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续)

合集下载

历年国审(认)定小麦品种(1984年-2007年).-.200842411629

历年国审(认)定小麦品种(1984年-2007年).-.200842411629
GS02001-1989 GS02002-1989 GS02003-1989 GS02004-1989 GS02005-1989 GS02006-1989
1990年
第一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种审定 委员会 审 (认) 定通过
品种名称 丰抗2号 丰抗8号 丰抗13号 晋麦20号 扬麦4号 晋麦2148 豫麦2号 小偃6号 盐辐矮早三 东方红3号 农大139 红良5号 冀麦1号 扬麦3号 宁麦3号 泰山1号 泰山5号 博爱74-22 博爱7023 百农3217 鄂麦6号 绵阳11号 定西24号 早熟3号 晋麦21号 克丰3号 徐州21号 鲁麦7号 鲁麦1号 鲁麦5号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第二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第二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第二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种审定 委员会 第六次 会议审 (认) 第二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种审定 委员会 第七次 会议审 (认) 第三届 全国农 作物品
1990年
第二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种审定 委员会 第一次
选育单位 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 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 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福建省晋江地区农科所 河南省宝丰县 西北植物所 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 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市南郊农场科技站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校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泰安地区农科 所 河南省博爱农场 河南省博爱农场 河南省百泉农校 湖北省农科院原子能所 四川省绵阳地区农科所 甘肃省定西地区农科所 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 江苏省徐州农科所 山东省烟台市农科所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品种简介(二)

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定品种简介(二)
交水稻 , 桂南早稻 种植 , 全生育期 14 2 天
左右 , 比对照特优 6 早熟 4 。 3 天 主要农艺 性状 ( 平均 值 ) 表现 : 型 紧凑 , 片短 株 叶 直, 熟期转 色好 , 亩有效穗 数 1 . 万 , 每 -9 8
株高 12 厘 米 , 长 2.厘米 , 1. 2 穗 3 2 每穗 总
维普资讯
象种谁介
淀粉 含量 2 . 19 8
7级 , 穗瘟损失!
结实率 8. 干粒重 2.克。米质主要 1 %, 3 4 1
指标 : 米率 8 . 整 精米 率 5 . 长 糙 2 %, 7 6 %, 8 宽比 31垩 白米 率 7%, 白度 8 %, ., 2 垩 . 胶 3
米 , 蔸 插 2粒 谷 苗 , 证 亩基 本 苗 7 9 每 保
水 , 免 中期赛 避
浅水促分蘖 ,
万。3 水管理 : 巴 施肥方 法上应 采用重施
基肥 , 早施分蘖肥 , 每亩需施 纯氮 1 ~ 2 o 1 千克 , 氮磷钾 配合施用 , 中后 期注意 增施 磷 钾肥 ; 前期 浅灌 , 苗晒 田 , 期干 湿 够 后 交替 . 治病虫害 。 4 防 注意对螟虫 、 稻飞虱 和 稻纵卷叶螟 的防治 ,稻瘟病 重病 区还
中种恢 6 9 { 2 ,[
1 8 丰矮 占) 2× F
特征特性 :
研究所 , 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 公司
品种来 源 : 龙特甫 A×明恢 15 ( 2 9 明
交水稻 , 南早 桂 左右 , 比对照特
性状 ( 平均值 ) j
恢 8 /K 9 K 7 9 6/ 5 / 12 、 ) 特征特 性 :该 品种 属感温 型三系杂 交水稻 , 南早稻种植 , 桂 全生 育期 1 8 2 天 左右 , 照特 优 6 相仿 。 与对 3 主要农艺性状

2008年国家审定品种——大豆

2008年国家审定品种——大豆

安徽宿州及蒙城地区夏播种植。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公告》第 2 8 4 号,该品种 ( 审定编号 :国审豆 2 0 0 3 0 3 0 )还适
线虫病 l 号生理小种。 粗蛋白质含量4. %, 肪含量2.  ̄ 1 6 粗脂 3 1 8。 2/ o
产 量表现:2 0 0 6年 参加黄淮海 中片夏大豆 品种 区域试
宜在北京、天津 、河北 中部及 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
审 定编号:国审豆 2 0 0 4 0 8 0
验 , 67 每 6m 产量 151 7 . 千克 ,比对 照齐黄 2 增产 53 ,极 8 .%
显著 ;2 0 年续试 ,每 6 7 产量 2 6 1 07 6 m 0 . 千克,比对照增产 1 .%,极显著 。两年 区域试验每 6 7 产量 10 6 30 6 m 9 . 千克 ,比 对照增产 92 .%。2 0 年生产试验 ,每 6 7 产量 2 3 1 07 6 m 0 . 千克 ,
产量 表现 :2 0 0 6年 参加 黄淮海 中片 夏大豆品种 区域试 验 ,每 6 7 6 m 产量 1 83 7 . 千克 ,比对照齐黄 2 增产 7 2 8 .%,极 显著 ;2 0 年续试 ,每 6 7 产量 1 6 4千克 ,比对照增产 07 6 m 9.
77 .%,极显著。两年 区域试验每 6 7 产量 1 7 3 6 m 8 . 千克 ,比 对照增产 75 .%。2 0 年生产试验 ,每 6 7 产量 25 9 07 6m 0 . 千克 ,
审定编号:国审豆 2 0 0 3 0 8 0
品种来源 :( 晋豆 9号 X诱变 3 ) × 1 晋豆 2 3号
特征特性 :该品种平均生育期 1 8 ,株高 6 . O天 7 7厘米 ,

年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二)

年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二)

位侧 枝 以上主 轴长度 长 ,雄穗 颖片基
3 . 特征特性
春播全生育期 16 。 1天
面颜 色桔 黄 , 穗轴颖 片颜 色红 , 粒排 子
含量 1. 粗脂肪 4 %, 粉 7 . 0 %, 2 . 粗淀 3 1 %, 0
部颜色 绿 , 颖片 除基部 外颜 色紫 , 药 第一叶鞘颜色浅紫 , 花 第一叶尖端 形状圆
列形式直 。子粒容重 7 0 / , 2 gL 粗蛋 白质 颜 色紫 ,花丝 颜色紫 。果 穗形 状圆锥 到匙形。 株高 2 2m, 5c 穗位高 9 . m, 33 成 c 8 9片 型, 穗长 1 . m, 97 穗行 数 1 , c 7行 行粒数 株总叶片数 1 ~1 ,叶片与 茎秆角 赖氨酸含量 02%。 . 8 经接种鉴定 , 中抗大 4 1粒 , 千粒 重 3 6 , 5 g 出籽 率 8 b; 粒 度中 , “ 字程度弱 , 鞘颜色绿 ; 5 子 茎 之” 叶 雄
紫。 果穗形状圆筒型 , 穗长 2 ~2 c 穗 侧枝 数 目多 ,雄 穗主轴 与 分枝 的角度 子研 究所用 自选 系 R37作母本 , 自 0 2m, 3 与 行数 1 , 6行 行粒数 3 , 9粒 干粒重 3 7 ; 大 , 0g 雄穗 侧枝 姿态轻 度下 弯 , 穗最 高 选 系 R9 - 雄 9 1作父本组配 育成 。
组配 育成 。 地区。
二、 穗 88 金 8
1 . 选育单位
20 0 9年 参 加 生 产 试 验 ,平 均 亩 产
5 1k , 2 . g比对照种 川单 1 5 3增产 1 . 64 %, 河 北省石家庄珏
增 产 点 率 10 0%。
1 ( 育单位 进 引)
3 . 特征特性 四川春播全生育期约 玉玉米研 究所 选育 , 四川省蜀玉科技农 5 .栽培 要 点 春 播 ,亩植 密 度 2 19天。第—叶鞘颜色浅紫 、尖端 形状 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 1 8 0 0 株 。施 足底肥 , 0 ~3 0 0 早施苗肥 , 重 圆。株高约 3 1 c 穗位高约 19 c 0 . m, 1 . m, 15 2品种来源 系河北省石家庄珏玉 施 穗肥 , 施有机 肥和磷 肥 , 时防 治 . 增 及 全株 叶片 1 ~ O片 ;叶片与茎秆角度 玉 米 研 究所 用 自选 自交 系 27 9 2 2 5作 母 病 虫害 , 适时收获 。 中, “ ” 茎 之 字程度 无或极 弱 , 叶鞘 颜色 本 , 自交系 x 0 与 18作父本组配而成 。 6 . 适宜种植地 区 四川省平坝 、 丘陵 绿。雄穗一级侧枝数 目中 , 穗主 轴与 雄 3 . 特征特性 春播全生 育期 15 。 地 区。 2天 分枝 的角度极大 , 雄穗侧枝姿 态中度下 第一叶鞘颜 色深 紫 , 第一叶 尖端形状 圆 三、 玉 1 博 号 弯 ,雄 穗最 高位侧枝 以上主轴 长度 极 到匙 形 。株 高 2 8m, 1选育单位 四川省资中瑞 博农作 . 4 c 穗位高 8 c 成 8m, 长, 雄穗颖 片基 部颜 色绿 , 片除 基部 株叶片数 2 叶 ; 颖 1 叶片与茎秆角度中 , 茎 物 种子研究所 。 外颜 色浅 紫 , 花药颜 色紫 , 花丝 颜 色浅 “ 字程度弱 , 鞘颜 色绿。雄穗一级 之” 叶 2品种来源 系资中瑞博农 作物 种 .

玉米新品种

玉米新品种

龙源期刊网 玉米新品种作者:王德生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3期辽单527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辽7980为母本、丹598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选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广适型玉米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08)。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叶片绿色,叶鞘紫色。

成株叶片数20~21片,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高292厘米,株型半紧凑。

花药黄色,颖壳绿色。

穗位高129厘米,花丝红色。

果穗长筒形,穗长19厘米,每穗籽粒行数16~18行,籽粒黄色、长楔形,百粒重37.5克,穗轴白色。

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玉米产区从出苗至成熟需130天,在西南玉米产区从出苗至成熟需114天。

据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籽粒品质检测结果,含粗蛋白9.7%、粗脂肪4.54%、粗淀粉74.01%、赖氨酸0.29%,籽粒容重728克/升,营养丰富,品质优良。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连续两年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抗茎腐病,兼抗丝黑穗病、灰斑病、大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等。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了东北华北地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两年平均每亩产量分别高达695.5千克和668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8%和5.5%。

在此期间(2005~2006年),还参加了西南地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两年平均每亩产量分别为597.1千克和598.7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1.1%和8.7%。

在上述各项试验中,该品种都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性和稳产性。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84号省农科院邮编:110161)。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Ⅱ)——玉米(2)、棉花(1)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Ⅱ)——玉米(2)、棉花(1)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Ⅱ)——玉米(2)、棉花(1)佚名【摘要】(上接第1期第54页)1.18荃玉9号1.18.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8。

1.18.2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18.3品种来源:Y3052×18-599。

1.18.4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9天,比渝单8号早1天。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

株型半紧凑,株高271 cm,【期刊名称】《种子科技》【年(卷),期】2012(030)002【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品种介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棉花;选育单位;品种来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29(上接第1期第54页)1.18 荃玉9号1.18.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8。

1.18.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18.3 品种来源:Y3052×18-599。

1.18.4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9天,比渝单8号早1天。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

株型半紧凑,株高271 cm,穗位高109 cm,成株叶片数18片。

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形,穗长19.1 cm,穗行数16或18行,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2.5 g。

平均倒伏(折)率4.9%。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和玉米螟。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06 g/L,粗蛋白含量12.10%,粗脂肪含量3.76%,粗淀粉含量69.04%,赖氨酸含量0.42%。

1.18.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06.2 kg,比对照增产7.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1 kg,比对照增产6.8%。

2008国审小麦品种(部分)

2008国审小麦品种(部分)

2008国审小麦品种(部分)作者:来源:《农家参谋》2009年第04期编者按: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8年底审定通过了小麦、油菜等2种农作物共56个新品种,现将适宜在河南种植的部分小麦品种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6品种名称金麦8号选育单位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和新麦18略晚。

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迟。

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茎秆弹性好。

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4克。

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倒春寒。

抗倒性较好。

耐后期高温。

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充分,成熟较早,熟相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25%,湿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稳定时间2.6分钟、3.6分钟。

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04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23%,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7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1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

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3.5千克,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

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2010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续)

2010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续)
1.1 还 原 糖 O05 Vc8 mg 10 42%、 . %、 2 . /0g 8 2
作。①密度:采用 3 ~ o踺康整薯作 高产稳产 。 0 5g 5 栽 培要 点 . ① 密度 :采用 3 ~ O
鲜薯 、 粗蛋 白 2 1 高抗卷 叶病毒病 , . %; 0
抗晚疫病 、 癌肿病 、 轻花叶病毒病。 4产量表现 . 2 0 —20 0 7 08年两年四 川省区试 平均 亩产 1 0. g 2 k ,较米 拉 6 4 ( K) C 增产 1. 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 47 %, 水平 . 大中薯率 7 . 20 年 5点生产 5 %;0 9 4 试 验平均 亩产 鲜薯 1 1. g 9 k ,较米拉 6 5
20 年共 5 09 个点生产试验结果 , 平均 亩
右 ; 块椭 圆形 , 薯 黄皮 黄 肉 , 芽眼 数 量 中 、 度浅 , 深 耐贮藏 ; 结薯集中 , 平均 单
8k, 5 o 6 3 . 1g 3 产 鲜 薯 13 6 k 比 川 芋 5 3 . g, 2 6增 产 区试鲜薯平均亩产 1 3. g比川芋 5 株结薯 1 个左右 ,平均单株重 0 7 k, 增产 2 . 20 61 09年生产试验 , %; 5点平 均 大 中薯比例 7 . 54 %;贮藏性与对照米拉 2 1 。 2.% 5栽培要 点 . 选择排 透水好及肥力 较 好的沙壤 土为佳 ,忌与 茄科作物 连
田间 技 术 鉴 定 。
鉴定 、 比较试验 。 经 无性 系选择 、鉴定 、评价, 20 07~ 早熟型 。平均 生育 期 苗培 育及 多年的筛选 、 20 —20 年参加并通过四川省 区试 , 2 0 参 加 四川 省马 铃 薯 区域 试验 , 06 08 08年 7 , 4天 檀株生长势较强 。 出苗率 9 %, 4 平 09年参加四川省马铃薯生产试验。 20 年通过大区生 产试验并进行示范 , 2 0 09 均株高 5 . m, 44 单株主茎数 3 。茎绿 c 个 3 . 特征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栽培 要 点 .
根据土壤肥力 ,用农
家 吧 和磷肥作基肥 , 合理 密植 开 , 厢条播
或小 穴 点播 。 亩播种 量 5 ~ 6 k g , 亩留苗
叶期 万 苗 1 0 ~ 1 2
。 3~ 4
亩用 3 ~

5kg 尿
素提 苗 。 当籽 粒有 7 5 %2 右成熟时及 时
收获 。 栽培 中忌连 作 ,注意防治褐斑 病 。
6 4 1% ~ .
6
6
7



凉 山州植物保护检疫站 田 间调 查 ,轻感
荞麦褐斑 病 ,未 发现 其它病害 。
4 . 产 量 表现 2 0 0 6 年 参加凉 山外I苦
荞麦区试
,平均亩产
1
5
2
2

k
g
,比对 照 九
江苦养增 产 17 .9 % (极显 著 ) , 增产点次
1 0 0 % ;2 0 0 7 年续 试 , 平 均 亩 产 1 4 5 . 1 k g ,
六 、 巨 红 (甜 樱 桃 )
1. 选 育(引种 )单位 四 川 农业 大
学 、 四 川省阿坝州林业 局 、 四川省汉源
县农业 局 。
2 . 品 种 来源 2 0 世纪 8 0 年代从 大
连市农科所 引进 。
3 .特征 特性 该品 种树体生长健
旺 , 树 姿半开 张 ,萌芽力和成枝 力较强 , 幼树 以骨干枝上 的花束状果枝结果为
6


宜种植


四 川省苦荞麦种
植区。
二 、西荞 3 号
1 遗 育单位 四 川西 昌学 院 。
2 .品 种 来源 以苦养麦品种川荞 2
号 为 原 始 材 料 , 用 6 0 C O - .y 射 线
5 0 0 G y 进行辐射诱 变处理 ,从 变异群体 中选择 优 良变异单株 , 经 系统选 育而
成。
1 0 0 % ;2 0 0 7 年 续 试 ,
平均 亩产
1
4
2
7

3 特 . 征 特 性 全 生 育期 8 0 — 9 0 天 ,
比对照 九江苦荞早熟约 4 天 。 幼苗叶呈
戟 形 , 叶 色浓 绿 。 株 型 紧凑 ,株 高 1 1 0 c m
左 右 , 叶 色 浓 绿 茎 , 秆 绿 色 。 抗 倒 伏 不 ,
易落粒 , 耐旱 。 主 茎 分枝 4 ~ 6 个 , 主 茎
比对照 九江苦养增产
17 3 % (极 显 著 .
),
增 产点次 100% 。 两年 区 试 平 均 亩产
增 产 1 4
8
6k

g
,比
2007 年在
冕宁 、普格 、 美姑 、喜 德 、 昭 觉进 行生 产
试验 , 平均亩产 15 0 .8 kg ,比对 照 九江 苦
荞增产 15 .8%。
15
8

g

0 34 — .
0
7

0
g

肉维生素 C
含量
7
3

7

13.1m g 。
在汉源 、
茂县等地果实 6 月上 、 中旬陆续成熟。
4 . 产量表现 巨红 采用 中国樱桃作
砧木 ,嫁接 苗定植第二 年试花 ,第三 年
株产
1
2

k
g






4
0

k
g

第五

株 产 12 . 0 k g , 第六 年进 入盛果期 。
5 . 栽培 要 点 ①建议 株行距 3 m ×
5 m o 选择 土层 深厚 ,有机 质含量 高 ,排水 良好的微酸 性 沙壤地建园 ,壕沟或定植
穴 改 土定 植 ;②施 肥 以有机肥 为主 氮 , 、
磷 、 钾 配 合 。 盛果 期后 加 强 肥 水管 理 每 , 年落叶前重施基肥 ,花前 、花后和果实 膨 大 期 及时 追施 速 效肥 。 秋 季施 肥 占全
主 成 , 年树 以中 、短枝结果为主 ,果实平均
单果重 9 . 5 g , ,亡、H庄形 , 果皮 浅黄红 色 ,散布 明显斑 点 ;果 肉淡 黄白色 ,质地硬脆 , 肉厚
多汁 , 酸 甜 可 口 , 可 溶性 固 形 物 含 量
15 张 .

19 ‰ .

每百克果 肉总糖 含量
总 每 百 克 果 酸 1 2 1 ~ .
年施 肥 量 的 7 0 % ;③整 形 修剪成 纺 锤 形
和 Y 型 ,幼 树 应 多次摘心 , 促 进 发 枝 扩 ,
大 树 冠 。拉 枝 开 张 角度 , 缓和 树 势 ,提 早
结果 ;④综 合防治病 虫害 。 搞 好 田 间 监
测 , 在防治适期施药 。 使用 无 公害 、 低
毒 、 低残 留农药 。
花 序柄 约 4 c m , 上 部 花 序柄 约 3 c m 种 , 子
密集于花序柄 ,株粒数 1 5 0 — 2 6 0 。 籽 粒
短锥 、灰 色 ,单株 粒重 2 ~ 4 .5 g ,千粒 重
2 1g 左右 。 经四 川 省农科院分析测试 中

测定
,芦丁含量为
2
4

1%
,粗 蛋
白含 量
出 为 籽 粒 粉 率 经 1 4 . 8 % 。
6


宜种植


适宜四川 1 0 0 0 ~
2 2 0 0 m 高海拔地区种植 。
一 、西荞 2 号
1 -选 育单位 四 川 西 昌学 院 。
2



来源
以地 方苦养 麦 品 种 苦
刺荞 为原 始材 料 , 用 60 C O 一 1 射线
4 0 0 G y 进行辐射诱 变处理 ,从 变异群体 中选择 优 良变异 单株 , 经 系统 选 育而
节数 1 5 ~ 17 节 。 花淡 绿 色 , 花序柄较
短 约 ,
2cm
, 种 子 密集于 花 序柄 株 , 粒数
140 ~ 260 。 籽 粒短锥 、褐色 ,单株粒重
2~
4 6 g .

千粒重 2 0 g 。
经四 川省农科院
分析 测 试 中心 测定 芦 , 丁 含量
粗 1 5 6 %


蛋 白含量
14
8



籽 粒 出粉 率
64
5%


6
7
9

%。
经凉 山州植物保护检疫站 田间
调 查 轻 , 感 养 麦 褐 斑 病 , 未 发 现 其 它 病
害。
4 . 产量表现 2 0 0 6 年 参加凉 山州苦
荞麦区 试 , 平均 亩产 14 6 .2 kg , 比对 照 九
江苦养增产 13 .4%(极显著 ) , 增产点次
成。
3 . 特 征 特 性 全 生 育期 7 5 ~ 8 2 天 ,
比对 照 九江 苦养早熟约 10 天 。 幼 苗叶
片呈戟形 ,叶色浓 绿 。 株型 紧凑 ,株 高
10 0 ~ 12 0 c m ,叶绿 ,茎秆绿色。 抗倒伏 ,
不 易落粒 ,耐旱 。 主 茎分枝 4 ~ 7 个 ,主 茎 节 数 1 4 ~ 1 7 节 。 花淡 绿 色 植 , 株 下 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