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科学《把它们放进水里》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把它们放进水里ppt课件

把它们放进水里ppt课件
5 把它们放进水里 第一课时
水有什么特点?
无色
透明
无气味
无味道
能流动 无固定形 状
实验准 备
把它们放进水里
沙土 红糖
食盐 白糖
进行实 验
请你预测一下,会有什么现象?
沙土
红糖
看不见代表 不存在吗?
食盐
白糖
颗粒分散在水中的每一个角落
实验现 象
白糖 红糖
食盐
沙土
颗粒分散在水中的 每一个角落, 静置之后也
没有沉淀的现象, 叫做均匀分布。
看不见
均匀分布
看得见
不均匀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验结 论
白糖
红糖
食盐
沙土
看不见
看得见
均匀分布
不均匀分布
物质在水中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均匀分布在 水中,肉眼看不到的现象叫做溶解。
实验结 论
白糖
红糖
食盐
沙土
看不见
看得见
均匀分布
不均匀分布
溶解
难溶解
把它们放进水中
食用油
均匀分布
溶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14.《把它们放到水里》说课稿(精品)

14.《把它们放到水里》说课稿(精品)

14.《把它们放到水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4课《把它们放到水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核心内容是了解水的特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参与认识水的各个探究活动,关注水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对水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本节课和上节课《水变咸了》共同要落实的课标要点是: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白糖;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子和食用油等。

活动过程板块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它们在水里能溶解吗”,让学生通过将小苏打、沙子、食用油等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能否溶解,从而较为完整的经历从做出猜想到观察实验,再到表达与交流,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体现探究的乐趣;第二部分“”冲一杯饮料,将溶解这一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二、学情分析1.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差,自制力差,思维比较简单,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但他们科学探究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有较强的求知欲。

所以,教师要注意养成教育的培养。

2.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观察、实验等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会综合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本节课是要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作为起始年级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认识食用油,小苏打等生活常见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能比较完整的经历从作出猜想到观察实验,再到表达与交流,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能通过多次实验,归纳总结各种物质放在水里后的溶解情况。

五四制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把它们放到水里》课件

五四制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把它们放到水里》课件
2021五四制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学生准备:
每组准备不带花纹的小玻璃杯4个标上1号2号3号4号 (其中3号可以是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沙子、小苏打、 食用油各适量,小勺、一根筷子
教师准备:
课件资料、各种饮料粉
情境导入
回想:把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怎么不见了?
水除了能溶解食盐和白糖,还能溶解其他物 质吗?关于溶解你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放入盛有水的
杯子中,刚放入水中发现(
),
搅拌后我们发现(
)了,静
置一会儿我们发现(
)了。
实验结果和我们猜的一样吗
实验探究:它们能溶解吗
ΔՕΔ
实验探究的结论:
活动二:冲一杯饮料。
用我们学
过的实验探究 过程来研究一 下吧。
活动一:
做科学探究的过程是 这样的:
提出问题、猜想、设 计方案、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实践运用
实验探究:它们能溶解吗
实验探究:它们能溶解吗
注意事项: 1. 把沙子和小苏打分别用小勺子放到装有水的两个杯子里,各放一勺。 2. 食用油装在瓶细口瓶里,直接拿起装有食用油的细口瓶,缓缓地把油倒 进装有水的杯子。 3. 注意不要把这些物质洒到桌面上。如果不小心洒到了桌面上要及时用抹 布擦干净。 4. 放入这些物质时,认真观察,不要高声说话。

5、把它们放进水里

5、把它们放进水里

5、把它们放进水里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2.知道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3.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4.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盐在一定量水里的溶解限度5.乐于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体验探究溶解现象的乐趣。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很多,但是多数学生没有溶解的概念,对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解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建立“溶解”知道有些物质会在水中溶解,有些却很难溶解。

然后,通过对溶解过程的深入观察,进一步认识溶解现象的特点。

最后,通过交流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溶解知识的重要性。

围绕教学目标,本课设计了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和两个拓展与应用活动。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怎样”,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的概念,认识溶解现象的特点。

教师可以按照下列3个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把白砂糖、酸梅晶、食盐、沙子、食用油等5种物质分别放水中并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观察和交流,学生将发现白砂糖、酸梅品、食盐放进水中后“消失了”,沙子和食用油却不会“消失”。

以由此引入“溶解”的概念,并使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物质放入水中都会发生溶解现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酸梅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认识溶的特点一一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够达到均匀、透明、稳定的状态。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往一定量的水里不断加盐,观察食盐不能维续溶解(即达到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限度的。

本课安排了两个拓展与应用活动:一是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感受科学与人类生活可切关系;二是进行课外实验“把盐找回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现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每组5个无色、透明的杯子(里面分别放有少量水),1把小句,少量的白晶、食盐、沙子和食用油,1根搅排棒(或镁子)2.与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可以上网搜集,也可以自己拍摄)。

最新二年级科学课件《把它们放进水里》优质课件

最新二年级科学课件《把它们放进水里》优质课件
二年级科学上册
认一认
烧杯
勺子
盘子
2
认一认
酸梅晶
食盐 Hale Waihona Puke 子白砂糖 食用油3
看一看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
食盐
白砂糖 沙子
食用油
酸梅晶
4
说一说
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呢?
01 盘子中的物质要与烧杯上的名称对应。 02 1名学生负责1种物质的实验操作。 03 注意轻拿轻放,不能“偷吃”哦! 04 将实验结果汇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填写实验记录
表。
6
7
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动手实验。
写一写
9
做一做
想一想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溶解现象吗?
请把“科学”带回家
在不能继续溶解的盐水里放一根 筷子,第二天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 呢?
15
谢谢观看 !
2020/9/3
16

一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第四单元 14 把它们放到水里 青岛版六年制共13张PPT

一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第四单元  14 把它们放到水里 青岛版六年制共13张PPT

基础达标
1.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 打“×”)。 (1)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溶解现象。( √ ) (2)白糖水里再加红糖就不溶解了。( ) (3)食盐和白糖同时加入水里,只能溶解其中一种。 (×) (4)玻璃不容易被水溶解。( √ ) (5)溶液在医院经常被应用。( √ )
×
基础达标
活动过程
二、它们在水里能溶解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完成下列实验探究报告。 实验名称 沙子、食用油、小苏打在水里能溶解吗? 沙子、食用油、小苏打、勺子、杯子、水、 实验器材 筷子等。 放在水中的 沙子 食用油 小苏打 物质
作出假设 搜集证据
得出结论 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课题引入
读一读
bǎ tā men fàng dào shuǐ lǐ
14 把它们 放 到 水里
活动过程
二、它们在水里能溶解吗?
小苏打简介
食用小苏打NaHCO₃。 性状:白色粉末或单斜晶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咸、易溶于 水,水溶液呈微碱性。受热易分解。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 约在50℃开始失去二氧化碳,在100℃ 全部变为碳酸钠。25℃ 时溶于10份水,约18℃时溶于12份水,不溶于乙醇。 储存:干燥,避光,密封保存。 用途:分析试剂;有机合成;制药(治疗胃酸过多);发酵 剂(焙制糕点);灭火剂(泡沫或干粉)。
课题引入小明同学做实验时不小心把一勺食盐洒在了一堆沙子里面你能帮他想办法快速把沙子中的食盐全部去除吗
第四单 水
14 把它们放到水里
课题引入
一、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同学做实验时,不小心把一勺食盐洒在 了一堆沙子里面,你能帮他想办法快速把沙 子中的食盐全部去除吗?

0929二年级把它们放进水里(一)-3学习任务单

0929二年级把它们放进水里(一)-3学习任务单
观察白砂糖、酸梅晶、沙子和木屑。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把白砂糖、酸梅晶、沙子和木屑分别放入水中并轻轻搅拌,观察变化现象。
【学习任务二】
把食用油放入水中并轻轻搅拌,观察现象,判断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找出依据。
推荐的学习资源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2KXRJ006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把它们放进水里(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科学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
科学态度:
1.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乐趣。
2.乐于观察、能够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实,感受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前学习任务

小学科学5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

小学科学5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

小学科学5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漂浮与沉没字数:2069字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漂浮与沉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关系,并能够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漂浮或沉没条件。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一、实验目标: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漂浮和沉没的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推理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球、光木块、带铅芯的铅笔、铁钉、测量容器、水;2.实验工具:天平、计时器。

三、实验步骤:1.将测量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使其充满至容器的3/4。

2.分别准备玻璃球、光木块、带铅芯的铅笔和铁钉,并称量每个物体的质量。

3.记录每个物体在水中的行为(漂浮或沉没)并观察物体的状态。

4.重复实验2-3次,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玻璃球:玻璃球在水中漂浮,且只浸没一小部分。

可以得出结论:玻璃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光木块:光木块在水中漂浮,且只浸没一小部分。

可以得出结论:光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带铅芯的铅笔:带铅芯的铅笔在水中下沉,且全部浸没。

可以得出结论:带铅芯的铅笔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4.铁钉:铁钉在水中下沉,且全部浸没。

可以得出结论:铁钉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五、实验总结与思考:1.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物体在水中漂浮或沉没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到水底。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光木块和玻璃球都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尽管光木块质量较大,但因为它的体积较大,密度相对较小,所以能够漂浮。

这表明物体的密度与质量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关,体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6
7
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动手实验。
写一写
9
做一做
想一想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溶解现象吗?
请把“科学”带回家
在不能继续溶解的盐水里放一根 筷子,第二天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 呢?
15
谢谢观看 !
2020/9/4
1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18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 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 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 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 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 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 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 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 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7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 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 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学情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技活动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 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 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 究的活动方式。 四、实施措施 有的活动就是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尝试研究性学习。 要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错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师的答案,不是背书本上的结论。 五、课时安排与实施策略: 每周一课时,便于师生都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便于开展活动时进行资源共享。
二年级科学上册
认一认
烧杯
勺子
盘子
2
认一
3
看一看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
食盐
白砂糖 沙子
食用油
酸梅晶
4
说一说
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呢?
01 盘子中的物质要与烧杯上的名称对应。 02 1名学生负责1种物质的实验操作。 03 注意轻拿轻放,不能“偷吃”哦! 04 将实验结果汇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填写实验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