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情绪

合集下载

孩子从小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

孩子从小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

孩子从小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父母学会对孩子的情绪慢处理、慢解决。

孩子情绪刚开始时父母要学会慢处理,不要马上急于满足孩子的要求,用放松的和缓的态度去安抚孩子。

如果孩子情绪还没有到达峰值,家长就已经开始急了,想法设法满足孩子现在的愿望,那么,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爸爸妈妈没有底线的错觉,他就会在每一次的情绪爆发中反复试探父母的底线,变本加厉,养虎为患。

等孩子冷静之后再进行教育。

孩子发脾气结束后,不要把焦点放在“发脾气”,要放在孩子身上。

当你提出某个要求时,孩子拒绝并向你发脾气时,等他发完脾气后,平静的向他重复要求。

你要保持坚决的态度,让孩子知道发脾气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在浪费时间。

培养耐心,拒绝暴躁。

孩子从小脾气暴躁易怒与没有耐心是分不开关系的。

因此,父母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培养的耐心。

当然了,刚开始进行耐心引导时,父母可以给出一定的奖励条件作为孩子努力的动力。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孩子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耐心。

孩子从小脾气暴躁易怒有哪些原因被过分溺爱:孩子之所以从小脾气暴躁易怒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被“过分的溺爱着”。

有些家长,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溺爱的方式,平时生怕孩子碰着磕着,什么事情就包办到位,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也尽量满足。

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时,孩子就会通过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获得家长的妥协,长此以往,孩子在各方面被过分溺爱着,慢慢的孩子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不忽视他人的感受,习惯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达成目的。

总冲着孩子发脾气: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样,孩子往往就是什么样。

有的父母脾气不好,一看到孩子犯一丁点错误就冲着孩子大发脾气,很少对孩子耐心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也只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解决,动不动就扔东西,原地打滚,大喊大叫大声哭闹。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1、建立孩子对父母的安全型依恋:对父母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其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水平较高。

孩子发脾气的“5个阶段”

孩子发脾气的“5个阶段”

孩子发脾气的“5个阶段”作为家长,我们都曾经遇到过孩子发脾气的情况。

有时候孩子的情绪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困惑,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孩子发脾气的“5个阶段”,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应对和引导。

1.红脸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脸部开始变得红润,并且眼神开始变得冷漠。

这表明孩子已经开始感受到对某种事情的不满。

家长应该在这个阶段意识到孩子的情绪状态并与孩子进行沟通,以便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

这一阶段的沟通应该是平静而耐心的,并且家长应该避免批评和贬低孩子的情绪。

2.尖叫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开始尖叫、哭闹和狂跺脚。

这表明孩子已经感到非常愤怒和挫败。

此时,家长应该保持冷静,并且不要回应孩子的愤怒。

相反,家长可以使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进行沟通,以保持积极和平静的氛围。

3.发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用手或者其他物品来砸东西,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家长应该避免劝阻或者制止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孩子过于激动或者有可能自伤,那么家长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孩子。

4.悲伤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开始逐渐平静下来,但他们可能会变得沮丧、悲伤和失落。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关注,并且帮助孩子缓解情绪。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亲密的沟通和表达,以帮助孩子恢复情绪,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5.和解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感到平静和和解,他们可能会寻求亲密和安慰,并表达感激和爱意。

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继续积极的表达情感,并维护积极的沟通和互动。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附加前面阶段的教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掌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发展积极的应对策略。

总结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受到挫折、学习不顺利、情感压力等等。

在处理孩子的情感和情绪方面,家长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严厉或者制裁的方式,而是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感受和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情感应对策略。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哎呦喂,孩子的情绪问题真是个大难题!你说这熊孩子情绪就跟过山车似的,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大人跟着他们一起过山车,脑袋都颠晕了!说真的,我做教育工作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哪个孩子能永远开心快乐的,就像我儿子,他一个星期七天,天天都有新的情绪。

就拿上周来说吧,周日下午,我儿子明明约了几个小伙伴去公园玩,结果临出门前,突然就哭丧着脸,说自己不想去。

我当时就纳闷了,问他怎么了,他闷闷地说:”我今天不想穿红衣服,想穿蓝衣服,可是蓝衣服找不到了!”我当时就笑了,心想这孩子,就因为衣服颜色就闹情绪?我耐心地解释说:“公园里谁会管你穿什么衣服啊,而且今天穿红衣服也很帅气啊!”结果他更生气了,直接就躺在地上打滚,还说:“我不穿红衣服,我要穿蓝衣服,蓝衣服,蓝衣服!”我当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孩子的情绪真是像打翻了调色盘一样,五颜六色什么颜色都有。

最后我只好妥协,把他心爱的蓝衣服从衣柜里翻出来,穿上之后,他还美滋滋地去公园了。

其实想想,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晴天阴天雨天都是正常的。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哭大闹,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开心得不得了。

我们作为大人,要做的不是去压制他们的情绪,而是去理解他们,陪伴他们,帮助他们去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像我儿子,他虽然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闹情绪,但是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他内心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他不会表达,所以才会用这种哭闹的方式来吸引我的注意。

我学会了,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要多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

当他们遇到情绪问题时,耐心地和他们聊天,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一个简单的安慰的话语,就能让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

当然啦,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就像我儿子,我还在慢慢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他,陪伴他,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儿童情绪失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儿童情绪失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儿童情绪失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儿童情绪失控是指儿童在面对各种情绪刺激时,无法自我调节情绪反应的现象。

这种失控可能表现为情绪爆发、暴力行为、冲动行为等,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

本文将探讨儿童情绪失控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原因分析1. 生理发展不成熟: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情绪调节方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其难以有效应对外界刺激和情绪变化。

2. 心理压力过大: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压力过大,使得儿童难以承受,情绪失控成为他们宣泄情感的方式。

3. 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儿童可能缺乏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自己的情绪难以进行有效调节与管理。

4.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中是否存在冲突、矛盾、家庭教育方式等,都可能对儿童情绪失控产生影响。

5. 学习困难: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儿童可能因无法应对而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

二、处理方法1. 建立情绪认知与表达意识:教育儿童认识不同的情绪,鼓励他们表达感受,并教授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来宣泄情感。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情境训练等方式,帮助儿童学会自我调节与管理情绪,如深呼吸、数数、分心转移等技巧。

3. 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创造和谐家庭氛围,减少家庭冲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增强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4. 学校的关怀与支持:学校教师和心理专业人员应注重儿童情绪失控问题,提供相关咨询和支持,负责儿童情绪管理培训并与家长积极沟通合作。

5. 进行情绪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情绪教育的内容,教授儿童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他们对情绪管理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儿童的情绪失控问题较为严重,家长应及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总结:儿童情绪失控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包括生理、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在处理方法上,我们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并寻求学校和专业人士的支持。

让孩子发泄脾气的方法

让孩子发泄脾气的方法

让孩子发泄脾气的方法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有时会发脾气。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找到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发泄脾气,同时维护家庭和谐。

1. 让孩子找到发泄口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情绪积累,找不到发泄口。

我们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发泄方式,比如跳绳、跑步、打气球、画画等等。

让孩子发泄情绪,同时也能放松身心。

2. 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和孩子一起生气。

然后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行冷静下来。

这样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学会自我控制。

3. 倾听孩子的心声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可能是因为自己感受到了不公平或者受到了委屈。

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感受,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关心和理解,减少情绪的累积。

4. 教育孩子控制情绪
向孩子传授控制情绪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深呼吸、数数、放松肌肉等方法,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让孩子学会发泄情绪,并掌握控制情绪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并与家人共同维护家庭和谐。

儿童情绪处理18种方法

儿童情绪处理18种方法

儿童情绪处理18种方法以下是儿童情绪处理的18种方法:1. 给予表达情绪的机会: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情绪,倾听并尊重他们的感受。

2. 注意情绪的身体反应:教导孩子识别情绪所伴随的身体反应,例如紧张的肌肉或快速的呼吸。

3. 深呼吸:教导孩子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身心,缓解情绪压力。

4. 分享感受: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日记或与亲友谈话等方式。

5. 设定情绪管理目标: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情绪管理目标,例如学会控制愤怒或降低焦虑。

6. 做情绪调节工具:提供一些情绪调节的工具,例如绘画、写作、听音乐或玩具等,让孩子在需要时能自主选择使用。

7. 培养情绪识别能力:教导孩子识别和理解各种情绪,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气等。

8. 教授情绪表达技巧:帮助孩子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语气来传达自己的感受。

9. 提供安全的情绪释放方式:鼓励孩子找到安全的方式来释放情绪,例如在安静的房间里哭泣或舒缓的运动。

10. 教导问题解决技巧: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情绪问题的有效策略。

11. 感恩练习:鼓励孩子每天写下一件让自己感到开心或感激的事情,培养积极的情绪。

12. 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帮助孩子建立与亲友、老师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的良好关系,让他们能够寻求帮助和支持。

13. 增强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教导孩子学会自我安抚和放松的技巧,例如想象美丽的场景或倾诉自己的感受。

14. 鼓励情绪管理技巧的实践: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情绪管理技巧,例如在冲突中保持冷静或通过让步来缓解紧张。

15. 创造积极的环境:营造一个积极、支持的家庭和学习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16. 建立情绪处理计划:与孩子一起制定情绪处理计划,让他们知道如何应对情绪困扰,并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

17. 多样化的情绪处理策略:教导孩子尝试不同的情绪处理策略,例如与他人聊天、读书、听音乐或参与运动等。

孩子发脾气,家长应该怎么正确对待?

孩子发脾气,家长应该怎么正确对待?

孩子发脾气,家长应该怎么正确对待?一、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会有哪些错误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1、“粗暴”式制止:孩子情绪不好发脾气时,往往伴有哭闹、撒泼、摔东西等行为,很多家长缺乏耐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一闹就发火,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企图阻止他们闹情绪。

这种方法简单粗暴,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家长在呵斥孩子时,孩子会因为害怕而停止发脾气,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并没有得到满足,负面情绪只是被暂时压制。

长此以往,心思敏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父母认可,越来越胆小、懦弱,而天生比较叛逆的孩子则会越来越“皮”,为了“逼迫”父母妥协,越骂越闹,难以管教。

2、“妥协”式制止:孩子发脾气时,多半是有需求,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情感。

这时候孩子会通过情绪化的行为如哭闹、撒泼打滚、摔东西等给大人形成一种“胁迫”式精神压力。

有些家长比较宠溺孩子,见不得孩子哭,容易妥协,孩子要什么给什么。

这种纵容行为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内敛、沉稳的品格。

另一方面,孩子缺乏是非观念,如果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纵容,会让孩子形成不分是非、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

3、“诱哄”式制止:这种方式其实是“妥协”式制止的一个“升级版”。

家长不会纵容孩子,而是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制止孩子发脾气。

例如孩子想要买玩具,家长就通过给孩子讲笑话、带孩子吃零食等方式将孩子对玩具的需求转移到别的地方。

这种方法虽然会取得一时效果,但孩子的实际需求并没有被满足。

总是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将不再信任家长,甚至拒绝跟家长沟通,难以管教。

4、“冷暴力”式制止:一些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既不斥责孩子,也不纵容孩子,而是将孩子晾在一边不管不顾。

孩子怎么哄劝都不听时,给他们适当的空间让自己冷静下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不意味着不闻不问。

不闻不问实际上是一种“冷暴力”,他们不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对孩子的要求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父母处理孩子情绪的正确步骤

父母处理孩子情绪的正确步骤

父母处理孩子情绪的正确步骤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们可别慌了神呀!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情绪风暴,咱得稳稳地应对。

咱先得像个敏锐的侦探一样,察觉到孩子情绪的变化。

孩子为啥不高兴啦?为啥发脾气啦?是和小伙伴闹别扭了,还是心爱的玩具坏了?咱得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到这些小信号。

然后呢,别着急讲道理,得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呀!这就好比是给情绪的小火苗浇上一盆温柔的水。

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在呢,别怕。

你想想,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最需要的不就是这种温暖的依靠嘛。

等孩子情绪稍微平复一点了,再耐心地听孩子说说心里话。

这时候可别不耐烦,要像朋友一样认真听着。

也许孩子说的事情在咱大人眼里不算啥,可对孩子来说那就是天大的事儿呀!咱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别不当回事儿。

接着,咱可以帮孩子分析分析,一起想想办法。

就像一起攻克一个小难题似的。

比如说孩子和小伙伴吵架了,咱就一起想想怎么去和解,怎么去沟通。

可别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得引导着孩子自己去思考,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还有啊,咱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咱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不能乱发脾气,得冷静处理呀。

孩子可是会学着咱的样子呢!要是咱整天大吼大叫的,孩子能学好吗?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反复,这也正常呀。

咱不能嫌孩子麻烦,得继续耐心地陪着他们度过这些情绪的小波动。

咱可不能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也跟着发脾气,那不是火上浇油嘛!得保持冷静,用爱和耐心去化解孩子的情绪。

就像春风吹走乌云一样,让孩子的心情重新变得阳光灿烂。

想想看,要是孩子每次有情绪的时候,咱都能这样正确处理,那孩子得多信任咱呀!他们会知道,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这样的孩子,以后长大了也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所以呀,父母们处理孩子情绪可不能马虎,这是一门大学问呢!咱得好好琢磨琢磨,用对方法,让孩子的情绪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童年充满快乐和温暖。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但只要咱坚持,就一定能看到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他的闹情绪,我一度很挠头。

特别是看到孩子大哭不止,小脸鳖得通红,眼看着又长痱子了,我上火无助的同时,感到特失败和沮丧。

心里一个声音不断重复“我该怎么办?谁来帮帮我?”我不好意思向朋友邻里求教。

曾经和一个邻居说了孩子的近况,得到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问这孩子脾气随谁啊?这么厉害。

一个小孩真的很能放大父母的优缺点。

听到这样的问话,我都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性情了。

最近我的口头语都是,“这孩子随谁啊?”我脾气真的有这么糗吗?最后只得打掉牙往肚子咽,再不敢声张了。

姥姥和姥爷的观点也让我有些迷惑。

他们总说孩子已经懂事了。

男孩子不能惯着,该管就得管。

有时亮亮闹情绪时,姥姥总说,让他哭去,你躲开看他还磨谁。

听人旁边这么一扇风,再看到眼前这个闹腾鬼儿,我真是心狠了起来。

但效果好像并不理想。

亮亮哭的更欢了,最后心疼他怕长痱子上火,我们只得投降让步。

后来还是赶快向专家求教了。

看了一些专家的育儿经,让我释然了许多。

专家认为这个月龄的孩子是开始任性闹情绪了。

哈哈,原来如此啊。

“[bgcolor=99ffcc]如果你的宝宝越来越爱耍脾气,不是坏事,那预示着宝宝的想法越来越多,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bgcolor]”(《郑玉巧育儿经》,感谢apple妈的推荐哦。

)这个时期宝宝懂得的事多了,也越发有了主见。

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清楚表达意愿,就会出现不耐烦哭闹等情绪。

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接受这种负面情绪,然后学会和宝宝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

最后发现原因积极寻求对策。

有时我会觉得孩子小,讲道理没用,就简单粗暴起来。

其实你的情绪、说话的态度、甚而你的语言,宝宝完全明白,一定会影响到他的反应。

如果你没耐心,甚而训斥责骂孩子,会让宝宝感到妈妈不再爱他了,动摇了妈妈爱他的信念。

专家认为“[bgcolor=99ffcc]这样的结果会使宝宝的情感发展受到阻碍。

[/bgcolor]”针对专家意见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我对曾经几次的闹情绪都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举出三个案例,来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如果妈妈们有更好的意见,我很感谢您的不吝赐教。

案例一:有时给他穿衣服,他不想穿,就不配合的打挺扭动。

哄他说穿好后出去玩也不起作用。

强行给穿上后,他懊恼地坐地上拽着胸前衣服大哭不止。

妈妈怎么劝也不听。

抱他也打坠坡。

以前妈妈走开,他就会起来跟过去。

但现在如果躲开,他哭得更厉害,简直就是歇斯底里,就是不起来。

好像在向妈妈示威,看谁更宁。

原因和对策:儿子最近得了湿疹,妈妈又怕他腹泻,也不大敢开空调。

随着天气变化湿疹时常反复。

亮亮怕热,湿疹又痒难受,再穿衣服,更令他不舒服而烦躁。

找出原因后抓紧看病,医治湿疹,减轻孩子痛苦。

再穿衣服时,我就鼓励他说,“妈妈知道亮亮最能干了,你会自己穿了吗?该伸哪条胳膊了?快来看亮亮多棒。

”亮亮是个顺毛驴,听了这话,乖乖合作了。

案例二:有一次我抱着他在小摊看珍珠时尚手表。

要走了,他却拿着一块表不撒手。

“前边还有好玩意儿呢”我边差乎边从他手里拿。

他不干,死死攥着。

较量之后我还是把表从他手里掰出来放回。

他愣了一秒钟,然后一个不留神,抱住我胳膊就是一口。

姥姥说他,声调提高了一度,怎么可以咬人呢?反了你了。

他一听,哇地大声哭起来,边哭边啪啪打我脸,把眼镜都扇掉了。

结果一路委屈地哭,还打挺。

放下来后,就坐地不走了。

我们说不理他继续往前走,他一害怕就跟上了。

结果走了50多米了,回头看他,就坐在地上盯着我们看。

叫他也不起。

后来担心有人一个劫持把孩子抢走,我们只得认输,回去找他。

原因和对策:儿子玩珍珠手表,由于新鲜漂亮玩性正浓。

我应该多等待他一会,让他把隐过得差不多了再走。

当然前提是不把东西弄坏。

或者寻找其他更有趣的东西替代。

而不是粗暴地令行禁止。

这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场景。

案例三: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亮亮好像饿了。

他拽着你往厨房走,吧唧嘴巴说“吃”。

坐在餐椅上却不明原因哭起来,指着碗嗷嗷叫。

把饭碗递给他,他又一把推开。

不要。

还是继续手指着前边哭咧咧叫着。

再给他拿一件东西,不对,再拿还不对,这时开始彻底不耐烦嚎啕大哭起来。

我着急地说亮亮你到底要什么啊,妈妈猜不出了。

你说出来啊。

可亮亮还不太会表达。

原因和对策:我后来发现他不是饿,而是困了,在困闹。

宝宝语言表达上的限制,沟通能力的不高,生理上的不舒服交织在一起,都可能导致闹人。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耐心些,不要想孩子是故意耍脾气;或是自己凭经验迅速做出判断。

后来想起儿子这天起早了,可能困了。

带他走到奶瓶处,他指着奶瓶要。

很快喝了奶睡午觉了。

其实宝宝闹多数是有原因的。

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帮助第一,教育第二。

特别是一些语言发育还没跟上内心想法的孩子,会比别的孩子更容易闹情绪。

做妈妈的应该细心体察。

做父母的都知道爱孩子。

但爱,也是需要技巧和能力的。

总是讲优生优育,科学育儿。

也懂得和孩子相处时,要多些耐心,多些尊重,再多些智慧。

那关键时刻来临时,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孩子闹情绪及时处理(青苹果)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爸爸,你和妈妈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子吵架,你们这样吵架我很害怕。

”“你回你自己的房间去。

”(忽略孩子的感受)●“妈妈,我觉得很难过。

”“你只是觉得累了,快去睡觉。

”(歪曲孩子的感受)●“妈妈,我想爸爸。

”“宝宝不想爸爸。

”(否认孩子的感受)以上是孩子常见的几种消极情绪表现,但是父母的应对方式却是违背心理健康原则的。

消极情绪如果不通过身体语言发泄出去,就会停留在身体内,最终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在第一个回合的对话中,爸爸完全忽略孩子的情绪,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而孩子由于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知道爸爸妈妈可能只是因为工作不顺利,两个人情绪都不太好,所以才会吵架。

6岁之前的孩子,当他看到自己赖以生存的两个人相互攻击时,他体验到的是恐惧、害怕和忧虑,会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

在第二和第三个回合的对话中,妈妈对待孩子情绪的方式是歪曲和否认。

如果情感表达总是遭到歪曲和否定,儿童也许会怀疑自己的感受,开始拒绝体验感情,最终变成一个毫无感情的人。

一旦儿童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失去联系,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情绪是怎样的,调节和处理情绪就更加无从谈起。

而调节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是孩子在儿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

家长否认和歪曲孩子的感受,常常是因为自己的情绪也不好,所以无意识地采用这样的方式,避免再担负起处理孩子情绪的重任。

长此以往,家长甚至会把自己当时说的话信以为真,而不再注意孩子的情绪了。

当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时,父母应当关注地听孩子讲,陪孩子一起体验其内心感受,虽然不可能让孩子没有消极情绪,但是完全可以让孩子避免被消极情绪伤害。

情绪是流动的,去体验它,表达它,慢慢地它就会过去。

陪着孩子一起体验他的情绪,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也随之培养起来。

▲两岁孩子易闹情绪专家剖析人生“第一反抗期”“我的孩子怎么了?”记者遇到很多年轻父母总是抱怨,为什么昨天还是那个在襁褓中安静入睡的乖宝宝,转眼间到了两岁,不仅会挣脱你的手去做你不让做的事,甚至会开始用他那极其有限的词汇和你顶嘴。

恒缘儿童心理专家吴祯说,婴儿期的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到了两岁左右,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初步形成,开始用“我喜欢什么”或“我要什么”之类的词汇,父母对此无需惊慌,应正确引导,在尽量尊重他们想法的前提下和宝宝沟通,让宝宝快乐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现象一客人来了就“发疯”彬彬今年两岁了,平常是个懂事又听话的孩子,可每逢家里来客人,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既欢呼雀跃,兴奋得不亦乐乎;又顽皮不听话,他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玩电话,一会儿在沙发、床上乱蹦乱跳……还不停地吵吵嚷嚷,扮着鬼脸。

案例分析:彬彬的这种症状,归根到底是由于某种心理需求引起的。

吴祯分析说,有的孩子表现欲过强,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孩子缺少玩伴,生活单调,用这种方式发泄精力,“其实这些都是宝宝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

”这就如同成人用逛街、唱歌、运动等方式来宣泄感情一样。

“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

”专家支招:父母是孩子的好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言行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吴祯表示,有的家庭对宝宝过分宠爱,对宝宝的各种行为表现放纵,就会使宝宝变得越发任性而“无所不为”;有的父母对宝宝过于严厉,使得宝宝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聪明的他知道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怎么捣乱,父母都不会太苛责他。

父母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让宝宝在客人面前也变得乖巧可爱:1.客人来之前,先给宝宝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跟宝宝讲道理,还可以提出奖惩措施。

2.在向客人介绍其他客人的时候,也不应忘记把宝宝介绍给客人,并在客人面前有意地赞扬宝宝,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因客人的到来而被忽视。

3.如果宝宝在客人来的时候提出过分的要求,父母不要妥协也不要训斥,可以用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因为训斥有可能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现象二小气又爱攻击小朋友妈妈带着两岁的琳琳到社区散步,路上遇到几个熟人便闲聊了起来。

熟人的宝宝看中琳琳手中的娃娃,“乖,给妹妹玩玩吧,都是好朋友。

”琳琳死活不肯。

连哄带骗,终于让琳琳对娃娃放了手,可过了一会儿,琳琳又去抢,还把别人家的宝宝推倒在地。

案例分析:两岁孩子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社会,幼儿园里他们会遇到老师、其他的孩子,生活中突然多了那么多人,宝宝并不太懂得如何和他们相处。

吴祯说,分享、交换、合作游戏,属于比较高级、复杂的交往方式,宝宝们并不太能理解,所以当矛盾产生,他们会诉诸武力,具有攻击性。

专家支招:父母应教会孩子道歉认错吴祯介绍,父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交往意愿,如果宝宝不知道该如何去玩,你可以通过示范来帮助宝宝。

在遇到冲突时,父母应保持公平,不要自主地判断谁对谁错,而应该从实际出发。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侵犯了,你应当帮孩子为自己说话,反之应该教他道歉认错。

这样宝宝就会慢慢学会收敛攻击行为,而选择用更可接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记者廖娅)平静的对待孩子闹情绪甜甜有类似情况,没有如愿时,她会任性的生气,乱发脾气,甚至哭闹,但一般情况下她不会一直哭闹,可能这与性格偶关吧!我觉得孩子哭闹发脾气是正常的,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可能想大人一样懂得控制情绪,一旦觉得不顺心时,孩子只会以哭闹来表达情绪,这时大人不要处罚纵容或者答应刚拒绝的事,应该保持中立和关爱的态度而应付.甜甜今年4月刚过完了3岁生日,我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经验,现在总结起有以下几个方法;第一:转移孩子注意力记得2005年春天的一天我和爸爸带她去超市,她一看见玩具就走不动了,一会抱个娃娃,一会又要小车,因为家里的各种玩具都有,况且这些玩具没有重复买的价值,所以我和爸爸并不打算买,但孩子却不肯放手.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她说;呀!甜甜,看爸爸藏哪里了?快点找找”.甜甜赶忙松了玩具起身四处观望,我乘机把玩具放回了柜台,故做慌张抱起了孩子离开了玩具柜,转移了她的注意力.第二:告诉孩子理由甜甜3岁左右的一天,看起了动画片没完没了,为了她得健康,好声好气的说了几遍:不要在看了,结果她不听.我说:宝贝,你看妈妈就是因为小时候看太久的电视又不听姥姥的话才近视带上眼镜的,像妈妈这样挂个眼镜多难受多不舒服.”她看了看,用商量的口气说:那我再看一个(集).我想了想:那好吧,一集完了可要说话算话啊!果然,孩子看了一集就自觉关可电视.第三:给孩子留个台阶我的孩子自尊心很强,我有一次当着别人的面说了一句:我们家甜甜偶尔还尿裤子’’话没有说完,甜甜就大哭起来,当时我没有很理解孩子,事后一想孩子听了我说的话,伤了自尊心,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安慰一下,或者拿本书画之类转移孩子注意力,给孩子个台阶下.大人们,不要怕孩子哭,更不要孩子一哭就把什么东西都拿给她,以致于她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哭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孩子很聪明,如果一次满足他,以后它总会用这种方法,那这种坏毛病就不好改了.如何对待孩子闹情绪微笑天之娇师资团谈到“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