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以文说文 杂谈

合集下载

高分作文范文-潇湘红绡香断

高分作文范文-潇湘红绡香断

哭着读红楼,我只能说,一部红楼梦,一曲长恨歌!“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在曹雪芹的笔下挥发的如此真挚,薛宝钗,凤姐,湘云,但最钟情的是高雅如兰的清冷孤傲的黛玉。

她是超凡脱俗的,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在尘世中独自翩翩起舞,明媚的艳丽,凄婉的哀伤,一如款款走来的江南女子,倾城的柔媚,就是一首韵远流长的诗歌。

如果用美丽形容她,未免太俗了。

髣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她正如江南隐世才女白落梅,她纵是身世凄苦却是满腹经纶的,手下文章更是动人心弦,在那个大观园的富贵乡里,锦衣玉食,可她却倍感孤独。

她独自吟着“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心也难求。

”在这个钟鸣鼎食的大家庭里,她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保持着那颗不染俗世尘埃的心。

87版的电视剧,陈晓旭饰演了这一角色。

正因为黛玉太过洁净,陈晓旭在他面前只有叹息。

若是不是这样,陈晓旭又怎会在演艺事业的巅峰,选择了遁入空门。

或许只有我佛的力量,方可让她心境真正沉寂下来。

正如落梅所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也可以说黛玉之美是佛也无法创造的。

不管是心灵,还是容貌。

何况,宝玉后来也遁入了空门。

黛玉是敢爱敢恨的,勇于追求着自己的感情,手执花锄葬花树下,一曲悲情的葬花吟激起了多少人的眼泪。

冷月悲情葬花,却葬不了自己真诚的心,也许是宿命,她终究是摆脱不了的,在那个热闹非凡、笙箫群起的夜里静静地离去,连那象征着爱的手帕也随她烟消云散。

只留下一句:“宝玉,你好……”这是多么凄惨的美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的这句诗,一直都没有人去匹配,直到一遍遍的读红楼,才发现仅有这样的美丽女子,才适合这样唯美的诗句。

自古以来,文人皆有多愁善感、无病呻吟的同病,悲春伤秋,感怀离别。

黛玉虽为一介女流,却超越了他们,因为她,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只怕是个传奇!天若有情天亦老,黛玉为情而生,还泪而来,情绝而去,全身心投入演出那一曲情天恨海,惊动古今。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解密当年曹雪芹,茅椽蓬牖;绳床瓦灶。

“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几百年后一部《红楼梦》不知养活了多少人,使多少人成名成家。

又有多少人为沽名钓誉,妄自猜度,留千古笑柄。

所以我说红楼只做戏言,我姑妄说之,君可姑妄听之,亦可不听,其实最主要的是我自己说给自己听的。

其一、补天之石和神瑛侍者是不是一体?程甲本通过一个并不合理的杜撰生生把它们合为了一体,确实无稽。

如真如此,红楼恐失去了大部分要意。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其中之最重要的含义便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是前世情结,是真的。

而所谓的“金玉良缘”却是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认为设计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与“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

”看似天赐情缘,实为弄巧为之。

)是假的。

所以每每宝黛因玉生隙时,宝玉总是狠命的摔去,甚至拿锤去砸。

冥冥中他感觉这劳什子是为阻断他和黛玉木石前盟而来的。

黛玉因它流泪,它正是为让绛珠仙子泪尽而逝,了尽与神瑛侍者前世情缘而来到红尘中的。

唯如此写才能让没有的事变成有了的事,本来有的事变成无了的事,这样方能了(liao)了情债,还了孽缘。

其二、宝玉挨打,黛玉哭肿了眼睛,躲王熙凤而去。

宝玉支走袭人,遣晴雯送旧帕与宝玉是何意?一,宝玉不愿让袭人知道他送旧帕于黛玉,因袭人是多心之人。

晴雯虽心灵手巧却不会苦心琢磨这些事。

二,宝玉知道黛玉会明白自己的用意。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

”这一段是文中巨笔,“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四家族的兴衰——读《红楼梦》心得札记

四家族的兴衰——读《红楼梦》心得札记

四家族的兴衰——读《红楼梦》有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题记前几天我在空闲时间里将《红楼梦》从家里的书柜上翻出,静下心来又细细地研读了一遍。

我虽然在看完此书后沉浸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里难以自拔,但在这同时,我更清晰地了解到贾史王薛这金陵大豪门家族由兴及衰的过程和原因。

在本书的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我便猜到这四大家族最终必然会衰落,因为他们四大家族采用了联姻的方式使这四家紧密的连在一起,自然而然的构成了兴盛时一起兴盛,衰败时一起衰败的局面。

且说联姻这件事,在整个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莫不过于是贾母了,也就是书中所描述的史老太君了。

他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后来嫁给了荣工的长子贾代善。

他有两个儿子,次子贾政的正妻是王氏,王氏的侄女王熙凤也嫁入贾家成为了贾琏的妻子。

虽然薛王两家的联姻书中并未明写,但是从后文中不难发现原来宝玉和黛玉口中的薛姨妈正是王夫人的姊妹。

而导致林黛玉病情加重,最终“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的原因不正是因为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吗?这同样也是贾家与薛家联姻的象征。

但是为什么我会说在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的故事里,实则写的却是贾史王薛的兴衰过程呢?也许在一开始我们可能都只是知道这四大家族非常富裕,但是直到我看到这个“护官府”时,我才知道贾史王薛。

这金陵四大家族的富裕程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3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可是就是这么富裕的四大家族最终也难逃家破人亡的局面。

原因是因为在这样的家族有很多纨绔子弟成天只知道喝酒作乐,从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官?如何节约持家?这样一直下去,家族如何能不败落?同样在贾府被抄家后贾政检查财本时发现家里早就已经入不敷出了。

银府里的银子也早已虚空,他们却还是装体面。

虽然后来家里的纨绔子弟们开始上进,想要考取官名,可是早已只是空壳的家族又怎能再度辉煌起来呢?嗯嗯,所以宝玉在考取功名后看破红尘一举遁入空门,与人世间彻底隔绝不过家族的命运彻底入了佛门,返回到一人虚幻境。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2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2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解密二金陵十二钗之最后结局。

最明晰的莫过于探春,迎春,惜春,史湘云,妙玉,李纨,她们的判词没有隐语,直接写出了结局。

最令费解的是“玉带林中挂,金钗雪中埋”两句,该怎么理解。

【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看前文中有一段“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

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实为写雨村)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

雨村见了,便不在意。

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

】所答非所问。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

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此处妄自猜度“玉带林中挂,金钗雪中埋”挂和埋是换写的,且用的倒叙之法。

当黛玉泪尽而逝“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后,会葬于扬州某竹林深处,出家的宝玉也定会寻至此处,那个龙钟的老僧也许就是现实里的宝玉。

他在与宝钗婚后,因宝钗的“可叹停机德”(后汉书·乐羊子妻:乐羊子出门求学,没有多久就回到家,他的妻子说:“你的求学,就像我的织布,不断积累织丝成一尺长的布,积累一尺成一丈布。

今天你放弃学习,犹如我废掉织布。

”于是剪断织机上的布,乐羊子因为妻子的激励,于是回去发奋学习,终于学业学成而归。

),与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的生活,以及对功名利禄、仕途经济,人情练达的全然否定格格不入,最终弃家而走,去陪伴他的世外仙姝寂寞林。

金锁空空挂在宝钗颈上,“金玉良缘”误了她的终身,所以她的曲子称“终身误”。

红楼梦的作文

红楼梦的作文

红楼梦的作文•相关推荐阅读名著,欣赏佳文,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巩固自己的文学底基。

人们都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西游。

”可我却偏爱《红楼梦》,偏爱曹雪芹细致的描写。

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出世最晚。

文学成就却最高。

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之巅峰之作,那《红楼梦》到底高在哪里呢?一是这本书中文学价值极高,有《大观园题咏》这样的诗,有《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这样的词,还有《金陵十二钗》这样的曲。

一个人能融会贯通诗词曲,实属难得。

而这些诗词曲在《红楼梦》中大多出于在女性之口。

曹雪芹一个男人能有这样细腻的心思也实属难得。

二是《红楼梦》这本书具有逻辑。

在第五回,曹雪芹用一首诗暗示了巧姐的结局。

在第四十一回,他又让刘姥姥的孙子王板儿与巧姐交换了佛手和柚子,为一百一十九回巧姐与王板儿结婚做了铺垫,巧姐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曹雪芹却在第五回就暗示了她的结局,在第四十一回做了铺垫,而在最后一百一十九回写了结局。

对一个小人物的安排都如此缜密,可见这本书的逻辑之严谨。

我们仔细读便会发现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女性。

只有贾宝玉一位男性,所以也有人说,《红楼梦》是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欣赏了《红楼梦》才明白什么叫做文字细腻,以小见大,诙谐滑稽中却给下文做了铺垫,愤慨言辞中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追求,中国名著,文学之宝典。

读书是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的一种方法,读书使人们见证历史的沧桑,名著不愧是中国文学的无价瑰宝!红楼梦的作文篇2一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迹的《红楼梦》,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性格衍生出许多意味蕴长的诗词。

那些精致风流的诗是属于上层贵族中的小姐公子的,而大观园里各色各样的丫鬟,以不是诗的形式,谱写了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人生悲歌。

《红楼梦》里最具代表性的丫鬟便是晴雯和袭人了。

有人曾说,晴雯是黛玉之影,可见其才艺之高超精妙,性格之清高孤洁。

她的才艺自不同于擅长作诗赋词的林黛玉,但她针线上的技艺超凡脱俗,连京城最高级的裁缝不敢补的孔雀毛皮裘也能补好;而她的孤高反映了一个蔑视阿谀奉承,不屑投人所好的女儿“骨气”是一众口乖舌巧的丫鬟一枝不着尘泥的清水芙蓉,但也注定了她的悲剧。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以文解文--慧紫鹃-王夫人-元春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以文解文--慧紫鹃-王夫人-元春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以文解文(紫鹃,王夫人,元春)“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为什么用了一个“慧”字,慧是聪明的意思,为什么说紫鹃聪明呢?其一、她早已看出黛玉对宝玉情深,感情上已不可分离。

但宝玉对黛玉如何她还拿不很准(一多半是知道的),这是她试宝玉的初衷。

她欲让宝玉把对黛玉的真心表现出来。

果然之后宝玉的表现,让众人皆知,他这辈子是离不了林妹妹的,在贾府这成了公开的秘密。

其二、她敢于这么做是看出老太太是支持宝玉黛玉姻缘的,只是以老太太的身份,不便自己说出来。

如果此举果真冒犯老太太,再加上王夫人等人之恨,后果不堪设想(金钏就是一例)。

果然老太太知其原因后,并未深责于她,只是似批实褒的说了她几句。

其三、这之后“金玉良缘”之说,几乎无人再提。

而是“木石姻缘”占据了绝对上风。

紫鹃除了聪明且忠义识人,与黛玉名为主仆,实为姊妹,知意知心。

实为红楼丫鬟聪慧忠义第一人。

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林黛玉:其一、爱屋及乌,恨人及女。

姑嫂间矛盾是历史传承,当年贾敏史太君视若明珠,王夫人敢妒不敢言。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一回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

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此语足可以看出当年贾敏在王夫人心中的不满。

心里第一印象不好,以后再更改很难。

其二:不喜欢黛玉模样,讨厌这种形象的人。

还是这一回“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

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

不成个体统。

”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庚辰双行夹批:。

又云:“美人无肩。

”又曰:“肩若削成。

”皆是美之形也。

凡写美人皆用俗笔反笔,与他书不同也。

】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庚辰双行夹批:更好,形容尽矣。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钗黛间的诗词斗这个标题是由校园里飘飞的杨絮、柳絮而起。

风中飞的,地上团的,本是扰人之物,今年的口罩,恰好也防了它。

看到角落里一个个白绒绒的球团,忽觉曹雪芹借黛玉之笔写出的唐多令中“一团团逐队成毬”真是形象,也由此想起宝钗通篇(前八十回)最率真洒脱的一作便是柳絮词。

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钗黛诗词斗中,宝钗最显本性的词作。

也是胜得让人颇为心服的一次。

钗黛是红楼诸艳中文采最高的两个人,二人性格迥异,文风截然不同。

所以每次众人一起写诗词时,两个人总是在被别人比较,“斗”或是有意或是无心,皆不可考,谨以此题戏说一下她二人在诗词方面我自己的理解。

二人第一次比较其实是元春省亲时对帮助宝玉作诗的比较。

宝钗提示宝玉元春不喜“绿玉”一典让他改用“绿蜡”(‘冷烛无烟绿蜡干’),被宝玉称作一字师。

而本想大显文采的黛玉,正因只限做一首意犹未尽。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

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

”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

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

”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庚辰双行夹批:瞧他写阿颦只如此便妙极。

】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庚辰双行夹批:这等文字亦是观书者望外之想。

】遂忙恭楷呈上。

贾妃看道:。

怡红快绿(怡红是海棠,快绿是芭蕉)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红楼梦作文话题(通用10篇)

红楼梦作文话题(通用10篇)

红楼梦作文话题(通用10篇)红楼梦作文话题篇1《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或者说作者曹雪芹写《红楼梦》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这应该是关于《红楼梦》整个区域内最敏感,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于《红楼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红楼梦》是经学家读其弊,革命家读其衰败,历史家读其宫闱秘史,才子读其缠绵……”那么曹雪芹十年辛苦,研泪成墨到底是想借《红楼梦》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关于这个问题,同样是各执一词,众口难调。

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脂砚斋。

他曾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批语中说道“作者撰此书是为了出脱心中的苦闷”。

而后来的护花主人妖希廉却说“《红楼梦》是为了感叹家事的兴衰”。

而再后来的太平新人张新之却说“红楼梦”是为了讽刺家庭教育的失败。

而到了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红楼梦》体现的就是西方的“叔本华”理论。

“人生是有欲望的,而人的欲望又是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的,因而人注定就是痛苦的”等等,像上面这样各名家的各种不同说法还有很多很多。

这里暂不多述。

既然这么多人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说法。

那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还是说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呢?我个人认为他们说的都没错。

毕竟《红楼梦》所要表达的道理是用故事来展现的,并没有直接道破。

而各读者的眼光不一样,所选的角度也不同。

那么他们个人所看出的结果也不会相同。

但是,这些人所说的也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眼中的《红楼梦》而已。

他们所认为的《红楼梦》所表达的那种思想并不一定就代表曹雪芹所要表达的思想。

毕竟这些人是没有办法和曹雪芹心灵相同的。

说了这么多,话题等于是又回到了原点。

还是那个问题,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说实在的,我也不能肯定,或者说我也不知道。

因为我和那些人一样,都是没有办法和曹雪芹心灵相同的。

我在这里只能是向大家提供一点我个人读《红楼梦》的心得,我自己的看法。

最多也是能提供一个视角,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雨潇潇戏说红楼——以文说文杂谈
芙蓉女儿诔究竟诔了谁?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最长的诗篇,大有《离骚》之势,远胜《曹娥碑》。

宝玉之文采,至此已到其极。

此文名为诔晴雯,实为黛玉而写。

晴雯亡故宝玉虽悲,但借悲意,使其文采迸发。

先写《姽婳词》,令贾政等人赞叹,诗文中女子刚烈之气胜于男儿,是宝玉愤懑之气的抒发。

后写《芙蓉女儿诔》则是心中伤悲之意的宣泄。

黛玉如死,宝玉知道后会心如缟素,大哀无声,不可能写出如此奇文。

文中宝玉与黛玉的一段对话写明了此文为黛玉而写。

“。

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听此诔文黛玉未做悲调,令人不解),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

”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谁知又被你听见了。

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

”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

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

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

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

”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

黛玉笑道:“何妨。

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此语非黛玉能说),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

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

”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

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

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

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

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

’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

”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

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

”[庚辰双行夹批: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却先偏说紫鹃,总用此狡猾之法。

]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

”[庚辰双行夹批:又画出宝玉来,究竟不知是咒谁,使人一笑一叹。

]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

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辰双行夹批:双关句,意妥极。

]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庚辰双行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

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

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

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

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庚辰双行夹批: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

]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

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这一段对话让人感觉黛玉和宝玉,好似换了性情。

黛玉一直在说我的就是你的,而宝玉却一再推脱不敢唐突闺阁。

也许
是生人作死别,性情已不同从前,谈论间就有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这句谶语,让宝玉给黛玉活着做了诔文。

木芙蓉本身就是代指黛玉,加此一节,更是坐实此事。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看这几钗的灯谜:
元春: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

喻元春得宠后不久而亡,而且为暴毙。

迎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陰陽数不同。

贾政道:“是算盘。

”迎春笑道:“是。


喻迎春:她的婚姻是因为利益争分(算盘算出来的),贾赦才把女儿嫁出去的。

‘迎春方哭哭啼啼的在王夫人房中诉委曲,说孙绍祖“。

说老爷曾收着他五千银子,不该使了他的。

如今他来要了两三次不得,他便指着我的脸说道:‘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

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

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

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

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

’”
探春: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政道:“这是风筝。

”探春笑道:“是。

”预示其远嫁他乡,不得本家自主。

惜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预示惜春出家为尼。

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

”惜春笑答道:“是海灯。

”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

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

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

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

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

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陰荏苒须当惜,风雨陰晴任变迁。

谜底是:更香。

古人没有钟表,用于计时而特制的一种香。

即在香上标出刻度,根据燃点后的香的长短,来计算时间的长短和迟早。

预示宝钗独守空窗,煎熬度日的凄凉。

此一节是为这几钗命运的一个补充,和贾宝玉梦游太虚是相连
的,作者对人物命运暗示处处铺垫,结局在前八十回已大致写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