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上教案18《孟子》两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18 《孟子》兩章》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2.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意。
並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語設計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孟子與《孟子》孟子(西元前372~西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
遊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醜、萬章等著書立說。
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
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
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
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
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2)

18.《孟子》两章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
者加以比较,
论据进一步论证。
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阅读有关“提示”
)
段。
重点讲清“发”
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最后一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如此。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
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

其他人物形象
梁惠王
作为一国之君,梁惠王在《孟子》两章中展现了其开明和纳谏的一面。他能够 倾听孟子的意见,并接受其仁爱之道的主张,体现了其作为一位明君的特质。
齐宣王
齐宣王则以善于倾听和尊重知识分子而著称。他与孟子的对话中,不仅展现了 其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还体现了其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优秀品质。
人物塑造与主题关系
05
文化内涵探讨
儒家思想体现
仁爱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仁爱之 心,认为人应该具备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种仁爱思想在《孟子》两章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
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以 民为本,重视民生疾苦。这种民
本思想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道德教化
孟子与道家思想比较
比较孟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异同 ,如无为而治与仁政的比较,理解两 者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
艺术表现形式
《孟子》的文学特色
分析《孟子》一书的文学表现手法,如寓言、比喻、排比等,欣赏其独特的语言 艺术。
孟子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探讨孟子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如“孟 母三迁”、“孺子牛”等典故的艺术再现。
角色扮演
模拟孟子与不同人物的对话,探讨孟 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课后作业与自测题
背诵并默写《孟子》两章中的重点段 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并翻 译整个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人物塑造对主题的深化
《孟子》两章通过塑造孟子、梁惠王和齐宣王等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 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得文章所表达的仁爱、正义等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原文和译文鄂教版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译文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文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观点;(3)学会分析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3)掌握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孟子文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2)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让学生预习《孟子》两章,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两章的文意,分析孟子思想观点;(2)讲解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针对文中一些特殊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进行文意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孟子》两章的朗读和背诵;2. 深入研究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3. 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孟子文章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孟子思想;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孟子原文及其注释;2. 相关研究孟子的学术论文和书籍;3. 网络资源,如孟子思想的相关网页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18、《孟子》两章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一词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3.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新课:简介孟子和《孟子》。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全文,解释下列的文言文字词。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 )之( )城( ),七里( )之郭(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
夫( )环而攻之,必( )有得( )天时者矣,然( )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 )也,米粟( )非不多( )也,委( )而( )去( )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 )曰:域( )民不以( )封( )疆( )之( )界( ),固( )国( )不以( )山溪( )之( )险( ),威( )天下不以( )兵革( )之( )利( )。
得道( )者( )多( )助,失道( )者寡( )助。
寡( )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以( )天下之( ) 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 )君子( )有不战( ),战( )必()胜()矣。
三、自学指导(二),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四、归纳全文。
1、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课堂训练一、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二、解释加点词。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探索、质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
2: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3: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板书重要内容,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教学过程
作业
1,背诵全文。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18《孟子》两章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4: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七、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五、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教师启发: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六、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课时教案
课题
18《孟子》两章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材分析
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教学过程
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