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宗教改革——精选推荐

宗教改⾰宗教改⾰⼀、历史背景: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障碍建⽴统⼀的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表现 (1)政治领域: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2)经济领域:专制君主、银⾏家和商⼈、中⼩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下层贫民,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的经济状况。
(3)思想领域:早期基督教思想和运动所宣传的⼈本主义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
2、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3、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打破天主教会“⼀统天下”的局⾯。
4、⽂化因素: ⽂艺复兴促思想解放5、导⽕线:教皇兜售赎罪券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世纪——16世纪):天主教⾯临的种种挑战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①原因:⽣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
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②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
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2、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①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强有⼒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参与海外竞争。
⼀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②影响:独⽴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3、思想⽂化:⽂艺复兴运动兴起影响:促进了⼈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冲击。
⼆、宗教改⾰:1、马丁·路德宗教改⾰:社会原因、标志(“九⼗五条论纲”发表)、主要内容、影响2、加尔⽂宗教改⾰:原因条件、内容、作⽤3、亨利⼋世宗教改⾰:背景、内容、结果三、历史作⽤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确⽴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活⽅式,夺取了⼤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精神⽂化: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主义。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的分裂 东正教---东欧 天主教---西欧
中世纪: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
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
。 时代。这一名词主要适用宗教于改革欧的历洲史背景
基督教(诞生于AD1C的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意大利比萨教堂
梵帝冈圣彼得大教堂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思考: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公元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公 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
——摘自《西方宗教史》
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 盾,引发了反对天主宗教改教革的的历史宗背景教改革运动。 19
:
天主教黑暗统治的表现 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 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收取什一税。 2)政治上:权力至高无上,教权高于王权 3)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文学艺 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4)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奢侈腐化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2)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3)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 4)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
据了支配地位。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 二
兜 售 赎
幅
罪
图
券
图片反映了天主教在哪个领域控制权? 这个领域控制权的具体表现还有什么?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资料:基督教
• 1、产生: • 公元1世纪左右 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 • 创始人传说是: 耶稣 • 2、4世纪初 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 3、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 基督教会托庇与日耳曼王权 • 打开城门迎接日耳曼军队 • 日耳曼国王赏赐教会1/3土地
4、基本教义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 “原罪”和“救赎”。据基 的教义,原罪是人类始祖亚 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 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 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 和灾祸的源。人类永远无法 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 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 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 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 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 7.宗教“异端”运动是 ( ) • A.废除天主教会的斗争 • B.推翻封建王权的运动 • C.用与天主教会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 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 D.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
• 8.西欧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原因有 •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商品生产 与交换的繁荣③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④新航路 的开辟 • A.①②③④ B.①② • C.③④ D.②③④ • ( )
3、14、15世纪“异端”思想的共同 点?
• • • •
①抨击教会的腐败。 ②主张《圣经》为最高权威。(翻译《圣经》) ③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④主张教会权力服从世俗权力。
4、宗教“异端”运动的意义?
• 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 商业的要求,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 了有力挑战。 • 市民阶层?
• •
结论: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 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从天主教会统治确立的时候起,他的对立 面也出现了。
思考2:宗教“异端”运动出现的原 因、表现及意义?
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 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人 新教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物 派别 路 信徒皆祭司 ①“因信称义”②信 德 路德教 仰的唯一根据是《圣 廉俭教会
经》 民族教会
影响 地域
2、宗教“异端”的运动发展: 共同点:
•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抨击教会的腐败,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
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②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思想和行动受 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要将具有浓厚宗教 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需要披上神圣的宗 教外衣。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主要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 2)思想核心------“先定论”。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5)建立了共和性质的政教合一的国家(神权共和国)
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2)特点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
德国 北欧 法国 英国 等
加 尔 文 亨 利 八 世
加尔 文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 无上;②主张信仰得 救,即先定论 ①《至尊法案》规定 英王为教会首脑②废 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 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 拜用语
民主教会 廉俭教会
英国 国教
保留天主教教 义和仪式等
英国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
1、思想: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进一步打击教会权威,; 2、政治:沉重打击天主教会在各国封建统治,促进了 欧洲民族国家发展;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的斗争旗帜; 3、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 生活方式,夺取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资本主义的 发展; 4、文化: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宗教改革使各国 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经济: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是西欧最大封建主;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思想文化: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
学案9: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1)产生: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在小亚细亚与一带,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2)发展:公元4世纪初期,逐渐演变为的国教,势力日益扩大。
476年,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3)分裂:11世纪时,分裂为 (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 (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1)原因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与争夺权力。
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
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会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表现二、宗教“异端”1.表现(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异端”运动,要求纯洁教会。
(2)14~15世纪,欧洲的“异端”运动更加高涨。
英国人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3)14~15世纪,捷克人主张废除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的权力。
2.影响(1)对天主教会的提出了有力挑战。
(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的愿望。
(3)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1)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的发展。
2.政治(1) 开始兴起,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资产阶级化的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3)一些国家的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实现富国强兵。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合作探究】[史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史料一探究分析,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史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
课时作业2:5.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基础巩固1.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答案 A解析国王的加冕必须经过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2.兰克斯是10世纪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到教堂去听教士布道B.自费到罗马去攀登圣梯C.到教会去交纳什一税D.到商店购买德文版《圣经》答案 D解析在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圣经》的版本也是统一的,不存在德文版的《圣经》。
3.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A.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B.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C.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D.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答案 D解析教会关于赎罪的说教,纯粹是公开的欺骗。
兜售赎罪券,是教会榨取钱财的重要手段。
4.观察下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A.维持社会安定B.压制各国王权C.维护教会权威D.打击各种犯罪答案 C解析裁判所的职责是审判并镇压“异端”,压制同教会说教不符的学说和思想,以维护教会权威。
5.恩格斯在评价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威克里夫的宗教主张时说,他是城市异教的著名代表,他主要追求的是“廉价的教会”。
恩格斯称威克里夫为“城市异教的著名代表”,主要是因为其主张代表了() A.城市教会的利益B.城市贵族和市民的利益C.资产阶级的利益D.英国国王的利益答案 B解析威克里夫主张宗教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宗教教规及仪式完全没有必要,这实际上代表了城市贵族和部分市民不满教会掠夺,要求发展工商业的需要。
03+第三章++宗教改革

3.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大肆搜刮由来已久。 德国的不幸为天主教会插手德国内政创造了条件。德国成 了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 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重的地区。16世纪初,罗马教 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金币,德国被称为“教 皇的奶牛”。
4. 贵族对下层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德国劳动人民中的 绝大多数是农民,而且少数农民仍处在农奴地位。农民不 仅受地主剥削,还要交纳什一税,同时受商人和高利贷的 盘剥。农民处于各国社会最底层,革命性最强。 这样,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 起,而在这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教会同德国民族之间 的矛盾成为一切社会矛盾的焦点。
起义军不久就被镇压下去,路德在1525年5月发表了《反 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的小册子,号召诸侯们象“打死 疯狗一样”镇压农民起义。路德并不是农民的思想代表, 他的思想并不能满足起义军的需要。这时,更激进的思想 家出现了,这就是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他出 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精通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有神 学博士学位。先是追随路德,后来不满路德的保守态度, 于1520年与路德分道扬镳。
二、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教会的民族化与罗马教廷的 控制发生越来越大的冲突。 在西欧的中世纪,罗马教廷是巨大的国际中心。教皇 对各国的控制,是异常严密的,各国教会俨然国中之国。 主要表现在: (1)教皇掌握各国教职的任命权,各国的大主教、主 教、神甫及修道院长的任命,都是教皇的事情,这些人从 提升和保住职务的角度都得听命于教皇,为此,他们往往 拒绝对世俗政权宣誓效忠。
1521年4月,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召开帝国议会, 讨论如何处理路德的问题,他是支持教皇的,在会上宣读 了教皇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他要求帝国议会宣布路 德不受法律保护,但帝国议会不同意,而是召唤路德本人 出席会议,为自己进行申辩。路德勇敢地赴会,拒绝认错。 皇帝想逮捕他,但广大群众和一部分诸侯保护着他,使他 安然离开了会场。此后,路德受到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保 护,住在瓦特堡,依据希腊文《圣经》,把它译成德文。、神职授任礼、忏悔礼、 病者涂油、婚礼。最主要的是“洗礼”、“忏悔礼”、 “圣餐礼”。 善功就是做教会让你做的事情。13世纪著名的神学家托 马斯·阿奎那将善功论发展完善,规定为3项内容:遵守 旧约上的十诫;接受新约《福音书》上基督的劝勉,实行 禁欲;履行圣礼。圣礼由谁主持呢?教会。这实际上是对 《圣经》原意的歪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主教之所以激起这样强烈的反对,并非 因为它是一种宗教教义,而是因为它是一 种政治制度;并非因为教士们自命要治理 来世的事务,而是因为他们是尘世的地主、 领主、什一税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 为教会不能在行将建立的新社会占有位置, 而是因为在正被粉碎的旧社会中,它占据 了最享有特权、最有势力的地位。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从天主教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的角度去探究 宗教改革发生的直接原因; 2、从欧洲社会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宗教改革发生 的必然性。
“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 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 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 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 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罪衣站在寒冷的雪 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 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个昼夜,直到使其受 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 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 辱” 。
问题:从上面三幅图,大家可以获得什么 历史信息?
天主教会把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和兜售 “赎罪券” 搜括来的钱财主要用于建设华丽 的教堂、满足教皇与主教奢侈腐化享乐的生 活,这必将导致下层人民的不满和社会矛盾 的激化,从而直接引发了人们反对天主教会 的宗教改革运动。
为什么要发生宗教改革呢?
1、“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 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拿破仑加冕”
1804年12月2日,教皇庇护七世被迫为法兰西 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但登 基大典时皇冠被拿破仑夺走,拿破仑自行为自己以 及皇后加冕,以此表达自己对教皇的不屑。庇护七 世视之为奇耻大辱,于1809年,宣布将拿破仑革除 教籍。拿破仑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于1809年7月6 日派兵逮捕了梵蒂冈中的教皇庇护七世并将其押解 回萨沃纳囚禁 。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罗马教廷逐渐确立了 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主要表现在:
(1)经济: 天主教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通过 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 财。 (2)政治: 教权高于王权,教会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 力。典型例证是“卡诺莎之辱” 。 (3)思想文化: 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4)社会生活: 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
此一时,彼一时,时代不同了!
中世纪的西欧: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的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 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 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这一名 词主要适用于欧洲。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 历史的主线。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 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总而言之: 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1、从天主教会自身看——天主教会是最大封建主,其 经济搜刮、政治专权、思想愚昧、社会控制阻碍了西 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民族独立和思想进步。其贪婪腐 化堕落与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强 烈不满,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2、从西欧社会发展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形成,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加强集权,文艺 复兴的思想解放为宗教改革准备了多种基础。 而中世纪就开始的宗教“异端”运动成为改革的先 声。
3、思想上是文艺复兴运动宣扬自由、平等, 提倡科学求知的时代。 (1)内容: 文艺复兴思想家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 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 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 求知的理念。 (2)影响: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会统治 形成巨大冲击,为宗教改革的发生奠定了思想 基础。
D
C
5.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 对,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
B
为什么要发生宗教改革呢?
1、“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 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华丽的祭坛 愚人船 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 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 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 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高出德意 悬在空中的糕点。 志中央政权年财政收人的20倍
油画:主教的俱乐部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 的问题。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 论着艺术、音乐、戏剧,却很确的信息是( )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4.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 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卡诺莎觐见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1.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 统治 C. 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2.“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 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 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拿破仑所处的时代
18世纪的西欧:
“教会是迷信的恶魔, 教皇是四足禽兽,天主 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 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 网。” 伏尔泰
——
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思考15到18世纪 的欧洲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使 得时代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 新航路的开辟 • 文艺复兴运动 • 宗教改革 • 启蒙运动 • 法国大革命 • „„
2、政治上是资产阶级兴起和民族国家崛起的时代。 (1)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 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3)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 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所有这些,都要求西欧形成统一而强大的民族 国家政权,而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却竭力维持 各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严重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 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 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 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摘自《西方宗教史》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当旧的上层建筑已不能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时,变革便应运而生。”
14-16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时代: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