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说明文阅读之语言、拓展

合集下载

说明文阅读策略指导

说明文阅读策略指导

说明文阅读策略指导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点、范围、关系、功用等方面的解释和阐述,来传递科学知识,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
1. 了解说明对象,明确阅读目的
在阅读之前,先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和内容,明确阅读目的。

对于陌生的主题或领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前续课程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2. 注意说明顺序和结构
说明文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来组织材料。

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和结构,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重点。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3. 解析说明方法和技巧
注意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和技巧,如比喻、拟人、举例、数据等。

这些手法能够使说明更加生动有趣,更易于理解。

4. 提出质疑和思考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和分析文章内容,并提出质疑和问题。

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5. 注重段落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段落的结构和衔接,理解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和摘要,整理文章思路,有助于后续的复习和记忆。

6. 实践练习和反复阅读
阅读说明文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练习。

通过多读多练,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规律。

总之,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说明顺序和结构、解析说明方法和技巧、提出质疑和思考问题、注重段落结构、实践练习和反复阅读等方面,以提高阅读效果和理解程度。

2014届初三语文练习说明文阅读

2014届初三语文练习说明文阅读

2014届初三语文练习---说明文阅读(1)05丰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寒噤(jìn)绮丽(qí)妄自菲薄(fěi)B.笨拙(zhuó)蓓蕾(lěi)络绎不绝(yì)C.胆怯(qiè)哺育(pǔ)刚正不阿(ē)D.庇护(bì)粗犷(guǎng)言简意赅(gāi)2.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重——厚此薄彼解释:“厚”有“看重”、“厚道”的意思。

判断:“厚重”有厚道稳重的意思;“厚此薄彼”指看重一方,轻视另一方。

B.布局——星罗棋布解释:“布”有“设置、安排”的意思。

判断:“布局”指对事物的整体结构规划安排;“星罗棋布”常用来形容安排合理。

C.意愿——称心如意解释:“意”有“心愿、心思”的意思。

判断:“意愿”指自己的心思和愿望;“称心如意”指符合自己的心愿。

D.陈列——推陈出新解释:“陈”有“摆列”“过时的”的意思。

判断:“陈列”指把物品摆列出来;“推陈出新”指对过时的事物去粗取精并进行创新。

3.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国外处罚出售他人信息的行为,对未构成犯罪的,一律施以严厉的经济罚款。

修改:应该把“罚款”改为“处罚”;或删掉“经济”。

B.透明化的售票手段不仅能提高售票效率,也能改善售票公平。

修改:应把后半句的“改善”改为“改变”。

C.靠墙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包括文学、科技、法律知识等700册书籍。

修改: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改为“摆放着整整齐齐的”。

D.在老师的帮助下,让他的语文成绩有了提高。

修改:把“在”改为“通过”,并删去“下”。

06石景山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是A.遨游(áo) 绮丽(qǐ)剔透(tī)言简意赅(ɡāi)B.蓓蕾(lěi)负载(zǎi)邮戳(yōu)惩恶扬善(chénɡ)C.濒临(bīn)缅怀(miǎn)怪癖(pǐ)杞人忧天(qǐ)D.颈椎(jǐnɡ) 翘首(qiáo) 粗犷(ɡuǎnɡ) 牵强附会(qiǎ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A.单薄薄弱 B.锐不可当当之无愧C.歧途歧视 D.专心致志闲情逸致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A.南沙群岛位于我国最南端,那里二百多座岛礁星罗棋布,宛如撒在碧海中的明珠。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如下:
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清晰、严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夸大、不缩小、不模糊。

2.简洁性:说明文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不冗余、不啰嗦,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

3.通俗性:说明文语言要通俗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

4.生动性:说明文语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1.把握说明对象:首先需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把握其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3.理解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需要认真理解。

4.概括中心思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需要认真概括。

5.注意文意和文题:文意和文题是说明文的灵魂,需要注意其内涵和外延是否准确、一致。

6.结合语境答题:说明文的题目往往结合语境设置,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7.运用逻辑推理:说明文中有些题目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解答,需要认真分析语境和选项。

8.注意细节和修饰语:说明文中的细节和修饰语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真实意思和作者的意图,需要注意。

9.关注图表和数据:说明文中常常配有图表和数据,这些信息也是答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10.积累知识和经验:说明文阅读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平时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014年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8篇

2014年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8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4年广西地区说明文阅读8篇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江河①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世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争夺资源,其中能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每次中东地区一打仗,石油的价格就猛涨。

目前,在世界上的一次性能源中有40%是由石油提供的。

所谓一次性能源,就是消耗了不再有的能源。

而科学家预测,到了21世纪中期,人类就将面临石油危机。

②烧完了石油和煤,接下来我们应该烧什么?这不仅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在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人们使用的燃料都是固体的燃料,一部分是天然的木材,一部分是从不深的地壳里挖掘出来的煤炭,这样的时代叫固体燃料时代。

人类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挖掘技术发达起来,煤和石油更容易开采了,尤其是大型油井开采技术十分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增多起来。

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使得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厉害,石油的产量越来越高,人类进入了液体燃料时代。

煤和石油虽然在地下经历了亿万年的积累,然而终将有消耗殆尽的时候,而且已经为时不远了。

所以科学家提出,21世纪将是燃气时代。

③21世纪前半期,人类将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

一方面,天然气的资源暂时还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天然气也比石油和煤更环保一些。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占主流的能源还是煤和石油,然而它们的燃烧带给世界的是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恶果。

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稳定能源供给,世界各国已开始开发天然气,希望以此代替煤和石油。

天然气是最干净的化石燃料,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

天然气的储藏量也相当大。

④然而比起氢气来,天然气的环保效果就差远了。

纯净的氢气不仅发热量高,而且燃烧后一点也不污染环境,不仅不会产生有毒废气,而且不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它的惟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

2014科普说明文阅读训练(二)

2014科普说明文阅读训练(二)

实用文阅读训练之科普说明文阅读训练(二)一、高科技污染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

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

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

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

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

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能影响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

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

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

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

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

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

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

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

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0、对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高科技污染”)具有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种类多,分布领域广泛。

B、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四)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四)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四)说明文语言【语言特点】(一)准确、简洁、严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二)生动1.准确:(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①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②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③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④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⑤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⑥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2)注意约数和确数。

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注意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

(5)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1)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句式富于变化,形容词、动词、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考题类型】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4.“这”(“这些”等代词)指代什么内容?5.加点的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加点词语有何作用?7.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句子。

【答题对策】类型1:某个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对策:1. 表态:不能删。

2. 先定性:起修饰限制作用,表……(何种类型);再释词:是……的意思。

3. 带词解句:先“言下之意”:突出(说明、表明)……(把释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c无一例外的情况4. 去词解句: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太绝对。

5.“xx”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班级姓名【考点概要】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要考点】1.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2.强调语言品析。

说明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此外,在对文艺性的说明文考查中,涉及到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设问、排比、对偶、拟人等。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其目的不在于抒发感情,而在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解题方法指导】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步:粗读文章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明确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将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读文章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

具体要求:1.明确说明中心: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理清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重点讲解——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E 由性能到功用;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核舟记》第2段。

注意问题: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2014年湖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8篇

2014年湖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8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4年湖南省说明文阅读8篇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

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

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

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

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

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

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

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2.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2分)13.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4.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15.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想象类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联系文章内容或文章的写作思路,展开 联想发挥想象,解决问题或进行设计。完成这类试题不仅要读 懂文章,还要审清题干要求,从题干中找出答题角度。然后调 动丰富的想象、利用积累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的知识)进行设计,力求新颖,有个性,符合科学原理。最后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尽力做到清楚明白有条理。 例如:《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中的试题:“请发挥 自己的想象,为自己设计一套‘住得舒服’、‘有新鲜感’、 ‘富有个性化’的未来住宅。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配以示 意图来说明你设计的住宅,对住宅的只要设计要配上文字提 示。” 完成这一试题,首先通过阅读选文了解到‚绿色住宅‛中 的绿色指的是‚合理利用太阳能‛、‚合理利用一切空家栽种 各种植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造房屋‛。然后,通过阅 读题干,我们可以找出答题的要求和思路,即‚住得舒服、有 新鲜感、富有个性化‛。这样我们就可以调动积累的相关知识,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设计。最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
3、平实性 客观的,朴实无华的语言。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 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 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 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楚明白,有条理。比如:‚汽车式房屋:1、屋顶是太阳能发电 装置,为房屋提供电能,可通过电脑控制,自由活动。有阳光 时,水平摆放,有雨雪时三角摆放。2、屋内装发电机,屋底安 装4—6个轮胎,可自由开动。房主可根据电脑提供的信息选择 最佳的生活环境,还可以预防或躲避地震等自然灾害。‛ 3、献策类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关于环保、资源开 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问题,提出建议、措施 或对策。完成这类试题同样要求审清题干,找准答题角度发挥 大胆合理的想象。但与“想象类”试题不同的是所提出的对策 必须针对选文中说明对象对人类的影响或造成的危害进行设计 或构思,应紧扣文中内容要点,分析产生危害的原因说明具体 的建议、措施或对策。 如:“以‘环保奥运、科技奥运’为理念的第29届奥林匹 克运动会将于2008年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为此,某校拟开展 ‘我为奥运献计策’主题活动。假如你
类型2、文中的××一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3、××一词可否换为××?为什么? 答题模式:(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 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以后意思有何改变。(5)不 符合实际。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 词句,并体会。 答题模式: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 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模式: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完成此题首先必须仔细阅读选文,明白选文中阿拉伯长袍较短衣凉爽 的主要原理,接着从中找出选文‚阿拉伯长袍‛的主要原理‚烟囱效应‛以 及选料、色彩都和材料中傣族妇女的服装有相似之处,然后运用选文知识分 析傣族妇女的服装设计的原理,最后就可以表述为‚傣族妇女的服装非常适 应当地的炎热气候:起面料轻薄透气,这样吸湿性和散热性较好;色彩淡雅 明快,减少了热量的吸收;裙子下摆随行走节奏前后扇动‘脚下生风’促进 空气对流,使外面的风吹到长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烟囱效应’,将 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使人感到更凉爽。‛
适练2014年《中考导航》、《赢在中考》
品析说明语言,体味准确严密。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 程度、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厘差 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又分为: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两种风格(语言表达角度)。 1、准确性 (1)用词讲究分寸。分三类: ①表示推测估计。如:据说、大约、差不多、可能、左右等。 ②表示范围。如:只、只有、之一、仅仅、全、都等。 ③表示程度。如:最、更、很、最主要等。 (2)数字的使用。 (3)引用资料(确凿)。 2、生动性 (1)使用比喻(打比方)、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可以增 强说明的趣味性、生动性。 (2)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优美动人。
解题思路
1、选文知识运用类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运用选文中说明的道理、原理或规律来解释 类似现象。完成这试题,首先必须仔细阅读选文,深入理解
文章内容;然后找出选文说明对象或现象与所给材料的相同或 相似之处,选择选文中响应的答题知识点;最后运用文中知识 点,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如:《阿拉伯长袍的奥秘》中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文中介绍的服装知识加以分析。 南部 及西部的西双版纳和德宏是傣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服装面料 轻薄透气,色彩淡雅明快,特别是傣族妇女的服装,被有的学 者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装,上穿紧身小背心,外套紧身段上 衣,圆领窄袖,下穿长统裙,腰间束银腰带,裙子长及脚背, 裹紧身体,裙子下摆随行走节奏前后扇动,却也‘脚下生 风’。”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探究。
这一类题目主要涉及到选文文本知识的运用、展开联想想象解 决实际问题、建言献策等。 1.运用说明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谈文章内容对自己的启示。 6.有创建地补写文章结尾。 7.对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针对文章提出的问题和现状拟写建议。
考题形式和答题模式
类型1、下列文章中加点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模式(1)表态(删还是不删)。(2)解词。(3)定性。如“比 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4)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 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5)××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