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骨质疏松症(我国50岁以上人群)
4
.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
骨质疏松性骨折
流行病学
5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病率
流行病学
1.61倍
2.76倍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长期
6
.
骨质疏松症整体诊疗率低
流行病学
活动
特点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
2017版与2008版指南关于“骨折特点”更新对比
骨折特点
2017年
2008年
1
骨松性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 1. 同左
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2
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 2.同左第4点
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3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3. 同左第5点
.
目录
定义
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
• 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 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 病
• 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 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 量(与2008版相比,简化 概念)
骨质疏松性 骨折1
• 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是指 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 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 折外力2”而发生的骨折,亦 称“脆性骨折” (与2008版 相比,明确概念)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三附属医院 附属骨伤科医院
骨质疏松性骨折 诊断与治疗
主讲人:吴春飞
.
1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
目录
2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2. 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5.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药物治疗

• 该部位是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 ,一旦遭受外力,容易发生骨折。
• 在中老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 加,逐步上升其与高龄及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 相关。
• 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多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 )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钉板系统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 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 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 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 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 疾病。
WHO: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 低骨量 正常骨量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
『骨质疏松症』危害:
➢ 骨折后行动不便
有一半的病人会因股骨骨折而导致行动不便, 需要别人照顾。
➢ 脊椎疼痛及变形
驼背除令外形不美外, 还会妨碍肺部扩张, 加速肺功能衰退。
• 死亡!!!
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妇女绝经过早 遗传因素 体形瘦小 钙质不足 缺乏运动 吸烟、酗酒
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 行术
髋部骨折
•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致畸、 致残率高,康复过程慢,病死率高,常并 发其它内脏器官或系统疾病。
• 卧床制动后加速骨质疏松。 • 骨折前就卧床的患者及情况差的患者不建
议手术。 • 手术包括: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
股骨颈骨折
• 老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 率高,若移位不明显,经牵引复位后可采 用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若内固定疗效 不确切,可考虑关节置换。对于高龄老年 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该把股骨头置换 作为首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 及时了解其病情变化和 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 导和帮助。
信任建立
通过专业、耐心、细致 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 任和尊重,提高患者对 治疗的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 的治疗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生活照顾,共同 促进患者康复。
THANKS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日照、规律运 动等,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骨密度检查意识提升
强调骨密度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鼓励患者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X线平片是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依据,可显示骨折线、 骨皮质断裂和骨小梁紊乱等征象。此外,骨密度测定、CT、 MRI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02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骨折风险预测模型
1 2
3
FRAX模型
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股骨颈骨密度,预测10年内髋部骨折及 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CT及MRI检查
CT检查
对于复杂或细微的骨折,CT检查能够 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包括骨折的 三维形态、碎片移位情况等。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结合CT和MRI的优势,采用多模态影 像融合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骨质 疏松性骨折。
MRI检查
MRI对于软组织损伤和骨髓水肿等病 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全面评 估骨折及其并发症情况。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罗先正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随着杜会入口老年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
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由于畸形、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可使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萌发自杀意念。
骨折多发生在T。
与L。
之间,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提示全身骨微结构的退变。
骨强度的下降,新的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5%~50%。
因此,能否减少新的椎体骨折发争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评定标准。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骨折后第一年的病死率为20%,1/3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护理,不足1/3的患者能恢复剑骨折前的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进展1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iN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常规X线摄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我国多数医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骨质疏松骨折诊断治疗

02
运动强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
03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04
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做好拉伸,避免运动损伤
谢谢
05
骨擦音:骨折部 位出现骨擦音,
活动时可听到
06
骨擦感:骨折部 位出现骨擦感, 触摸时可感觉到
07
压痛:骨折部位 出现压痛,按压
时疼痛加重
08
反常活动:骨折 部位出现反常活 动,与正常活动
方式不符
骨质疏松检查
01
骨密度检测:通过X线、CT等影像学
检查,了解骨质疏松程度
02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通过血液检查,
4 复训练,帮助恢 复关节功能和肌 肉力量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骨折严重、骨 折愈合、骨 折畸形愈合等
手术方法:内 固定、外固定、 关节置换等
手术风险:感 染、出血、神 经损伤等
术后康复:功 能锻炼、药物 治疗、康复理 疗等
康复治疗
康复目标: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方法:物理治疗、运动疗法、 药物治疗等
0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全套、骨密度检 测等,了解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原因
2
骨质疏松骨折治 疗
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减少
1 骨折部位的活动, 避免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使用
2 抗骨质疏松药物, 如钙剂、维生素 D等
物理治疗:使用
3 理疗设备,如红 外线、热敷等, 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训练:在医 生指导下进行康
康复过程:根据骨折愈合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注意事项:避免过度运动, 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定期复查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识别和管理

700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骨折
600
599
533
560
500
483 436
400
300
269
377 317
200
128
150
179
210
234
281
301
26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0
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一项最新的关于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旨在预测2010年-2050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骨折的时间-累积死亡率曲线
80%
脊柱 髋部
肩部
前臂
60%
发生椎体骨折的老年人年死亡率
累积死亡率(%)
40%
28% 72%
20%
0%
1年死亡率
0
1
2
3
4
5
一项瑞士研究,2847例发生低能量性椎时骨间、(年髋)部、肩部和前臂骨折的患者被纳入研究,研究旨在评估患者骨折后的死亡情况
5年死亡率
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现状堪忧
就诊率低
• 发生隐匿, 约半数患者无明显背痛症状11
诊治率过低
• 23% 脆性骨折患者的骨质疏松得到评估和治疗7 • OVCFs 发生后1年内只有 28.8%的患者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7
漏诊率高 • 60 岁以上人群胸片检查时椎体骨折的漏诊比例高达 45%7
OVCFs: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其程度判定的首选方法12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程度的诊断标准4
椎体骨折形态类型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桡骨髋骨远端骨折及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和康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本文整理相关检查、诊断与治疗注意事项,并分别讲述了各种常见脆性骨折诊治。
概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 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椎体压缩骨折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再骨折发生的风险高。
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治疗复杂临床表现1、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特有的表现。
2、身高变矮、驼背骨质疏松老人,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较早出现骨量减少,发生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3、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1、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2、CT 平扫 + 三维: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还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新)

现在是34页\一共有39页\编辑于星期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他治疗
抗骨质疏松治疗
药物治疗用药注意事项: 应选用基础药物
依据骨转换类型决定选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
用药前应参照药物说明书,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处理。或更换不同药物
手术治疗: 1. 有移位骨折,早期手术。包括张力带、拉力螺钉、经皮克氏钉、锁定接骨板固定、髓内钉固定等 2.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高龄、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肱骨头骨折患者
• 术后肩关节应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现在是29页\一共有39页\编辑于星期二
主要内容
骨质疏松性骨折概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和鉴别诊断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特点及治疗
概述
现在是3页\一共有39页\编辑于星期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及治疗难点
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再发骨折达20%
现在是33页\一共有39页\编辑于星期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他治疗
抗骨质疏松治疗
药物治疗: 活性维生素D: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及1a羟化酶缺乏者,应补充活性的维生素D,注
意监测血钙与尿钙
抗骨吸收药:双磷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孕激素替代治疗等
促骨形成药:PTH片段 双向作用机制药物:活性的维生素D、维生素K2等
髋关节置换:用于移位或不稳定型骨折
现在是27页\一共有39页\编辑于星期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常见骨折治疗
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内固定方法
髓外固定: 锁定钢板
DHS
髓内固定:Gamma钉、PFN、PFNA
常见骨折治疗
A2.3 外侧壁存在,内侧壁可完成较好的支撑经过 适当的加压和滑动后骨折稳定,骨折愈合
常见骨折治疗
诊断
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 DXA测量值
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DXA测量骨密度的部位:中轴骨(临床常用L1~L4及髋部) 四肢骨(如足跟及腕部)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只能作为筛查指标
WHO 推荐骨密度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分级 正常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SD:标准偏差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性极大
1
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 主要原因之一
2
造成沉重的 家庭和社会负担
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
骨质疏松性骨折医疗费用
2000 医疗费用(亿元) 1500 1000 500 0 2015年 2035年 2050年
20% 50%
死于各种并发症
1320 720
1630
致残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松性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骨骼疾病
2013年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 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1.0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易发生再发骨折
90 80
髋部骨折一年内生活质量
80
0.8
再发骨折发生率
患者比例%
0.6
椎体 骨折 手腕/前臂 骨折 髋部骨折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桡骨远端骨折 多为粉碎性骨折 愈合后残留畸形& 疼痛
肱骨近端骨折 • 因骨质条件欠佳 而常导致复位和 固定困难 • 肱骨头坏死、肩 关节脱位/半脱 位, • • • X线 CT MRI
诊断
• 临床表现:骨折局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 部疼痛、身高缩短、 可确诊 驼背、脊柱变形 • 影像学检查:MRI 和ECT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WHO标准差诊断法 T值≥-1. 0SD -2. 5SD < T值 < -1. 0SD T值 ≤ -2. 5SD T值 ≤ -2. 5SD,并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
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实验室检查
基本 检查项目
选择性 检查项目
再骨折预防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
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抗骨松治疗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 •治疗强调个体化,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具体治疗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状况而定,权衡手术/非手 术利弊,做出合理选择 •多见于老年人,整复固定应以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 为目的 •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着重于 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
目录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2. 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
目录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5.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同时应用了骨水泥加内侧有支撑,外侧壁虽然 有骨折,但是应用了外侧壁保护钢板 强技术注入了股骨头内部 增加了稳定,避免了切出和钻凿
常见骨折治疗
第四代PFNA
常见骨折治疗
专家给出了推荐的适应症意见
1.骨质疏松严重患者! 2.年龄>80岁 3.复杂粉碎骨折(内外侧缺失等) 4.当你出现复位不良时,预防失败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 4. 同左第2点 复位困难 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 5. 同左第3点 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多见于老年人,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 性与风险性 -6. 同左 7. 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 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 量和寿命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
2017版与2008版指南“药物治疗”更新对比 更新点 2017年 2008年
1.
抗骨质疏松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分为5 大类,且增加维生素K2和中药,去掉 锶盐
新增:干预治疗原则(8点) 新增:干预对骨折愈合和内植物影响 新增:干预注意事项
未分类
2. 3. 4.
骨折后抗骨质疏松用药建 议 无 无
• 在CT设备上,应用已知密度的体模和相应 测量分析软件测量骨密度的方法。 • 用于骨质疏松药物疗效观察
DXA检测骨密度
01 03
02 04
定量CT
外周骨定量CT
定量超声
• 评估绝经后妇女髋部骨折的风险 • 因目前无诊断标准,尚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的诊 断及临床药物疗效判断
• 用于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筛查和骨质疏松性骨 折的风险评估 • 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药物疗效判断
25% 20% 患病率 15% 10% 5% 0%
骨质疏松症(我国50岁以上人群)
14.4%
20.7%
男性
女性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
骨质疏松性骨折
40% 35% 30%
36.6%
患病率
25%
20%
15% 10% 5% 0%
15.0%
50岁
80岁以上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病率
250 200 患病人数/10万 150 229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定义
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
• 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 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 病 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 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 量(与2008版相比,简化 概念)
骨质疏松性 骨折1
• 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是指 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 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 折外力2”而发生的骨折,亦 称“脆性骨折” (与2008版 相比,明确概念) 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 鉴别骨折是否 愈合 • 判断疼痛责任 椎 • 发现隐匿性骨 折 对鉴别诊断具有 重要意义
全身骨扫描, 适用于: • 无法行MRI 检查 • 排除肿瘤骨 转移等
诊断
常用骨密度及骨测量方法
• 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用于骨 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药物疗效 评估 • 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 • 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 腰椎和股骨近端
骨转换 生化标志物
• • • • •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血钙 血磷 碱性磷酸酶等
•
• •
血沉、性腺激素、25OHD、 1,25(OH)2D、甲状旁腺激 素、24小时尿钙和磷、甲状 腺功能、皮质醇、血气分析 血尿轻链、肿瘤标志物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 刺或骨活检等
IOF推荐: • Ⅰ型骨胶原氨基末端 肽(P1NP) • 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S⁃CTX)
0.4
40 30 20
0.2
0 0 6 12 18 24 30 36 42 48 骨折后时间(月) 54 60
死亡
终身残疾
无法独立 行走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2. Curtis J,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2010 October ; 11(8): 584 –591.
2.76倍 1.61倍
83 129 80 1990-1992 2002-2006
100
50 0
男性
女性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长期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整体诊疗率低
• 我国骨质疏松症诊 疗率在地区间、城 乡间还存在显著差 异 • 整体诊治率均较低
• 即使患者发生了脆性 骨折(椎体骨折和髋 部骨折),骨质疏松 症的诊断率仅为2/3 左右 • 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 药物治疗者尚不足 1/4
• 病史 • 体检 • X线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常见骨折治疗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建议
几种常见骨折类型的治疗: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类型 治疗
脊柱骨折 • 非手术治疗: 卧床、支具 • 手术治疗: PVP、PKP • 开放手术治疗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常见骨折诊断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诊断
常见骨折类型:脊柱、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
类型 特点
脊柱骨折 骨折中最为常见 • •
髋部骨折 包括股骨颈、股骨 转子间骨折 最严重、致畸、致 残、病死率高、恢 复缓慢 • •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三附属医院 附属骨伤科医院
骨质疏松性骨折 诊断与治疗
主讲人:吴春飞
目录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 2. 流行病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
目录
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5. 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