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是()A. 潇洒(xiāo sǎ)B. 炫目(xuàn mù)C. 惊愕(jīng è)D. 沉默(chén mò)答案:C解析:A项应为“潇洒(xiāo xiāo)”,B项应为“炫目(xuàn mù)”,D项应为“沉默(chén mò)”。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精美,色彩搭配得体,令人赏心悦目。

B.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C. 他在比赛中勇夺金牌,为国家争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D. 这篇论文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答案:B解析:A项中的“赏心悦目”应改为“令人赏心悦目”;C项中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应改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D项中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改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国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使读者受益匪浅。

D. 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成功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答案:C解析:A项中的“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应改为“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B项中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改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D项中的“成功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应改为“成功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B. 我国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展现出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 一、现代文阅读真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答案详解:1. 根据文段,文学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答案: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2. 文段中提到文艺界普遍认识到什么?- 答案: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3. 文段中提到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面临什么困难?- 答案: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 二、文言文阅读真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庶民去之,所以为人也;君子存之,所以为君子也。

恭俭,礼也;推辞,让也;无难非,敬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诲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以其辞。

是以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少欲则易足,多求则奢,少求则易足。

是以君子乐得其道,非忧其贫;忧其贫,非乐道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贫者士之常也,不得为贫者忧也。

”答案详解:4.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中的“去”是什么意思?- 答案:摒弃、丢弃。

高考试卷语文答案

高考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知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家乡的。

2. 答案:B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知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生动形象。

3. 答案:A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知作者的情感是热爱。

(二)简答题1. 答案:①作者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②作者通过对家乡人民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赞美;③作者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家乡历史的敬畏。

2. 答案:①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这句诗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简答题1.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荒凉景象比作鸟儿飞走,人迹罕至;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思念之情与明月相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2.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

三、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答案:在我心目中,英雄是一个充满正义、勇敢无畏的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线。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我心目中的英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

语文高考真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语文高考真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怆(chuàng)沉鱼落雁B. 雕梁画栋(dòng)娇羞C. 骄阳似火(yáng)雕梁画栋D. 风和日丽(lì)沉鱼落雁答案:D解析:A选项中“悲怆”应为“悲壮”;B选项中“娇羞”应为“娇嗔”;C选项中“骄阳似火”应为“骄阳似火”。

D选项中字形、字音均正确。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B.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C.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D.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答案:B解析:A选项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前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搭配不当;C选项中“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前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搭配不当;D选项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前文“随着经济的发展”搭配不当。

B选项中语句通顺,没有语病。

3.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画龙点睛B. 一鸣惊人C. 贻笑大方D. 一帆风顺答案:C解析:A选项中“画龙点睛”用于形容文章或讲话中关键的一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B选项中“一鸣惊人”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突然取得突出成就;D选项中“一帆风顺”用于形容事情进展顺利。

C选项中“贻笑大方”用于形容自己因无知而闹出笑话,不适合用于描述别人。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数英勇无畏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逆行者”的称号。

②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我们看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比如,有一位名叫钟南山的老院士,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疫一线。

高考试卷语文详解及答案

高考试卷语文详解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低俗、抄袭成风等。

对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1.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网络文学内容低俗,抄袭成风,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C.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各有特点,应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D. 我们应该完全否定网络文学,只关注传统文学。

答案:C解析:A项错误,原文提到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未说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B项错误,原文并未说网络文学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D项错误,原文提到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不能完全否定。

2. 文中“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指的是什么?答案: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指的是既要看到网络文学的积极一面,如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如内容低俗、抄袭成风等。

解析:根据原文“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可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分)以下是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 严格环境法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3. 发展绿色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1. 文章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答案:文章主要讨论了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危害。

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知。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文章:《流浪地球》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流浪地球”为背景,描绘了人类面临地球毁灭危机时,勇敢抗击外星入侵者的壮丽场景。

B. 文章通过刘启和韩子昂的对话,展现了主人公们在危机面前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地球发动机”、“流浪者”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D. 文章以未来科技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面对困境时的团结协作。

答案:A解析:选项A中,“抗击外星入侵者”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并未提及外星入侵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章:《红楼梦》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B.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柔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象征着他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D.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奢华和腐朽。

答案:C解析:选项C中,“通灵宝玉”并非象征着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而是象征着贾宝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三、文学常识【小题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充满了神话色彩。

C.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

D.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

答案:D解析:选项D中,“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表述不准确,虽然《水浒传》中有农民起义的元素,但并非其主要内容。

四、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详细)

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详细)

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详细)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题答案】【答案】1. B 2. D 3.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6题答案】【答案】4. A 5. B6. ①一种行为是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②另一种行为是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9题答案】【答案】7. A 8. 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9. 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13题答案】【答案】10. BFG 11. A 12. D13. (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15题答案】【答案】14. D 15. 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 题目: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yàn)雕梁画栋(diāo)B. 惊鸿一瞥(piē)风驰电掣(chè)C. 瑶台玉宇(yǔ)雕虫小技(cháo)D. 青出于蓝(lán)落英缤纷(bīn)答案:B解析:A项中“雁”应读作“yàn”,C项中“雕”应读作“diāo”,D项中“蓝”应读作“lán”,故选B。

2. 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B. 他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从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答案:D解析:A项中“我觉得”应改为“我认为”,B项中“虽然”应放在“他”之后,C 项中“通过”或“使”应去掉一个,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到自动驾驶、无人配送,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②人工智能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③一是数据安全。

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和学习,而这些数据往往涉及个人隐私。

如果数据泄露,将给个人带来严重后果。

④二是算法歧视。

人工智能的算法可能会存在偏见,导致对某些群体不公平对待。

例如,一些招聘平台使用算法筛选简历,可能会无意中排除掉某些性别、年龄或地域背景的人。

⑤三是失控风险。

人工智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行为,甚至失控。

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可能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⑥那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风险呢?⑦首先,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企业和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语文答案及解析【篇一: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1(答案与解析)】p class=txt>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括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4.b【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

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

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

所以,选b 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虔”“处之”各1分,大意3分)(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

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盗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银子虽然经强行盗取,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坚持争论,于是就交付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

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把旨意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刻前来赴宴。

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不久以太傅辞官。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篇二: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i)及答案详解】class=txt>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