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脉
号脉忽悠人的话术

号脉忽悠人的话术
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漂木。
主表证。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主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象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
主寒证。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损虚寒。
数脉:脉象是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主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缓脉:舒缓均匀,一息四至,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
主湿病。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病痰、湿、实热、胎妊。
涩脉:往来坚涩,状如轻刀刮竹,极不流利。
主病: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虚脉:脉象轻按大而迟缓,稍加重按松软无力,甚至更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
主虚证。
如暑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实脉:脉象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证。
热藴三焦。
微脉:脉象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气血俱虚。
洪脉:脉象指下极大,来盛去衰,势如波涛汹涌。
主阳热亢盛。
紧脉:脉象绷急,往来有力,弹击于指,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痛、宿食。
号脉的基本方法

号脉的基本方法号脉(又称码脉)是一种古老的技术,由中国古代传统的技术手段创造而来,它可以被用于研究特定的物质的性质,内部结构,性能和行为,以便预测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趋势。
号脉的基本方法是把各种不同的物质拼接到一起,形成特定的组合,用于提供特定的信息。
号脉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它们是结合法、分割法、倒排法、综合法和细分法。
结合法指的是将多个元素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具有整体的功能和性质,这类方法有助于用户理解和利用给定的物质性质。
分割法指的是将一个元素分割成多个单独的部分,使它们具有更强的性质,从而改变它们的使用方式。
倒排法则是把一个元素进行顺序排序,使它们按照不同的方向运行,以便获得不同的信息。
综合法是将多个单一元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复杂的结构,具有更强大的性质,从而形成更可靠的信息。
细分法则把一个元素细分成多个小部分,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特定的物质的细节。
号脉的基本方法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它们是洞察问题的一种有效技术,对于寻找解决方案也很有用。
它们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如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工程设计、社会研究、人工智能等。
号脉的基本方法更强调理解,而不仅仅是概念本身,而是将概念、行为和性能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出更多务实的结论。
号脉的基本方法包括倾听、观察、对比、收集、思考和分析,它们都是研究和分析的基本步骤,可以应用到各种不同的领域中。
其中,倾听和观察技巧有助于从外部因素中获得关于特定情况的信息;对比技巧则有助于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收集技巧可以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思考技巧对于将观察得到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洞察具有重要作用;而分析技巧则可以将收集和思考得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详细的见解。
号脉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强大的技术,它的基本步骤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复杂的问题,探索新的方式,从而把研究更复杂的事物变为可能。
如果您想研究特定的物质或行为,那么号脉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号脉口诀顺口溜大全

号脉口诀顺口溜大全
号脉口诀顺口溜大全
一脉两脉三脉四,血管变化心知透。
力度小,浅按摩,慢慢找到最佳脉。
脉来时,要细心观,频率快慢需分明。
脉搏弱,气血少,身体虚,要调养。
脉搏强,气血旺,阳气盛,要保养。
沉细脉,气血瘀,循环差,需疏通。
浮大脉,阳气亢,心火旺,要降温。
徐脉急,阴虚火,气血虚,要补养。
脉象变,体质弱,阴阳失调需调理。
脉搏有规律,身体健康需保持。
号脉口诀,记心头,医者艺,患者求。
号脉是中医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等。
号脉时需要注意力度、频率、脉象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根据号脉的经验和规律,可以总结出一些口诀和顺口溜,便于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记忆和理解。
这些口诀和顺口溜涵盖了脉搏的各种变化和可能的病理情况,为中医诊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例如,口诀中提到的脉搏弱、气血少、身体虚,需要调养的情况,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气血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药物等来补充气血。
口诀中还提到的脉搏强、气血旺、阳气盛,需要保养的情况,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阳气过旺的问题,需要注意调节饮食、生活习惯等,避免过度养阳。
此外,口诀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脉象变化,如沉细脉、浮大脉、徐脉急等,这些脉象变化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病理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口诀和顺口溜的运用使得中医诊断更加生动有趣,也方便了医生和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把脉的概念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中医号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号脉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掌握号脉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号脉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号脉的原理。
中医号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通过气血贯通,脉搏是经络气血运行的表现。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号脉的原理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点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号脉的方法。
中医号脉的方法主要包括寻脉、听诊、问诊和望诊。
寻脉是通过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以感知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
听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脉搏声音,以了解脉搏的音响特点。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信息,以帮助判断脉搏的特点。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结合脉搏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这些方法是中医号脉的基本手段,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中医号脉的特点。
中医号脉有其独特的特点,包括细、滑、数、弦、涩、洪等。
细脉是指脉搏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的病证。
滑脉是指脉搏滑润有力,常见于气血充盛的病证。
数脉是指脉搏频数,常见于热病证。
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常见于肝郁证。
涩脉是指脉搏阻滞不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洪脉是指脉搏弦大有力,常见于实热证。
通过观察脉搏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证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中医号脉的应用。
中医号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号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医生进行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
同时,号脉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掌握号脉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中医号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其原理和方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号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号脉口诀50句

中医号脉口诀50句
1. 浮脉轻取可得呀,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你看那感冒的人不常常就是浮脉嘛!
2. 沉脉得重按才感觉到,哎呀,就像石头沉在水底一样,那些身体虚弱的人好多是沉脉呢!
3. 迟脉跳得慢悠悠的,好比蜗牛在爬呀,像阳虚的人不就容易有迟脉嘛!
4. 数脉跳得可快啦,像小鹿在奔跑一样,发热的时候常常会有数脉哦!
5. 滑脉摸起来圆滑流利,就像珠子在滚动似的,怀孕的妇女好多会有滑脉哟!
6. 涩脉那感觉涩涩的,就像走在崎岖小路上,血少的人有时会出现涩脉呀!
7. 洪脉来势汹汹,像洪水一样,高热的人不就容易出现洪脉嘛!
8. 细脉细细弱弱的,像丝线一样,血虚的人好多都是细脉呢!
9. 弦脉绷得直直的,像琴弦一样,生气的时候不就容易弦脉嘛!
10. 濡脉软软的,就像棉花一样,湿气重的人常见濡脉呀!
我觉得中医号脉口诀真的是中医的一大瑰宝呀,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口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的状况呢!。
十分钟学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_+_中医把脉口诀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卓上让我号脉,因为我家里人都是中医,有关家族名誉我不能拒绝,。
父亲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中医论坛,中医中药,中医学习,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医案,医书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1、大小:
管察气。
大气旺,小气虚。
[看,多简便]
2、快慢:
管察精。
快精虚,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硬软:
管察火。
硬火多,软火少。
[太简便了]
4、浮沉:
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
5、匀乱:
管察安危。
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
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切脉六感之脉位论
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
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
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
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
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
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
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
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
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
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
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
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
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
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
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
但只此一点也不能一锤定音。
还要与脉力和软硬度相结合。
比如大失血病人出现的芤脉,脉位高(血与津液不能完全收敛阳气至阳气外浮)脉体并不小,只是重按与轻触脉力差不多,并没有随着重按力度明显增加的感觉。
就像书上所说如按葱管。
大失血病人因机体突然供血不足,脉搏会因心脏代偿而加快。
失血越严重则心博动越快,患者生命越危险。
所以仅以脉体大小不能完全确定,还要结合其它方面。
需要细细体会。
切脉六感之速率论
速率快慢是以患者平时的心律为参照的,而不是西医的60至100之间都视为正常。
我们不知道患者平时心律多少,只能根据病人的身体素质估计。
脉搏速率过快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热,热又分虚实。
实热脉搏快而有力,脉体大。
虚热脉搏快而细,脉力相对较小。
无论虚实都是机能亢进的状态。
但是虚热亢进不是真正的亢进,只能通过滋阴平衡阴阳以祛热。
二是急性失血造成的心脏代偿。
切脉六感之韵律论
脉搏有正常的韵律,韵律失常可分两类:一是绝对失常。
象结代脉。
二是相对失常。
相对失常时脉搏的搏动间隙稍微不一致,时快时慢或脉力时大时小。
这就像一个人拿着锤子打桩,开始时精力充足,打桩的速度均匀,力度相当。
当他疲劳时,他就维持不了一个匀速,匀力了。
绝对失常与相对失常都是心气受伤的表现,只是轻重不同。
切脉六感之硬度论
我把硬度总结为一种刺激。
外科医生的都知道血管在做手术时被器械碰到会急剧收缩,而管壁变厚变硬。
这是直接刺激,收缩比较剧烈。
在人受到疼,胀,寒冷等刺激时,都会因强度大小不同脉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硬度。
以上韵律及速率两手表现基本相同。
其它的四种感觉两手及三部皆可表现不同。
这就关系到起病位的问题了。
为便于理解我是分开叙述的,而在辩证时都是要综合分析的。
再者切脉重在实践。
就算摸不准,也要把每个病人的脉都认真摸一遍。
再结合病人的望闻问诊分析。
时间久了自然就有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