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的本体哲学——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而作
船山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影响及历史作用

船山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影响及历史作用
熊考核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船山思想在晚清的传播与昌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为觉醒民族的一面思想旗帜,曾积淀和集合了一种自强不息、死而后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前,本土文化破块启蒙的一道醒目的思想风景线。
其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熊考核
【作者单位】衡阳市社科联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回眸 [J], 朱建磊
2.船山与变法——论王船山对谭嗣同的精神气质与哲学思想之影响 [J], 陈焱
3.论船山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启蒙影响及现代意义 [J], 熊考核;王柏新
4.严复引进西方社会学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J], 王作峰;刘洪英
5.论国际因素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J], 刘国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船山“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思想

船山“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思想
王泽应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船山提出并深刻论证了“依人而建极”的理论命题,从而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人本主义思想。
王孝鱼认为,“依人而建极,即人本主义也。
”“人本主义,固亦为先生之一根本思想。
”在船山看来,人是天地之心,是天地之妙用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只有人才能为天地立道建极。
“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为依。
不依乎人者,人不得而用之,则耳目所穷,功效亦废,其道可知而不必知。
【总页数】1页(P0-0)
【作者】王泽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王船山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之形上学批判
2."人极立而道术正"——论王船山"立人极"思想的历史意义
3.“存人道以配天地,保天心以立人极”——略论王船山依人建极的天人观
4.船山易学中的“乾坤并建”思想
5.王船山“乾坤并建”思想的当代哲学蕴涵——与熊十力、牟宗三相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冯琳
【期刊名称】《王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王船山"合知能而载之一心"观念的解读,分析"己""物""能""所"等认知概念,阐述学思与格致的认知方法,探讨船山关于认知来源于实践
思想的深层原因,从多个层面对王船山的认知思想进行了研究。
研究船山的认知思想,不仅能管窥中国传统的认识论,还能够通过船山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流、基础与未来有更准确的认识。
【总页数】15页(P265-279)
【作者】冯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4.7
【相关文献】
1.一部拓宽王夫之学术思想研究新领域的力作--评彭巧燕的《王船山语言文字学思想研究》 [J], 彭小球;钟应春
2.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J], 冯琳;
3.论王兴国在王船山学术思想研究史领域的贡献 [J], 朱弘毅;朱迪光
4.台湾地区王船山诗学思想研究述要 [J], 石朝辉
5.船山哲学思想研究的新收获与再思考——方克同志《王船山辩证法思想研究》读后 [J], 李维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明清王船山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范文2

2021明清王船山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范文 王船山(1619一1692年),本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治学抱负,集大哲学家与大文论家于一身,所处“坐集千古之志”的时代机遇。
其思想深邃,著作雄厚,含面广博,是明清之际对我国哲学理论贡献最大的人,他对先秦以来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哲学的最高峰。
王船山因慕晚年居住的“湘西草堂”附近的石船山而自名船山,借独立不移的石船山来表达自己高远坚贞的志向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气概。
清朝初年,朝廷禁止百姓习武,这使群众性的习武活动受到了一定阻碍,不过养生与导引在当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此背景的影响,王船山体育思想多属体育养生类。
1王船山的体育思想 王船山的体育思想多属体育养生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对人本质的认识来阐述人的寿命与命运应由自己掌握,人们应该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达到“相天造命”;人要想长寿、健康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树立“健”“动”的人生观;使自己修养成为具有君子那样有良好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的理想人格;在平时的生活处事之中以“七然”面对。
1.1相天造命 在对天的认识上,王船山认为:“天无为,无为而缺,则终缺矣;人有为,有为而求盈,盈而与天相争胜。
”这就告诉我们,天是被动无为的,人则是主动有为的,天不可能具有意志和感知觉,并不存在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统领、控制着万物与人类,天不可能授予人的本质。
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上,王船山提出了“相天造命”的观点。
“相天”,亦即认识和利用自然;“造命”,即人的能动性与有为性可以改变人自身,也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天命的必然性、法则性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和社会,使人寿可变。
王船山指出不仅君相可以造命,而且“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认为天命是不存在的,人的寿夭生死,国家的治乱存亡,都有其所以然的道理,而不是由天命决定的,天不可能具有使一部分人长寿而使另一部分人早夭的好恶及意愿,人的命运取决于他自身。
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关于究竟何为王船山哲学本体之辨析

The Ultimate Exists Everywhere but Nowhere Else ——On Wang Chuanshan's Philosophy Noumenon 作者: 程志华[1]
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王船山;本体;太极;无有不极;无有一极
摘要:在反思与总结宋明儒学时,王船山对本体问题非常关注,且提出"太虚""天""太和""道"多个本体概念.然而,本体只能有一个,那么,到底何为其真正本体呢?实际上,王船山乃以"太极"为真正本体,并从"太虚""天""太和""道"多个角度进行疏解,进而对"太极无端"性质进行辨析.总的讲,他关于"太虚""天""太和""道"之言说多为对张载思想的继承,而关于"太极"本体之言说不仅是对《易传》《太极图说》的继承,也是对《易传》尤其是《太极图说》的发展.。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今年是张载一千年诞辰,其学极具有普世性与济世性,而且深刻高远,但是对其思想的研究、传播与之思想应该有的影响实在不能匹配。
尤其在关学发祥之地的陕西,没能得以很好传承。
后来接续张载思想的,应该首推王夫之,次而曾国潘,再次毛泽东,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与其践形思想如出一辙。
如果能在张载诞辰千年的今天,以求真求善的精神,排除意识形态因素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对于张子之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疏理,理出来一头绪,沿着张子到王船山,再而曾国藩、毛泽东,岂不是一条光明大道吗?思想学问一定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才有说服力,当然思想也一定离不开传承,否则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以久存!如此,周学盛矣!孔孟之道盛矣!关学盛矣!湖湘之学亦盛矣!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思想盛矣!关学以治世安民为其宗旨,切问近思,博学务实,极重致用。
船山之学,缘在明末之兴亡图存之际,本在张载之气论,其后践形付诸社会,则有后来之曾国藩、毛泽东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罕见的成就,今日思之,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更感到要投重兵进行研究,否则将愧对中国传统文化。
王船山在人生论方面,与理学家之致知穷理,与心学之注重发明本心,正好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学说堪称践形说或事说。
船山之说从人道出发,强调“人之独”,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应“以人道率天道”,以人为领导自然。
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之独而禽兽不得与,人之道也。
故知斯三者则可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以此矣。
”(思问录内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乎能思能勉,而船山正看中人之能思能勉,“忧勤惕厉”,人虽属于天地自然,但并不看重自然。
人所看重的是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个当然,也就要遵循一个理,合于这个理之自然就是人道,就是人异于禽兽者的地方。
这个依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者就是礼教,礼教其内以仁为本,其外是合仁爱之仪礼。
船山又说:“能不以慕少艾妻子仕热中之慕,慕其亲乎?能不以羊乌之孝蜂蚁之忠,事其君父乎?而后人道显矣。
“王船山思想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船山思想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秦秋咀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王船山先生逝世320周年纪念暨“王船山思想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衡阳师范学院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由船山学社、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共同主办,来自(韩国)朝鲜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省社科院等高校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学术会议。
【总页数】2页(P179-180)
【作者】秦秋咀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衡阳 4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2002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2002中国(衡阳)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2002年中国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4.艺术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建构——201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5.当代社会发展与艺术人类学研究——201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李长泰(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从船山哲学是中国传统道统精神的传承、气学思想的发用展现、时代开新的体用致和三个层次上进行逻辑确证。
三层逻辑是哲学视阈下的体、用、和的三层和合逻辑。
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思想和合,气的使用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本即是以气为本思想的运用;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的经世致用在现实社会中开新致和和合,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体用合一而致和。
关键词:王船山;人本思想;和合逻辑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21)01-0010-0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哲学是以气为核、以人道为依的哲学,其目的是为了拯救社会和人心而达到天下安身立命。
船山哲学中是否有人本思想?船山哲学的最终要旨是以人为依和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是船山哲学的重要思想。
船山哲学的人本思想指向三个方面:与道统精神的和合、与气用思想的和合、以开新体用的和合,由此,逻辑上船山人本思想在体、用、和三个方面得到确证,如图1。
图1船山人本思想要旨确证逻辑图船山人本思想的确证从哲学的体、用、和三个视阈上展开,即是说这三个方面的意思:船山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道体的本根传承和延续,是精神之体;船山人本思想是船山气学思想的运用展现和发用;船山人本思想是时代开新致用的体用合一。
本文拟从船山是否有人本思想的视角来确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船山人本思想的道统本根和合逻辑船山人本思想得到确证的第一层逻辑是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也即与传统本根保持了逻辑一致性。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以人道为依。
船山的学术思想依据古圣先贤的经典,又超越圣贤思想,入古建今,古今融合,凸显了人的天理与致用的双层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船山哲学继承张载哲学有其内因外缘。
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即“太和”世界,并对“太和”与“太虚”的意蕴作了分梳,对“道”、“太极”的形上学本体的根底是什么,如何存有作了多层面的追究。
船山本体哲学,是对于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精髓的彰显。
[关键词]道太和和合“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1〕,这是王船山《自题墓石》中的话,是他仰慕横渠之学的心声的表露。
于是他在晚年作《张子正蒙注》〔2〕,继承张载思想,建构其本体论哲学体系。
一任何哲学理论思维的建构,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想资源的吸收和继承,亦是对哲学先辈们理论思维资源的批判。
前者是文化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的延传的需要,后者是哲学理论思维创新的需要。
延传和创新,两者不即不离,不可或缺,无延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创新,便流于千遍一律,平庸无奇。
王船山对宋明理学各派学说,大体遵循上述原则。
他在比较程朱与陆王对于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后,选择了沿着程、朱外在事理、物理追究的途径,而又批判二程的“游、谢之徒,且岐出以趋于浮屠之蹊径”;朱子后学“流为双峰,勿轩诸儒,逐迹蹑影,沉溺于训诂”〔3〕。
明确否定王守仁对于心(良知)的穷究,激烈指斥:“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为刑戮之民,为阉贼之党皆争附焉,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理事之狂妄,流害以相激而相成,则中道不立、矫枉过正有以启之也。
”〔4 〕由于王船山把对阳明学的批判与明亡的“天崩地裂”悲愤情结纠缠在一起,因而,这个批判不免有过激之处。
哲学的批判,意味着哲学的选择。
“呜呼!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5〕。
王船山认为,横渠之学上承孔孟之道统正传,下救来兹的偏失邪说,即使圣人复起也不能改易的圣学。
虽其学如皎日丽天,但由于张学传于关中,其门人弟子不多而又没有很好发扬光大;张氏本人素位隐居,与当时钜公耆儒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不相“羽翼”。
因此,“世之信从者寡,故道之识然者不著”〔6〕,社会影响不大。
所以造成“不百年而陆子静之异说兴,又二百年而王伯安之邪说xī@①,其以朱子格物、道问学之教争贞胜者,犹水之胜火,一盈一虚而莫适有定”〔7〕。
有鉴于这种学术思想发展的形势,以及时代的需要,于是王船山选择了绍承横渠之学。
他说:“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则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陆子静、王伯安之蕞然者,亦恶能傲君子以所独知,而为浮屠作率兽食人之伥乎!”〔8 〕按照王船山的理解,“正蒙”,就是要人从童蒙开始,进行圣学、圣功的教育。
这样人就不会被佛教和陆王所迷惑和伤害,亦不会去做为虎做伥的事。
有比较就有选择。
王船山选择横渠之“正学”,自以为是时代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
因此,他为《正蒙》作注,发扬光大“正学”,以补张子之道不著之缺失,以回应立天、立地、立人,纲维三才,贞生安死的时代呼唤!二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
在他拥有的这个世界里,他自由地追究“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以及天地日月五行之理数?人物生化之理?神气往来应感之几?天人神化性命之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几?等等,这种追究实乃形上学根底的寻求。
王船山在对事物之理的穷究中发现,理并不象朱熹所说的是终极的形上学存有,而是“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
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
”〔9 〕“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10〕。
理是气这一独立实体的条绪节文,条绪节文必须通过一定的实体来呈现、实现自身,才使其可得而见,可执之物。
这就是说理无气,就无以呈现自身,使自身获得条绪节文的形式。
所以理只能规定为:“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11〕。
作为气之理,理隐藏于气之中;隐藏者固然不能离所被隐藏者而存在,但被隐藏者离却隐藏者,也会失去其原有被隐藏者的功能和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气也是不能离理而独存的。
这就是说,离气无理,离理无气;单一的理或单一的气,都不是王船山所追究的、理想的、终极的形上学存有。
什么是终极的形上学存有?王船山在解释《正蒙·太和篇》首句“太和所谓道”时说:“太和,和之至也。
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阴阳异撰,而其yīn@②yùn@③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
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12〕王氏依据自己的哲学思维和时代的文化精神,对“太和”作了诠释,蕴涵这样几层意思:其一,道就是所谓太极。
太极之名,船山认为始于“易有太极”。
从思辨的意义来观“太极”,它就是“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
唯无有一极,则无所不极”〔13〕。
无所不极,就什么都极;什么都极,就无有不极;无有不极,便是有极;有极就是大而无尚,至而尽的一极,即太极。
道作为天地万物的通理,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种什么都不有,就什么都有;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的道理、原理。
这种普遍的道理,亦是太极。
“此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物而起万事者,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14〕。
这样太极和道,就成为所以生万物、成万物、起万事的根据,亦即万事万物资始资生的“本体”。
道作为本体,船山曾作这样规定:“道者,物所众著而共由者也。
物之所著,惟其有可见之实也;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恒也。
既盈两间而无不可见,盈两间而无不可循,故盈两间皆道也。
”〔15〕“物所众著”是指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共性,是具有形象可见的实体;“物所共由”是指万事万物共同所经的必由之路,或共由的法则、常规。
简言之,万事万物的共性和共由,就是道。
所谓“两间”,是指道既是“物所众著”,又是“物之所由”,这两者之间的和合而言的。
前者可见为象,后者可循为形,出象入形,出形入象。
道充盈于形象两间,所以说“盈两间皆道”。
这是说,道既是两者,又非两者;即此即彼,而非非此即彼。
道联系、沟通、整合两者,是两者的有机整体性的展现。
人物通理之道与太极,有其异,即名异,又有其同,即实同。
其二,道、太极与阴阳。
无有不道,无有一道;无有一道,则无所不道。
“是故于阴而道在,于阳而道在,于阴阳之乘时而道在,于阴阳之定位而道在。
天方命人,和而无差以为善而道在;人已承天,随器不亏以为性而道在。
”〔16〕道无处不在而自在,无所不有而自有。
自在自有,非人为,非天意;命人承天,非天人,乃道之自然无为,无差不亏而道生。
道不离阴阳,阴阳不离道。
“道不行而阴阳废,阴阳不具而道亦亡。
言道者亦要于是而已”〔17〕。
离道而阴阳废,离阴阳而道亡。
道与阴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依不离,而非相同相等,即相对相反,相异不离。
“阴也,阳也,道也,相与为三而一其三”〔18〕。
一而为三,三而为一。
前者分而言,异而言;后者合而言,同而言。
基于此,王船山对《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诠释说:“或曰,搏聚而合一之也;或曰,分析而各一之也。
”〔19〕道有两层意蕴。
就后者而言,“分析而各一之者,谓阴阳不可稍有所畸胜,阴归于阴,阳归于阳,而道在其中”〔20〕。
分为分析,即差分。
分析是对于阴作为阴,阳作为阳的肯定,这种肯定是对于世界万物各有其一,即万物各有其独立的性质、功能、作用的承认,亦即世界多样性、多元性的认同。
正因为世界万物具有“各一”的独立性质和功能,才可能融合、搏聚、合一。
“搏聚而合一之者,谓阴阳皆偶合者也。
同即异,总即别,成即毁,而道函其外”〔21〕。
搏聚合一,并非对于阴阳的否定,而是指阴阳的偶合状态的描述。
在这种偶合状态中,会呈现同即异、总即别、成即毁的样子。
道涵阴阳之中而又对于阴阳的超越。
既在其中,又在其外,即既内在又超越。
道即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阴阳之生,一太极之动静也。
动者灵以生明,以晰天下而不塞;静者保而处重,以凝天下而不浮;则其为实,既可为道之体矣”〔22〕。
阴阳是太极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形态的呈现或展现。
这里的“生”,不是生成论之意,而是呈现、展现之意。
阴阳动静这两种形态互补,而构成太极的有机整体;生明与处重,不塞与不浮亦相辅相成,而构成太极的一体二用。
道与太极是所谓形而上者,按船山诠释,形而上为未形之前,所以道与太极既动又静,既隐又现。
“动者阴阳之动,静者阴阳之静也。
其谓动属阳,静属阴者,以其性之所利而用之所著者言之尔,非动之外无阳之实体,静之外无阴之实体,因动静而始有阴阳也。
”〔23〕阴阳动静均有阴阳之实体,阴阳互为实体。
有实体便可呈现,它既可自我呈现,亦可为道与太极呈现,即实体者为隐者现,呈现者为被呈现者现。
道与太极作为隐者与被呈现者,以阴阳为其实体。
“阴阳者,太极所有之实也”〔24〕。
这就是说,道与太极没有自身存在的形式,借阴阳为自己存在的形式。
阴阳作为实体,并非具体某一事物,而是一抽象。
“太极无阴阳之实体,则抑何所运而何所置邪?抑岂止此一物,动静异而遂判然为两耶?夫阴阳之实有二物,明矣。
”〔25〕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又被万事万物所普遍认同和接受,作为自己的属性。
假如进一步追究实体之“实”是什么?那么,船山解释为:“实者,气之充周也。
”〔26〕气即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充塞四周而成一实体,即实存之体。
阴阳二气之所以充周而为实存之体,是因为阴阳二气的动静不息。
“升降飞扬而无间隙,则有动者以流行,则有静者以凝止。
于是而静者以阴为性,虽阳之静亦阴也;动者以阳为性,虽阴之动亦阳也。
阴阳分象而刚柔分形,刚者阳之质,而刚中非无阴;柔者阴之质,而柔中非无阳。
”阴阳动静分合,“分言之则辨其异,合体之则会其通”〔27〕。
阴阳二气不停息地动静分合,使之充塞而无间隙。
其三,阴阳yīn@②yùn@③于太虚。
阴阳动静分合与阴阳异撰同有相联系。
阴阳在动静分合的变化中,“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28〕。
性情、始终、体用展现异几、异时、异迹;这便是“阴阳异撰”;“同有”,是指阴阳共同具有或不分前后而具有。
“‘易有太极’,固有之也,同有之也。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固有之则生,同有之则俱生矣。
故曰‘是生’”〔29〕。
有便同有,生便俱生,生生之谓易,易之主旨便是新生命、新事物的诞生。
生之原因,立于此而生,不能推于彼而生,推于彼便承认此之异在而生此,彼就是一异己的、彼在的主宰者、创生者。
此生,便是“自生”。
事物自己诞生自己,如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所自生者肇生,所已生者成所生”〔30〕。
从自生→肇生(始生)→己生→成生的整过程,万事万物都依据自己固有的、同有的法则运动变化。
阴阳动静分合的生生过程,亦即是yīn@②yùn@③的过程。
张载曾引庄子的“生物以息相吹”和“野马”的象喻诠释yīn@②yùn@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