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常见事故原因分析
分析危险化学品事故原因及其改进措施

分析危险化学品事故原因及其改进措施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在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危险化学品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
这类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原因之一是管理不善。
许多企业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处理方面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
例如,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域,导致危险化学品与其他物质混合,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一些企业没有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定,缺乏对事故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
其次,人为失误也是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危险化学品的操作和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操作人员可能因疏忽大意或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引发事故。
此外,一些企业在培训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安全培训和监督,导致操作人员不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操作规程,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设备故障也是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在设备购置和维护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设备老化、损坏或不合格,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一些企业在设备操作和维修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设备故障隐患,进一步加剧了事故的可能性。
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企业应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和处理制度,确保危险化学品与其他物质隔离,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企业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对事故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
其次,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也是关键。
企业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危险化学品性质和操作规程的了解,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此外,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减少人为失误引发事故的可能性。
最后,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1.辽宁葫芦岛辽宁先达农业科学有限公司“2·11”爆炸事故2020年2月11日19时50分左右,位于辽宁葫芦岛经济开发区的辽宁先达农业科学有限公司烯草酮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万元。
发生原因是,烯草酮工段操作人员未对物料进行复核确认、错误地将丙酰三酮加入到氯代胺储罐内,导致丙酰三酮和氯代胺在储罐内发生反应,放热并积累热量,物料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物料分解、爆炸。
主要教训:辽宁先达农业科学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规范,生产异常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烯草酮车间管理人员职责划分不清。
2.内蒙古鄂尔多斯华冶煤焦化有限公司“4·30”火灾事故2020年4月30日8时30分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华冶煤焦化有限公司化产回收车间冷鼓工段2#电捕焦油器发生燃爆事故,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43.7万元。
发生原因是,作业人员违反安全作业规定,在2#电捕焦油器顶部进行作业时,未有效切断煤气来源,导致煤气漏入2#电捕焦油器内部,与空气形成易燃易爆混合气体,作业过程中产生明火,发生燃爆。
主要教训:华冶煤焦化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对煤气设备组织检维修前未制定检维修方案,未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未办理特殊作业审批手续;检维修工作安排不合理,形成交叉作业;监测报警设施不完好,不能正常使用;安全培训教育不深入,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
3.湖北仙桃蓝化有机硅有限公司“8·3”闪爆事故2020年8月3日17时39分左右,湖北省仙桃市蓝化有机硅有限公司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
发生爆炸的装置未经正规设计,违法私自组织建设开工,在试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
据初步调查,发生原因是,操作工在清理分层塔内积液时,没有彻底将分层塔底部丁酮肟盐酸盐排放至萃取工序,导致大量丁酮肟盐酸盐随上层清液进入产品中和工序,进入1#静置槽继续反应,反应热量在静置槽中累积,静置槽没有温度监测及降温措施,丁酮肟盐酸盐发生分解爆炸。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大全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大全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在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爆炸、火灾、泄露等事故。
这些事故不仅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了严重伤害,也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起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
1.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件天津港危险化学品仓库在2024年8月发生了一起严重爆炸事故,造成17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这起事故的起因是仓库管理不规范,存储大量违规进口的危险化学品,并未进行充分的安全检查和储存措施。
同时,港口当地政府监管不力,对危险化学品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了这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2. 美国Bhopal化工厂泄漏事件1984年12月,印度Bhopal市的一家化工厂发生了致命的气体泄漏事故,导致数千人死亡和成千上万人受伤。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严重的化学品事故之一、事故的起因是化工厂不当操作和缺乏安全设备,导致甲醛和异氰酸甲酯等危险物质泄漏。
此外,厂方对泄漏事故上报和紧急响应不及时,加剧了事故的严重程度。
3.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系统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成员来自Aum Shinrikyo新興宗教组织。
他们在地铁中同时释放了沙林毒气,导致12人死亡和上千人受伤。
沙林是一种神经毒剂,对人体具有极高的毒性。
这次事件揭示了国内恐怖主义和化学武器的威胁,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些事故案例揭示了危险化学品事故的起因和影响。
首先,不合规操作和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许多事故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使用不合格设备或仓库管理不善而导致的。
其次,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制度使得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此外,恐怖主义和化学武器的威胁也需要引起全球的高度警惕。
为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行业的监管和安全管理。
厂家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确保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遵循规范操作和使用合格设备。
危险化学品储存事故原因分析

危险化学品储存事故原因分析
危险化学品是指那些在受热、摩擦、震动、撞击、接触火源、日
光曝晒、遇水受潮、当接触空气和具有冲突特性的物体时,会引起燃烧、爆炸、腐蚀、灼伤、中毒等危害性事故的化学物品。
它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在储存中如果保管不善,极易引起燃烧、爆炸,酿成灾祸。
引起灾祸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明火时燃烧、爆炸事故。
二、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放而引起事故。
将互相抵触的物品混存、混放,就易引起化学反应,引发事故。
混合储存的主要原因是保管人
缺乏安全知识;危险物品无安全说明;储存场地太小等等。
三、违反操作规程。
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造成灾害和事故的
最常见原因。
如违反装卸、搬运规定,在库房内进行改装、分装等作业;在库房内动火、动焊、切割等,都极易引发事故。
四、受热、受潮或接触空气导致事故发生。
这主要是由保管人员
疏忽大意,无法完全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性能,没能及时妥善地保管好、做好防护措施而造成的。
如没有做好隔热、降温措施,仓库漏雨,物
品的容器或包装损坏、渗漏未及时处理等。
五、储存期过长,产品变质。
一些危险化学品长期未使用,又不
及时处理,储存期过长,导致变质而引发事故。
六、雷击原因。
危险化学品仓库缺乏防雷设施或设施较差,遭雷
击而起火爆炸。
七、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堆放不符合要求,而导致灾祸发生。
八、仓库建筑不符合安全要求,造成事故。
由于库房建筑不符合
安全要求,没有通风、隔热、防水、防晒等措施,达不到安全储存要求,一旦遇到合适条件,极易引发灾祸。
2023年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操作工反思

2023年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操作工反思一、案件概述1.1 事故背景2023年某化工企业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该企业生产的化学品是一种高度腐蚀性的物质,事故发生在生产车间。
据初步调查,事故原因是操作工在操作过程中未能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化学品泄漏,引发爆炸并造成严重后果。
1.2 事故影响此次事故导致了多人逝去、伤残,另外环境污染严重,损失巨大。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压力,也给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带来了严重的法律及经济上的问题。
二、事故原因分析2.1 安全制度不健全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安全制度不够完善,相关人员对安全规定的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相关的安全培训,从而导致了操作人员对于化学品操作的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强。
2.2 操作工作作风不严谨操作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未戴防护装备、操作疏忽大意等,这些都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2.3 缺乏事故应急预案在事故发生后,该企业缺乏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导致了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和后果扩大。
三、操作工反思3.1 安全意识不强在此次事故中,操作工的安全意识明显不够强,未能将安全放在首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操作工应该明白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操作都要以安全为前提。
3.2 对安全规定的漠视在日常工作中,操作工对于安全规定的漠视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操作工认为戴防护装备等只是多此一举的规定,未能真正理解安全规定的重要性。
3.3 规范操作行为操作工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步骤,尤其是在操作危险化学品时,更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不能大意马虎。
3.4 加强安全培训企业应该加强对操作工的安全培训,让操作工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四、预防措施4.1 完善安全制度企业应该完善安全制度,将安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教训与防范措施

• 对社会的影响: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和企业声誉 • 社会恐慌: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周围居民和企业对化学品产生恐惧,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 影响稳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 • 影响声誉: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教 训与防范措施
01
危险化学品事故概述及案例分析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定义与分类
• 定义: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 使用等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事故
•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性,对人体、 环境、设备设施具有危害的化学物质
03
危险化学品事故教训总结
加强员工培训与教育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对危险化 学品安全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 安全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 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水平 • 应急演练: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 提高员工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能力
提高员工操作技能:通过培训,提高员 工的操作技能,避免操作失误,引发事
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 管理制度制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 管理制度实施:加强对员工操作行为 的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 安全管理机构:设立安全管理组织, 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领导 • 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规范员工操作行为,确保安全生产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与预防概述

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与预防概述引言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会对人员、环境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本文将分析一些常见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并提出预防措施的概述。
事故案例分析案例一:甲醇泄漏事故该案例发生在一家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中。
由于操作人员未正确操作阀门,导致甲醇储罐泄漏。
甲醇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后很快蒸发形成可燃气体,造成了火灾和爆炸。
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泄漏,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 缺乏正确的操作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 储罐检查不及时导致泄漏未能及时发现。
- 安全设备未经常检修,无法及时阻止泄漏事故发生。
案例二:危化品运输事故该案例发生在一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卡车上。
在行驶途中,由于路面不平,卡车发生侧翻,导致危险化学品泄漏。
泄漏的危险化学品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产生了有毒气体,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
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导致危险化学品泄漏,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
- 缺乏适当的路面维护,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 缺乏紧急救援预案,无法及时应对事故情况。
预防措施概述基于以上事故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普遍认识,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概述:1.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2.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安装并定期维护各种安全设备,如泄漏报警器、防爆设备等。
–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毒面具等。
–建立防护措施,如安全隔离区域、防护墙壁等。
3.规范化操作和安全检查–建立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并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设备维护,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处理。
–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提高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危险品运输中的常见事故案例分析

危险品运输中的常见事故案例分析危险品运输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分析一些危险品运输中常见的事故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以提醒相关从业人员注意安全,避免悲剧的发生。
事故案例一:化学品泄露引发火灾某公司运输一批化学品时,由于包装不当导致泄露,进而引发火灾事故。
起初,驾驶员没有意识到泄露情况,直到气味逐渐浓烈时才发现问题。
由于事发地点距离人员密集区域较近,火势迅速蔓延,造成多人伤亡和公司巨额财产损失。
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包装不当和驾驶员缺乏对化学品泄露的敏感度。
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企业应加强对危险品包装的质量控制,确保包装的密封性和耐火性。
同时,驾驶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对危险品泄露的察觉能力,及时采取措施遏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事故案例二:运输车辆碰撞引发爆炸一辆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与其他车辆相撞,随后发生爆炸事故。
造成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交通事故,然而爆炸的后果却是由于车辆上的危险品引发的。
这一案例中,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危险品不符合运输标准,如运输车辆没有按照规定贴上警示标志,未采取足够的防火措施等。
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企业和驾驶员需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运输车辆符合安全要求,并及时检查和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
事故案例三:事故后急救措施不当在某次危险品运输事故中,车辆发生侧翻导致化学品泄露。
尽管此案例中幸好没有发生火灾或爆炸,但有多名工作人员因吸入有害气体而受伤。
该事故的原因在于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未能及时、正确进行急救措施。
在危险品运输事故发生后,尽快远离事故现场,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同时,第一时间联系急救人员寻求帮助,并告知事故性质以便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此外,企业还应该指定专门的急救人员并提供培训,以便能够及时应对事故并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结论危险品运输中的事故时有发生,但通过及时的学习和总结事故案例,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类似的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化学品常见事故原因分析
从事故案例来看,化工企业常见事故与其他行业企业常见事故在事故原因上没有显著的差别和根本的不同。
(一)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两个方面。
1.直接原因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
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
其中,违章作业、维护不周、操作失误这三个原因,又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化工企业塔槽釜爆炸事故的统计,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见表1—1)。
表1—11979—1988年全国重大塔槽釜爆炸事故原因统计
爆炸原因件数百分比(%)
设计不合理23.6
设备制造缺陷59.1
腐蚀23.6
操作失误916.4
维护不周1221.8
违章作业1120.0
超压过热712.7
流体倒流35.5
其他47.3
总计55100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工企业生产的这些特点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强化。
因此,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和其他相关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二、在化工企业塔槽釜爆炸事故中,违章作业、维护不周、操作失误又有不同的具体情况。
1)违章作业
违章作业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未对设备进行置换或置换不彻底就试车或打开人孔进行焊接检修,空气进入塔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爆炸。
由此发生爆炸事故的次数最多。
②用可燃性气体(如合成系统的精炼气、碳化系统的变换气)补压、试压、试漏。
③未作动火分析、动火处理(如未加盲板将检修设备与生产系统进行隔离,或盲板质量差,或采用石棉板做盲板),未办理动火证就动火作业。
④带压紧固设备的阀门和法兰的螺栓。
⑤盲目追求产量,超压、超负荷运行。
⑥擅自放低贮槽液位,使水封不起作用或因岗位间没有很好配合,造成压缩机、泵抽负,使空气进入设备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⑦设备运行中离岗,没有及时发现设备内工艺参数的变化,致使系统过氧爆炸。
2)维护不周
维护不周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设备运行中,因仪表接管漏气、阀门密封不严等引起可燃性气体泄漏。
②未及时清理沉积物(如黄磷、磷泥、积炭),使管道堵塞,造成设备真空度上升,空气通过水封进入煤气管道和设备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或高温下引起积炭自燃爆炸。
③仪表装置失灵、损坏,如氢气自动放空装置损坏,空气进入;开车时造气炉煤气下行阀失灵,致使氧含量提高;缩合罐的真空管道上的止回阀失灵,部分水进入罐内引起激烈化学反应而爆炸,铜液液位计破裂而引爆。
④不凝性气体没有排出或排尽,导致超压爆炸。
⑤用环氧树脂作防腐剂,涂在设备上引起着火。
⑥设备长期贮存,温度过高引起自聚反应,或充装可燃性液化气体过满,高温下贮存和运输中气体受热膨胀,压力剧升而导致爆炸。
⑦油蒸气排放源向大气中排放的油蒸气积累以及失控,残留品的挥发,使油罐区周围形成易燃易爆体系,在油罐作业搅动时,使沉积的油气挥发,遇焊渣闪燃着火。
⑧存在点火源,主要指焊火、机动车尾气火花、静电消除装置失灵发生静电放电、雷击起火和其他点火源,如铁器相互碰撞、钉子鞋与路面摩擦产生的火星等。
3)操作失误
操作失误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设备置换清扫时,置换顺序错误。
②操作中错开阀门,或开关阀门不及时,或开关阀门顺序错误,致使设备憋压或气体曳流超压,引起物理爆炸。
③投料过快或加料不均匀引起温度剧增,或使设备内母液凝固。
④未及时排放冷凝水或操作不当,使设备操作带水超压。
⑤由操作原因引起的压缩机、泵抽负,使空气进入设备,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⑥过早地停泵停水,造成设备局部过热、烧熔、穿孔。
⑦投错物料,使其在回收工序中受热分解爆炸。
⑧错开油罐出口阀,导致冒顶外溢,遇明火爆炸。
2.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I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
(3)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事故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很清楚,有的事故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则很模糊。
大多数事故中,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只有一个,而有的事故其直接原因可能不限于一个。
一般来讲,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较多,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事故发生发展过程及责任
事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存在以下三个阶段:
1.前兆阶段
导致灾害和事故爆发的因素逐渐积累的阶段,就是前兆阶段。
任何伤亡事故都有前兆,只是在显露程度上有所区别。
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尽早发现和识别事故的前兆。
因为处于前兆阶段的事故最容易控制甚至予以消灭,所以企业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以期发现隐患,采取针对措施,从而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
2.爆发阶段
这一阶段只有一瞬间,事故往往以极快的速度和极高的强度发生。
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大多集中在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具有意外性和紧急性的特点,
3.持续阶段
即灾害和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仍然存在的阶段。
灾害和事故往往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持续阶段越长,所造成的危害越大树消除后果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例如伤亡事故的抢救、善后处理、事故现场清理以及恢复生产等都属于持续阶段。
故发生后,需要确定事故责任者。
事故责任者包括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直接责任者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的人:主要责任者是指造成不安全状态的人和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重要的责任;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为领导责任者,一般根据间接原因确定领导责任。
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
下述原因造成的事故,应首先追究领导者的责任:
(1)工人没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
(2)缺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
(3)安全措施、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体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
(4)设备严重失修或超负荷运转。
(5)对事故熟视无睹,不采取措施,或挪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致使重复发生同类事故。
(6)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下述原因造成的事故,应追究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责任:
(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玩忽职守。
(3)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
虽然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操作者身上,但事故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有多层次的间接原因,尤其是安全管理上的原因。
事故发生后,吸取事故教训,从安全管理上和企业领导者查找原因,对于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不能推卸责任,将责任完全归结于操作者,这样将不利于对事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