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历史故事_执法如山

合集下载

读《名人故事》有感范文500字

读《名人故事》有感范文500字

读《名人故事》有感范文500字寒假的一天上午,我读了《名人故事》里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铁面无私――包拯”。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包拯不仅执法如山,不避亲党,不畏强权,判案公正严明,而且断案如神,明如镜,清如水,直比青天。

正因为包拯的一生为人民着想,为正义而战,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包拯,被人民誉为包青天,并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今天的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开始越来越复杂。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的污*,阴暗面也开始在不断地蔓延。

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社会刑事犯罪发案率增高,而破案率则得不到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自然就上不来。

这时,时代呼唤“包青天”,只有当今社会多一些有如包青天一样的政法队伍干部,多一些敢于担当,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领导干部,多一些断案如神的公安干警,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团结。

人民幸福感才能有所提高。

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愿望才能够早一日实现。

作为还是小学生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生活中多学会观察,学会分析,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够茁壮成长,早日成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本书写的是古今中外50多位名人读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能名垂千史,受人尊敬。

看看他们成功的秘诀,激发自己的潜能,丰富子的思想。

其中,我最深受感动的是我国女英雄――秋瑾。

她生在官之家,又是书香门第,理应说,她是个女工的能手,可错了,她不爱这些,她爱读书吟诗。

父母把她嫁给一个顽固的花花子弟,因此生活极不和谐。

在北京,他结识了爱读书,精通诗词的吴之瑛,从那以后,秋-----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缠足,利用各种办法,打击清政府。

同时,她还积极筹划反清武装起义,但不信被别人泄露,无奈被捉,被伤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秋瑾是个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人,她的精神永垂不朽。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名人是如何对待失败,看他们如何对待学习,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品质,看他们如何报效祖国……我们也可以取长补短,学习他们,完善自己。

古代严格执法故事三则

古代严格执法故事三则

古代严格执法故事三则展开全文汉顺帝时,苏章任冀州刺史。

他的一个朋友在冀州境内的清河郡任太守,有人举报他贪赃枉法。

接到举报后,苏章微服巡行到清河郡,查清了太守贪赃枉法的事情后,设立了行辕。

太守前来拜见,苏章置酒摆宴,与他饮酒畅谈,太守满心高兴,得意地说:“人皆有一个天,我独有两个天。

”苏章笑着说:“今晚我与故友饮酒,这是私情;明日我作为冀州刺史办案,那是公法,公与私是很难并论的。

”一席话说得太守心惊肉跳。

第二天,苏章果然秉公办事,召来冀州境内的郡守县令,列举了清河郡太守的条条罪状,后将他罢官论罪。

苏章此举,使冀州境内大小官吏皆肃然起敬。

赵绰断案隋朝初年,朝廷虽严令禁止,但仍有人在集市上使用劣币。

一次,巡逻的将士逮住了使用劣币的人,隋文帝下令将那人处死。

大理寺少卿赵绰说:“按照法律,这个人只该受杖刑。

”文帝生气地说:“这事与你无关。

”赵绰回答说:“陛下既然任命我为法官,这样草菅人命,怎能说与我无关呢?”文帝怒说:“一个人想撼大树,若见树不动,就该知趣地站到一边。

”赵绰说:“我不想撼大树,只想维护朝廷的法律。

”文帝大怒:“你若庇护此人,就不能保护自己,我先把你杀了。

”赵绰面不改色地说:“陛下可以用忤旨的罪杀我,但决不可滥杀此人。

”说完,赵绰走下朝堂,解开衣衫,准备受刑。

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对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文帝冷静下来后,觉得赵绰没错,于是赦免了他,并赐给他三百匹锦缎,以示褒奖。

戴胄执法唐朝贞观年间,允许人们自报在隋朝的资历,对谎报资历的,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限期自首,否则以死罪论处。

之后不久,一个叫柳雄的人谎报资历的事败露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戴胄依法判其流放。

唐太宗很生气,召见戴胄说:“我已颁发诏书,对谎报资历而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而你只判他流放。

这不是明明告诉天下人,皇上说话不算数吗?”戴胄平静地说:“皇上如果抓到柳雄当场杀了,大理寺管不着,现在你既然把他交给大理寺,我就得依律判刑。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奉公守法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奢的人,年轻时曾经当过征收田赋的小官吏。

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平原君赵胜,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而闻名。

他家的土地很多,而他的家人仗着赵胜在朝中担任相国,权大势大,就有点蛮不讲理,不肯按章缴纳赋税。

赵奢是个性格刚直的人,办事非常公正,就亲自带人上门催讨。

可平原君的家人连门也不让赵奢进。

赵奢火了,就下令把那些抗税的家人抓了起来,还依据法律,把带头的九个人给杀了。

平原君得知这件事,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赵奢竟敢杀他的家人。

他十分生气,马上命令士兵把赵奢抓起来,拍着桌子大骂了一通,还说要处死赵奢。

赵奢毫无惧色,他平静地对平原君说:“你是赵国的贵公子,又身为相国,有钱有势,声望又好,要是您纵容家人不遵守国家的法令,那么国家的法令就会受到损害。

国家就会衰弱,而国家衰弱了,就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犯,那么国家就会被灭亡。

要是国家都灭亡了,您哪儿还能保住您的富贵呢?”
平原君听了,一下子平静下来,怒气也消了许多。

赵奢又说:“以您现在的地位,如果能带头奉公守法,全国的老百姓都会以您为榜样,这样,国家就会强盛,您也会更加受到天下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听到这里,平原君对他非常欣赏。

他的怒气早已烟消云散,满脸都是笑容,他不但没有杀赵奢,还向赵王推荐赵奢。

赵王把全国的财政大权交给赵奢。

没过几年,赵国的实力就增强了不少,国库充实,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了。

执法如山故事

执法如山故事

执法如山故事执法如山的成语故事【成语】:执法如山【拼音】:zhfǎ r; shān【解释】: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举例造句】:这位法官一贯秉公办案,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近义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令行禁止【反义词】:营私舞弊、宽宏大量、手下留情【歇后语】:诸葛亮斩马谡【灯谜】:挥泪斩马谡【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公正【英文】:enforce the law strickly“执法如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据笔者所知,这个成语来自于一段历史典故。

唐朝一向骄横不可一世的太平公主为争夺一方磨盘,曾以被告的身份与寺院和尚打过一场官司,结果以太平公主败诉而告终,从而引发了“执法如山”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太平公主系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的妹妹。

唐中宗神龙二年,太平公主在雍州游玩时,对当地一寺院里的一方磨盘情有独钟,欲占为己有。

她未经寺院同意即命随从将磨盘运往京城。

太平公主仗势欺人的做法引起了寺院和尚的不满,但由于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和尚不便当面阻拦,遂将此事告至当时的雍州司户李元纮那里。

李元纮受理案件后,立即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在明知太平公主身份的情况下,仍然秉公执法,不畏权势,将磨盘判归寺院所有。

这一公正的判决,竟引起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的不满。

窦怀贞惯于谄媚权贵,对太平公主巴结都来不及,哪敢让下属去如此冒犯?他立刻下令要李元纮将磨盘改判归太平公主所有。

李元纮本性刚正不阿,对窦怀贞这种讨好权贵、徇私枉法的行径深恶痛绝,他愤怒之下,提笔在原判词上写道:“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并冒着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毅然维持了原判决。

此事在民间传为公正执法的美谈,后人逐渐将这一历史典故浓缩成“执法如山”。

“执法如山”这一历史典故的流传,蕴含着我国古代深刻的法律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法律公平强烈向往和追求的历史情结。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历史故事_苏轼夜半放歌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历史故事_苏轼夜半放歌

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后,黄州的徐郡守虽有监督苏轼的责任,但他认为苏轼是个人才,因而对他很好,任由他自由自在地往来于附近各地。

有一天,苏轼在东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糊里糊涂地独自返回住地临皋。

他醉醺醺地回到临皋时,早就半夜三更,夜深人静了。

这时,他戴的帽子也不知丢到哪去了。

只见他披头散发,歪歪斜斜地走到门前,敲了半天门也没开。

他侧耳一听,听见家僮鼾声如雷,睡得正香呢。

于是,苏轼站在门前,对着夜空,放声高唱起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早晨,黄州的大街上就传说苏轼昨夜唱完《临江仙》之后,就把帽子挂在江边树上,乘坐小舟走掉了。

徐郡守得知消息,大惊失色,认为在自己管辖的黄州走失了“罪人”苏轼是重大失职,还要被追究责任。

为了落实这个消息真实与否,徐郡守赶忙到临皋察看,原来苏轼还酒醉不醒呢。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

法治成语故事一、立法1.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思想。

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

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1.执法如山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

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

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

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

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

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

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公执法的由来。

战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战乱的时代,许多成语和故事都源自于这段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战国时期相关的成语和故事:
1. 执法如山:源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管仲。

管仲执政时实行严明法纪,法度严明,权力威严,所以被形容为“执法如山”。

2.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楚国有人在夜晚偷鸡,被狗发现。

人以为鸡鸣惊动狗,其实是狗发现了偷鸡的人,后人用来形容窃贼互相勾结。

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讲述战国时期,鹬与蚌争夺海滩,渔翁趁机收获,比喻双方争斗使第三方获益。

4. 尔虞我诈:源自战国时期齐国与楚国的故事,比喻双方互相欺骗,斗智斗勇。

5.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飞逝,转瞬即逝的感觉。

出自《战国策》。

这些成语和故事都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人文特点,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大公无私的故事、事例_作文

关于大公无私的故事、事例_作文

关于大公无私的故事、事例1、历史上大公无私的人——包拯包拯为人大公无私,不谋私利。

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

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

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

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

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

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

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

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

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

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

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2、关于大公无私的故事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代,晋国和燕国侵略齐国。

齐军无力抵挡,节节败退。

正当齐景公发愁时,齐相晏婴推荐司马穰苴,说他文武双全,希望齐景公会见他,试试他的才能。

于是齐景公把穰苴请来,和他谈论军事。

穰苴精通兵法,谈得头头是道。

齐景公很是钦佩,封他为将军,派他带兵去抗御晋、燕国两军队。

穰苴却说:“我出身卑贱,大王骤然封为将军,位居大夫之上,恐怕士兵难服从我,百姓不信任我,因此我不敢遵命。


齐王问:“那么该怎么办呢?”穰苴说:“希望大王委派一位尊贵的大臣担任监军。

”齐景公便命宠臣庄贾担任监军。

穰苴辞别齐景公,和庄贾约定:“你我明天中午在军营门口相会,准时入营整军。


第二天,穰苴先骑马来到营前,在营门立下测日影的表木,放好计时刻的滴漏,等候庄贾。

庄贾一向受齐景公宠幸,这次又担任监军的高职,根本没把这个约定放在心上。

第二天,亲友们为他送行,他就留下饮酒了。

到了正午,穰苴未见庄贾来到,就叫人放下表木,倒去滴漏,独自进入营中,部署行军事项,并申明严肃军纪。

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姗姗而来。

穰苴问他:“为什么比约定时间晚这么多?”庄贾漫不经心地说:“被几位亲友拉去饮酒,所以来迟了。


穰苴厉声质问说:“当今敌人深入国境,人民动乱不安;士卒暴露身体在边野上作战;国君食不甘味,睡不安席,老百姓的生命都掌握在你手中,还谈什么送行!”
随后,他把执法官唤来问道:“对于比约定的时间迟到的将士,军法上该怎样论处?”执法官回答:“应当斩首!”
庄贾一听,吓得面无血色,赶紧派人骑马去向齐景公求救。

可是,还没等送信的人回来,穰苴就下令杀了庄贾。

三军将士们看见庄贾的头颅挂在高竿上示众,个个都大为震惊。

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人带着赦免的命令,风驰电掣般地冲进军营。

穰苴见过使者,大声地对左右将士说:“将帅在指挥军事时,对国君的命令是可以不服从的。


他又回过头来问执法官:“对于驱车驰入军营的人,军法上该怎样论处?”执法官回答:“应法斩首!”使者立在一旁,惊惶万分。

穰苴又说:“国君的使节不能加害。

”于是下令斩了御手,砍断车子左边的軵木,又杀掉一匹驾车子的马向三军示众。

处理完毕,穰苴打发这个使者向齐景公去回报。

接着就传令将士,整队出发。

行军中,穰苴对士卒们的住宿、饮水、烧饭、疾病等,都细心照料,受到部下的拥戴。

他又把军官们应得的粮饷分给士卒,自己则领取和士兵同样多的一份粮食。

三天以后,穰苴重整队伍时,连生病的士兵,都要求随军出发,争着参加战斗。

晋军和燕军的主将听到穰苴执法如山,又能和士卒同甘共苦,自知不是他的对手,连忙纷纷撤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