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件】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石钟山记2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ppt课件

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 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 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究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究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究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究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石钟山记》共63页PPT

END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石钟山记》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石钟山记》PPT课件

为主题。比较阅读苏轼和陆游的诗作,可以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主
题和情感表达。
03
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将领,他的作品以表现民族气节和
忠贞精神为主题。比较阅读苏轼和文天祥的诗作,可以领略两位诗人不
同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石钟山记》所描述的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 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名山。挖掘石钟山的地域文化 特色,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
宋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时期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 南宋时期则以陆游、文天祥等为代表。
宋代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追求自然、清新、豪放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关 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苏轼在宋代文坛地位评述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 文等多种体裁,作品风格豪放、 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疑问1
文章中提到的某些历史典 故和文化背景不太熟悉, 希望能得到更详细的解释 。
疑问2
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 和难懂的句子,希望能得 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疑问3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 一些可能存在的文本错误 或矛盾之处,希望能得到 确认和解答。
创新思维训练
训练1
尝试以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来解读 《石钟山记》,例如从地理学、 历史学、文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就。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 位,他的文学创作对于后世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相关作家作品比较阅读
01
辛弃疾
辛弃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与苏轼的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内容
课件结构清晰,按照引言、主体内容、结论等部分进行组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结构
课件突出重点,对石钟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针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重点与难点
02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
石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06
CHAPTER
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
最佳旅游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石钟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此时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住宿推荐
山周边有众多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和家庭旅馆供游客选择,其中推荐几家性价比较高的酒店。
餐饮推荐
石钟山周边的餐厅以当地特色菜为主,口味独特,值得一试。同时,山上也有一些小吃摊点和茶馆,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和休闲聊天。
湖泊映衬
历史悠久
石钟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地,留下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
文化底蕴深厚
石钟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名人遗迹众多
石钟山上有许多名人遗迹,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碑刻、彭玉麟的梅花石刻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03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目录
引言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石钟山主要景点介绍石钟山历史文化内涵石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引言
石钟山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遗产,其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件结构清晰,按照引言、主体内容、结论等部分进行组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结构
课件突出重点,对石钟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针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重点与难点
02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
石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06
CHAPTER
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
最佳旅游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石钟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此时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住宿推荐
山周边有众多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和家庭旅馆供游客选择,其中推荐几家性价比较高的酒店。
餐饮推荐
石钟山周边的餐厅以当地特色菜为主,口味独特,值得一试。同时,山上也有一些小吃摊点和茶馆,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和休闲聊天。
湖泊映衬
历史悠久
石钟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地,留下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
文化底蕴深厚
石钟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名人遗迹众多
石钟山上有许多名人遗迹,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碑刻、彭玉麟的梅花石刻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03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目录
引言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石钟山主要景点介绍石钟山历史文化内涵石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引言
石钟山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遗产,其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石钟山记》PPT课件

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 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
4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问题一:本文哪一句表达了主旨,请说明理由。
2021
19
主旨句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理由: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
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 么? 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
思考: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 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 察
时间
疑
元丰三年 六月丁丑日夜
人物
苏轼 苏迈
工具 小舟
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笑 — 心动 重点描写对象:
—笑
人声
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 栖鹘磔磔声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声 若老人咳且笑声 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文人骚客和石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 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 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 宝钟寺修持多年, 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 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 辙、黄庭坚、陆 游、朱熹、文天祥、王守 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撰文,以记胜抒 怀。
其他:望远镜、相机、毛巾、防寒衣物等。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 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
4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问题一:本文哪一句表达了主旨,请说明理由。
2021
19
主旨句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理由: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
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 么? 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
思考: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 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 察
时间
疑
元丰三年 六月丁丑日夜
人物
苏轼 苏迈
工具 小舟
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笑 — 心动 重点描写对象:
—笑
人声
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 栖鹘磔磔声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声 若老人咳且笑声 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文人骚客和石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 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 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 宝钟寺修持多年, 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 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 辙、黄庭坚、陆 游、朱熹、文天祥、王守 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撰文,以记胜抒 怀。
其他:望远镜、相机、毛巾、防寒衣物等。
《石钟山记》ppt课件

补充
3、地理位置独特:石钟山傲然屹立于长江 之岸,鄱阳湖之滨,不仅风景雄奇秀丽,而且自 古即为军事要塞,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 号称“江湖锁钥”。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石钟山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 也是江西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北宋大文学家苏 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 与石钟山相得益彰。此外,石钟山的古建筑与石 碑、石刻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综上所述,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的思考和感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 的智慧和情怀,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他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不断 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研读文本
活动三、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从多棱镜的角度探讨《石钟山记》中可能折射出的不同意义。
研读文本
活动二、多角度解读课文。 1、从自然风光的角度解读:苏轼是如何描绘石钟山的自然美景的?他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如“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
这些拟声词不仅使得石钟山的声音更加逼真,而且韵律和谐,让人如临 其境,如闻其声。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整体与细节的描绘、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衬 静的手法以及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美景,使得读 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古代对官员或学者的统称,与现代的概念有所不同。 绝壁:陡峭的山崖,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形象不太熟悉。
研读文本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标出不懂的词句。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彭蠡:古代对鄱阳湖的称呼,学生可能对这个古称不太熟悉。 焉: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或助词,这里表示“在那里”。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判断句:
所在皆是也
或曰此鹳鹤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比较异同
课文 项目
结构
《游褒禅山记》
先记游,后议论
《石钟山记》
议论—记游—议论
记游 扼要概括
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议论 深入阐释,充分 不加阐释
论说
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 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事实上, 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 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 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 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本文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 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 一体,是两文的相同之处。它们与 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 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 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 游来说明事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丽塔·科尔韦尔说,上述科 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她 说:“一个重要因素,是鼓励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 设提出挑战。”
实事求是,反对臆断,重视考察
研习、思考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所 郦 元 ——言之不详
以 不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传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品味、探讨
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 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 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对待 任何事物,都应该“耳闻目见”,实 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 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 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研习、思考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0课《石钟山记》ppt课件1

②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 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观察的角度:由 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 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 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 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此外,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焉”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 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代词,相当于“之”。 • 例句: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 例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例句: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
惜焉。
• 像你这样不走时运的人,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 人都会同情爱惜你
士大夫:读书做官的人 终:终究 泊:停船 莫:没有谁
译文:(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 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 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所以:……的原因
译文:(至于那些)渔人(和)船工,即使知道 (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述、记载。这(就是) 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朗读第一段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 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郦
道 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焉”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 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代词,相当于“之”。 • 例句: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 例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例句: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
惜焉。
• 像你这样不走时运的人,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 人都会同情爱惜你
士大夫:读书做官的人 终:终究 泊:停船 莫:没有谁
译文:(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 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 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所以:……的原因
译文:(至于那些)渔人(和)船工,即使知道 (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述、记载。这(就是) 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朗读第一段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 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郦
道 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 先记游,后议论
《石钟山记》 议论——记游——议论
记游 记叙为主
记叙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 特点
运用多种修辞,状形、
概括叙写,简要明白。摹声、绘态,生动形象。
议论 深入阐释,充分论说 不加阐释
相同点:通过记游来说理,叙议结合。
游因——质疑 游历——解疑
梳理与归纳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返回
写作背景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又被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其长子苏 迈将赴任德兴尉,苏轼从水路绕道江西, 送苏迈到湖口。六月到达,父子同游石 钟山,为此文。
返回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 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 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 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 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夜游见闻 肯定命名
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
下节内容预告
• 一、检查背诵《石钟山记》 • 二、新授:《荷塘月色》本文思路源自疑---探---叹返回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各有什么说法?作者是如何质疑
A.作者交代了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 方式和具体过程。
B.文中的三次“笑”情景不同,含义也各 不同。
C.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月夜石钟山阴森森的 景象,表现了登山的艰难。
D.作者通过与苏迈的谈话,表达了对石钟 山得名缘由的看法。
拓展:比较阅读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石钟山记》
比较异同
课文 项目 结构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 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 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 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 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 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 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 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 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 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返回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幼年承受家教,深受父 亲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 祐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 欧阳修赏识。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着 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唐宋八大家”、 “苏辛”、“苏黄”。著有《东坡七集》 等。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 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 不传也;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 为得其实。
返回
石钟山简介
•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 湖口。有上下两座山,南为上钟山,北 为下钟山。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 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 江处,交通方便,波光山色,风景幽美, 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你还记得吗?
《赠刘景文》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选入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苏轼的诗文
第一册:《石钟山记》 第二册:《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册:《赤壁赋》
课内练习之高考链接
(山东省2009年对口高职招生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2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古之人不余欺也。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小船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观察
C.至莫夜月明
通 “暮” ,晚上
D.或曰此鹳鹤也 有的人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代指苏迈 B.徐而察之 表示修饰 C.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表示原因 D.不知其浅深 代指微波 21.下列句子,句式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而大声发于水上 余犹记周公之被逮 B.磔磔云霄间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欲呼张良与俱
去
2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由来有怎样的看法?
• 表现出亲身探访的艰难,为下文批评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埋下伏笔。
•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
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
相应,如乐作焉。
返回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由 来后悟出什么道理?他认为人们 不能准确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 事不目见耳闻,有而哪臆断些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 一、知识、能力目标 •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 2、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 • 3、理清课文思路和结构,体会文章融记
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
生树立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的精神。 • 三、过程、方法目标 • 1、运用“读、译、思、练”四步学习法,
的?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 之矣。
•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返哉回?
第二段描写石钟山绝壁下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
夯实学生文言文基础;
预习效果展示
• 关于石钟山 • 作家作品 • 写作背景 • 读读译译 • 我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 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
看法?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 第2段描写月夜石钟山绝壁下的情景有什么
作用?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有怎样的看 法? •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 什么道理?他认为人们不能准确了解石钟 山得名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