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嵌入性与合同关系

合集下载

后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

后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

后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尉建文;李培林【摘要】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的复杂进程;产权研究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提出了关系产权、混合产权和集体产权等概念,深入揭示产权的实际运作逻辑;“单位制”和“人力资本失灵”的研究,拓展了西方的社会成本理论,挑战了人力资本理论,丰富了转型时期的组织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农民工积极社会态度的发现,对于加深西方中产阶级的研究,促进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都具有重要启示;“关系”已经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关系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应最大限度地容纳、修订、改造,使其成为世界的关系社会学的蓝本.【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8页(P143-150)【关键词】后西方社会学;中国社会学;“中国经验”;国际对话【作者】尉建文;李培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北京100875;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16“后西方社会学”这个概念,是由中国和法国的一些社会学家们共同提出的。

确切地说,李培林研究员和罗兰(Roulleau-Berger)教授共同主持的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国际合作实验室使用了这样一个名字,即“后西方社会学和田野工作实验室”。

根据李培林的解释,“后西方社会学”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在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学都是从西方引入的,大学里教的社会学课程中,通常都有一门“西方社会学理论”或“西方社会学思想史”,在某种意义上,“西方社会学”相当于“经典社会学”;其次,“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这里的“后”,更多的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的含义,而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的含义;最后,“后西方社会学”是一个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学术体系,它将基于各种新的发展经验,融合各种新发现的社会规则,塑造能够面对新的社会问题的当代社会学。

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

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

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当前,社会资本总是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的观点非常流行。

本文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因社会关系网络主体差异而具有异质性特征①(Heterogeneity),因而需要谨慎而系统地评估其作用。

比如,企业可以拥有政治资源关系网络、商业合作伙伴网络、社区伙伴网络等,而这些网络对企业绩效改善的功能可能大不相同,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补充、相互独立甚至相互冲突的关系。

在环境变化迅速地转型经济中,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功效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整合问题,将变得非常重要,并且不同于既有文献仅关注单一社会关系网络(或称之为同质社会资本,如政治联系)的研究视角。

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的嵌入(Embedded)特性,使得企业有可能在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面临着嵌入惰性(Maurer and Ebers,2006))、过度嵌入(Granovetter,1985)或其他不当嵌入的风险,这无疑会为企业的健康经营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

本文重点考察了等级制社会资本(Hierarchical Social Capital)与市场社会资本(Business Social Capital)对企业绩效(主要包括市场权力与经营效率)的异质性作用,并运用155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余下结构这样安排:第二部分阐述理论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报告分析结果;第五部分对检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推论;第六部分总结。

一、社会资本“异质性结构效应”与嵌入风险的产生机理1.社会资本的“异质性结构效应”:基于经济转型的情境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市场机制的逐渐引入,形成两种资源分配体制并存的格局:一是计划分配机制,通过行政体制配置资源;二是价格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体制引导配置资源。

企业在与两种体制中的关系人交往过程中,通过社会网络机制凝聚了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就产生了结构、性质与功能大不相同的两类异质性社会资本:一是等级制社会资本,二是市场社会资本。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嵌入与引致机制分析:一个制度视角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嵌入与引致机制分析:一个制度视角
第2 9卷
20 第月 0 年88期 1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o 总2 N8 o9 . 1 .
22 0期
企 业技 术 创新 的关 系嵌 入 与 引致 机 制分 析 :一个 制 度视 角
邹国庆 郑剑 英 高 向飞 10 1) 3 02 ( 吉林 大 学 ,长春
[ 摘
要] 本文充分借鉴 与融合 了新经济社会 学的嵌入理论和 新制度主 义的合 法性理 论 ,在 中国

4 — 5
第 2卷 9
20 第月期 0 年88 1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o 总2 N8 o9 . 1 .
22期 0
中国社会 的人际信任 不仅受先天血 缘联系 的制 约 ,同时
也 会 受 血 缘 关 系 泛 化 后 形 成 的 各 种 拟 亲 化 关 系 的 影 响
种安全无忧 的心态 ,这就是 具有普遍意 义的制度 信任 ( r ,17 ;Y m g h,19 ) hh 锄 n 99 a ai i 94 。在 以此 为 主 体 的信 s
传承儒家文化 的组织间关 系在特定时期 内可 以视 为重要
的非 正式 制度安排 ,在 不同组织 间的交易 活动 中发 挥着
化的特殊信任 ( 韦伯 ,19 ) 95 。福山的分析则从 人际信任
层 面上升到 了社会信 任范畴 ,其结 论认为 中国 的社 会组 织基本建立在 由血缘关 系维系 的家族基 础上 ,对 家族 以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以下 3 方 面 (卜 个 长莉 ,20 ) ( ) 03 : 1
差 序 格 局 以 “ ” 为 中心 ,实 际 上 是 以 家 族 血 缘 关 系 为 己
收稿 日期 :2 1 0 一 l 5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一、问题的提出1.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我国社会工作的“二元结构”-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非(半)专业社会工作的关系,实际上是独立发展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实际的社会服务的关系。

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转型及复杂的社会问题:两类社会问题-发展性社会问题和转型社会问题,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中国当前的社会风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风险社会认为,应对传统危机人类设计出了“警察型秩序国家”,而应对现代危机需要依靠“警戒型秩序国家”。

3.执政党和政府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践社会建设任务的提出及地位;社会建设的多重含义—整个社会,与经济相对应的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领域,国家与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变执政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善于处理社会危机。

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执政党和政府的推动-工作的进展,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

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社会工作教育界的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MSW教育的发展。

政府、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期望---社会工作该怎么办?二、从嵌入性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嵌入性概念波兰尼的嵌入性概念(Embeddedness)-社会是嵌入在经济之中的,强调经济不能排斥社会,而是要保卫社会(《大转型》);不可分析的概念。

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经济社会学,经济活动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的,经济活动的效率与人际信任有关(《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

部分可分析的。

嵌入概念被广泛使用和借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制度分析。

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方案

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方案

高速公路P P P项目建设方案高速公路工程PPP模式实施方案目录一、项目概况 ........................................................ - 3 -一项目名称 ..................................................... - 3 -二基本情况 ..................................................... - 3 -三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指标、技术标准表 ............................. - 6 -四项目进展情况 ................................................. - 7 -二、项目运作方式 .................................................... - 7 -一采用PPP模式运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 7 -二本项目运作的目标和意义 ....................................... - 9 -三项目运作方式 ................................................. - 9 -四 PPP模式特许经营期设臵 ...................................... - 10 -五建设管理内容分解 ............................................ - 10 -六项目回报机制 ................................................ - 10 -三、项目实施机构 ................................................... - 10 -一项目实施机构 ................................................ - 10 -二项目管理公司 ................................................ - 10 -三项目公司的组建 .............................................. - 11 -四、交易结构 ....................................................... - 11 -五、采购方式 ....................................................... - 12 -一采购方式的选择 .............................................. - 12 -二投资人的资格条件 ............................................ - 13 -三投标保证金 .................................................. - 13 -四项目招标标的控制价及否决指标 ............................ - 14 -五评标委员会的组建 ............................................ - 15 -六评标办法及标准 .............................................. - 16 -七中标侯选人推荐 .............................................. - 16 -八中标人的确定及合同签订 ...................................... - 17 -六、项目投资及支出测算 ............................................. - 18 -一项目基本投资估算 ............................................ - 18 -二 PPP模式项目估算投资 ........................................ - 18 -三特许经营收益分年测算 ........................................ - 19 -四项目公司当年可用于还贷金额分年测算 .......................... - 24 -五可行性缺口分年测算政府支出责任 .......................... - 24 -六缺口补贴差 .................................................. - 26 -七政府付费的调价机制 .......................................... - 27 -七、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 - 28 -八、项目合同体系 ................................................... - 28 -一特许经营协议关键条款 ........................................ - 29 -二合资合同关键条款 ............................................ - 32 -九、项目的监管体系 ................................................. - 33 -一履约监管 .................................................... - 33 -二行政监管 .................................................... - 33 -三公众监管 .................................................... - 33 -十、项目进度计划 ................................................... - 33 - 十一、项目推进责任分解 ............................................. - 34 - 附件:XX至YY大件公路工程可行性缺口补贴计算表 .................... - 34 -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xx至yy大件公路工程项目下称“本项目”或“项目”二基本情况1、项目背景简介xx市、yy市均为zz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项目起于xx市大安区北环路中段的大塘山,经贡井区、自流井区、沿滩区、富顺县后进入yy境内,经江阳区止于yy火电厂赵坝码头,项目所经区县工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良好的发展环境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区域内现状公路交通网络主要由成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成自泸高速公路、乐自隆高速及原S305现G348、S206、S307现G247线等构成;但从整体路网看,区域内路网布局仍不合理,现状xx通往yy的普通公路仅原S207线,路网结构功能单一;此外,xx无大件公路的历史始终制约着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公路无法不能满足大件物品的运输要求;xx作为老工业城市,在大型发电设备、大型冶金、化工设备、机车车辆、工程机械、石油钻井成套设备、现代化空中交通管制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化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国内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xx的重大装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区附近,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区域:北环路中段唐家山东方锅炉、华西能源、硬质合金、zz玻璃、贡井工业园区长征机床、舒坪工业园区久大盐业、昊华西南化工、板仓工业园区、富顺晨光工业园区;但由于xx受不靠大江大河,无大件码头、也无大件公路等外围条件的限制,一些本地大件生产企业将部分生产车间已迁到市外或省外,一些省外的大件生产企业也不愿落户xx;无大件运输通道的现实成为xx装备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全省重大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yy港作为zz省内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是zz港口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通江达海的桥头堡,目前,长江航道已具有Ⅲ级通航能力,能实现枯水期1000吨船舶昼夜通航;因此,结合zz省大件运输通道备选方案,根据xx、yy两市公路和水运港口资源及发展规划,考虑两市经贸往来、产业布局及经济互补良性发展,修建一条xx至yy的大件公路是十分必要的; xx至yy大件公路建成后,将目前4个小时的行车时间,减至2个小时,将节省时间成本达%;此外,修建大件运输通道,利用长江水运廉价优势,将极大的改善xx市的工业投资环境,更好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打通工业原料、产品特别是大宗物品的便捷运输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将成为xx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同时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强川南城市间的合作,促进川南经济一体化进程;xx市工业园区位臵图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提升路网结构功能,加快构建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的建设步伐满足xx地区大件物品通江达海,促进xx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加速推进川南一体化,共融成渝经济区的需要改善沿线交通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开放南向水运通道,打通出川大通道的需要服务于zz省大件运输通道整体规划的需要。

中国情境下的工作嵌入:构念内涵、维度和量表开发

中国情境下的工作嵌入:构念内涵、维度和量表开发

中国情境下的工作嵌入:构念内涵、维度和量表开发YANG Chun-jiang;LIU Dan;MAO Cheng-cheng【摘要】旨在探究中国情境下工作嵌入的内涵和开发有效测量工具,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首先明确工作嵌入的本土内涵和结构,进而开发了组合量表.步骤如下:①对15名员工访谈,探索性分析他们离职的主要思考要素;②收集和分析76位被试的开放式调查数据,确认工作嵌入的各维度内容和收集题项素材,结合以往文献编制出含25个题项的初始量表;③预测试234名员工,通过项目鉴别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修正量表,余下23个题项分属于组织匹配、组织联系、组织牺牲、区域匹配、区域联系和区域牺牲六个因子,量表信、效度均达到较佳的水平;④复测试448名员工,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前3个因子隶属组织维度,后3个因子隶属区域维度.以工作嵌入整体量表和工作满意为关联校标,皮尔逊相关分别为0.56和0.52,支持了量表的外部效度.文章最后讨论了工作嵌入本土量表的文化意义及量表的应用范围.【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学报》【年(卷),期】2019(033)001【总页数】12页(P122-133)【关键词】工作嵌入;构念内涵;本土化;量表开发;中国情境【作者】YANG Chun-jiang;LIU Dan;MAO Cheng-che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3自半个多世纪前Brayfield和Crockett率先思索员工态度对离职的影响以来,离职一直是组织心理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范围人力资本重要性突起和企业间人才竞争加剧,学者们对离职的研究兴趣更是有增无减[2]。

在传统框架下研究日趋饱和的情形下[3],工作嵌入等新兴理论凸显生命力[4]。

近年围绕该理论展开的实证研究,大多支持了其对主动离职的较高预测效力[5]。

然而,上述检验绝大部分限于欧美背景,缺乏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跨文化研究[2]。

“嵌入性”问题

“嵌入性”问题

“嵌入性”问题作者:李青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运用“嵌入性”理论,围绕H村茉莉基地以合作社名义开办私人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在知晓这一行为后依旧给予扶持这两种行为逻辑深入展开。

并对合作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合法化问题加以探討。

【关键词】:合作社政治嵌入合法性一、研究述评1.经济行为的关系嵌入。

格兰诺维特提出,行动者的行为既具有自主性,同时也是嵌入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网络,并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1]。

周雪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之间的合同虽是市场中的经济关系,但在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嵌入社会网络与制度规范之中[2]。

许放明的经验调查总结出,经济行动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早已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进而扩展到更大的关系范围作用于经济活动[3]。

可以看出,在个体或组织经济行动的实践中,总是受到嵌入其中的网络关系的推动或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运作逻辑并影响其实践结果。

2.经济行为的文化嵌入。

泽丽泽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指出,无形中人们总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但情感终归在文化层面上溶于经济行为[4]。

费孝通也认为人的行动动机只有经过文化陶冶才能符合生存条件,行动的形式与内容总是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5]。

经济行动主体的行动不仅处于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状态,而且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习俗、情感等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经济行动的选择[6]。

如今,在国家的政策激励下,文化不仅结合外部的国家扶持嵌入于乡村的发展过程,也提供给村庄重生的内源性动力。

3.经济行为的政治嵌入。

“政治嵌入”原意是指基于公民自然法权与人民主权,民间自治组织在既有政治体制以外主动但间接地“政治嵌入”到地方性政治活动。

同时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也暗涵了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的规范建设[7]。

弗雷格斯坦认为,国家作为市场秩序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总是影响着市场行动者的行为倾向和选择[8]。

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政治作为一种非经济因素的外部力量,当产业嵌入政治运作过程时所触发的辅助性的力量对个体或组织的经济行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关系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行动者个人关系的影响。

2.结构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整个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3.结构洞: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第二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这就是结构洞。

4.经济行为的社会构建:经济本身是嵌入由习俗、社会规范、社区和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中;因此,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制度与结构因素更充分的纳入变迁的因果解释,而不是像国家中心分析法那样优先从政治领域找原因5.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安全;第二,个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6.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价值理性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7.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8.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序,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9.社会资本(普特南):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林南):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嵌入性与合同关系1作者:周雪光(杜克大学)、赵伟(音)(杜克大学)李强(清华大学)、蔡禾(中山大学)摘要:企业之间的合同意味着市场空间中的普通经济关系;它们同样被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之中。

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本研究考察了这样三种机制——节约交易成本、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以及制度性关联——是如何影响企业间的合同关系的,其影响方式包括(1)选择寻找合同伙伴的渠道,(2)某项合同的正式程度与具体条款,(3)合同执行过程中社会互动的强度。

取自两个中国城市——北京和广州620家企业的877份合同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作者发现了社会关系、制度性关联与规范性环境在合同开始阶段的独特作用,同时考察了企业所采用的合同的形式,而特定交易的因素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于社会互动的强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发现显示了经济计算、社会网络与制度性关联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也是对原有理论观点的补充。

流行于市场、经济领域与社会之中的企业间的合同(interfirm contracts)意味着持久的双边经济联系。

这些合同以最为清晰的形式详细讲来,是一种预期的经济交易——购买顺序、租约或对所提供服务的认可,伴随着具体的最后期限、质量与价格——在经济行动者之间自愿达成一致。

如果没有预期的经济交换,就没有签订合同以建立和维持这种企业间的双边关系的需要了。

在这一意义上讲,合同关系是普通市场中最为明确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正如Macaulay(1963)所指出的,商业合同关系通常并不是在法律的基础上,而是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建立与维持的。

这些观察在解释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了几个关键但又未得解决的问题。

例如,Macaulay大量揭示出限制了合适商业行为的共有标准与期望。

但这些标准来自哪里?它们是由可以用对未来回报的期望(例如,名牌效应)这一经济学逻辑解释的经济动机加以维持的吗?或者它们是立足于经济交易的直觉领域(immediate realm)之外的社会过程?一个更一般性的问题是:社会关系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经济交易?我们考察了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如何以企业间合同的形式影响持久的双边经济交易。

我们的研究在两个方面对“嵌入性”(embeddedness)观点有所贡献:首先,我们不仅通过思考Granovetter(1985)所曾强调过的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network-based social relations),而且通过明确加进并论证作为经济关系重要基础的制度安排的作用,从而丰富了嵌入性观念。

其次,我们通过思考和比较基于交易成本、社会关系和制度的三种机制,从而增强了嵌入性概念的分析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嵌入社会过程之中的经济行动的特定形式与条件上。

我们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型经济(transitional economy)。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处于基础制度的改革过程之中。

与这些变革相伴随,原本控制于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现在也开始了市场交易。

中国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企业形式的多样性、计划经济的制度遗产、市场机制的浮现、以及在改革前和改革时代流行的客户间的社会关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转型经济中的企业间合同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的丰富制度背作者周雪光的联系方式是:杜克大学社会学系,Durham,NC 27708(xzhou@)。

我们要对Lisa Keister,Nan Lin,Mark Mizruchi,Ezra Zucherman,以及《美国社会学评论》(ASR)的评稿人与编辑所提出的对本文有所帮助的意见表示感谢。

本项研究的资金部分来自于CCK基金会的赠予,部分来自于杜克大学对本文第一作者的研究经费。

1本文发表于《美国社会学评论》2003年2月,68卷1号,75-102页。

景(Bian 1997;Guthrie 1997,1999;Keister 1998,2001;N.Lin 1995;Naughton 1995;Nee 1989,1992;Oi 1999;Walder 1986,1992,1995)。

我们首先界定了合同关系背后的三种机制以及在这些推理思维之中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讨论这些观点在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含义而提出假设。

其次,我们给出了一个在这些假设指导下的针对合同关系的经验研究报告。

我们的经验研究以合同关系的模式为基础,资料来自于两个中国城市620家企业的877份合同。

对合同关系的解释:三种机制广义的合同关系是指两家企业之间就某一商业交易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协定。

合同来源于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订购与发送之间的时间分离(the separation of time)。

一项合同关系是一种经济交易的特殊形式。

在我们考虑这类关系中的特定机制之前,我们首先强调作为经济关系具体形式的企业间合同的特征。

合同关系:分析的焦点我们以Williamson(1975)提出的有关经济关系的两种理想类型——市场与等级(hierarchies)作为开端。

在其中一端,市场意味着在匿名的行动者之间进行的由价格来引导的经济交易。

在此理想图景下,除了交易群体的算计之外几乎没有必要存在其他任何关系。

而在另一端,经济交易可以内化到正式组织之中,在其中等级制权威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与互动的命令模式(例如,管理者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附属企业之间的内部转移关系)。

许多经济关系都可以算作这两个理想类型之间连续统的某一点。

比如,战略联盟就通常包括双边关系中的独立与等级性合作(Gulati 1995b);合并与获得(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则是从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如资源交换或竞争)到正式等级的转化。

在我们的研究中,一项企业间的合同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更接近于市场而非等级制。

合同与固定地点的市场交换有所不同,因为在其执行过程中通常会包含两个合同群体之间的持续互动。

合同也不同于长期的组织间关系或商业群体的关系(Baker, Faulkner, and Fisher 1998; Keister 2001; Mizruchi 1992),因为我们所研究的不同类型的合同包含了借助价格机制而非企业间合作的特定资源的交换(商品或服务)。

然而,Granovetter(1985)曾指出,经济交易很少发生在匿名的市场中;甚至可以说,它们通常“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这一点特别适合于那种通常包含了个体之间稳定互动的合同关系,而对于这些个体来说,商业关系经常与社会关系“相混合”,“尤其是在商业精英之间,商业关系会溢出为喜好社交(spill over into sociability)或喜好社交溢出至商业关系”(Granovetter 1985: 495-96)。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把合同关系作为分析的焦点以检验经济关系是如何嵌入到社会关系和制度之中的。

我们根据这样三种构成合同关系之基础的特定机制来组织自己的理论发现:(1)以节约交易成本(economizing transaction costs)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经济计算,(2)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3)稳定的制度性关联(institutional links)。

这里的机制是指可能解释可观察的社会事实之间关联的近似的因果关系。

甚至当我们观察到商业交易中存在社会关系时——例如信任、规则和社会互动——仍然需要解释哪种特定机制导致和影响了这些例子中社会关系的作用。

举例来说,通常可以看到商业关系中存在个人间的友谊。

这样两个社会事实之间的关联或许可以归功于不同的机制:经济计算,文化规范,社会网络的存在或这些机制的混合。

由此看来,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确认社会过程的存在,而且要解释为什么去观察这些经验模式。

三种机制节约交易成本根据新古典主义的逻辑,人类经济学(the homo economicus)面对的中心问题是最优化问题——发现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以实现个人的期望目标(效用)。

这一原则同样引导着个人对于合同关系的选择。

最近的经济学研究焦点在于把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作为一种机制用于解释不同类型合同的形式与实际执行情况。

经济活动产生交易成本,其中之一就是为解决商业交易中的复杂性和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而设计合同时产生的成本。

合同关系形成于这类情境,在其中经济交换从固定市场(spot markets)中转移出来并依靠合同双方的承诺以规范未来的行动。

合同群体(the contractual parties)面对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量度合同效果与强制对方执行的困难以及相伴而生的机会主义行为。

结果,合同的古典模式不再有意义并让位于关系性合同(Macneil 1978)。

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指出的:“产生于那一情境中的组织的需要在于:把交易活动组织起来以遵循有限理性进行计算,同时保护它们以避免机会主义的危险”(p. 32)。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一项合同关系所采取的特定形式取决于所包含的交易成本(例如,特殊的交易资产)以及必需的合同管理或保障的类型。

为论证这一系列观点,我们来思考一下一家电力企业在购买煤炭时所面临的不同类型的交易成本。

考虑到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种),电力企业把设备安装在靠近煤矿的地方更为节省。

然而,存在一个潜在的“障碍”问题,即一旦电力企业决定投资安装设备,这家煤矿就拥有了一种对交易活动重新谈判的优势。

寻找一个合适的合同伙伴与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设计合同都会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

那么,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在这些条件下产生的合同关系就应该采取特殊的形式以使成本最小化。

实际上,Joskow(1987)曾指出,煤炭供应者与电力使用者之间合同的持续期更倾向于长期性——以适应特定关系的投资和潜在的障碍(参见Shelanski与Klein1999年对类似经验研究的回顾)。

在多大程度上这些观点可以应用于对中国这类转型经济的研究?在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在资源分配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企业只在生产与资源交换方面有不大的自主决定权。

但即使在计划经济下,也存在广泛的、侧面的企业交易以寻求计划之外的资源支持(Berliner 1957; Kornai 1980; Walder 1989)。

结果,在资源交换与企业关系中也就包含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的国有与集体企业都获得了更大经营决定自主权。

各种新型的企业也在中国出现,例如私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更近出现的股份制企业。

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也在随着时间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关系主要发生于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之间并且要受到紧密的行政监控的支配,而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大多数的企业交易是借助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