 激光笔2. 白色卡片3. 尺子4. 玻璃板实验步骤1. 打开激光笔,将激光笔的光线照射在白色卡片上。

科学实验报告:五年级上册(完整填写版)(2024新苏教版)

科学实验报告:五年级上册(完整填写版)(2024新苏教版)

科学实验报告:五年级上册(完整填写版)(2024新苏教版)科学实验报告:五年级上册(完整填写版)(2024新苏教版)实验名称:摩擦力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原理: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材料:1. 木块2. 玻璃板3. 砂纸4. 弹簧测力计5. 细线6. 桌子实验步骤:1.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2. 将玻璃板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玻璃板与木块的摩擦力,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 将砂纸放在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砂纸与木块的摩擦力,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4. 比较三种情况下的摩擦力大小,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这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相符,例如在走路时,穿鞋底粗糙的鞋子比穿鞋底光滑的鞋子更容易滑倒。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弹簧测力计损坏。

2. 实验前要熟悉实验步骤和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记录数据,以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结论。

实验报告人:XXX报告时间:2024年10月25日。

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上册全纪录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上册全纪录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版苏教五年级上册全纪录科学实
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科学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
能力。

实验材料
- 水杯
- 水
- 盐
- 木棍
实验步骤
1. 将水杯填满水。

2. 加入适量的盐,并用木棍搅拌均匀。

3. 观察水中的盐是否完全溶解。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加入的盐完全溶解在水中,水变成了盐水。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盐在水中具有溶解性,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

- 盐水的味道会比纯净水咸。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到了以下知识:
- 科学实验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盐水。

实验改进
为了进一步探究盐的溶解性,我们可以尝试不同温度的水中加
入盐,观察其溶解速度是否有所差异。

实验应用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盐的溶解性,对于日常生活中煮饭、调味等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
无。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
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完整版)(2024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原理
1. 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可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来表示。

2. 直尺、卷尺等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实验材料与工具
1. 直尺
2. 卷尺
3. 铅笔
4. 实验记录表
5. 实验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对象。

2. 组长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其他组员进行测量。

3.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实验对象的长度。

4. 将测量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直尺或卷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2.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直尺或卷尺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3. 测量数据要准确,避免误差。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毫米、分米等。

2. 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实验评价
1. 实验报告(30%)
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
3. 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20%)
4. 实验拓展思考(20%)
实验报告模板。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研究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1. 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包括磁极、磁力线等。

2. 学会使用磁铁进行简单的定位和指南。

实验材料1. 磁铁2. 铁钉3. 铁板4. 指南针实验步骤1. 将磁铁一端指向铁钉,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

2. 将磁铁在铁板上移动,观察磁力线的分布。

3. 使用指南针,观察磁铁对指南针的影响。

实验现象与分析1. 磁铁具有两个磁极,N极和S极。

2. 磁铁的磁力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

3. 磁铁可以影响指南针的指向,因为指南针的磁针受到磁铁的磁力作用。

实验二:探究浮力原理实验目的1. 理解浮力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学会使用浮力计进行浮力测量。

实验材料1. 浮力计2. 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等)3. 容器(如水桶、水池等)实验步骤1. 将浮力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读数。

2. 将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放入浮力计中,记录浮力计的读数变化。

3.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的浮力。

实验现象与分析1. 物体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2. 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 浮力计的读数变化可以反映物体的浮力大小。

实验三:研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 学会使用光具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1. 光具2. 光源(如激光笔、手电筒等)3. 平面镜、凸透镜等光学元件实验步骤1. 使用光源发出光线,观察光的直线传播。

2. 将平面镜放入光线路径中,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将凸透镜放入光线路径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现象与分析1. 光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直线传播。

2. 光在遇到反射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有关。

以上是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已填完的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已填完的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已填完的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
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物体的重量,研究如何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并理解重量的概念。

实验材料:
- 天平
-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铅笔、橡皮等)
实验步骤:
1. 将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天平处于水平状态。

2.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子上,使其保持平衡。

3. 读取天平上指示的重量数值,并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
通过测量,得到了不同物体的重量数值,并将其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重量。

- 重量的单位是克。

- 天平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到了如何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重量,也加深了对重量概念的理解。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使我更好地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参考资料:
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7.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8.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紧瓶口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
步骤: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步骤: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4、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2.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3.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