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曲南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
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短篇报道*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210029)2012年9月5日收稿关键词:剥脱性皮炎;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3)02-封三-021例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李梅*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肤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为特征,累及皮肤大部(超过体表面积的2/3)或全部,除皮肤病变外,机体各系统、各脏器可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生率约占皮肤病的0.1%,如病情特重或救治不当,其死亡率可达10%~20%。
死亡原因多为原发疾病恶化及严重并发症:感染(肺炎、败血症)、心力衰竭、中毒性肝病等。
我科2011年5月收治1例左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剥脱性皮炎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86岁,因“左全髋关节置换“术后7天,患者出现双下肢皮肤出现红疹伴小水泡,并波及胸腹、背部等多处;口腔内疼痛,吞咽时加重,见舌边有散在小溃疡,且患者腋下、臀部、会阴可见大片糜烂,口腔、会阴部可见白色分泌物。
经过抗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补充各种维生素,纠正贫血,输入血浆、丙种球蛋白、氨基酸等对症治疗,加强皮肤黏膜护理、做好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护理措施后,患者皮疹情况渐好。
2临床观察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者病情危重,给予床边心电监测,观察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
因患者发热,需每4小时测量体温,高热时即给予物理降温(避免酒精擦浴)或遵医嘱予药物降温。
记24h 出入量并详细记录。
早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血糖升高,每2小时检验血糖并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皮肤损害情况的观察: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有无脉管炎的发生,渗液有无减少;口腔黏膜有无新发水疱,糜烂表面有无好转;眼结膜充血,水肿有无消退,并做好病情记录。
2.3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瘙痒,或原有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药,这些症状多是药疹早期的表现;同时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要注意观察副反应,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症状,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病理性骨折;更应预防感染,定期做皮肤、细菌、口腔真菌等化验。
一例脑干梗塞气管切开术后并发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的护理

一例脑干梗塞气管切开术后并发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的护理作者:卫敏夏婷胡晓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脑梗塞是指脑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使脑部血流受阻,导致血流受阻区脑组织的坏死,脑干是人生命中枢的所在地,脑干梗塞起病急,危及生命,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偏瘫或四肢瘫痪、高热、吞咽及发音困难等。
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由药物引发的严重性皮疹,潜伏期长,一旦发作即累及全身皮肤及内脏,极易并发感染加大患者死亡风险,我科于2013年2月收治一例脑干梗塞气管切开术后并发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患者全身皮肤90%以上基本愈合,原发病好转出院。
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脑干梗塞;气管切开术;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护理1 病例介绍患者男,36岁,因“意识障碍8小时”于2013年2月5日上午6:25入院,急诊CT示脑干梗塞,双肺慢性支气管炎,右下肺部感染,转入我神经内科监护室,入院诊断:1、脑干梗塞;2、肺部感染;3、上消化道出血。
入院后患者意识呈昏迷状,喷射性呕吐一次,均为咖啡色为内容物,伴小便失禁,给予留置胃管、留置导尿。
下午3:58患者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立即给予心脏胸外按压、球囊辅助呼吸、药物治疗等,约2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在60%~70%间波动,立即请耳鼻喉急会诊给予气管插管,请综合ICU急会诊于下午5:00急转往ICU,在ICU治疗期间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2月19日患者病情好转完全脱离机械通气后转入我神经科监护室继续治疗, 2月24日面部明显水肿,舌头肿大外垂,眼睑球结膜水肿,眼底出血,口腔黏膜多处溃疡伴出血,全身皮肤可见大面积红色皮疹,请皮肤科会诊,给予抗过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2月27日患者全身可见大面积红疹及大水疱形成,躯干及四肢较重,并伴多处大面积皮肤破损及粘膜糜烂,再次请皮肤科会诊后确诊为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经积极救治,精心护理后患者全身皮疹消退,破溃处皮肤基本愈合,于3月29日好转出院,出院诊断:1、脑干梗塞并四肢瘫痪2、剥脱性皮炎2 分析病情制定护理计划2.1 分析病情此患者为大面积脑干梗塞脑复苏气管切开术后,肺部严重感染,四肢瘫痪,机体抵抗力低下,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并发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全身90%以上皮肤出现红肿破溃,病情危急,如若治疗不及时或者护理不当,极易因全身衰竭及继发感染而导致患者死亡2.2 护理问题针对患者病情及现状提出护理问题,即皮肤完整性受损、有感染的危险、吞咽障碍、清除呼吸道无效、躯体移动障碍、低于机体需要量、营养失调等等2.3 护理目标配合医生进行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护脏器功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继发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药疹128例临床分析

过敏史 , 占2 7 . 3 %。 1 . 4 致 敏 药物 ( 表 1 ) 表I 1 2 8例 药疹致 敏 药物
2 讨 论
随着人们就 医 的 日益 方便 和新药 的广泛 使 用, 药疹 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 致敏药物的种类也相 应增多 , 几乎涵盖各类临床用药。一般来说 , 最常 见的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包括 : 抗感染药物 、 解热
4 2 6
湖 j c 科 技 学 院 嚷( 医 学 版 ) 2 o l 3 年 第 2 7 蹲5 期 [ J 0 砌a l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
剥脱性皮 炎型 2 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2例
痤疮型 其他 型
3 糖皮质激素3例
2 青霉素1 例, 头孢菌素 1 例
1 . 6 治 疗 与转归
轻型药疹 1 1 4例 , 予停用致敏药物, 中小剂量 糖皮质激素 、 抗组胺及对症治疗 , 全部治愈 。重症 药疹 l 4例 , 经早期大剂量糖皮质激 素( 地塞米松 l 5— 2 0 mg / d , 分两次静 脉滴注 ) 、 防治继发感 染、 加 强支 持疗 法 、 护 理及 外用 药物 等 治疗 , 均痊 愈 。
4 。
妻
抗癫痫药2例, 解热镇痛药8 例, 其他类3例
时间数分钟至 3 2 d , 平均时间 7 . 5± 1 . 2 d 。其
静脉注射氨曲南致过敏反应2例

2 01 0 : 7 2 5 — 7 31 .
[ 1 ] 赵 辩. 中 国临床 皮肤 病 学 ( M] . 江苏 : 江 苏科 学技 术 出 版社 , [ 2 ] 夏天保 , 师翠 茹 , 臧远 胜, 等. 皮炎湿疹类 皮肤病 2 0 1 例 斑贴试
[ 4 ] 刘广仁 , 韩永智 , 黄庚 , 等. 皮 炎湿疹 5 9 9 例致病 因素分 析[ J ]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1 2 , 2 6 ( 2 ) : 1 2 6 — 1 2 8 .
[ 5 ] 冯 霞, 张秀丽 , 秦 法君 , 等. 接触 性皮炎 过 敏 反 应 2例
王淑云 山东理工 大学 医院 , 山东省 淄博 市 关键词 氨曲南 过敏 体会 2 5 5 0 4 9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9 2 . 8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l O O 卜7 5 8 5 ( 2 O 1 3 ) 1 1 - 1 6 2 1 — 0 1
7 6 , L 2 4 。初步诊 断 : 急性尿路感染 。即给予 N S 2 5 0 ml 加 入氨曲南 2 . O g静脉滴注 , 7 O滴/ m. m,1 次/ d , 无其他 用药 , 输 液l O mi n左右 , 患者 突感 胸 闷、 窒息感 , 烦 躁, 呼 吸困难 , 继之
类过 敏史 。
2 讨 论
病例 1 : 患者 , 女, 2 9 岁, 因尿急 、 尿频 、 尿痛来 院就诊。查
体: 体温 3 9 . 2 ℃, 脉搏 9 6次/ n - i f n , 呼吸 2 4次/ I n i n , 血压 9 6 /
6 5 mr n Hg ( 1 m mHg  ̄0 . 1 3 3 k P a ) , 血常规 : WB C 1 2 . 5 ×1 0 / L, N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药疹1例及剥脱性皮炎1例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致药疹1例及剥脱性皮炎1例1、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13岁,因发热伴颌下淋巴结肿大3天来本院就诊。
查血液WBC17.9×109/L,临床诊断为“急性淋巴结炎”。
来院后做青霉素皮试(-),给予NS150ml+PG 480万单位,NS150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4g静滴。
患者在静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约5min后,自觉针尖处瘙痒,见4~5个红色小丘疹,当是就考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过敏,随给予停药,并给予NS150ml+10%葡萄粮酸钙10ml+VC2.0g静滴,后未述任何不适,嘱其回家多饮水。
于第二天患者出现全身散在的红色丘疹伴瘙痒,以头面部和颈部尤甚,遂给予口服扑尔敏4mg,静滴NS150ml+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酸钙10ml,并给予美能以增强机体的抗免疫能力。
于第3天皮疹减少,瘙痒减轻,第7天皮疹就消失。
病例2:患者,女,42岁,因咳嗽伴憋5天来院就诊,临床诊断为“肺内感染”,来院后做青霉素皮试(-),给予NS250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0g和左氧氟沙星0.4g静滴,滴完后未述任何不适,夜间休息时感觉背部瘙痒,未见皮疹。
第二停用阿莫西林拉维酸钾(患者即往用过氧氟沙星),因患者来院时无不适症状,未用抗过敏药物。
第三天患者背部出现大片状丘疹伴水泡,当时就考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引起的迟发性过敏,随转人上级医院救治,于15三后痊愈出院。
2、讨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为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钾的复方制剂,具有广谱抑酶的作用,合用可提高阿莫西林抗产酶耐药菌的作用。
对于产酶金黄色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脆弱拟杆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临床主要用于敏感引起的下列感染:①上呼吸道感染;②下呼吸道感染;③泌尿道系统感染;④皮肤和软组织感染;⑤其他感染:如中耳炎、骨髓炎、败血症和手术后感染。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对药物的耐药增强,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正好提高抗产酶耐药菌的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近1年来阿莫西森克拉维酸钾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屡见不鲜,所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对有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者应慎用,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并要有相应的救治措施。
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护理

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护理发表时间:2009-06-09T11:35:37.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3期供稿作者:鲁文荣[导读]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严重类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严重类型药疹。
皮疹初起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继之迅速融成片,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肿胀,鲜红色到棕红色,以后大量脱屑,脱屑有干剥与湿剥两种。
前者手足部脱屑如手套和袜状(套式剥脱),躯干部脱屑呈落叶状,可持续1个月左右,头发及指(趾)甲均可脱落,后者可出现水疱及广泛性糜烂,尤其是皱褶部位。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全身皮疹,咽痛3天,发热1天,于2008 年6月29日10pm入院。
患者24年前曾发生车祸,外伤致头部神经受损,从此以后每隔15至30天均出现无故骂人、自残等神经症状。
于2008年5月12日曾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入我院前曾服用 “卡马西平”1周,3天前出现发热、皮疹,入院时T39.3℃,P120 次/分,R22次/分。
入院后精神差,发热面容,全身皮肤可见斑丘疹及水疱疹,双眼结膜充血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伴有畏光,咽部有溃疡及脓性分泌物,口唇、鼻翼可见溃疡及剥脱性皮疹,背部水疱疹已破溃,B超示:肝实质回声增强,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Rt示:WBC:5.61×109/L,RBC:4.05×1012/L。
HGB:108g/L,N:78.41%,L:15.32%。
胸片示:正常。
电解质示:正常,口腔分泌物未找到真菌。
诊断: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给予阿奇霉素、地塞米松、雷尼替丁、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治疗,并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患者住院24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2.1一般护理患者置于单间病房,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室内空气每天早晚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74例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274例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09-12-16T09:02:58.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7期供稿作者:吴瑞恩[导读] 门诊及住院病人274例患者,进行皮疹类型及药物类型分类、统计及治疗。
吴瑞恩(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梧州 543001)【中图分类号】R75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7-0037-02 【摘要】目的对274例药物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探讨治疗经验。
方法 v结果患者的皮疹发生类型依次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型等,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占第1位,解热镇痛类占第2位,中药类占第3位。
治疗体会治疗关键一是要准确诊断,二是果断停用可疑药物,三是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结论对此类疾病要积极预防和诊治,并努力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减少药物性皮炎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药物性皮炎治疗药物性皮炎也称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皮肤或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近些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其临床病例有增多的趋势。
为了探讨近年来我市周围地区药物性皮炎患者的皮疹类型、年龄状况、致敏药物类型及治疗效果等,对我院274例门诊及住院药物性皮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笔者认为:准确诊断、及时处置和治疗规范,是有效治疗各型药物性皮炎的关键。
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病例全部来自我科近2~3年间的门诊、住院病例及院内各科会诊病例,共274例,其中男152 例;女122 例,男女之比为1.24:1 ,药物性皮炎门诊病人占同期我院皮肤科普通门诊病人比例约为0.75%,年龄4~80 岁,平均35岁,用药到症状出现之潜伏期约为数分钟~2周,首次用药潜伏期为2~15天,再次用药者潜伏期为10 余分钟~2天内。
患者皮疹出现前2周内均有明确的用药史,专科检查有明确的皮肤粘膜损害并排除常见的食物诱因。
1.2 皮疹类型参照文献[1 ]分型其中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117例,占42.7%;荨麻疹型80例,占29.1%;固定性药疹型35例,占12.7%;多形性红斑型17例,占6.2%;紫癜型14例,占5.1%;重症多形性红斑型6例,占2.1%;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型4例,占1.4%;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例,占0.3%。
注射用氨曲南致不良反应一例

[ 1 ] Ma r k m a n M, K e n n e d y A , We b s t e r K, e t a 1 .P a c l i t a x e l a d 一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O g y n e c o l o g i c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a j o r c a r d i a c r i s k f a c t o r s ・ J C l i n O n c o l , 1 9 9 8 , 1 6 : 3 4 8 3 — 3 4 8 5 ・ E 2 ]T r i m b l e E L ,A d a m s J D, V e n a D , e t a 1 . P a c l i t a x e l f o r P l i 一 n u m - r e f r a c t o r y “c a “ 。 : “ ¨ me 1 ” ¨U U 。 p a -
2 o o 6。 6 ( 4 ):4 0 — 4 6 .
,
[ 4 ]D e 1 1 a T 0 r r e P
I mo n d i P,Be r na r d i C,e t a 1 .Ca r d i 。 p r o t e c t i o n
b y d e x r a 2 o x a n e i n r a t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d o x o r u b i c i n a n d p a c l i t a x e l _
对 于 有 症 状 的窦 性 心 动 过缓 、 心脏传 导阻滞 的患者 , 使 用 紫
杉 醇 时 应 给 予 密 切 监 护 。如 存 在 电 解 质 紊 乱 , 需 积 极 治 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7月 第21卷 No.3396 氨曲南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杨文芬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药剂科 300480)【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396-01【关键词】 氨曲南;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81岁,主因胸闷咳嗽1周加重1天于2015年3月11日入院。
既往冠心病病史,间断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患者为过敏体质,曾口服去痛片过敏,2年前因肺感染在我院住院时曾发生皮肤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具体致敏药物不详。
否认食物过敏史。
查体:T36.5℃,P74次/分,R17次/分,BP140/80mmHg。
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干湿性 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6.19×109/L,NEUT%88%,CRP86mg/L。
胸片:右肺下叶炎症。
ECG示心肌缺血。
入院诊断:1、肺感染2、冠心病。
入院后给予氨曲南(慈宁,山西仟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901,规格0.5g)1.5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2次/d;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1次/d。
次日晨查房时,患者双下臂出现红色米粒大小散在皮疹,伴瘙痒,给予氯雷他定10mg,1次/d抗过敏治疗,2天后患者躯干、四肢、双手、足部出现大面积弥漫性潮红、肿胀,臀部、腋部、双下肢有少量渗液,并伴有少量脱屑,体温波动于36.8℃-38.0℃之间,急查血常规:WBC43.82×109/L,NEUT%92.30%,CRP129mg/L。
肝肾功能、尿常规、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
请皮肤科会诊诊断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疑为氨曲南所致,停用氨曲南,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10mg+西咪替丁注射液0.6g+维生素C注射液2.0g,静脉点滴,1次/d,夫西地酸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预防皮肤感染、抗炎、抗过敏、止痒、减少渗出,3天后整个头皮、面部、颈部出现新发鲜红色皮疹,面部、眼睑肿胀,双目难挣,躯干、四肢、双手、足部肿胀、渗液减轻,全身伴有大量细小糠秕状脱屑,查血常规示:WBC35.26×109/L,NEUT%81.10%,CRP43mg/L,将地塞米松减量为8mg,静脉点滴,1次/d。
3天后头皮、面部、颈部出现大量细小糠秕状脱屑,面部、眼睑肿胀明显减轻,躯干、四肢、双手、足部脱屑较前减少,复查血常规示:WBC30.20×109/L,NEUT%86.30%,CRP28mg/L,将地塞米松减量为6mg,静脉点滴,1次/d。
入院第14天时,患者全身仍有少量脱屑,皮肤颜色逐渐变暗,伴色素沉着,给予醋酸泼尼松片10mg,po,tid,带药出院。
出院一周后门诊随诊复查血常规WBC17.16×109/L,NEUT%67.20%,CRP8mg/L,醋酸泼尼松片逐渐减量,10天后复查血常规正常,患者症状好转。
2讨论氨曲南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为能迅速通过革兰阴性需氧菌细胞的外膜壁,对青霉素结合蛋白3具有高亲和性,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1]。
临床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
由于不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同时对细菌产生的大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免皮试等特点在我院已广泛使用多年,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少见,由此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更是罕见。
本例合并药品中虽有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由于患者1年前在我院静滴本品14天后未出现异常,因此引起该患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主要考虑为氨曲南所致。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发病机制与药物代谢异常有关,是由T细胞介导的、因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2]。
也有研究认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药物进入机体后,机体对药物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抗原体反应、类过敏反应[3]。
因同一时期使用此厂家、此批号的注射用氨曲南的其他患者并未出现异常,因此导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原因考虑与患者过敏体质、出现皮疹时未及时停药未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既往发生过皮肤过敏反应、高龄有关。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重症药疹之一,发病急、病情重、病程长,如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通过此病例提醒临床医生在应用氨曲南时应注意:(1)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有氨曲南过敏史者禁用。
(2)氨曲南说明书中虽未注明做皮试,可是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过敏体质的高龄老人,使用前应做皮试,即使皮试阴性,在用药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也应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因有氨曲南皮试阴性情况下使用导致急性剥脱性皮炎和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同发的病例报道[4]。
(3)患者高龄,对不良反应的感知不够灵敏,出现症状时停药往往滞后,何况该患者用药1天后出现轻型药疹时医生未及时停药,使机体处于持续致敏状态,由轻型药疹进一步进展为剥脱性皮炎,因此对于高龄患者,用药后出现皮疹临床医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停药并及时给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尽量避免重症药疹的发生。
(4)氨曲南ADR的发生与年龄有关,老年人由于各方面机体器官退化,肝肾功能减退,发生ADR的机率大,反应重[5]。
因此氨曲南不应作为老年患者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临床医生不要以为药品说明书中未注明做皮试、药品不良反应少见就认为此药安全,不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过敏体质患者在静滴氨曲南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3.[2] 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25-437.[3] 曹兴梅.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4):67-68.[4] 卢学春,朱宏丽,崔平江等.首例氨曲南导致急性剥脱性皮炎和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同发[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26(6):433-434.[5] 张亚明.氨曲南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9):104-105.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85例临床疗效观察霍广义 (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黑龙江伊春 153000)【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396-01【摘要】 目的:探讨85例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85例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氟康唑胶囊)和对照组(酮康唑胶囊),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95%(38/40),对照组75.6%(34/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后,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氟康唑在治疗口腔念珠感染上疗效显著。
【关键词】 口腔念珠菌感染;氟康唑;酮康唑 现阶段,随着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口腔念珠菌感染几率,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烦恼。
口腔念珠菌感染能造成口腔溃疡、疱疹性口炎,严重破坏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增加二重感染几率[1]。
当前临床上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常用药物为氟康唑和酮康唑。
本研究以85例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上述两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5例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口腔念珠菌感染诊断标准,并经由实验室镜检白色念珠菌为阳性,85例患者均被告知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所用药物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60.8±3.5)岁;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60.5±3.8)岁。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用药前先给予85例患者全身性疾病治疗,比如盘状红斑狼疮、白斑、扁平苔藓等。
治疗后给予观察组100mg氟康唑胶囊,1次/d,午餐后口服。
该药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宜制药总厂生产,国药准字:H31020639.给予对照组100mg酮康唑胶囊,1次/d,午餐后口服。
该药由南京白敬宇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10900055.两组均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疾病损伤消退的面积在2/3以上,症状明显得到减轻为显效;疾病损伤消退面积在1/2-2/3之间,症状出现减轻的为好转;疾病损伤消退面积在1/2之下,症状没有出现变化或病情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两组临床数据,用t检验组间比较数据,计量资料用(X±s)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34/45),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n,%)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0308295对照组4516181175.6 2.2两组复发率对比停药2周后,观察组复发率为12.5%(5/40),对照组复发率为53.3%(24/45),两组对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大多分布在人体的口咽部、皮肤、泌尿道等部位,临床上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
口腔念珠菌常发人群为婴幼儿及老年人群,这可能与这些人群本身较低的机体主动免疫力有关[2]。
此外,义齿修复、放疗等人群的发病率也很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群极易口腔干燥或机体免疫力下降。
另外,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经常在临床上表现为单纯的口腔局部藤椅或隐痛,口干或仅仅出现灼热感,因此经常出现误诊,对此医务工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临床上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以服用抗真菌药为主。
常见的有氟康唑胶囊和酮康唑胶囊两种,同属于广谱抗真菌药,但是在具体的应用和性质上两者存在不同之处。
其中氟康唑能降低不良反应,有较好耐受性,但在长期服用或大剂量用药时也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酮康唑能对真菌细胞膜麦角生物合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治疗皮肤真菌、酵母菌及部分深部真菌[3]。
本研究探讨两种药物在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34/45),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