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肖阳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UAP住院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冠心宁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以及心电图变化情况。

结果分组治疗后统计学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减少UAP患者的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心肌耗氧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

标签:不稳定性心绞痛;冠心宁;中西医结合;疗效;安全性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P)发病比较急,危险性大,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使得UAP的发病率呈不断提高趋势。

该病的临床特点是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患者愈后比较差,随时会发生AMI,甚至有猝死的危险。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主要有两个目的:即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和缓解患者的心肌缺血[1]。

我们近几年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上一直采用中西医结合思路,将含有川芎和丹参的冠心宁中药制剂结合阿司匹林等常规的心绞痛西药治疗UAP,获得了肯定的疗效。

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86例2011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UAP住院患者,并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2.12)岁;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1±2.09)岁。

以上86例UAP患者均具有:①被送入我院前两天(48 h)内有典型且次数不等的心绞痛发作情况,②心电图异常改变表示为缺血性ST段低平、T波倒置的出现。

中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血供不足,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以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辨病属于“胸痹”“真心痛”范围等,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因为心脏本身的气血阴阳受损,气滞、瘀血、痰浊、寒凝而发,以本虚标实为主。

西医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是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稳定斑块、保护血管等方式,而中医治疗特色明显,本篇就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型分类及中医特色进行论述。

[Abstract]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s that are mainly manifested by pressing pain in front of the heart.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vascular stenosis lead to insufficient blood supply and cardiomyocytes acute ischemia,eventually result in the occurrence of unstable angina.Unstable angina belongs to Chinese medicine thoracic,true painca tegor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ider that due to the heart of qi、blood,Yin and Yang are damaged caused stagnation of qi,Blood stasis,phlegm turbidity and cold coagulation arise imperceptibly.Unstable angina is a kind of disease which asthenia in origin and asthenia in superficiality,Western Medicine mainly treatments for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re dual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anti-platelet aggregation,st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Protect vascular endothelium,etc.The treatment of UA by TCM has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Key words]Unstable angina pector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Acupoint sticking;Research progress不穩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并伴有粥样改变、血管进一步出现堵塞并导致血供不足,心肌细胞出现急性缺血缺氧,以心前区典型的压榨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吴湘江【摘要】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及降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口服和丹参多酚酸盐静滴,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的改善状况、心电图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

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的改善状况及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程度也较对照组明显(P<0.05)。

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疗效。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Xuefu Zhuyu decoction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polyphenols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108 cases o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diagnosed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and each group had 54 cases.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anticoagulation, antiplatelet, and lipid-lowering and other basic treatment group. On this basis, 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Xuefu Zhuyu decoction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polyphenols intravenous drip. After two weeks, the improvement of angina pectoris, ECG efficacy and hemorheolog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angina pectori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and the changes of hemorheolog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 . Conclusion The XuefuZhuyu decoction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polyphenols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as safety effect.【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9【总页数】3页(P1299-1301)【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府逐瘀汤;丹参多酚酸盐;心电图;血液流变学【作者】吴湘江【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春市中医院急诊科阳春529600【正文语种】中文【中西医结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之一,病情严重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3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治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3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治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3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治特点的回顾性分析》一、引言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心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中医治疗心绞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对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调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近年的3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治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本研究所选病例来自近年在本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30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并经过中医辨证施治。

2.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方法、疗效等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探讨中医证治特点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1. 中医证候分布本组患者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寒凝心脉等为主。

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最多,占48.0%;痰浊阻滞证次之,占32.0%;寒凝心脉证占15.0%。

其他证候如气滞血瘀、心肾不交等相对较少。

2. 治疗方法及疗效中医治疗以辨证施治为原则,根据患者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阳散寒等中药。

同时,结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

经过治疗,本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中医证治特点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虚血瘀证的发生率逐渐增高;(2)性别:女性患者痰浊阻滞证较多见;(3)病程:病程越长,心肾不交证的发生率越高;(4)其他因素: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证候类型多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或痰浊阻滞证。

四、讨论通过对本组3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中医证治特点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证候类型,这提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方法,以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通过临床资料收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设定观察指标。

数据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疗效评估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和优势,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绞痛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心绞痛、中西医结合、不稳定型、疗效观察、临床资料、治疗方案、观察指标、数据分析、疗效评估、优势、展望、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症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绞痛的一种严重形式,常常表现为胸痛加重或发作频繁,甚至发展为心肌梗死。

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

传统的单一治疗方法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而容易出现耐药性,介入治疗可能存在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探讨其优势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评估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疗效,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探讨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不仅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独特优势,还能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此病有上升趋势,此病的死亡率比较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为了使患者症状得以改善,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寻求比较有效的治疗药物成为必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标签:中医药;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治疗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而导致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出现心肌严重缺血,产生进展性的冠脉病变。

UA在冠心病中介于急性的心肌梗死(AMI)和稳定型心绞痛(SA)之间,临床表现复杂而又严重。

与SA比较,此病的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非常重、对硝酸酯类的药物不敏感、非常容易恶化成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由于内科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介入治疗后容易有再狭窄的出现,心血管病的治疗与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诸多的研究中,中医药对心血管的作用倍受关注,现就中医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理论中的认识UA在临床上的表现和祖国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病相似,中医认为,心痹者则脉不通,后来又提出“死血心痛,阳微阴弦”的理论。

近些年来,中医对UA病因机理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以气虚血瘀和正虚邪实为病机,[1]林荣荣等研究中认为淤血的症状比一般的心绞痛都严重,则久病入经络,心脉遭淤阻;自发性的心绞痛能在凌晨或静息时发作,在寒冷时更易发作加重,表现阳虚寒凝的征象,则属于阴寒凝滞、阳虚不运。

王昊睿[2]等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医的脉络绌急和现代医学的冠脉的痉挛、血管内皮的功能的紊乱有密切的关系,认为血管内皮素的升高和一氧化氮的降低是脉络绌急的发病机理之一,明确指出CAS不仅是UA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是SA、心梗、猝死的主要原因。

张立晶[3]等说明冠心病基本病因机理是本虚标实,表现血瘀、气虚、痰湿等。

高洪涛[4]等表明UA 的病机的血瘀多为实证,兼气滞、痰阻、及寒凝;气阳不足多为虚证,兼阴血亏虚;淤血在心脉中内阻,使脉道不畅,气血的营运不畅,致使心脏失去荣养,不荣养则痛,所以临床表现为隐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会危及生命安全。

传统的中西医药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它们各自存在一些缺陷,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30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15名、女15名,年龄在45~65岁之间,均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

2、治疗方法:2.1 西医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包括抗凝治疗、镇痛治疗、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方法。

2.2 中医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中医治疗,包括针灸、艾灸、中草药等治疗方法。

具体方案为:选用温中散寒方,包括人参、干姜、附子、小茴香等中草药,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情,配合针灸、艾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3、疗效评估:对研究对象进行严格的疗效评估,包括疼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等。

二、结果分析经过综合治疗,30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获得了明显的缓解,其中21名患者疼痛完全消失,9名患者疼痛减轻明显;同时,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也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其中3名患者的心电图恢复正常,17名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减轻明显,10名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没有明显改变。

此外,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了检测,治疗后发现血压、心率、心排出量等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效果明显。

三、讨论本研究表明,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这一治疗策略值得在实际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缺乏一定的对照组;同时,中医治疗方案在本研究中相对简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

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研究,以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
要 证型 。
证共 6 5 例 随机分 为治疗 组 3 5 例 和对 照组 3 0 例 。对 照组 口服 消心 痛 ,治疗 组 口服 四逆 汤 ,疗 程 2 周 。结 果 四逆 汤 与 消心 痛 比较症 状 疗效 、心 电图疗 效 相 当 ,而 降 低心 肌耗 氧量 、提 高心功 能 ,四逆 汤疗效 显著 优于 消心痛 。 自拟 方 治 疗 。李 霞 等 。 。 将 1 2 0例 随机 分 为治 疗 组 6 0例 及对 照组 6 0例 ,两 组 均用 常 规 治疗 方 法 ,治 疗 组 同时用化浊解毒活血汤 ( 丹参 、 川芎、 甘松 、 砂仁 、 全蝎、 红 豆 蔻 、白花 蛇 舌 草 、黄 连 )。结 果 治疗 组 C 一反 应 蛋 白水 平 降低 ( P <0 . 0 1 ),总 有 效 率 8 6 . 7 % ,两 组 心 绞 痛 改善 和心 电图改善 比较 差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 。 童存存等 将 7 2 例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对 照组各 3 6 例, 两 组 均给予 西 医常规 治疗 ,治疗 组加 服 益 气 活血 汤 剂 ( 黄 芪 、 白术 、茯 苓 、丹 参 、栝 楼皮 、牛 膝、 葛根 、 党参 、 桔梗 、 川芎、 赤芍、 郁金 、 檀香 、 当归 、 地 龙 、水 蛭 ) 。结果 治疗 组心 绞痛疗 效 、中 医证 候疗 效 、 H S —C R P降低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P<0 . 0 5 , P <0 . 0 1 ) , 心 电 图疗 效 两 组 比较 无统 计 学 意 义 ( P>0 . 0 5)。季 长 春等 将 1 2 3 例 随机分 为对照 组 4 7 例 和治疗 组 7 6 例, 两组 均予 抗 心绞 痛 常规 西药 治疗 ,治疗 组加 用 益气 祛 瘀 化痰中药黄芪 、党参 、 玄参 、半夏 、茯苓 、僵蚕 、 水蛭。 结 果 治疗 组心 绞 痛疗 效 和心 电 图疗效 比较显 效 率有 显 著 性差异 ( P <0 . 0 5 ),两 组 治疗 前 后 血 清低 密度 脂 蛋 白 胆固醇 ( L DL — C)、 甘油 三酯 ( T G) 、 c反应 蛋 白 ( C R P) 、 血清 高密 度 脂蛋 白胆 固醇 ( H D L — C) 指 标 改善 比较 均 有 显 著性 差异 ( P<0 . 0 5) , 治疗 组较 对 照组改 善更 显著 (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第19卷 第2期 2017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2 Feb .,2017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在现代医学中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病理表现包括不稳定斑块表面破裂、血栓形成、冠脉血流急剧减少等。

目前一般用西药治疗,但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祖国传统医学的中医药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1病因病机1.1 中医病因病机1.1.1 心脉闭阻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其病位在心,病机关键为心脉痹阻,涉及肺、肝、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才能通畅,如果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则不能推动血脉运行,肺病则治节的功能失调,故血液运行瘀滞;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亦可以导致气滞血瘀;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且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脾为生痰之源,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去平衡,则痰浊就会生成;肾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若肾失调,君火失用,可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

胸痹的类型包括:阳气郁滞于心胸型、痰浊闭阻于心脉型、寒邪凝滞心脉型、心阳气虚衰型、气阴两虚型等。

胸痹的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也可因虚变实,其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包括3种类型: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寒凝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等。

在《杂病证治准绳》中,王肯堂主要从气的虚、实,即气虚、气滞等方面论述胸痹一病,《杂病证治准绳》中胸痹一病大多出自《诸气门》一篇,王氏认为无论寒凝、血瘀、痰浊皆为气病所致,在治疗中主要从气虚、气滞、气郁等方面入手,兼以散寒、化瘀、祛浊、温阳[1]。

调理气机是治疗胸痹的关键,而气机的调理又依赖于脾胃的气机升降、肝气的畅通与否[2]。

1.1.2 阳微阴弦阳微阴弦出自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肖阳1,张艳2,孙铭鸿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不稳定型心绞痛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

临床症状不稳定,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发病机制为各种原因导致体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动脉斑块,斑块不稳定,极易破裂,以及血管痉挛等而形成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医病机为各种病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形成胸痹心痛。

其治疗通常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包括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

最近几年,临床上加大了对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取得了显著地效果,该文将对近几年关于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2- 0222- 03收稿日期:2016-08-15作者简介:肖阳(1990-),女,辽宁盖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方向。

通讯作者:张艳(1960-),女,辽宁丹东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方向。

E-mail:Yanzhang1016@。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XIAO Yang 1,ZHANG Yan 2,SUN Minghong 1(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n the countr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heartache”. Clinical symptoms are not stable,easy to develop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thogenesis of various cause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the body to form an artery plaque,plaque instability,rupture,and the formation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The pathogenesis for various causes of heart vessel blockage,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may bring about pain. The treatment is usually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blood vessels,anticoagulation,anti platelet aggregation,stable plaque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clinical incre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this paper summarize and conclud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recent years.Keywords:unstable angina pectoris;chest stuffiness and pains;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2.07119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脉证治》。

原文讲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3],因而提出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

后世医家对“阳微阴弦”亦有独特见解,明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的观点是如果阳微从胸中气分上来看,阳微应该属于上焦病变。

阴弦如果从阴脉来看,比如阴寒之脉,上攻于胸中气分,则产生为胸痹,如果阴气上乘于心脉,则产生为心痛[4]。

1.2 西医发病机制1.2.1 血小板活化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异常与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血小板活化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主要病理反应。

血小板活化可使血小板集聚的同时产生动脉斑块。

血小板活化部位也是动脉斑块极易破裂的位置。

血小板聚集亦可导致冠状动脉闭塞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在血小板活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血小板膜蛋白[5]。

1.2.2 炎症炎症在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产生、发展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炎性反应。

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

炎症细胞既可浸润于动脉斑块的内部,又可以浸润在全身炎症系统之中,对全身都会造成损害。

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一直伴随着炎性细胞的浸润,而在不稳定斑块中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更明显[6]。

巨噬细胞的功能有吞噬作用并且能分泌多种酶,当机体被巨噬细胞浸润后,其分泌的多种蛋白溶解酶可使机体内的斑块破裂。

当斑块破裂后,炎性细胞又可加速凝血酶原产生,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炎性细胞亦可通过多种途径使血小板聚集增加,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

1.2.3 斑块破裂斑块破裂后可加速血小板聚集、激活,形成血栓。

其释放的各种组织因子可使血管收缩,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从而引起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则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7-8]。

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中粥样物质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动脉斑块表现为斑块脂质核心饱满,纤维帽边缘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居多,因此当斑块破裂时,破裂的斑块及暴露的内膜下层有较强的致血栓作用,加速动脉血栓形成。

2 中医药疗法2.1 中医内治法2.1.1 活血化瘀法王国峰等[9]自拟补气活血汤为基础方,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患者,突出了补气活血、气血同治的原则。

其基本方剂组成为:红参、黄芪、麦冬、五味子、丹参、赤芍、醋没药、炒延胡索、香附、郁金、蒲黄、当归、川芎、甘草。

伴痰浊者加二陈汤联合治疗,以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之效;伴血压高者加怀牛膝、石决明;心悸失眠者加炒酸枣仁、远志、琥珀末。

丹七活血汤[10]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血脉止痹痛的功效,可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患者,可达标本兼治的效果。

研究显示冠心舒对痰阻血瘀型胸痹患者有一定疗效。

黄斌等[11]将204 例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对照组常规的西药治疗;治疗组为冠心舒组,此组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服冠心舒。

冠心舒的药物组成:瓜蒌、三七、薤白、当归、水蛭、茯苓、决明子、葛根、佛手、川芎、姜黄、半夏,共计十二味中药。

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冠心舒组的总有效率为93%,常规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3%。

冠心舒组与西药组对比,能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其疼痛程度亦有明显的改善,此外,通过理化检查得出结论冠心舒能降低血脂,心电图检查显示其亦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引起的ST-T 变化。

经过研究,冠心舒可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可用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2.1.2 益气温阳法温阳益气、化瘀通络法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治疗大法。

气虚血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根据基本病机确立温阳益气、化瘀通络法治疗UA。

该法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依据[12]。

胸痹的病位主要在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心病则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之阴阳失衡。

心病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液瘀阻,临床上气虚血瘀的患者较为多见。

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病程长、发作频繁、不易治愈,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应以补气扶正固本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